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州之战:晋国沙陀对朱温后梁的骑兵奔袭战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潞州之战李存勖到底凭何种战法取胜?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5-27 点击数:
简介:潞州之战是公元907年五月至第二年五月,后梁军攻潞州,却被晋王李存勖歼灭的攻防战。

此战,潞州守军固守城池,牵制疲惫后梁军,乘后梁军懈怠,以援军突袭获胜。

随着朱温的篡位,大唐王朝彻底成为了历史。

新的群雄逐鹿时代开启,而争夺天下的主要角色也落在了两股势力身上。

前者是占据中原且兵强马壮的中原宣武镇集团。

后者是和占据河东、以唐朝继承者自勉的晋

【千问解读】

潞州之战是公元907年五月至第二年五月,后梁军攻潞州,却被晋王李存勖歼灭的攻防战。

此战,潞州守军固守城池,牵制疲惫后梁军,乘后梁军懈怠,以援军突袭获胜。

潞州之战:晋国沙陀对朱温后梁的骑兵奔袭战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潞州之战李存勖到底凭何种战法取胜?

随着朱温的篡位,大唐王朝彻底成为了历史。

新的群雄逐鹿时代开启,而争夺天下的主要角色也落在了两股势力身上。

前者是占据中原且兵强马壮的中原宣武镇集团。

后者是和占据河东、以唐朝继承者自勉的晋王沙陀集团。

这对老冤家自扑灭黄巢之乱时,就已经结下了梁子。

此后更是明争暗斗了十余年,却始终未能分出胜负。

关键性的潞州之战,就是这两强对抗的典型性案例。

两种模式的对抗

反贼出生的朱温,之所以在唐末群雄中独占鳌头,凭借的是中原地区雄厚的人力和物力。

尤其是其核心所在的宣武地区,是唐朝将江淮粮食输入两京的必经之路。

所以,不仅建有完善的运河交通系统,还经常配以重兵。

一旦周边地区有所变化,就通过这条古代世界的“高铁”,将机动部队投送过去。

相比之下,已经被纳入唐朝贵族体系的李克用集团,则是唐朝边军模式的典型。

突厥系出生的他们,通过吸纳内迁的粟特部族,形成了一个更新的军武阶层。

然后不断招入更多边军番将,成为了唐朝在北方边境的决定性力量。

一旦内地有变,他们也会迅速南下参战。

所以,朱温的宣武集团和李克用的沙陀集团之间,实际上进行着两种不同地缘模式的较量。

前者是典型的中原帝国框架,而后者则奉行着跨越地理分界线的混合结构。

这就注定了双方的资源汲取方式、军事组织样式和战略布局上,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尽管李克用多次以少敌多,破坏了朱温夺取河北、包围河东的战略规划。

但始终无法打击到朱温的根据地,削弱梁的国力。

这样,梁军可以在失败后利用资源优势,一次又一次卷土重来。

事实上,朱温对周边很多对手都是奉行这样的消耗战略,最终将对方拖死。

之所以未能彻底打败沙陀集团,仅仅是因为李克用及其义子们拥有更加先进的军事技术。

加上晋地本土的地形复杂,让习惯平原消耗的宣武军难有施展余地。

潞州之战:晋国沙陀对朱温后梁的骑兵奔袭战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潞州之战李存勖到底凭何种战法取胜?

包围与反包围

在双方夺的漫长对抗中,争夺重点在河东与河北的潞州、邢州和铭州。

其中又以潞州最为关键,此地是晋梁交界的要冲,也是上党地区的核心城市。

朱温只有夺取潞州,才能将战火延烧到北面的晋国腹地。

同样,晋如果想避免和梁陷入拼国力的消耗战,也必须占据潞州。

早在唐朝灭亡前夕的公元906年,晋军就趁朱温大举攻打魏博镇的沧州时,突然发兵夺取了潞州。

从此,沙陀集团扼住了梁军在晋西南的咽喉,迫使朱温不得不倾尽全国之力向潞州发动反攻。

第二年的4月,朱温正式废掉昭宣帝,自己宣布即帝位。

一个月后就派遣麾保平节度使康怀贞率领步骑80000人,联合以彪悍著称的魏博镇军队向潞州展开进攻。

晋在潞州守军没有选择盲目出击或逃跑,而是一面闭城坚守,一面飞书向河东告急。

加上潞州作为晋军的防御重点,城防设施异常坚固。

所以康梁军猛攻10多天也难以靠近城头。

最后只能在城外筑起壁垒、挖掘长壕,准备将潞州彻底围困起来。

在潞州前线战事陷入胶着后,晋梁双方都竭力向晋西南进行增援。

晋国方面的李克,用以麾下头号重臣周德威为统帅,编成了由精锐组成救援军,星夜赶赴潞州。

朱梁方面一面抽调左神勇军从汴梁赶赴前敌,一面令河北精兵向西与主力靠拢。

至于已经在潞州外围城的部队,也完成了名为“头寨”的多重工事。

一面防止城中的晋军突围,一面还能阻拦城外的援军进入。

当然,如此庞大的军事行动,非常消耗钱粮。

而且战场已经远离宣武镇赖以机动的运河区,所以运输效率出现递减效应。

朱温只得命令征用山东地区的百姓,靠效率低下的人力向潞州输送补给。

考虑到晋军擅长用轻骑兵袭击运粮队,梁军又特别在头寨的入口处加筑甬道来掩护运粮队。

但多出来的工程量,又让其消耗了更多的宝贵时间。

已经抵达附近的沙陀援军,则是直接轮番攻击梁军新添筑的甬道。

很快就将梁军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保证运输线畅通上。

双方为了争夺这条甬道,经常一昼夜就要排墙填堑几十次。

机动力差的梁军比较被动,在疲于奔命中被折腾的够呛。

加上晋军的轻骑四处袭击落单梁军,更使朱温的手下人心惶惶。

经过一段时间相持,除坚壁不出外也没有其他办法。

但晋军光靠袭扰作战,还是无法打破朱梁对潞州的封锁。

由于事发急促,沙陀集团并没有带来多少步兵,所以在正面交战中又没有优势可言。

正在局面处于相持不下时,自己的后方又出现了大变故。

潞州之战:晋国沙陀对朱温后梁的骑兵奔袭战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潞州之战李存勖到底凭何种战法取胜?

反身突袭

公元908年正月,晋王李克用病发身亡。

临死前遗命重臣李克宁、张承业、李存璋等共扶嗣子李存勖继位。

但他的死还是引起了晋国内部的王位纷争。

李存勖在托孤老臣的支持下,迅速杀死李克宁等谋乱者。

可政治变故已经影响到前线,周德威等不得不从前线撤退,屯军等待后方指示。

在梁军方面,朱温为了支援在潞州苦战多日的疲惫之师,亲自率军赴泽州督战。

同时命令匡国节度使刘知俊率军赶赴潞州指挥全军。

刘知俊也马上改变了旧的机械战术,除继续坚持包围潞州外,又派遣数万人精兵进攻上党周边的晋军控制区。

但朱温发现晋军开始全面收缩后,又担心梁军主力尽出,岐山方向的李茂贞会趁机偷袭关中长安。

于是下令召回刘知俊军,自己也返回了汴梁坐镇。

单纯从军事上来说,朱温的撤军没有什么大问题。

梁军依然以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潞州,城中守备日渐薄弱。

晋军的增援却在此时动弹不得。

作为前线指挥官的周德威,在新君继位后还长期率军在外,不能不引起朝廷内外的怀疑。

李存勖即使知道潞州之争事关晋国生死存亡,也不得不勒令周德威率领军回师。

梁军看见晋军主力撤退,无不欢欣鼓舞,认为潞州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潞州之战:晋国沙陀对朱温后梁的骑兵奔袭战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潞州之战李存勖到底凭何种战法取胜?

但周德威在回到晋阳后,立即孤身入城对李存勖表示了绝对忠心。

放下戒心的李存勖也重新将注意力投向潞州。

此时的梁军已经在潞州集结了近10万军队,却因为补给问题和之前的战斗损失,造成很多士卒逃亡。

留下来的人也是士气低迷。

在周德威短暂的撤军时期,梁军还需要应付其他藩镇势力的威胁。

于是,在晋军返回战场后,发现局势与自己离开前没有什么变化。

但只要不进行关键的决战,就无法期待梁军自己主动离开。

面对梁军赖以成名的筑墙挖壕技术,他们只能拿出不超过30000人的野战军团。

因此,手里的唯一优势便只剩下骑兵。

因为朱温集团的骑兵总数从未超过万人,还需要分配在漫长的各条战线上使用。

所以单兵战力占优的沙陀骑兵,便可以从容布置战术。

为了配合潞州的反攻计划,李存勖遣使约岐山军阀李茂贞出兵牵制朱温,还派人给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送礼,求契丹人出兵援助。

在完成以上部署后,李存勖在4月24日大阅三军。

随后亲自率领周德威和李存璋等晋军主力,从首府晋阳出发,沿着大道南下。

仅仅用了6天时间,几乎全部以骑兵出阵的沙陀集团,就赶到潞州外围地区。

5月1日,趁着天降大雾的有利时机,李存勖率领全军秘密前进到三垂冈,分头对毫无准备的梁军营寨展开袭击。

梁军的工事在中原地区堪称一绝,但比起具有中亚和西亚筑垒技术的晋军来说,并不是什么高科技。

晋军对进攻土木工事也有一定心得,很多人下马后也是非常强悍的临时步兵。

相反,梁军却因为战场位于山地而觉得骑兵威胁有限。

一些营垒的薄弱环节,并没有安排重兵把守。

甚至在外围也没有足够的斥候可用。

当沙陀人迫近到敌人的夹寨之前,大部分梁军还沉浸在梦乡中。

毫无阻碍的晋军便砍开寨栅,分两路冲入敌人大营。

周德威率军从东北角发动进攻,李嗣源则率领麾下人马从西北角进攻。

惊慌失措的梁军在两翼夹击下一败涂地,统军招讨使符道昭落马被斩杀,将士死伤超过万人。

其余人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全部在惊慌失措中溃逃。

大量堆积在潞州城外的军资粮饷和旗鼓器械,也全部落入晋军之手。

梁军总指挥康怀贞仅率百余残兵逃往天井关。

潞州之战:晋国沙陀对朱温后梁的骑兵奔袭战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潞州之战李存勖到底凭何种战法取胜?

李存勖的闪电战到此大获全胜。

沙陀人乘胜追入泽州境内,遭遇到梁军后续部队的截击才停止攻势。

但潞州之战的结局已经无法更改,宣武镇集团彻底丧失了征服晋地的可能。

不甘心就此落入下风的朱温,此后还将与沙陀集团继续厮杀。

但一直到他死时,都没有能降服对手。

晋国韩氏是如何崛起的?晋国又是如何被灭的?

晋国曾经很强大,但是最后却被异性所灭。

就是从晋国分出去的国家。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韩国这个国力不是很强盛的国家,是怎么开始兴起的。

晋国所处位置在山西多盆地,不像中部多平原,占领一个盆地就可以和另外一个盆地对抗。

晋献公即位后,对同姓势力的削减导致异姓势力增加,回国后,只能重用异性的。

晋国中后期开始,卿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也就是异性公族开始崛起,晋国卿大夫、、、智氏是最大的权力掌控者,还主要包括两大家族郤和栾。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地盘,一直在互相攻打。

智氏家族在战争中不幸失势,土地被韩赵魏瓜分。

这一事件就是传说中的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派使者去见周天子,要求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这个时候不承认也没有用。

晋献公时期以后,晋国同族的势力得到削减,与此增强的就是异姓贵族的势力了。

韩氏为代表的一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韩氏的先族是一个叫的人开始走向政治舞台,他开始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司马,他的贡献是参加了一场战争,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那么,韩厥在晋国与交战的时候究竟立下了什么战功,为啥会得到提拔和重用呢?晋献公时期,晋国只有两军。

时期,设立三军。

上中下三军,三军有6个统帅,打仗的时候称为统帅,不打仗就称为六卿。

所以,六卿有封地、武装。

后来为了争夺六卿,展开了很激烈的斗争。

在晋国讨伐齐国的时候,韩氏家族有一个人叫韩厥,在这场战争中随军出征。

韩厥立下了战功,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当时比较骄傲轻敌,说先把晋国的军队灭了再吃早饭。

意思就是灭掉晋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呢,晋国的军队很勇猛。

当时晋国军队的主帅是,郤克是个瘸子,曾经被齐顷公嘲笑过,他一开始打仗就受伤了,但是他还是坚持敲鼓知道坚持不住了,他的助手就帮他敲。

古代是击鼓进军,鼓声鼓舞士气。

晋国的军队跟着主帅的战车,,齐国的军队大败。

齐顷公就打脸了,不光吃不成早饭而且打了败仗,他逃了。

这时候,韩厥追了上来,紧追不停。

韩厥的跟班都被齐顷公的警卫用箭射伤了,但是韩厥还是紧追齐顷公的马车。

这时候韩厥扶了一下跟班,齐顷公的警卫就和齐顷公换了个位置。

古代的警卫和主帅的位置是固定的,警卫和齐顷公换了位置后,命令假警卫去打水,齐顷公就坐别的马车走了。

可以说那个警卫使用的调包计很高明啊,自知道躲不过去,还是让齐顷公逃走了。

韩厥也比较糊涂,分不清楚谁是真正的齐顷公,韩厥就抓到了假的齐顷公,回去复命。

但是也算他立功了,回来后韩厥就被提拔为六卿,就相当于韩厥开始掌握了兵权并且有了封地。

这就是氏族初步的发展。

韩厥成为六卿后,也意味着异性在晋国势力的发展壮大。

可以说,晋献公的举动为后来晋国被灭埋下了伏笔,也为韩国的建立作了“贡献”。

随机文章韩国人喝酒不醉是大忌!来自美国的他该如何招架?为何唐朝以前没以江南为经济命脉?佛罗里达州马尔伯里天坑,采矿废料造成的天坑(深56米)乌兹别克斯坦地狱之门,1000度的地狱门户燃烧54年爱因斯坦对鬼的解释,脑电波就是人类的鬼魂/脑电波轮回假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韩厥:春秋时期晋国韩氏崛起的关键人物

受封的第一位为韩万,约前750年到前678年在世;第二代为韩赇伯,生卒年不详;第三代为韩简,公元前645年为晋国正卿,此年秦晋韩原之战为晋军主将;第四代为韩舆,生卒年不详。

以上四位,笔者在上文已有详述。

韩简与韩舆两代是韩氏衰落之时:韩简受晋惠公重用,但韩原之战晋国战败后,史书再无关于韩简的记载出现,再加上即位后,晋惠公亲信之臣受到压制,韩氏处于家族发展史上最低点。

所以史书记载韩舆之子为家臣。

与韩厥同时活跃于政坛的还有一位韩氏之人——韩穿。

史书关于韩穿的记载很少,只有三处:《左传》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楚、公元前588年晋景公作六军、公元前583年晋侯使韩穿出使。

《左传-宣公十二年》:夏六月,晋师救郑。

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

士会将上军,佐之。

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

、赵婴齐为中军大夫。

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

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

韩厥为司马。

及河,闻郑既及楚平,桓子欲还,曰:“无及于郑而剿民,焉用之?楚归而动,不后。

”随武子曰:“善。

会闻用师,观衅而动。

……士季使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故上军不败。

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败而先济。

《左传-成公三年》:晋作六军。

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赏鞍之功也。

《左传-成公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

饯之,私焉,曰:“大国制义以为盟主,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

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

今有二命曰:‘归诸齐。

’信以行义,义以成命,小国所望而怀也。

信不可知,义无所立,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诗》曰:‘犹之未远,是用大简。

’行父惧晋之不远犹而失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

” 我们从上边三段关于韩穿的记载可以看出,韩穿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势力强大的赵家之人赵同、赵括、赵婴齐等仅为军中大夫,而韩穿也为军中大夫。

并且韩穿于公元前588年进入十二卿之列。

韩穿的地位原来是高于韩厥的,公元前597年,韩厥为军司马,执牚军纪,而韩穿为上军大夫,韩穿自己是领有军队的。

当时的军队都是从封地来的,说明韩穿很有可能是韩氏家主。

公元前588年,韩厥的地位才超过了韩穿,韩厥从军司马升任新中军将,韩穿从上军次大夫升任为新上军佐。

到公元前583年,韩穿的地位没有变化,但很受晋景公重用,派他出使鲁国,让鲁国将汶上之田送给。

前583年,晋国发生了“”,赵同、赵括被杀,晋景公将六军减为四军,韩穿在这次军事调整中退出了历史,史书再无其记载出现,而韩厥的政治生命又延续了近二十年。

史学家们对韩穿的研究是个空白,而韩穿可能是韩厥之前的韩氏家主。

他们是同一辈人,这一点是没错,韩穿可能要长于韩厥,并为韩氏家主。

第一,前597年韩穿是上军大夫,大夫是仅次于卿的一级爵位,是有封地的,而同时的韩厥仅为军司马,明显没有领韩氏封地上的军队。

第二,韩穿退出记载的时间要早于韩厥,虽有早逝的可能,但结合他原来地位高于韩厥,这就增加了其要年长于韩厥的可能性。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韩舆去世后,韩穿继其位为韩氏家主,而韩厥为了前途,成了赵氏家臣。

当时家臣是很遍的,赵盾当时一手遮天,韩厥凭借赵盾的力量,在政治上斩露头角,成为军司马,而韩氏家主韩穿在赵盾时是不得志的,但晋景公即位后,对赵氏进行了打压,韩穿因此得到重用,成为上军大夫。

之后,韩厥凭借自己的才能,地位越来越高,而韩穿早于韩厥去世,韩厥成为晋国正卿后,其后人也渐成韩氏大宗。

韩厥能成为韩氏在晋国崛起的关键,除了才能,其长寿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公元前615年,秦晋河曲之战,韩厥即已为军司马。

此时他大概二十来岁,因为他于公元前572年出任晋国正卿,前566年告老,五十年的政坛活动时间,往前推,前615年时韩厥20岁左右的可能性为大。

前615年出任军司马得益于赵盾的重用。

赵盾当时为晋国正卿,晋君基本是个摆设。

而韩厥当了军司马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赵盾的御戎给斩了,当时御戎相当于司机,犯的错误就是让马车脱离了队伍。

而韩厥一没有给赵盾面子,二不惧御戎之勇,因为其不守军纪,韩厥将其杀了。

赵盾不仅没有责怪他,还表扬了他,并预言韩厥以后能执晋国之政。

这其中二人的政治智慧和眼光不得不让人佩服,不是奸臣与小人所能具备的。

韩厥的第二次粉墨登场就是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此时的韩厥已经年近四十,其职位还是军司马,他劝中军将荀林父退兵,因为他认识到当时晋军最大的弊病是赵氏势力太大,而荀林父为帅时间不长,不能很好的驾驭手下各派势力。

果然,各将不听主帅号令,私自出战,荀林父被迫全军跟进,结果晋军大败,晋国霸业中衰,成为霸主。

韩厥地位的质变是在公元前588年,这是史书记载的韩厥的第三次出场。

这一年,晋国与齐国进行了。

晋国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率八百乘,发动了恢复晋国霸业的第一战。

同时也是为郤克受辱于齐进行的复仇之战。

韩厥在这一战中表现突出,差点生擒。

齐顷公手下与其君换了衣服才使齐顷公得逃。

韩厥在作战前梦见其父韩舆对其说话,让其居于车中,使韩舆没有被射死,而其左右之人俱为射死。

这一战后,齐君亲到晋国朝见晋景公,并愿尊景公为王,景公拒之。

之景公扩晋军为六军,韩厥因功受封为新中军将,成为十二卿之一,其身份地位发生质变。

因为成为卿之后,就进入了公臣之最高列,在分封制中处于第三级,为后来的奠定了基础。

卿是封地非常大,并且其后代可以继位为卿;卿是领一军的,有军事保障;卿处于决策层,可以左右国家决策。

之后韩厥地位渐升,并终成为一把手,位至正卿中军将。

韩厥的第四次出场是公元前585年,晋景公为了铲除赵氏,在做最后的准备,他想迁都,远离赵氏势力所在地。

晋都原来在绛城,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里故城村。

晋景公迁都的主张出来后,大部人主张迁到富裕的郇,今山西省新绛县西。

韩厥主张迁到相对较贫,但居住环境较好的新田(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其利有三:一是还富于民;二是不易得病;三是既远离了赵氏势力,也远离了晋公族势力,政治上有利于晋君,也有利于平衡公族与异姓。

最后晋景公听从了韩厥之谋,迁都新田。

同一年,挑战晋国,赵氏主张与楚开战,韩厥主张避楚峰芒,认为晋国还不足以战胜楚国,晋军主帅栾书听从韩厥之言,退兵,为公元前583年晋战胜楚奠定基础。

而此时的晋国政坛分成了三派:正卿栾书与结为一派,赵氏为一派,士氏、、韩氏为中间派。

和郤氏联合以对付赵氏,晋景公也依靠栾氏与郤氏来对付赵氏。

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后,韩厥第五次出场。

赵盾之子赵朔大约于公元前590年去世,其妻为景公之姐,公元前587年传出了赵朔妻与赵朔叔叔赵婴齐通奸的丑闻,起婴齐被赵同和赵括排挤到了齐国。

公元前583年,赵朔之子已长到十来岁,但赵家的利益赵朔什么也得不到,当时的赵氏家主是赵括。

于是赵武之母庄姬向其兄晋景公告发赵氏兄弟谋反,晋景公向栾书和郤锜求证,二人认为确有此事,于是晋景公下达了诛灭二赵的命令,赵同与赵括被灭族。

之后韩厥站出来,认为赵氏之祀不该绝,于是赵武成为赵氏家主,并继承了封地。

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韩厥是很会揣摸君主之意的。

晋景公要灭的是赵同与赵括兄弟二人,他还需要赵氏来平衡其他家族势力,于是韩厥站出来保存下了赵氏。

之后,晋景公重组晋军,韩厥从新中军将升为下军将。

公元前574年,晋国再次发生内乱,先是栾书借之手除掉,之后栾书与荀偃联合,囚禁晋厉公。

韩厥第六次出场,再显不畏强权的本色,怒斥栾书与中行偃,并因此受到公元前573年即位的晋悼公的重用,取代栾书成为中军将,执晋国之政。

他执政之后,辅助晋悼公复兴晋国霸业,晋悼公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厉害君主。

公元前566年,年逾七旬的韩厥告老,其少子继其卿位,直至前514年,韩起去世。

韩起也活跃于政坛五十多年,此父子二人的长寿,为韩氏成为奠定了基础。

随机文章历史这么有趣,为什么历史课本却这么无聊?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海恩法则是什么意思,海恩法则与墨菲定律区别(任何事故都可预防)如何克服瓦伦达效应,患得患失是走向成功的最大阻碍(保持平常心)灯泡为什么是真空的,灯泡为什么是梨形的(里面是惰性气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潞州之战:晋国沙陀对朱温后梁的骑兵奔袭战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潞州之战李存勖到底凭何种战法取胜?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