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一次战役 造成了上百万人伤亡
【千问解读】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
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
索姆河战役在1916年7月1日爆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参战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58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约33.8万人。
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1916年6月至11月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
在战争史上这是第一次使用坦克。
在9月下旬和11月的进攻。
1916年初,根据协约国确定的战略方针,英法联军计划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尔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彻底击溃法国北部德军。
索姆河地区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庄星罗棋布。
德军在该地区构筑有三道阵地,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敷设多道铁丝网。
守军是F.von贝洛将军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13个师,防御纵深 7~8公里。
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
7月1日晨,经7天炮火准备后,英第4集团军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采取保障行动;法第6集团军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
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坑道工事所阻。
英军采用密集队形冲击,遭敌枪炮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
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
因联军为离心方向进攻,且组织协同不力,进展迟缓,使德军得以迅速调集援兵,并于7月19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比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M.加尔维茨指挥的第2集团军,加强索姆河上游地区的防御。
至7月中旬,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战役突破。
此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兵器,作战行动变成了一场消耗战。
9月3日,英法联军以56个师的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德军防御纵深2~4公里。
9月15日,英军使用49辆坦克配合步兵进攻,占领德军第三道阵地的若干重要支撑点。
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
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联军步坦协同发动两次进攻,均未取得决定性突破。
此役, 联军以损失79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33.8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
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血腥的战役之一。
在五个月时间内英法联军与德军在15英里宽的前线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消耗战。
索姆河战役的目的是减轻法军在凡尔登的压力并削弱德军。
战役共造成各方超过100万人伤亡,其中包括52万英国人,大约20万法国人和大约36.5万德国人。
战役第一天,英军以57470人伤亡的代价推进了仅仅3英里,这是英国陆军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天。
不过法军战果更为丰硕,让德军蒙受了很大损失。
战役持续了141天,随着冬天的到来,英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决定在次年2月再次发起进攻。
在战役末尾英军仅仅推进了7英里,他们也没有突破德军的防线。
然而,德军在1917年3月向兴登堡进行战略撤退,他们最终没有让索姆河战役再度打响。
从战斗开始到结束,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有134万人丧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严重的一场战役。
直到现在,成千上万死去的士兵仍埋在索姆河流域附近的土地下。
这些骨头记录了索姆战役的历史,警告人们远离历史,珍惜和平。
意大利战役的稀有彩色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战役是什么样子的
传闻第一次世界大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字梦徵。
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
生卒年不详。
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
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
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传说一旦开战连众神灵都发愁,两岸军队连年混战一直不停休。
谁还说沧江总是太平没有祸事,近来江水混着鲜血争先向东流。
注释⑴己亥: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的干支。
⑵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⑶樵苏:一作“樵渔”。
⑷传闻:一作“波间”。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 古诗赏析周啸天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七。
下面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周啸天先生对组诗第一首的赏析。
“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
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
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
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
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
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
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此时亦不可复得。
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
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
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
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
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
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
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
它词约而义丰。
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
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
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
“骨”字极形象骇目。
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
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 古诗创作背景此诗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880)。
”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879年)的干支,此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880年)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
曹松名句推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作者:曹松:出自《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