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 晋分三国 春秋五霸落幕 战国七雄开启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5-3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晋阳之战是发生晋国四大卿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之间发生的一场兼并战,最终导致晋国的执政大臣智伯兵败身亡,智氏领地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后来他们又开始瓜分晋国的土地,从此,中国历史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道义为重、而以成败论英雄的战国时代。

​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 晋分三国 春秋五霸落幕 战国七雄开启

公元前452年,晋阳城外一片汪洋,赵襄子站在城头看着不断上涨的水位黯然无语,大水已经淹过了城门,漫过城头涌入城内不过是只是时间问题,他仿佛已经听到了夯土城墙崩塌决口的声音。

此时的西山脚下,智瑶正在举目远眺,远处的晋阳城犹如怒海中的孤岛,城破已是指日可待,他眼前又浮现出11年前赵襄子那张被沷了一脸酒之后愤怒得扭曲的面庞。

晋国曾是烜赫一时的五霸之一,但是,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公室衰微,国君的权力逐渐被几个正卿及其代表的贵族集团掌控,赵襄子与智瑶均位列其中。

几个正卿家族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也在无时不刻地进行着,智氏家族逐渐占据上风之后,智瑶开始了兼并其它三卿的步骤。

公元前453年,他以恢复晋国霸业为名向其它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迫于智氏家族的强盛,都交出了一个万户之邑,只有赵襄子断然拒绝。

于是,智瑶以此为借口统帅韩、魏两家军队攻打赵氏家族。

这场战争看似只是晋国的一场内战,但对中国历史的走向却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最终奠定了三家分晋与战国七雄,而部分史学家认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正是三家分晋。

​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 晋分三国 春秋五霸落幕 战国七雄开启

做为两个黄金家族的掌门人,赵襄子与智瑶的恩怨情仇已经纠缠了多年。

智瑶,也被称为智伯,当年,智氏家族准备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时,曾遭到家族内部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智瑶虽然才干过人,极具个人魅力,能够吸引豫让等一大批追随者,但他却有着致命的人格缺陷,对此,《左传》用两个字做了极其准确的概括,那就是“贪”而“愎”。

德与才之间,智氏家族最终选择了后者,定立智瑶为继承人。

对于以庶子身份上位的赵襄子,自诩根正苗红的智瑶从不掩饰他的歧视和鄙夷,任性地暴露着他的骄横与狂妄。

公元前468年,智瑶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都城,智瑶让赵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赵襄子则以外交辞令推脱,请智瑶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瑶在此时却直接了当地将赵襄子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赵襄子回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受污辱的继承人对赵氏家族并没有什么坏处吧。

”四年之后,两人再次一同率兵讨伐郑国,酒宴之上,智瑶带着几分醉意向赵襄子灌酒,遭到拒绝之后,竟将酒杯扔到了赵襄子的脸上。

对于那个时代的贵族而言,这是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赵襄子的部下都要求杀掉智瑶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赵襄子却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继承人,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够忍辱负重。

赵襄子为了顾全大局虽然能够保持克制,但内心的愤怒不言而喻,否则后来他怎么会用智瑶的头颅来做酒具,若非刻骨铭心的仇恨,他又何必用如此极端的手法去报复一个已经身败名裂的人呢。

​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 晋分三国 春秋五霸落幕 战国七雄开启

面对三家联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赵襄子想起了父亲赵简子生前的训诫:晋国有难,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于是,他率军避敌锋芒,退保晋阳。

晋阳城由赵简子一手创建,它远离晋国的统治中心和其它正卿的势力范围,成为赵氏家族的战略后方。

正是赵简子的远见卓识与未雨绸缪,两次挽救屡经苦难的赵氏家族于倒悬。

公元前497年,晋阳城刚刚建成不久,晋国正卿之间就爆发内战,赵简子率军退守晋阳,最终反败为胜。

经过赵氏家臣董安于、尹铎多年的竭心经营,加之实行宽恤的仁政,晋阳不仅城坚壁厚,而且民无二心。

退守晋阳的赵襄子担心兵器储备不足时,向家臣张孟谈问计,张孟谈说:“当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时,用荻蒿等植物主竿做墙骨,用铜柱替代木柱,将它们挖出来后,正好用来制造箭杆和兵器。

”董安于在六十年前的深谋远虑再一次帮助了赵氏家族,因此,三家联军围攻晋阳一年而未能破城。

久攻不下,智瑶借山洪暴发之机决开晋水冲灌晋阳,晋阳周边陷入一片汪洋之中,水位持续上涨,一直淹到距离城头三版也就是大约两米的地方。

虽然坚固的晋阳城在洪水的浸泡下依然屹立不倒,城墙也没有出现担忧中的崩塌和决口,但城外的水还是从封死的城门渗入了城内,以致城内一片泽国。

大水漫进了百姓的居室,做饭的灶膛里蛙虫滋生,百姓只得悬釜而炊,也就是将锅具悬挂起来烧火做饭。

晋阳只是一座周长四里的小城,物资储备尤其是粮食储备难以支持长期围困,到了战争后期,城中粮食匮乏,一些断粮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尽管如此,却民无叛意。

悬釜而炊的决绝,易子而食的惨烈,证明了这场战争的悲壮与残酷。

从公元前497年建城伊始的的晋阳之战,到1949年的太原战役,太原2500年的建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长年的战争也铸就了太原百姓的勇武、坚韧、忠诚的风骨和群体性格,水灌晋阳之战,正是这些珍贵品质养成的开端和首秀。

​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 晋分三国 春秋五霸落幕 战国七雄开启

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在与韩康子、魏桓子视察水情时忘乎所以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国呀。

”韩康子与魏桓子相顾无言,但彼此之间却心领神会:绛水可以灌韩都平阳,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灾祸迟早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晋阳危在旦夕之时,张孟谈自告奋勇,深夜缒城而下,乘一叶扁舟潜入韩、魏两家军营,陈述唇亡齿寒的道理,赵氏灭亡之后,接着就会轮到韩、魏两家。

阵前倒戈与利益集团的重新组合竟然是如此迅速而又简单地在一夜之间完成。

当智瑶沉浸在吞并三家、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时,韩、魏两家已经杀死守堤军士,掘开另一侧的堤坝,使晋水倒灌智瑶军营。

在赵、韩、魏三军的夹击之下,智瑶一败涂地,倾刻之间从成功的巅峰跌入为千古讪笑的谷底,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一向贪杯的智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头颅被赵襄子砍下之后,漆成了酒具,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做成了夜壶。

无论酒具还是夜壶,这都是赵襄子对当年之辱的一种极端的报复。

水灌晋阳之战以后,晋国实际上已分裂为赵、韩、魏,但晋公室名义上还保留了半个多世纪,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韩、魏三家为诸候,这就是三家分晋。

RDOM

​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 晋分三国 春秋五霸落幕 战国七雄开启

晋阳之战的总体规模虽然不大,但意义却相当突出。

它的最大特色,就是标志着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流的战争的终结,战国时代以兼并为本质的战争的到来。

春秋战国之交,随着旧的生产关系大厦的倾覆,土地占有权也相对分散。

有土地就有人口,有人口就有赋税,就能组建军队,也就意味着拥有了财富和权力。

因此,对土地和人口资源的争夺和控制,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为当时战争活动的根本宗旨。

在这方面,晋阳之战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意义。

它以智氏向韩、魏、赵勒索土地而开始,又以三家瓜分智氏土地而告终;智伯胁迫韩、魏与己联合攻赵,是用三分赵地为诱饵;而赵襄子策动韩、魏倒戈,也是以瓜分智伯土地为条件。

由此可见,对土地的争夺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这场战争的始终。

这一兼并战争的属性,是与以往争夺霸主名分和地位的春秋争霸战争迥异其趣的。

春秋时代的战争,除了铁血厮杀的残酷一面外,还存在着比较多的以迫使敌方屈服为宗旨的温和一面,这是与战国以后那种“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现象有所区别的。

具体地说,在当时,军事威慑要多于会战,《孙子兵法》所云“伐交”便是典型的军事威慑之法。

“伐交”之基本含义是通过布列阵势,显示强大实力,威慑敌人而逼迫其退缩或降服,它是三代与春秋前期通行的“观兵”威慑之法的理论总结和升华。

即以军事威慑和政治外交谋略迫使对方接受自已的条件而屈服,乃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战争指导原则。

真正以主力进行会战以决定胜负的战争为数相对有限。

所谓的“霸主”,一方面固然兼并小国,坐大自己;另一方面在同其他大、中型国家发生冲突时,则多以双方妥协或敌方屈服为结局,而彻底消灭对方武装力量,摧毁对方政权的现象则较为罕见。

于是会盟、“行成”与“平”乃成为重要的军事斗争方式。

战争的手段是由战争的目的所决定的。

兼并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程度要远远超过以往的争霸战争。

这一点在晋阳之战中同样表现得十分明显:智伯决晋水灌淹城池,长围晋阳两年,必欲置赵氏势力于死地而后快;同样,赵、韩、魏击败智伯瑶军以后,也是擒杀智伯,尽诛其族,瓜分其地。

这里已丝毫见不到邲之战、鄢陵之战中那种彬彬有礼的旧“军礼”遗风,战场上曾经有过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战不逐奔,诛不填服”的贵族高尚风度,早已被弃之如敝屣了。

而只有无所不用其极的酷烈,只有惨绝人寰的血腥,这正是兼并战争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所以,无论是从战争的目的看,还是从战争的手段看,晋阳之战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标志着战争历史行将打开崭新的一页,战国时代兼并战争开始全面上演了。

​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 晋分三国 春秋五霸落幕 战国七雄开启

晋阳之战是一个具有标时代意义的事件。

它代表了春秋时期最大霸主晋国被赵、韩、魏三家瓜分的政治局面的开始,也意味着经历两百五十八您的春秋时期落幕,秦、齐、楚、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的时代开幕。

平陵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北魏是如何获胜的?

平凉之战是夏胜光三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夏军攻魏在平凉(今甘肃华亭西)地区战败的作战。

此战,北魏面对宋、夏夹击态势,迅速确定先击夏、后攻宋的方针,作战中实施攻其必救、、示弱佯退、运动中歼敌、切断粮水等战法,因而接连获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经过 夏胜光三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夏军攻魏在平凉(今甘肃华亭西)地区战败的作战。

夏主欲收复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遂乘刘宋伐魏之机,于夏胜光三年九月遣其弟谓以代攻北魏鄜城(今陕西洛川东南),为魏平西将军隗归等所击败,死万余人,谓以代逃去。

赫连定留其弟赫连社干、广阳公度洛孤守平凉,自率数万人在鄜城东截击隗归,并遣使约宋合兵伐魏。

魏太武帝拓跋焘听从太常卿之言,针对夏、宋互相观望的态势,决定先击夏,后攻宋。

以卫兵将军王斤镇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自率兵攻夏。

十一月,魏太武帝领兵围乎凉,赫连社干等闭城固守。

魏太武帝使前夏主前往招降,未果;乃命安西将军古弼等率兵往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

夏主自鄜城还安定,即率步骑2万救平凉,途中与古弼相遇,弼佯弱后退,夏主追之。

魏主遣高车部众驰击,夏兵大败,战死者数千。

夏主赫连定率余部奔还,登鹑觚原(又名浅水原,今陕西长武西北),设方阵以自固。

魏兵进而围之,断其水草,夏军人马饥渴。

赫连定引众下鹑觚原,被魏武卫将军丘眷率众击败,大溃,死者万余人。

赫连定负伤,单骑逃走,收集余部及民众5万,西保上邦(今甘肃天水)。

北魏俘夏公侯以下百余人,乘胜攻克安定。

十二月,赫连社干、度洛孤出降,魏克平凉。

夏长安、临晋、武功等城守将皆弃城而走,关中地区为魏所占。

点评 此战,北魏面对宋、夏夹击态势,迅速确定先击夏、后攻宋的方针,作战中实施攻其必救、围城打援、示弱佯退、运动中歼敌、切断粮水等战法,因而接连获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三国名将赵云为什么没有参加吴蜀夷陵之战?

之所以没有参加,不是因为不任他,不重用他了,相反,刘备虽然亲自率兵伐吴,然而,益州的战略布署,,和北面防魏,和太子镇守成都,赵云督江州,因此,虽然有夷陵之惨败,蜀汉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混乱。

... 为何不擒杀刘备,现在权威的解释,都云的这样一段话: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火烧连营后,陆逊指挥东吴人马,对刘备进行了疯狂的追击,几乎在马鞍山生擒刘备,刘备靠傅彤,程畿等人以命相搏,才侥幸突出重围,退入白帝城。

当此时,白帝城离巫县不过百余里,我国伟大的诗人先生突然听到自己被特赦的消息,高兴的大声吟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大概白帝到江陵城有千余里,那夷陵到白帝城也有八九百里,从夷陵追到巫县,再到南山,已经追了六七百里了,还差那一两百里? 然而,先主传里陆逊的态度突然180度大转变。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秋八月,收兵还巫。

已经要准备进攻白帝城了,如何又突然间收兵还巫?而且陆逊还坚决否定了,宋谦,等人的杀入白帝,擒获蜀汉领袖的光辉计划。

老实说,潘璋,宋谦和徐盛还都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他们能做出这个结论,和蜀军当时确实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有很大关系。

攻入白帝,抓获刘备,这可是一件扬名华夏的天大的功绩,难道陆逊不想把这顶光环光荣的顶在自己的脑袋后? 你要说曹丕大合士众,这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东吴那边也早知道了,相信,在夷陵之战前,在长江防线上,东吴也早已经布置好人手了,吕范,朱桓,,都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从巫县到白帝,路虽然有些难走,几天还是到的了的。

把刘备抓获,再回军抵御曹魏,时间上认为来得及,既然前面已经不顾曹魏可能发起的攻击,一路对刘备进行穷追猛打,还差这几天时间? 那是,陆逊想放刘备一马? 可能吗?话说和刘皇叔,在的蜜月过后,特别是刘皇叔成了孙仲谋的妹夫后,两个人就不断的冷战,口水战,然后发展到兵戎相见,后来,孙仲谋还指使小弟陆逊和,杀害了刘皇叔的二弟,杀人兄弟的事情都做出来了,孙仲谋没有任何要放刘皇叔一马的主客观因素。

陆逊呢?有些资料传言陆逊和时常的眉来眼去,结果,孙权却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陆逊,让陆逊有些失落。

其实和生的女儿,那遗传了良好的基因,能差哪里去,陆逊也没什么好失落的,但不管怎么说,反正,陆逊看刘备是非常的不顺眼的,好像刘备把他的心爱的女人抢走了似的,因此,在马鞍山下,陆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死者万数。

这哪里有一点想放刘备一马的迹象啊! 然而,最终,陆逊还是拉了一票人,如,骆统等将领,说服了孙权,不攻白帝城,收兵还巫。

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折回来,看看夷陵之战前,刘备的举动。

刘备发动伐吴之战,遭到了他最多人的反对,可是,刘备为了报仇血恨,仍是执意开动了战争机器。

但是,从刘备的战略部署来看,我们说他虽然在情感上被仇恨左右,但在理智上,还是保持了他一贯的清醒作风。

虽然,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蜀汉的一等一的人才迅速的凋落,关羽先后遇害,接着过世。

天不佑汉啊! 但刘备还是依照老风格,大胆用新将领。

有人说,刘备伐吴,用了冯习,张南,吴班,黄权等人,是因为他不信任诸葛亮,赵云,马超等人。

说刘备不信任马超,个人还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诸葛亮和赵云,刘备不信任,完全没有依据。

当年,刘备入川时,关张赵,诸葛全留在荆州,而带黄忠,魏延,霍峻,等入川,难道是因为刘备当时就已经不信任关张赵,诸葛了? 可以大胆的假设,如果夷陵之战,是刘备获胜,那么,冯习和张南完全有可能成为黄忠和魏延第二。

冯习张南年轻时随刘备入蜀,辗转征战,前后十年,积累了不少的作战经验,冯习和吴班在巫县曾破吴将李异,让蜀汉取得开门红,一路将战线推进到了夷陵。

起初认为赵云没有参加伐吴之战,主要原因就是他当面直谏,和老大唱反调,,刘备很不高兴,弃之不用。

但现在仔细想了想,不对,为什么,刘备对赵云并不是弃之不用,从云别传可以看出,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江州什么地方,大概就是现在的重庆。

江州往东过临江到奉节,出奉节,不过百余里,就可以攻击东吴控制的巫县。

江州往南,可以到达南中,当时,南中不稳,越巂,牂牁,建宁都时有动乱。

江州往西往北,可到成都,若是蜀汉首府有出现不稳定情况,可随时增援。

可以说,江州这个地方,在蜀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江州都督,查了一下,在章武前后,是费观,费观的家族是江夏的大族,和刘焉家族也有亲戚关系,可以说,费观在蜀汉还是有一定势力的,后来,家族也出了一个高官,蜀汉大将军。

但是,刘备东征前,还是决定让赵云督江州,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江州可以说是连接成都和白帝巫县的必经之路,试想,如果刘备兵败白帝时,赵云在江州反叛,那刘备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当时重用,然而,当他在未央殿前遭遇不测时,大呼:吾儿奉先何在?速来护驾! 旁边转出骁将,这个,董肥猪一直把他当心腹,结果吕布果断的喝道:有诏讨贼,手起刀落,立斩董肥猪。

可见,背叛你的人,常常是你自以为最信的过的人!你风光的时候,这种情况是看不见的,而在你危难的时候,第一个往井里丢石头的,常常就是你认为是心腹的那一个。

常山赵子龙和刘备唱反调,刘备为何还敢将督江州的重任托付给赵云?可见,刘备深深懂得什么叫忠言逆耳,赵云虽然当面和他唱反调,并不妨碍刘备对他的信任,相反,刘备还将督江州的重任交给了赵云。

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刘备222年8,9月间,已经退回白帝,而诸葛亮却在223年2月才从成都来到永安和刘备会合。

诸葛亮一直窝在成都干嘛,要造反啊! 恰恰相反,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大概是刘备让督办建造蜀宫,殿庙等各事宜,另外,诸葛亮一直在成都,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协助太子镇守成都,威慑异己分子。

等到诸葛亮离开成都后,汉嘉太守黄元立刻造反,当然,诸葛亮早就布了亲信杨洪在成都辅佐太子,当即遣将军陈曶、郑绰击败黄元,斩之。

从222年8月到223年2月,整整半年,诸葛亮就那么放心的让刘备在前线白帝城而不担心吗? 不错! 诸葛亮不担心,因为他知道,此时,在刘备的身旁,有一个人,叫做常山赵子龙,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对赵云的评价是征南厚重,只有短短四个字,却让东吴的天才少将军陆逊眼睁睁的望着自己的刘备在白帝城中,却不敢再进兵半步。

诚然,不认为赵云当时的兵力,能够完全击溃士气正高涨的东吴兵马,然而,厚重的赵云,率所部精兵守卫白帝城,你陆逊想在短期内攻陷白帝城? 不可能! 汉中之役后期,前锋军,几围赵云不得,反被赵云用疑兵击败,赵云行事厚重,是刘备很早就认可的。

陆逊喜欢的孙小妹经过计划,想把阿斗带到东吴当人质,结果,还是没逃过赵云的,勒兵截江,夺回阿斗。

陆逊这个人,我们说他在东吴有,和吕蒙这批前辈在时,还不能显山露水,空余时间颇多。

然而,小伙子也不闲着,很勤奋,有理想,在孙尚香在公安时,他一定是隔三差五的,有空就去窜门,说是要看望孙小妹,主要目的,他是来摸关张赵,诸葛的底的。

后来,陆逊对关羽的综合分析,精准无比,那没有下一定的工夫是做不到的。

他定然是给这四个人都开了专门的档案,因此,当他知道赵云进兵到永安时,他明白了,擒获刘备的梦想从此破灭。

因为,永安如果不能一战而定,而是如夷陵之战,,打上几个月,那么,到时可就了,如果曹魏此时攻击江陵,关羽的悲剧,看来要重演在自己的头上了,陆逊毕竟比潘璋,宋谦那伙人智商高一个档次,于是,脑袋一转,假意推说曹魏要来进攻,见好就收,其实当时,东吴若再往永安推进,真的很可能重现关羽的结局。

而刘备为什么到了白帝就不继续退回到成都,不是更安全? 要知道,刘备被陆逊从夷陵追在屁股后面,一路逃了六七百里,来到白帝,精神上应该是极度紧张,陷入的状态,然而,刘备呆在白帝不走了,如果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很安全了,他会呆在白帝城吗? 刘备呆下来了,因为,他知道,那个“子龙不弃我走也”的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已经率精兵来到永安,自己不必再惊慌失措的疲于奔命了。

而此时,孙权竟然主动派遣使者求和,从一开始拼命追杀刘备,到一转眼的遣使求和,碧眼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啊! 他自然不是真心想讲和,这一次,曹魏向他开炮,碧眼儿正疲于御敌于国门外,他听说刘备在白帝城不走了,怕啊!怕什么,刘备敢光明正大的在白帝城吃睡,白帝城中定然有精兵猛将,如果此时蜀兵再次出川,纵然只是虚张声势,也必然给东吴造成莫大的恐慌。

可见,赵云之所以没有参加夷陵之战,不是因为刘备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了,相反,刘备虽然亲自率兵伐吴,然而,益州的战略布署,一清二楚,马超和魏延北面防魏,诸葛亮和太子镇守成都,赵云督江州,因此,虽然有夷陵之惨败,蜀汉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混乱。

其实,赵云若是参加了夷陵之战,也不可能改变大局的。

想到了后来的苻融,苻融是的弟弟,更是得力助手,苻坚执意要南征东晋时,苻融几乎是哭谏不可啊! 结果还是随军出征,终没于乱军中,是挺可惜的!说的: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套在苻融头上,可也! 其实,刘备和苻坚相比,刘备还是幸运的,诸葛亮,赵云等都,如果诸葛亮和赵云像,姚苌之流,恐怕,就不会有我们熟知的三国了,也不会有我们熟知的三国群英了。

随机文章“鞭长莫及”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鞭长莫及”本来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艺术简史人的长相是前世修来的,前世修善果长相甜美/作恶则长相丑陋迅猛龙能否猎杀霸王龙,单挑打不赢霸王龙/群殴可猎杀(得不偿失)ufo为什么越来越多,丘吉尔猜想外星文明或许真的存在(未证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 晋分三国 春秋五霸落幕 战国七雄开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