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西之战:战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合纵之战 五国伐齐 扫清秦国东出的最后障碍

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
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
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展开决战。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提到改变历史格局和走向的战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长平之战。
【千问解读】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
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
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
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展开决战。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提到改变历史格局和走向的战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长平之战。
诚然,长平之战参战兵力接近百万,导致赵国元气大伤,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对于秦国来说,独霸天下的开始,却不是长平之战,而是之前的济西之战。
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济西之战发生于前284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
此战,齐国一蹶不振,秦国结局了最强大的对手,并离间了山东六国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独霸天下。
首先,就济西之战的历史背景来说,在战国中期,中原霸主魏国因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役的失败,已经明显衰落了。
在此基础上,秦国和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甚至还一度并称为“东西二帝”。
对于强大的齐国,不仅多次击败了楚国、魏国、秦国等诸侯国,还因为攻占过燕国,所以和燕国结下了比较深的仇怨。
而这,也为燕国策动五国伐齐埋下了伏笔。
在燕昭王即位后,为了向齐国报仇,开始了广招贤士、变革图强的过程。
不过,因为齐国的强大,燕国单靠自身是很难战胜齐国的。
在此背景下,燕国大将乐毅和相国苏秦提出了孤立齐国、联合其他诸侯国的主张。
一方面,苏秦等人怂恿齐国消灭地理位置非常关键的宋国,引起周边诸侯国的警惕,另一方面,燕国随之联合其他诸侯国,从而联合攻打齐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个诸侯国的兵马来进攻齐国,除了燕国,其他四个诸侯国为秦国、韩国、赵国、魏国。
面对声势壮大的无国大军,齐湣王缺乏充分的准备,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齐国主力前去迎敌。
对于此战的兵力,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五国大军和齐国大军的兵力各在20万左右,也即是一场40万人规模的大战。
双方在济水之西展开决战,结果齐国大军被乐毅的联军击溃。
虽然之后齐湣王又发动士兵前去抵抗,但是依然没有阻挡住五国的精锐力量。
在这之后,就是齐国都城临淄被攻破,乐毅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成为诸葛亮赞叹的名将。
眼看着五国大军就要消灭齐国了,楚国担心自己分不上蛋糕,于是立即以救齐为名,率军进入齐国,从而趁机占领齐国的疆域。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将领淖齿在莒地杀掉了齐湣王,并夺回了以前被齐占去的淮北之地,促使楚国成为济西之战后的一大赢家。
由此,经过济西之战的失败,加上燕国、楚国等诸侯国从齐国瓜分的利益,导致齐国国力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失。
即便田单复国,齐国也是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抗衡秦国等强国了。
更为关键的是,济西之战成功离间了齐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导致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时,齐国拒绝在粮草上支援赵国,所以赵国只能换上赵括主动决战,从而全军覆没。
并且,在秦国消灭魏国、韩国、燕国、楚国等诸侯国,齐国也拒绝支援这些曾进攻过自己的诸侯国。
总的来说,济西之战的结果是燕国大败齐国,但是最终结果不是“强燕”,而是“强秦”了,秦国在济西之战后,独霸天下,所向披靡,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一夜无眠。
天刚蒙亮,乐毅下令,各军士兵集结,各军统帅前往中军大帐参加军事会议。
这一年,距离燕昭王即位已经整整过去三十年,在一个破败不堪的废墟之上辛苦耕耘了三十年的时间,纳才、改革、锐意进取,燕国有了今天欣欣向上的走势,此次合纵,倾尽执政三十年的成果,堵上一次国运,要的是齐国割地认怂,让燕国上下一吐憋在胸中三十年的恶气。
齐闵王,公元前301年即,在位已经十七年,十七年间荡平各路诸侯,未尝败绩,早已瞧不上各路诸侯,此战派上全国的主力,为的是省事,毕其功于一役,因为他也明白合纵,赢了则六国俯首,即使输了,也不会输掉所有。
但燕昭王和齐闵王他俩都不明白的是乐毅,是乐毅的决心,那颗灭齐的决心!
联军军营,各营整装准备,各军统帅齐聚乐毅的中军大帐,帐外,士兵拥拥攘攘,帐内,气氛严肃紧张。
安排如下,燕军分为两部,燕军一部为中军,另一部作为前军部分正面对刚齐军,秦赵韩三军步兵为侧翼,训练有素的重型步兵集团魏武卒为后军,燕赵骑兵作为快速支援部队隐藏于附近山谷之中。
齐军方面,齐闵王亲自坐镇中军,触子率齐技击为前锋部队,副帅达子负责殿后。
这里很有必要说下战国时期军队的组成,我们看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的战争总是几十万人的大战,而越往后的记载战争规模越小,其实那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军队还没有完全的进入职业化。
魏武卒是最早的军人职业化改革,到济西大战时各国都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职业化军队,但打仗的时候还是会从全国征召成年男子入伍,组成几十万人规模的军队,毕竟几十万人就算不真打仗,拉到你家门口溜一圈也是很吓人的。
齐技击就是孙膑对齐国军队进行职业化改革的成果,齐技击当年在孙膑的率领下屡败魏武卒,围魏救赵役就是齐技击的杰作。
齐闵王在位期间东征西讨,这支部队跟随齐闵王横扫诸国屡建奇功,有这样一支百战雄师齐闵王也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双方出营列阵,抵达预定位置,呼啸的风声、士兵的步伐声、济水的咆哮声在那个时刻混成一首交响曲,紧张又令人血脉喷张,在壮行酒的刺激下双方士兵斗志昂扬。
齐军首先发动进攻,齐国前锋部队齐技击击鼓前进,齐军安排最精锐的齐技击在前,也是齐闵王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毕竟头阵的胜利很重要,而中军后军都是国内临时征召的青壮年,头阵胜利他们只需要跟在后面捡便宜就行。
齐军前锋进入联军射程后,联军一轮齐射,作为百战精锐这自然难不倒齐技击,以盾牌挡住联军的弩箭继续向前快速推进,当双方正要短兵相接的时候,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吕氏春秋·权勋》记录了这一幕。
“战合,击金而却之”也就是说当齐军前锋部队刚要与联军前军短兵相接的时候,齐军大营传来了鸣金的声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一次体现在齐军身上,但这次没有给“再而衰”的机会,齐军直接就竭了。
这就好比你参加了一个短跑,发令声响你一溜烟往前冲,跑了一半的时候却被裁判拦下来,说你抢跑了,回去重跑,想必只要你跟你的对手之间不是职业与跑步爱好者的差距,那你是几乎不可能赢得了场短跑比赛。
你也许会说,如果你是齐军你就知道这时候绝对不能撤退,我只能夸奖你很勇敢,你可以继续与联军血战,但对大多数士兵来说,应该说是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不具备这种判断力。
在战场上,击鼓前进鸣金收兵对士兵来说就是命令,不执行还有违抗军令被杀的风险,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最佳的选择就是听令后撤。
鸣金一响,齐军前锋部队纷纷撤退,齐技击不愧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后撤也撤得井然有序,但要命的是中军不知道什么情况,前军后撤途中卷起滚滚烟尘,中军只听见鸣金,烟尘遮蔽了视线。
中军只知道前面有军队再向中军前进,却不知道是我军还是敌军,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难道主帅被杀了?”
他们不是职业军人,没有那么良好的心理素质,未知的恐惧让这些士兵呆不住了,这时候不知谁喊了一声,“前军败了,主帅死了”,结果中军发生了哄乱,士兵开始向后溃逃,齐军方阵大乱,后军更是一头雾水,“国君死了?”谣言在后军散开,人心惶惶,齐军的中后军乱作一团。
乐毅下令,燕赵骑兵冲击齐国溃军,济水河边,烟尘滚滚、风沙大作、乱箭飞舞着射向溃逃中的齐军,溃逃中的齐军士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人说主帅触子投敌了,有人说触子战死了,还有人说前军叛变了,越传越邪乎,传到最后大家都以为齐闵王死了,丢弃武器装备就只顾逃命,济水士兵们只顾河边抢船过河,落水溺亡、被踩踏致死者不计其数。
齐闵王驾乘战车一路狂奔逃回到国都临淄,渡过济水的副主帅达子一路后撤开始收拾残军,直到撤退到临淄附近秦周,传来国君已回到国都一切安好的消息,齐军的溃逃才在这里停下。
然后主帅触子~~对哦~~触子呢?《吕氏春秋·权勋》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触子的杰作,因为忌恨于齐闵王的侮辱和威胁,所以故意鸣金,让齐军乱阵,最后导致溃败,而之后触子一骑绝尘,驾车离去,从此不知所终,狠狠坑了一把齐闵王和齐军将士。
联军几乎没费什么兵力就取得了这样一场大胜,打扫战场,缴获了物资无数,联军各国喜笑颜开,开始考虑怎么在谈判桌上宰齐闵王一刀,但乐毅却没有这样想,他想要的更多。
决定战国结局的一场大战,就以这样一种无厘头的方式结束了。
蜀汉全盛时期到底有多强?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影响有多大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向借用南郡,实际上孙权这个南郡还不是全部南郡,而是南郡的江陵部分,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真相。
至此,荆州七郡,刘备独占四个半(桂阳、零陵、武陵、长沙、江陵),占一个半(南阳、襄阳),孙权只占江夏,在赤壁之战是出力反而是最多的。
南郡打了整整一年,身受重伤才打下来的,刘备根本没出什么力,反而得到了荆州大部队郡县,这也为之后的荆州之争埋下伏笔。
由此,中跨有荆、益战略,初步完成荆州部分。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与正式决裂,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宣布投降,益州之战,以刘备胜利结束,至此,益州地区除了盘据的汉中之地以外,全都划入刘备集团版图,孙权锁要南郡不成,派遣进攻荆州,夺取了长江、零陵、桂阳三郡,刘备调兵遣将入荆州支援,孙刘联盟此时已经破灭兵戎相见。
但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一举收降张鲁占据汉中,迫于曹操的威胁,刘备与孙权重归于好,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南郡、零陵、武陵归属刘备,江夏、长沙、桂阳归属孙权。
一下子失去了两个郡,这一年刘备集团的确是有重大损失的,但是不久以后,新的机遇来了。
曹操夺取汉中以后,拒绝了乘胜进攻刘备的提议,留下镇守汉中,回到了北方,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开始发动夺取汉中的汉中之战,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5月,刘备集团打败曹操,夺取汉中,随后刘备派遣、孟达乘胜夺取东三郡(上庸、房陵、西城),打通与荆州的联系。
此时,虽然曹操集团依然是实力最强大的,但是却先去失去荆州、汉中、东三郡等地,无力南上,经过内忧外患,进入战略防守阶段。
孙权集团在这期间则通过湘水之盟得到荆州的长沙、桂阳二郡,又接着进取夺了交州,但是交州人烟稀少,荆南的两个郡实际上人口和战略意义、远远比不上南郡,孙权集团这时候的综合实力成了倒数第一。
刘备集团从一无所有,到如今近乎“跨有荆、益”,还在正面战场打败曹操,势力发展是最快的。
荆州失守对刘备集团的影响 隆中对的设想正在一步一步化为现实,统一天下似乎指日可待,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并且授予关羽假节,为了将曹操势力彻底敢出荆州地区,关羽发动樊襄战役。
战争胜利的天平依然向着刘备集团妥协,七军皆没,以身殉国,荆州刺史、南乡太守等荆州官员投降,许都以南群雄响应关羽,被困樊城,樊城、襄阳危在旦夕,因为位于宛城(南阳郡治)的荆州官员已经全部投降,曹仁被困于孤城之中,史称关羽“威震华夏”,曹操都准备迁都了。
原本关羽很快就可以将曹操集团彻底赶出荆州,进而进取中原的,可惜这时候,吕蒙白衣渡江,袭取江陵,关羽败走麦城。
由于孙权集团的背信弃义,樊襄之战的结果出乎刘备集团的预料,也对的局势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荆州失守,意味着隆中对战略的彻底失败,蜀汉几乎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希望。
对于孙权集团而言,则以为着基本实现了提出的“竟长江之极”战略,巩固了长江防线,实力大大加强。
对于曹操集团而言,意味着没有被赶出荆州,遏制了刘备集团发展的速度,同时将孙权集摁死在襄阳。
对刘备集团的影响 为了给关羽报仇,亦或为了夺回荆州,不久便出兵讨伐孙权,战争初期,东吴那乌合之众的陆军根本抵挡不了刘备。
刘备军连战连捷,一直打到夷陵地区,可惜天不佑汉,的,最终在夷陵之战,一把火,烧的刘备军。
夷陵之战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是继荆州失守以后的又一重大损失,蜀中精锐损失殆尽,蜀汉还出现了人才断层,刘备白帝托孤之时,南中地区发动叛变,蜀汉竟然落得无力围剿,刘备留给的,是一个千穿百孔的蜀汉。
幸好诸葛亮以其出色的治国才能,力挽狂澜,总算还没有灭亡,之后之时,不得不将“隆中对”战略,调整为的“汉中策”,但是无论是什么战略,荆州失守,益州疲敝,已经意味着蜀汉再也没能统一天下,诸葛亮也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罢了。
随机文章外道魔像打得过九尾吗,九尾一半力量可吊打佩恩放出的魔像蛇的白化种白蛇罕见异常,日本成功繁育出白蛇(最受欢迎的宠物蛇)比恐龙更可怕13种动物,史前恐象能杀死霸王龙(凶猛无比)揭秘最有福气的10处胎记图片,屁股上长胎记竟然是大富大贵的象征为什么太空看不到星星,太阳系以外的都是假象(谣言/阴谋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战国初期的第一个强国魏国,是如何衰落的以至于被秦国暴揍
但是战国的跨度毕竟长达二百多年,秦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强大的。
事实上在战国初期,列国当中实力最强大的恰恰是后面被秦国暴揍的魏国。
广纳人才,成就了魏国的战国首霸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诸侯国。
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为侯,魏国正式成为了一个被列国所承认的诸侯国。
而魏文侯也开了他振兴魏国的事业,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力一下超过了周边的其他诸侯国。
魏文侯取得如此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在魏文侯当政的时期,正值新兴的地主阶级觉醒,社会生产关系急需一场变革。
魏文侯深知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于是将求贤任能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翟磺的帮助之下,魏文侯招揽到了法家始祖李悝、军事家改革家吴起、无神论者西门豹、名将乐羊等四人,又花了重礼从东方迎来儒家大师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同时重用狐卷、箕季、任座、师经、公式成父等直言极谏之士。
一时间,魏国群英荟萃,形成战国时期最早的一个人才中心。
为了顺应社会变革,魏文侯提拔法家始祖李悝为相国,得到重用的李悝也倾尽全力推行新法。
李悝先是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食有劳,禄有功,赏有能”,“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在官员选拔上,改成了按能力和功劳选拔的方式,建立起崭新的官僚体制;社会生产上,作“尽地力”之教,鼓励耕作,增加生产,实行“平籴法”,稳定米价,安定民心。
此外李悝还作《法经》六篇,以此维护社会秩序。
作为军事家跟改革家的吴起,也在河西进行社会改革。
使“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
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
在军队中实行“武卒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西门豹在邺县废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
实行藏粮于民、寓兵于农、示民以信的改革措施。
“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田,富魏河内”,使邺县成为魏文侯改革中的一面光辉旗帜。
经过了李悝、吴起、西门豹等改革派的变革之后,魏国呈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拥有了强大的国力之后,魏国便开始在军事上寻求对外出击。
公元前409年,吴起率兵攻秦,拔秦五城;前406年,乐羊攻灭,使之并入魏土;两年之后,魏又联合韩、赵两国败齐于灵丘,攻入齐长城。
前400年,三晋联军败楚师于榆关,前391年再败楚师于榆关、大梁。
到了初期,魏国已经攻占黄河以南的大梁、襄陵、鲁阳等大片土地,成为的中原霸主。
轻视人才,霸主易位沦为弱者 不同于魏文侯,继位的魏武侯并不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君王。
在魏文侯时期受到重用的吴起,到了魏武侯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相国之位,还多次受到魏武侯的猜忌。
最终在相国公叔痤的陷害之下,吴起逃离了魏国来到了,并且与成就了一番变法革新的事业。
比魏武侯更不如的是他的儿子,在魏国一百七十九年的历史当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当属这位魏惠王了。
在他长达51年的掌权阶段,相继错失了变法名臣、杰出军事家、纵横名士。
特别是商鞅,老相国公叔痤病危之际曾对魏惠王说:“有御庶子公孙鞍,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
结果魏惠王因为商鞅出身没落贵族、无名师指点而将其弃之不用。
对于公叔痤“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的建议也不予理会,结果便是秦国在得到商鞅的变革之下,成为了压垮魏国霸主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纵横名士张仪本就是魏国人,因出身低微得不到重用,几经波折之后,来到了秦国,受到了的重用。
官拜秦国相国的张仪以一张利嘴戏耍山东六国,为秦国顺利地拿到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让魏惠王颜面尽失,同时也让魏国彻底失去了外交上的自主权,成为了的墙头草。
魏惠王去世之后,相继继位的几代魏国国君都继承了他轻视人才的基因,又相继错失了范睢、尉缭子等优秀的人才。
最终因为轻视人才而错失人才的魏国只得走向了衰亡。
随机文章兵马俑是活人做的吗,兵马俑是活人俑吗(真人比例陶俑烧制)毛毛虫效应是什么思维?是要不断创新不然一事无成鉴定陨石最简单的方法,外观/磁性能分辨出九成真假陨石揭秘美国洛杉矶蝴蝶树之谜,成千上万的蝴蝶栖息于松树上(蝴蝶王国)中国三大龙脉已断两条真相,秦始皇狠心破坏两条龙脉遭天谴暴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