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立春日全文及赏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4-25 点击数:
简介:《汉宫春·立春日》出自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当时辛弃疾刚结婚,那该词还有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点,《汉宫春·立春日》可能辛弃疾从金人占领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

作者将立春定为主题,通过立春时的习俗,表达对生活上的一些感触,以及思乡之情。

整首词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一起赏析看看吧。

1、《

【千问解读】

《汉宫春·立春日》出自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当时辛弃疾刚结婚,那该词还有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点,《汉宫春·立春日》可能辛弃疾从金人占领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

作者将立春定为主题,通过立春时的习俗,表达对生活上的一些感触,以及思乡之情。

整首词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一起赏析看看吧。

汉宫春·立春日全文及赏析

1、《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汉宫春·立春日全文及赏析

2、作品赏析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春天归来,看佳人的头上摇曳着美丽的春幡。

在立春时节,按照当时的风俗,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在头发上作为头饰,欧阳修曾写过“共喜钗头燕以来”。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没有缘由的又来了一阵风雨,使得阵阵寒气无法退去。

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自然界的气候多变,实际上是暗指南宋朝廷惊魂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如今已是立春,去年秋日南来的燕子正在往北飞,或许它们今晚会在西园里栖息休息。

这里的“西园”是指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的琼林苑,而在当时,汴京仍然被金人所占。

作者虽然思念家乡,却不能返回故里,颇为凄凉。

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在立春时节,古人经常用黄柑酿制成腊酒。

将葱、蒜、韭菜等五种辛辣食物放在一起生吃,取“迎新”之意,称作“五辛盘”。

而这些作者却无心准备,因为他刚回到南宋,生活还没有稳定,再加上强烈的思乡之情,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的应酬也无心去为之。

汉宫春·立春日全文及赏析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立春过后,春风就开始忙了,忙着吹开梅花,忙着染绿杨柳,时时刻刻地忙碌着。

而春风偶尔清闲的时候,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

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表现了作者初归南宋,急于报国,收复失地的决心,他深怕自己蹉跎岁月,虚度年华。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作者引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断滋生、越积越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像一个首尾相连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

但是,环顾当前,谁是能做出打碎南宋小朝廷安逸享乐局面,做出破釜沉舟、全力抗金正确决策的英雄人物呢?一句“问何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愤懑。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作者害怕见到花开花落,更是害怕见到去年由塞北来的大雁却先他而北还。

词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然难以回去,言语中流露出一丝惆怅。

这首词处处紧扣“立春”这个题目,通过写民间立春的欢乐习俗,将辛弃疾对于抗金大业的深切关注、激昂奋发的情怀都真切地表达出来。

蝉鸣黄叶汉宫秋 前句速解

蝉鸣黄叶汉宫秋的前一句是“鸟下绿芜秦苑夕”。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古城景象,借古讽今,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1诗歌背景《咸阳城东楼》是许浑在晚唐时期,大唐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所作。

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眼前的荒凉景象触发了他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忧虑,即兴写下此诗。

2诗歌意境全诗通过云、日、风、雨的层层推进,以及绿芜、黄叶的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

秦汉宫苑的荒废,更是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

3关键诗句解析 诗句 解析 “鸟下绿芜秦苑夕”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暗示秦苑的荒凉。

“蝉鸣黄叶汉宫秋” 秋蝉在枯黄叶间鸣叫,映衬出汉宫的衰败。

“溪云初起日沉阁” 溪边乌云初起,夕阳沉落楼阁,象征时局动荡。

“山雨欲来风满楼” 满楼风声飒飒,预示山雨将至,暗喻危机四伏。

“行人莫问当年事” 告诫行人不要问从前之事,暗示过往已逝,无法挽回。

4诗人简介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润州(今江苏镇江)人。

他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擅长七五律,尤其擅长描写水、雨之景,后人评价他与诗圣杜甫齐名。

5总结通过《咸阳城东楼》这首诗,我们不仅领略了许浑高超的艺术造诣,更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蝉鸣黄叶汉宫秋的前一句“鸟下绿芜秦苑夕”,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让人回味无穷。

薄姬:智慧与幸运并存的汉宫传奇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幸运,成为了汉宫中的一段传奇。

她不仅是的,更是的生母,其一生经历波折,却最终得以安享晚年,躲过了的残害。

那么,薄姬究竟是何许人也?她又是如何逃过吕后这一劫的呢? 一、薄姬的身份与背景 薄姬,河东安邑(今山西省运城盐湖区)人,其母魏媪是魏王宗室之女。

薄姬早年嫁给魏王魏豹为妾,后因魏豹反叛失败,被俘虏至汉宫,成为刘邦的嫔妃。

薄姬虽非刘邦宠妃,却生下了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

二、薄姬的幸运与不幸 薄姬的一生充满了幸运与不幸。

幸运的是,她虽出身贫寒,却凭借姿色被选入魏王宫中,后又因刘邦的一次偶然临幸,生下了未来的刘恒。

不幸的是,她在汉宫中并未得到刘邦的宠爱,长期过着孤寂清冷的生活。

然而,正是这种不受宠的状态,最终成为了她逃过吕后残害的关键因素。

三、薄姬的智慧与隐忍 薄姬深知在汉宫中生存的不易,尤其是面对吕后这样专横跋扈的女人。

她明白,要想保护自己和儿子,就必须学会隐忍和智慧。

因此,她从不与吕后和其他宠妃争宠,始终保持低调和谦逊。

同时,她也十分注重培养儿子的品德和能力,希望他能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四、逃过吕后残害的关键 吕后在刘邦去世后,大权在握,对刘邦的宠妃和皇子展开了残酷的迫害。

然而,薄姬却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不受宠:薄姬在汉宫中并未得到刘邦的宠爱,因此吕后对她并没有太多的忌惮和敌意。

低调谦逊:薄姬始终保持低调和谦逊,从不与吕后和其他宠妃争宠,这让她在吕后眼中成为了一个无害的存在。

儿子远离京城:刘恒被封为代王,远离京城,这使得吕后对他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和威胁。

而薄姬也跟随儿子前往,远离了吕后的势力范围。

五、薄姬的晚年生活 吕后去世后,大臣们迎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薄姬也因此被尊为皇,过上了安享晚年的生活。

她深知自己能够逃过吕后的残害并安享晚年,离不开自己的智慧和隐忍。

因此,她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时光,致力于培养和维护的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汉宫春·立春日全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