器宇轩昂典故出处介绍

关键是刘封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虽然能力还算比较出众,但得失心太强,最后还因为不出兵营救关羽被刘备给赐死。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器宇轩昂”就跟刘封和关羽有关,
【千问解读】
其实刘备在决定收刘封为义子时,关羽是不怎么高兴的,因为关羽此前在蜀汉的地位就是仅次于刘备,如果这时候刘封突然成了刘备的义子,那既然是大哥的儿子,关羽的地位自然就跟着下滑了一位。
关键是刘封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虽然能力还算比较出众,但得失心太强,最后还因为不出兵营救关羽被刘备给赐死。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器宇轩昂”就跟刘封和关羽有关,他们俩之间的矛盾究竟是如何爆发的呢?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发生在刘备在击败曹仁夺取樊城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刘封和关羽。
原文如下:
且说玄德大获全胜,引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迎。
玄德安民已定。
那刘泌乃长沙人,亦汉室宗亲,遂请玄德到家,设宴相待。
只见一人侍立于侧。
玄德视其人器宇轩昂,因问泌曰:“此何人?”泌曰:“此吾之甥寇封,本罗侯寇氏之子也;因父母双亡,故依于此。
”
玄德爱之,欲嗣为义子。
刘泌欣然从之,遂使寇封拜玄德为父,改名刘封。
玄德带回,令拜云长、翼德为叔。
云长曰:“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
”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乱之有!”云长不悦。
玄德与单福计议,令赵云引一千军守樊城。
玄德领众自回新野。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派曹仁进犯新野,遭到刘备的迎头痛击。
在谋士徐庶的协助下,刘备又夺取了樊城。
此后刘备见到樊城县令刘泌的外甥寇封,满心欢喜,便将其收为义子。
不料此举却遭到关羽的反对。
关羽认为刘备已有亲子刘禅,没有必要再收一个义子,并说日后必将生乱。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器宇轩昂”, 意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刘封原名寇封,是刘备的义子,小说中的这个描述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
不过,小说中所言的当时刘备已有儿子刘禅却并非历史的真相。
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
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这也就是说历史上刘备将刘封收为义子时,刘禅尚未出身。
因此,所谓的关羽不满仅仅是小说家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相。
那么,小说家为何要虚构关羽不满这一情节呢?主要还是为后来的情节做铺垫的。
因为在小说第七十六回关羽派廖化来到上庸求救时,孟达对刘封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
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
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
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这样导致了刘封的见死不救,直接将关羽送上了绝路。
从小说的这段虚构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在故事前后呼应这一问题上处理得非常细致和周到,显示出作者的超强功力,这也非常值得有志于小说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东汉时期才出现纸 纸上谈兵的典故为什么发生在战国
“造纸术”乃发明,为何战国便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提到它首先想到的便是,毕竟《成语词典》都将该故事的典故指向了赵括,出处则指向了的《·列传》。
然而,有很多人会感到奇怪,“造纸术”不是东汉时期才出现的吗?为什么“纸上谈兵”的典故却发生在了战国时期呢? 首先,“纸”最早并非特指纸张 《·蔡伦传》中写道,“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这里的“缣帛”,指的是一种细而薄的丝织品,也可以用来书写文字,而“缣帛”也被称为纸。
1942年9月,学家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了一件帛书,而这也是目前现存最早的战国帛书。
完整的一件长约33厘米,宽41厘米,图文并茂,中间部分有两组方向相反的文字,一组13行,一组8行。
整个帛书共900多字,内圆外方,修饰紧密。
此外,早在《国语·越语》中,便有“越王以册书帛”的记载,可见早在春秋中后期,便已经开始出现了以“缣帛”书写文字的情况。
只不过,由于“缣帛”实在太过贵重,因而并未得以大面积普及,通常只用于皇家、贵族藏书。
实际上,在纸张开始大规模使用以前,“纸”都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并不特指纸张,“缣帛”与后来的“赫蹏”、“方絮”等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但也被称作“纸”。
其次,“纸”的诞生远早于东汉 提到“造纸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东汉蔡伦,但实际上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而已,“纸”的历史要远早于东汉时期。
而为了纪念蔡伦的功勋,后人将以蔡伦改进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了“蔡侯纸”。
在《汉书·列传·孝成赵皇后》中,便有“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的记载, 这里的“赫蹄”指的便是一种轻薄细小的“染赤色纸”(另有说法认为是小幅的绢帛),作为绢帛的替代品来作为文字书写工具。
此外,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和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都曾出土过西汉纸实物,这些都足以证明,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约170年左右),至少西汉便已经出现了能够使用的纸张。
不过,由于早期的纸张质量较差,很难用于书写,到西汉后期质量才有所提高,而蔡伦则是从原材料和工艺方面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使得纸张质量得到提升,制造成本得以下降,使得纸张逐渐能够用于书写。
即便如此,受限于生产工艺和原料,纸张的生产成本仍然很高,导致依然无法成为主要书写工具,直到南北朝以后,随着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纸张的应用范围才得以进一步扩大。
而纸张的大规模使用,则要到隋唐以后竹纸的产生。
最后,“纸上谈兵”准确出处并非《史记》 虽然“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战国中后期的赵括,典故源于西汉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现,实际上要远远晚于这个时间。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全文根本没有提到“纸上谈兵”之类的话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只是蔺相如对于赵括的评价,其中写道“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说赵括只是熟读其父留下的兵书,但却不了解变通。
目前能够找到的资料来看,“纸上谈兵”应该语出小说家的《》,其中写道,“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而同为清代文学家的则在《圣武记》中写道,“今日动笑纸上谈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 从以上两段文字来看,“纸上谈兵”在清中期便已经出现,但却似乎并未将之与赵括联系起来,而主要是指文人只了解,而不了解付诸于实事。
直到晚清时期,沈葆桢才将“纸上谈兵”与赵括、、、房琯、昭远等五人联系在了一起。
至于我们如今提到“纸上谈兵”便想到赵括,则主要源于近现代文学家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以白话文书写了很多历史人物和故事,其中第四十个故事的标题便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作为一部历史科普读物,《上下五千年》前后再版了十余次,影响可谓极度深远,以至于最后给人留下了“纸上谈兵”就是特指赵括的印象。
而目前的大部分成语词典,同样将“纸上谈兵”与赵括联系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虽然“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战国时期人物,而纸张的普及至少也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但这个“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诞生,以及它与赵括的联系,实际却是经过漫长的演变的,而这个事件无疑要远远晚于战国时期。
实际上,就“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本身意思而言,它更多是用来形容那些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者,这里的“纸”完全可以是缣帛、竹简、纸章、钟鼎和铭文在内的一切文字载体,而不必过分纠结于特指“纸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教典故——能忍则安简介
该词的意思是能够忍耐,心情自然平静。
佛教典故 从前有一只野狐和一只野鹿,同住在一颗大树下。
树因风吹嫩枝被折断而打在野狐和野鹿的背上。
野鹿没有感觉到什么,因为风吹而树枝折断乃是平常的事。
可是野狐就忍耐不住了,打算迁到别处去。
临走的时候野鹿说:‘这颗大树能为我们挡风遮雨,更供给我们甜美的果实,你为什么要到别处呢?’‘不,我忍耐不住了,你认为好那你就住在这里好了。
’野狐头也不回就走了。
野狐到了一个旷野,白天气候很热,到了晚上气候又变冷,它感觉到忽冷忽热很难受,住了几天便挨不下去了。
当它要走的时候,另一只野鹿说:‘狐兄,你为什么要走?这里虽气候差些,但没有虎狼出没不是很安全么?’‘世间没有的,到什么地方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你还是安心的住下来罢。
’‘不,这种忽冷忽热我已经忍受不了,我还是到别的地方去。
’ 野狐又到了一处翠绿的山坡上,这里气候好,环境优美就决定住在这里,住了没有几天,又想这里又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有凶猛的狮子,也有阴险的豺狼,时时都听到他们吼叫的声音,使它心惊肉跳,可是贪著这里环境优美,勉强的住下来,有一天出去觅食时,给野狼抓住了才懊悔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才有今天的下场。
详细解释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环境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这就叫娑婆世界。
世界有寒带与热带,出生在那里,自然适应在那里的气候与生活。
各个民族有各民族的生活方式。
习惯即生自然,应受多少苦,多少快乐皆有过去的业因。
各人有各人的个性,智识好欲和生活习惯不同,互相忍让即可以同住。
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和嗜好,必须顺从来顺从去,才能够相处下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希望,而将来也有每个人的成就不同。
每个人都希望他人事事皆顺从我,所以才有相争之事,若是人人都顺从他人即没有是非和斗争了。
人人都有贪嗔痴,种种恶习气。
也有慈悲喜舍种种的善良习惯,何者为多,即成何者的习性。
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性清净何时去惹著尘埃呢?皆因慢慢习染而来,已然染习抑不是自性,不是实在的,人人都可以改变不良的习性,只是肯不肯而已。
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是因为习重的关系而不是不可改。
若是有智慧,有用功什么习性都可以化消。
不良的习性统统修完了才能超六道了生死。
是故习性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不可改,须靠智慧去照破,须靠用功把它消灭,即天下就太平超出轮回得大自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