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6 点击数:
简介:一年365天,每天都有着日夜,总有那么一天是属于鬼的节日。

那么这一天就是中元节了。

在这一天我们通常看不到的路会有着一群野鬼在那里等候,等候着人们来普度,因为在这一天是地府官员赦罪的日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台湾的中元节习俗吧。

七月最盛大的祭典,无疑是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

中元普度其实是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的结合。

魏晋以来佛

【千问解读】

一年365天,每天都有着日夜,总有那么一天是属于鬼的节日。

那么这一天就是中元节了。

在这一天我们通常看不到的路会有着一群野鬼在那里等候,等候着人们来普度,因为在这一天是地府官员赦罪的日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台湾的中元节习俗吧。

台湾的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

七月最盛大的祭典,无疑是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

中元普度其实是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的结合。

魏晋以来佛道融和成为民间信仰,将神佛混为一体乃民间信仰的普遍现象。

道教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为下元,乃水官解厄日,三位神明民间合称为“三界公”,其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

佛教的盂兰盆会是根据“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故事演绎而成。

据传目连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被打入地狱受刑,目连盛饭供养,不料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焰,后释迦牟尼佛教其罗列百味供飨十方僧众,目连依指示于七月十五作盂兰盆,置物盆中普施僧众贫民,终于救出其母脱离饿鬼界。

孤魂野鬼的祭祀是基于悲悯之情盂兰盆会普施众僧的仪式,后来演化成普度饿鬼的习俗,再与道教中元地官赦罪信仰融合,就形成中元普度。

对象也变成孤魂野鬼。

台湾的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

台湾的普度分为公普和私普,公普是地方寺庙举行法会,聘请僧侣或道士作法施放焰口、普度孤魂野鬼。

私普是指各行各业自行协调一天聚集普度,而民间在自家门口摆设祭品进行祭仪,则称为家普。

公普形式接近佛教盂兰盆会,私普祭典则是道教中元节的形式。

中元普度的对象是孤魂野鬼,因此仪式也与一般祭典不同,普度时供桌须摆设在门外,不可“请鬼入厝宅”,桌下放置一盆清水,盆上覆盖毛巾,并备发梳、镜子、春仔花、白粉等供好兄弟梳妆打扮。

中元普度祭品之丰盛为所有年节之冠,祭礼时间也最长。

中元普度基本上是为了抚慰亡灵祈求平安,它出自对无主孤魂的怜悯之心和对鬼魂的怖栗之情。

从民间对普度的慎重,显现台湾民众对孤魂野鬼的同情心和恐惧感。

台湾的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

一般而言,关鬼门的日期是在农历八月初一子时。

而基隆地区则在初一下午才关鬼门。

孤魂野鬼在人间享受一个月奉祀之后,在八月初一以前必须回到阴曹地府,接受地藏王管制。

八月初一奉祀孤魂野鬼、无主骨骸的阴庙便会象征性地将栅门关闭,表示封闭鬼门关。

至此,整个七月祭鬼的活动完全结束。

在关鬼门之后,为了防止孤魂野鬼“逾假不归”,因此要举行“跳钟馗送孤”,所谓“送孤”亦即送走孤魂野鬼之意。

七月鬼祭先礼后兵跳钟馗,通常用在祭煞仪式,是台湾民间最普遍的驱鬼仪式。

民间俗信钟馗是鬼王,具有镇压鬼魂的法力。

但管理众鬼的却是佛教地藏王菩萨,由此可见民间信仰中佛道融合分工的思想,也表现台湾民众对孤魂野鬼那种先怀柔后强硬的态度。

七月的鬼祭,基本上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至于鬼魂是否存在?七月是否为鬼月?其实并不重要,在台湾中元祭中所呈现的悲天悯人、普及鬼魂的爱心,及缅怀垦荒先烈的情怀,才是七月中元祭真正的意义。

古时候中元节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个鬼节是从何时开始的

还不知道:中元节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鬼节”,俗话又叫“七月半”。

不过文雅的说法为“中元节”、“盂兰盆节”。

虽说是“节”,但这个“节”的主人公却不是“人”,而是“鬼”。

即便许多地方习俗不一样,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习俗也被演化、省略。

但这天照例上坟、祭祀、烧纸等却还是保存了下来。

那么,这个“鬼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古代的秋祭与佛教中的目连救母 众所周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在收获之时祭祀先祖,被认为是孝道心诚的表现。

《礼记·月令》 中有“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的说法。

据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载,商周之时,秋天的祭祀叫“尝”,要以收获的黍、稷等作物奉祀祖先。

的儒生们在为先秦典籍注疏时,还加入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在里面,因为他们宣扬祭祀不及时就是天子的失职失道。

可见,秋祭(也就是所谓的“秋尝”),无论是作为一种来自远古的礼仪习俗,还是为了彰显孝心的举措,在汉代得到了继承和延续。

正因如此,诸如《··少司命》、《东皇太一》、《湘夫人》等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也得以流传。

不过,要了解“鬼节”的兴起,还不得不提汉代的一件大事——佛教的传入。

自汉明帝梦见金佛后派蔡音、秦景等去西域求取佛经,佛教逐渐传入中国。

寺庙、佛经在中原越来越多,佛法、佛教故事也随之传播。

“盂兰盆节”就是这么来的。

“盂兰盆”一词来源于佛教《盂兰盆经》,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为“解救倒悬”之意,也就是把魂魄从困厄中解救出来的意思。

这一说法源自“目连救母”的故事。

佛经中提到: “目连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

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

佛敕众僧,皆为施主咒原,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

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

” 意思就是说,佛祖的弟子目连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自己解救无果。

佛祖说是因为他母亲,必须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百味五果放置盆中供养十方鬼灵,母亲才能解救。

目连照做之后,母亲才得以解脱。

这个故事,表明佛教传入我国后,开始出现了七月十五超度亲人亡灵的说法。

从传世文献来看,这种习俗在南北朝之时就已经具有了较大影响。

据《释氏六帖》、《荆楚岁时记》等的记载,在七月十五“送盆供养”,车马流连,场面十分排场。

民间也是上行下效,“广为华饰”,好不热闹。

佛道融合背景下的中元节 现在的七月十五,更多的官方说法还是叫“中元节”。

“中元节”其实是的叫法。

道经里说:“七月十五,中元之日。

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

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

饿鬼囚徒,一时皆集……道士於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 囚徒饿鬼俱饱满,免於众苦,得还人中。

” 不难看出道教中解救饿鬼的方式与《盂兰盆经》主旨相似——在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勾选善恶之时,通过一系列诚意的操作(烧香燃灯、采集花果、准备饮食和奇珍异等)供养诸圣和道士。

然后道士在这一日讲经说道,借诸圣之力解救饿鬼。

佛道两家在七月十五的来源不好确定是谁借鉴的谁,但可以确定的是,二者的主旨、供养方式其实异曲同工。

有唐一代,李唐将道家教主老子奉为圣祖,道教地位得以上升。

而后民间思想、信仰中佛道又不断的融合。

在这种情况下,七月十五逐渐变成一个接地气的民间节日。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代的努力,北宋之后“中元节”成为了七月十五的固定称呼。

如《东京梦华录》里就的有“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说法,这在此前的文献中是少见的。

唐宋之后的中元节逐渐定型,并没有太多质的变化。

那么,唐宋之时的中元节是如何过的呢? 起确立了放假制度,规定“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日,宜准旧例休假。

”这为盛大的节日活动提供了时间准备,也烘托了气氛。

而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交互影响,很快形成了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

七月十五这一天,寺院或宫廷都会准备盂兰盆,在盆中放有食物等供品,并且有用纸花、竹子、蜡烛等装饰,之后有寺院和尚诵经等一系列活动。

到了,市民阶级的崛起之后,鬼节也充满了民俗气息。

如《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 “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

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 由此可见,唐宋时期的七月十五,人们在街市上游玩,有卖零食的、演杂剧的,热闹地一点不比七夕的差。

不过,除了之外,祭祀活动也同样进行得如火如荼,十分热闹。

据《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文献所记载,此时朝廷有宏大的官方祭祀祭奠先祖、阵亡将士及江海鬼神。

官方的祭奠活动自然是十分盛大的,会有专员主持:“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在祭奠江海鬼神时,还会“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

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税务厅设斛,以享江海鬼神。

” 除了皇家的祭祀活动,民间祭祀也很热闹:“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

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中元前一日,即卖楝叶,享祀时铺衬桌面。

”按此记载,在民间,七月十五之前就有卖纸钱的,而且佛教的“盂兰盆”在宋代也不是盛贡品的供奉之物,而是与纸钱一起烧掉成了祭祀物品。

立足东土,影响朝日——古代中元节的传播与影响 唐宋时中元节的影响有二,一是奠定了后世节俗的基本面貌,二就是影响到了朝鲜、日本。

唐宋时中外交流频繁,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影响到了周边国家。

“遣唐使”一类的不仅学走了中国的制度、技术,也不可避免地被节日、习俗所影响。

朝鲜的盂兰盆节又称“百中节”,新罗王朝时就已经流传开来。

其实朝鲜的古籍中仍然有“中元”的说法,这种道家的叫法显然是受中国的影响。

《泽堂答倭人问目》中记载:“七月十五日,谓之中元……王女率女子。

自七月既望,早集大部庭绩麻,至八月十五日考功多少,负者置酒食以谢胜者,相与歌舞作百戏而罢。

”七月十五传到朝鲜之后,这种游戏娱乐的项目也体现了朝鲜本土化的改造。

日本也是如此。

据学者研究,公元659年日本齐明天皇诏群臣于京内诸寺,劝讲《盂兰盆经》,使报七世父母。

由此看来,日本最初接触“盂兰盆”更多的还是佛教活动,并未与节日、祭祀等挂钩。

后来中国文化的传入,加上幕府内乱等社会现实因素,民间开始有供养祖灵,伴随万灯会、施饿鬼等仪式的“生盆”。

此后由于日本本土因素,“盂兰盆节”也加入了更多日本色彩,与中国的“中元节”有了许多差异。

总而言之,“中元节”虽是道教的叫法,但民间最初其实是先接纳的佛家的“盂兰盆节”。

但七月十五的本质还是先秦时的秋天祭祖习俗。

至唐宋时习俗不断加入世俗的色彩,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

在唐宋影响下传入了东边的朝鲜半岛、日本。

在“鬼节”源流清晰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其实现在民间许多关于“鬼节”的讲究甚至忌讳都需要商榷,都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因为这个节日的本质并不是这样,甚至在宋代,这种节日的氛围要更加轻松、愉快。

所谓“鬼节”,最初的本意是祭祀先祖。

在祭祀方式和手段有所变化的今天,一味追求形式是不可取的。

唯有心存敬畏与孝心,以孝和诚意侍奉先辈的生前身后,这大概就是古人的初衷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风俗探解:中元节遇鬼的概率有多少

古代的中元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现在则几乎不为人注意。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祖,我们现在流行的的节日,如果不能藉此约炮或剁手,多数人是没什么兴趣的。

中元节 笔者想事先提醒一下,因为中元节对那个世界太重要了,所以在这一天遇到鬼的概率非常大,如果不是欲火焚身,还是尽量别选这一天约炮。

因为有不识相的人,就此送了性命。

中元节放孔明灯 浙江某地有个的年轻人,音乐天分很高,擅长各种乐器,而且他颜值也高,所以深得当地妹子们的欢心,张小哥因此也颇为自得。

某年正逢七月半,张小哥夜晚出门闲逛,听到不远处的巷子里有女人的哭声,“凄惋绵挚”,寻声细辨,应该是年轻的女子在祭奠刚刚去世的丈夫。

张小哥听着哭声,竟然,“魂荡神怡”,忽起邪念。

转身回家取了箫回到巷口,应和着女子的哭声吹奏,旋律和情感完全与女子的哭声合拍。

中元节点灯 这次可能是他一生中发挥得最好的一次,就在张小哥沉浸在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之时,身后有一只手伸出,一巴掌扇在他脸上。

这一巴掌打得太狠,不仅箫被打落,而且半张脸都立刻肿了。

张小哥扭回头,却什么人也没看见。

他捂着脸回到家里,向妻子交待了经过,第二天就一命呜呼(《北东园笔录续编》卷三“子”)。

虽然故事最后也没交待那一巴掌是谁打的,但笔者觉得,应该是女子的亡夫。

中元节这天,各家逝去的祖先,都会回来享用子孙预备的祭品。

结果遇上一浮弟,学的琴挑,这一巴掌不是理所当然吗? 中元节点灯 只是绝大部分人都看不到。

苏州有户的人家,中元节那天,按照传统的礼仪祭祖。

当时家里新雇用了一个无锡的小孩,忽然大声说:今天家里怎么这么多客人啊。

有穿着蟒袍补褂的官老爷,有戴着的官太太,还有穿着花棉袄的新娘子。

这么热的天,他们怎么都穿着冬天的衣服,为什么不换夏装,凉快点呢?众人一听,连忙喝止这口不择言的小兔崽子。

因为这孩子描述的客人的装束,是死人下葬时常穿的,显然,这些祖先鬼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换过衣服(《北东园笔录续编》卷五“鬼穿下棺时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台湾的中元节习俗是怎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