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西之战:战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合纵之战 五国伐齐 扫清秦国东出的最后障碍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6-02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

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

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

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展开决战。

济西之战:战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合纵之战 五国伐齐 扫清秦国东出的最后障碍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提到改变历史格局和走向的战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长平之战。

诚然,长平之战参战兵力接近百万,导致赵国元气大伤,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对于秦国来说,独霸天下的开始,却不是长平之战,而是之前的济西之战。

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济西之战发生于前284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

此战,齐国一蹶不振,秦国结局了最强大的对手,并离间了山东六国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独霸天下。

首先,就济西之战的历史背景来说,在战国中期,中原霸主魏国因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役的失败,已经明显衰落了。

在此基础上,秦国和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甚至还一度并称为“东西二帝”。

对于强大的齐国,不仅多次击败了楚国、魏国、秦国等诸侯国,还因为攻占过燕国,所以和燕国结下了比较深的仇怨。

而这,也为燕国策动五国伐齐埋下了伏笔。

在燕昭王即位后,为了向齐国报仇,开始了广招贤士、变革图强的过程。

不过,因为齐国的强大,燕国单靠自身是很难战胜齐国的。

在此背景下,燕国大将乐毅和相国苏秦提出了孤立齐国、联合其他诸侯国的主张。

一方面,苏秦等人怂恿齐国消灭地理位置非常关键的宋国,引起周边诸侯国的警惕,另一方面,燕国随之联合其他诸侯国,从而联合攻打齐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个诸侯国的兵马来进攻齐国,除了燕国,其他四个诸侯国为秦国、韩国、赵国、魏国。

面对声势壮大的无国大军,齐湣王缺乏充分的准备,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齐国主力前去迎敌。

济西之战:战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合纵之战 五国伐齐 扫清秦国东出的最后障碍

对于此战的兵力,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五国大军和齐国大军的兵力各在20万左右,也即是一场40万人规模的大战。

双方在济水之西展开决战,结果齐国大军被乐毅的联军击溃。

虽然之后齐湣王又发动士兵前去抵抗,但是依然没有阻挡住五国的精锐力量。

在这之后,就是齐国都城临淄被攻破,乐毅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成为诸葛亮赞叹的名将。

眼看着五国大军就要消灭齐国了,楚国担心自己分不上蛋糕,于是立即以救齐为名,率军进入齐国,从而趁机占领齐国的疆域。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将领淖齿在莒地杀掉了齐湣王,并夺回了以前被齐占去的淮北之地,促使楚国成为济西之战后的一大赢家。

由此,经过济西之战的失败,加上燕国、楚国等诸侯国从齐国瓜分的利益,导致齐国国力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失。

即便田单复国,齐国也是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抗衡秦国等强国了。

更为关键的是,济西之战成功离间了齐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导致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时,齐国拒绝在粮草上支援赵国,所以赵国只能换上赵括主动决战,从而全军覆没。

并且,在秦国消灭魏国、韩国、燕国、楚国等诸侯国,齐国也拒绝支援这些曾进攻过自己的诸侯国。

总的来说,济西之战的结果是燕国大败齐国,但是最终结果不是“强燕”,而是“强秦”了,秦国在济西之战后,独霸天下,所向披靡,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济西之战:战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合纵之战 五国伐齐 扫清秦国东出的最后障碍

公元前284年,乐毅一夜无眠。

天刚蒙亮,乐毅下令,各军士兵集结,各军统帅前往中军大帐参加军事会议。

这一年,距离燕昭王即位已经整整过去三十年,在一个破败不堪的废墟之上辛苦耕耘了三十年的时间,纳才、改革、锐意进取,燕国有了今天欣欣向上的走势,此次合纵,倾尽执政三十年的成果,堵上一次国运,要的是齐国割地认怂,让燕国上下一吐憋在胸中三十年的恶气。

齐闵王,公元前301年即,在位已经十七年,十七年间荡平各路诸侯,未尝败绩,早已瞧不上各路诸侯,此战派上全国的主力,为的是省事,毕其功于一役,因为他也明白合纵,赢了则六国俯首,即使输了,也不会输掉所有。

但燕昭王和齐闵王他俩都不明白的是乐毅,是乐毅的决心,那颗灭齐的决心!

联军军营,各营整装准备,各军统帅齐聚乐毅的中军大帐,帐外,士兵拥拥攘攘,帐内,气氛严肃紧张。

安排如下,燕军分为两部,燕军一部为中军,另一部作为前军部分正面对刚齐军,秦赵韩三军步兵为侧翼,训练有素的重型步兵集团魏武卒为后军,燕赵骑兵作为快速支援部队隐藏于附近山谷之中。

齐军方面,齐闵王亲自坐镇中军,触子率齐技击为前锋部队,副帅达子负责殿后。

这里很有必要说下战国时期军队的组成,我们看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的战争总是几十万人的大战,而越往后的记载战争规模越小,其实那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军队还没有完全的进入职业化。

魏武卒是最早的军人职业化改革,到济西大战时各国都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职业化军队,但打仗的时候还是会从全国征召成年男子入伍,组成几十万人规模的军队,毕竟几十万人就算不真打仗,拉到你家门口溜一圈也是很吓人的。

齐技击就是孙膑对齐国军队进行职业化改革的成果,齐技击当年在孙膑的率领下屡败魏武卒,围魏救赵役就是齐技击的杰作。

齐闵王在位期间东征西讨,这支部队跟随齐闵王横扫诸国屡建奇功,有这样一支百战雄师齐闵王也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济西之战:战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合纵之战 五国伐齐 扫清秦国东出的最后障碍

双方出营列阵,抵达预定位置,呼啸的风声、士兵的步伐声、济水的咆哮声在那个时刻混成一首交响曲,紧张又令人血脉喷张,在壮行酒的刺激下双方士兵斗志昂扬。

齐军首先发动进攻,齐国前锋部队齐技击击鼓前进,齐军安排最精锐的齐技击在前,也是齐闵王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毕竟头阵的胜利很重要,而中军后军都是国内临时征召的青壮年,头阵胜利他们只需要跟在后面捡便宜就行。

齐军前锋进入联军射程后,联军一轮齐射,作为百战精锐这自然难不倒齐技击,以盾牌挡住联军的弩箭继续向前快速推进,当双方正要短兵相接的时候,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吕氏春秋·权勋》记录了这一幕。

“战合,击金而却之”也就是说当齐军前锋部队刚要与联军前军短兵相接的时候,齐军大营传来了鸣金的声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一次体现在齐军身上,但这次没有给“再而衰”的机会,齐军直接就竭了。

这就好比你参加了一个短跑,发令声响你一溜烟往前冲,跑了一半的时候却被裁判拦下来,说你抢跑了,回去重跑,想必只要你跟你的对手之间不是职业与跑步爱好者的差距,那你是几乎不可能赢得了场短跑比赛。

你也许会说,如果你是齐军你就知道这时候绝对不能撤退,我只能夸奖你很勇敢,你可以继续与联军血战,但对大多数士兵来说,应该说是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不具备这种判断力。

在战场上,击鼓前进鸣金收兵对士兵来说就是命令,不执行还有违抗军令被杀的风险,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最佳的选择就是听令后撤。

济西之战:战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合纵之战 五国伐齐 扫清秦国东出的最后障碍

鸣金一响,齐军前锋部队纷纷撤退,齐技击不愧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后撤也撤得井然有序,但要命的是中军不知道什么情况,前军后撤途中卷起滚滚烟尘,中军只听见鸣金,烟尘遮蔽了视线。

中军只知道前面有军队再向中军前进,却不知道是我军还是敌军,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难道主帅被杀了?”

他们不是职业军人,没有那么良好的心理素质,未知的恐惧让这些士兵呆不住了,这时候不知谁喊了一声,“前军败了,主帅死了”,结果中军发生了哄乱,士兵开始向后溃逃,齐军方阵大乱,后军更是一头雾水,“国君死了?”谣言在后军散开,人心惶惶,齐军的中后军乱作一团。

乐毅下令,燕赵骑兵冲击齐国溃军,济水河边,烟尘滚滚、风沙大作、乱箭飞舞着射向溃逃中的齐军,溃逃中的齐军士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人说主帅触子投敌了,有人说触子战死了,还有人说前军叛变了,越传越邪乎,传到最后大家都以为齐闵王死了,丢弃武器装备就只顾逃命,济水士兵们只顾河边抢船过河,落水溺亡、被踩踏致死者不计其数。

齐闵王驾乘战车一路狂奔逃回到国都临淄,渡过济水的副主帅达子一路后撤开始收拾残军,直到撤退到临淄附近秦周,传来国君已回到国都一切安好的消息,齐军的溃逃才在这里停下。

然后主帅触子~~对哦~~触子呢?《吕氏春秋·权勋》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触子的杰作,因为忌恨于齐闵王的侮辱和威胁,所以故意鸣金,让齐军乱阵,最后导致溃败,而之后触子一骑绝尘,驾车离去,从此不知所终,狠狠坑了一把齐闵王和齐军将士。

联军几乎没费什么兵力就取得了这样一场大胜,打扫战场,缴获了物资无数,联军各国喜笑颜开,开始考虑怎么在谈判桌上宰齐闵王一刀,但乐毅却没有这样想,他想要的更多。

决定战国结局的一场大战,就以这样一种无厘头的方式结束了。

战国时期的君和候有什么分别?哪个官位更大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夏朝是真实存在的 看看这本战国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就知道了

还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历经470年,17个国王。

可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学家普遍不认可夏朝的存在,其原因是至今仍未发现发现夏朝遗址。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夏朝的存在是肯定的,虽然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遗址,但是我们有许多理由来证明夏朝是存在的。

那么这些证据分别是什么呢? 大禹画像 首先,中国有比较完善系统的夏朝历史记载。

在春秋,中国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系统的的史书,如《尚书》、《国语》、《春秋》、《》等,到了西汉,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写下了《史记》。

《史记》分别有《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来记载三代的历史,而且王位世系记载十分的清晰。

在遗址发现之前,西方人同样怀疑的存在。

1928年的殷墟震惊了全世界,根据殷墟遗址的中记载的诸王世系来看,《史记》的记载基本正确,只是将先商(商朝建立之前)的个别祖先的顺序记载错误。

这说明了《史记》记载的王位世系基本是可信的。

殷墟遗址 在西晋咸宁五年(279年),人们在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中发现了一本编年体通史,其书记载的历史上到五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年),这本史书被命名为《竹书纪年》。

长期以来,《竹书纪年》记载真实性都受到人们的怀疑,但是随着考古发现不断发现,《竹书》记载许多事件都得到了印证。

如《竹书》记载的商朝世系和甲骨文记载的完全一致,比《史记》更准确。

而《竹书》也明确记载夏朝经历了470年,17王,并且记载了每一位国王时期的大事件。

夏朝世系 其次,根据甲骨文发展的情况来看,夏朝也是存在的。

甲骨文自1899年以来,已经出土了15万片以上,其数量相当可观。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甲骨文单字达4500多,释读成功的有2500多个。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

这些现象都足以证明甲骨文是一种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 而在甲骨文之前,中国的考古学界还未发现比甲骨文稍微原始的文字。

中国目前在大汶口遗址、龙山遗址、良渚遗址等都发现了一些陶文或者刻符,未能解读。

明显,从这些遗址到商朝之间必然有一个文字的发展时期。

而、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向青铜时代过度。

那么这几百年的过渡时期必然是青铜时代的初期,而这个时代的王朝必然是夏朝。

第三,虽然现今中国尚未发现夏朝的都城遗址,但是已经发现了一些和夏朝同时期的青铜遗址或者和夏朝有关的遗址。

如河南洛阳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出土了少量的小型青铜器,以及大量的陶器。

而二里头遗址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前1750年到前1500,大约是夏朝后期的一个遗址,一直延续到了商朝前期。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后期的国王都居住在斟寻,“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又居之”,《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说明斟寻位于洛阳一带。

而斟寻氏是夏朝的分封国之一。

这说明,二里头遗址极有可能是夏朝的斟寻氏遗址。

二里头出土青铜鼎 除了二里头遗址之外,中国北方还有许多和夏朝有关的地名,如山西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夏朝的故地。

《左传》记载唐叔在西周初年被分封在夏虚,后来发展成为了。

西周初期,又分封夏朝后代为杞国,在今河南杞县。

而夏朝也曾经分封过,今河南有商丘有虞城县。

另外中兴后曾分封庶子到会稽,发展到后来成为了。

“越王,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这些地区多多少少和夏朝有一定联系,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难以考证和发现。

山西夏县禹王城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济西之战:战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合纵之战 五国伐齐 扫清秦国东出的最后障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高考真题

11

2025-02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