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血战:以七千明军对一万八旗,后金残胜 浑河之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5-3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浑河血战指天启元年发生在浑河边的一场战斗,其中后金兵约一万人,明军共7000余人,其中四川白杆兵4000人及戚家军3000人,以后金惨胜结束战斗。

此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浑河血战:以七千明军对一万八旗,后金残胜 浑河之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公元1618年,女真酋长、身为明朝二品龙虎将军的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在抚顺边将汉奸李永芳的协助下连克抚顺、清河等城,歼灭进剿的辽东总兵张承荫部,明廷举朝震动。

万历帝征调全国的精锐部队和身经百战的总兵赶赴辽东,打算直捣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毕其功于一役。

自戚继光之后,明朝不乏直接带兵的总兵,但始终缺少统帅级的人物,这次进剿的统帅是已经退休的文官出身的---杨镐。

10万明军兵分四路,杜松率领主力3万人马从东路进兵主攻,李如柏南路吸引敌主力,马林从北路侧击,川军老将刘綎从东路攻敌侧后。

刘綎与杨镐在朝鲜战场结下过梁子,杨镐将各地的募兵、客兵和配合作战的朝鲜军,这些最弱又不好指挥的部队全给了刘綎,刘綎并不以为然,他在等地方部队中最强的两支部队的到达----他们是川东女将秦良玉的白杆兵和戚继光侄子戚金率领的浙兵。

但杨镐连续催促刘綎进兵,刘綎已经预测到了失败的结局,但他还是说“俺亦受国厚恩,以死自许”,毅然率领这队弱旅提前进兵,在这支部队里先到达的一部分浙兵成为了主力先锋。

努尔哈赤正确判断出明军的主攻方向,采用汉奸李永芳的“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集中兵力发扬后金军骑兵机动的特长和连续作战的能力,先在萨尔浒歼灭了明军主力杜松部,后在尚崖间歼灭军事理论家马林所率的北路明军,明军的正规精锐部队基本全军覆没,此时南路的李如柏离赫图阿拉最近,李家在辽东驻守两代,对辽东地形最为熟悉,可是李如柏畏首畏尾进兵缓慢,努尔哈赤看出了他的怯战,完全不理会他,回师向东全力对付东路刘綎部。

浑河血战:以七千明军对一万八旗,后金残胜 浑河之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刘綎军一路上没有遇到强敌,复杂的地形是最大的敌人,作为前锋得浙兵连拔营寨据点、开路搭桥,逼近赫图阿拉,但可怕的是,此时刘綎对杜松马林两路的败亡完全不知情。

在努尔哈赤利用杜松投降亲兵和缴获的号炮的引导下,刘綎进入了地形狭窄阿布达里岗,熟知明军的努尔哈赤知道这支军队里最强的浙兵善于摆鸳鸯阵队形,一旦结阵就会给对手造成大的伤亡。

果然明军在这个只能单人单马走的山路上遭到了埋伏在高处的后金军的伏击,迎面而来假扮成杜松部明军的后金军,让前锋的浙兵放松了警惕,狭窄的地形又无法施展,该部浙兵经过奋战与他们的主帅刘綎全部战死。

萨尔浒一战后,开原、铁岭也相继失守。

明军精锐尽失转为守势。

八旗军直扑辽东重镇沈阳,沈阳城高池深,粮秣军器充足,如果坚守至少能到坚持到辽阳援军的到来。

此时一支明军已经在赶赴沈阳增援了,这就是川浙军团。

当五天五夜的萨尔浒大战落下帷幕时,,刘綎一直盼望的川浙军团赶到了战场,但一切为时已晚,此后这支部队被作为一直机动部队驻扎在辽阳城外,部队的主帅是年近七旬的老将陈策,川兵带队的指挥官是总兵陈策,川兵中最强悍的当属土家族女将秦良玉的石柱白杆兵,这次出援沈阳秦良玉没有去,白杆兵由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领,浙兵的带队指挥官是副将戚金。

浑河血战:以七千明军对一万八旗,后金残胜 浑河之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川浙军团虽然都是步兵,但两支军队相同严整的军纪和求战求胜之心,使他们仅用一天的时间便神速的赶到了沈阳城不远的浑河边,但还是来晚了。

号称固若金汤的沈阳仅仅守一天便被攻破。

沈阳守将何世贤、尤世忠都是身经百战的勇猛之士,但他们不顾敌情,因怒出城与敌接战,中了后金军的埋伏,双双战死,主帅一死城中无首,而新任的辽东经略袁应泰妇人之仁收留的上万蒙古饥民,成为了后金军的内应,斩关落桥让后金军攻入沈阳。

急行军而来的川浙军的救援化为了泡影,部队在浑河南岸停了下来,几位将领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周敦吉、秦民屏等几位年轻的将领激愤地说: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坚决请战。

军事会议上陈策、童仲揆两位总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最终却做出了主动进攻的部署。

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周敦吉、秦民屏率领3000余人从浑河浮桥过河,在河北岸扎营迎敌,部队主力在南岸结阵驻扎,浮桥上手持白杆长枪的川兵向北岸鱼贯而去,几个时辰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永远长眠在浑河北岸。

浑河南岸,戚金按照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前辈军事家留下的军事操典,指挥士兵迅速摆开明军著名的车阵,一场血战即将打响。

戚金是戚继光的侄子,史书上对他最高的评价是“练兵颇有(伯)父风”。

戚继光中年得子,他的儿子基本没有受到过他军事上的教诲,戚金则成了戚家勇武的继承人,但戚继光的亲子作为长子一脉,荫承了家族的封号爵位。

而戚金辞官后,解甲归田隐居乡里,当辽东边事甫起,戚金便向朝廷主动请缨,重新用伯父的整训方法组织起一支戚家军。

浑河血战:以七千明军对一万八旗,后金残胜 浑河之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回到浑河战场。

此时,沈阳城下的后金军吃惊的看到一队武器装束奇特的明军步兵向他们迎面冲锋,努尔哈赤并没有轻敌,立刻派出了凶悍的正白旗部迎战,由于在以往与明军的野战中都是一边倒的屠杀,正白旗军并没有将这一队明军放在眼里,但两军一接触,后金的骑兵就被白杆川兵的长枪戳的人仰马翻,并且一旦落马,川兵便拔出腰刀乱砍,很快正白旗就败下阵来,努尔哈赤立刻又派出了他亲自掌握的正黄旗,但很快又遭到了正白旗同样的败绩,两轮攻击竟使后金军伤亡了两千多人。

努尔哈赤一筹莫展时,汉奸李永芳禀报说他已经用重金收买了几名被俘的沈阳城明军的炮手,从沈阳城头发炮完全可以覆盖整个白杆兵的阵地,正当白杆兵列队准备迎战八旗兵的新一轮进攻时,沈阳城上的炮弹落在了他们的队伍里,后金军队一拥而上,终于冲垮了这只勇猛的川兵,川兵将领周敦吉、秦民屏战死,只有少数人冲过了浮桥回到了浙兵的浑河南岸大营。

至今的军史研究者无一不在诟病陈策等人不及时撤退,反而轻任下级的自杀式怒战,以及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错误的浑河分兵战术安排,而将它与明军一贯的分兵必败的痼疾相提并论。

其实不然,这只明军实际上已经无法撤退了,后金军攻沈阳轻易得手,并不需要休整,马上就能做再次攻击,加上其骑兵的机动性,如果这支明军撤退立刻就会变成大溃败,他们只能停下来与敌打着一仗,同时陈策他们知道,在他们之后还有三位总兵率领3万明军援沈,坚持到他们到来,或者坚持到天黑,趁夜幕的掩护向后续部队靠拢才有生的希望。

同时,敌人的进攻随时可以展开,而明军尤其是以火器见长的浙兵设置防御阵地尚需时间,面前的浑河却又不是能阻挡敌人天堑,因此必须派出一支人马主动出击,为主力布置车阵和构筑工事争取时间,陈策肯定向过河的部队下达过,一旦南岸阵地巩固立即撤回的命令。

而从过河的白杆兵的战绩上看,他们应当能过完成北岸滞敌的任务。

但是,战场形势无法预料,给他们致命一击的不是后金军,而是他们曾一心救援的沈阳同袍。

浑河血战:以七千明军对一万八旗,后金残胜 浑河之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浑河南岸,浙兵车阵已经构筑完成,车阵是戚继光、俞大猷在北方防御蒙古鞑靼时期,摸索出的一套用步兵尤其是火器步兵对付骑兵的行之有效的战法,战车在行军时可以装载粮草、兵械、军火,驻扎时可围起做营寨,防御时车围成环形防御阵地,将火炮架在车上,同时士兵以车为掩体,释放火铳火炮,在与蒙古和日本作战时,车阵都发挥过重大作用。

此时,明军摆开车阵,沉着应战。

后金军渡过浑河,从四面围了上来。

并很快先以四旗的兵力从左翼发起进攻,骑兵冲击到300步时,明军浙兵的大口径佛郎机火炮首先开火,一个排炮齐射轰乱了后金军的进攻队形,冲击到200步,车阵内弓弩齐发,后金军仗着骑兵的冲击力和自身的凶悍,继续冲击到100步内,同时开始在马上弯弓射箭。

但这100步内正是明军轻火器的火力范围,明军的火铳、火箭、小口径虎蹲炮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火器齐射,后金兵纷纷落马,而且后金兵发现以往总结出来的明军火器“临敌不过三发”,三发子弹之后军阵就被冲破的经验在这支明军身上不灵了,车阵后边三列明军士兵有节奏的此起彼伏,使他们的射击总不间断,这正是戚家军训练有素的火铳三叠阵,但还是有凶猛的后金军骑兵,突破火力网冲击到了车阵前。

浑河血战:以七千明军对一万八旗,后金残胜 浑河之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此时明军中马上冲出手持戚家军特种兵器--铁狼筅的士兵将其刺倒,两轮进攻之后,后金兵坠马伤亡者达三千多人,努尔哈赤立刻变阵,将攻城用的防御火器箭矢的武器-楯车推了出来,东北地区宽厚坚硬的松木板做成的楯车,能阻挡明军的轻火器射击,后金兵改骑兵为步兵猫着腰跟在楯车后面,进到200步内,明军车阵突然闪开一角,用拉车的挽马组成的骑兵队冲了出来,又将后金的步兵一顿砍杀。

正当浙兵有条不紊的与敌周旋之时,后援的明军在朱万良、李秉诚等几位总兵的率领下开进到离沈阳十几里的白塔铺一带,而且其前锋成功的击退了后金的二百名斥候骑兵,这样浙兵军团忽现一线生机。

但是这支明军却停下来观望战局,努尔哈赤抓住明军怯战的战机,派出皇太极向明后续援军发起主动攻击,皇太极军仅有数千人,却将3万明军打退数十里,这样后金军便一心一意全力准备歼灭这支失去后援和退路的明军浙兵。

努尔哈赤下了死命令让八旗轮番饱和攻击,后金军队的这种死攻在弃尸累累之后,收到了效果,明军弹尽矢绝,车阵终于被打破。

后金军突入车阵之后,浙兵立刻以哨为单位组成鸳鸯阵,与敌展开惨烈的肉搏,每个队形中狼筅手、藤牌手、刀手相互掩护配合与敌鏖战,特别是浙兵使用由凶猛的日本刀改进而来的戚家刀,挥舞之处后金兵无不血肉横飞,但终因寡不敌众和连续两天的急行军以及激烈战斗造成体力不支,浙兵不断的倒下,总兵陈策斩杀了十几个敌人后,也倒在了血泊里。

浑河血战:以七千明军对一万八旗,后金残胜 浑河之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此时总兵童仲揆想趁乱撤离战场,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马说:“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童仲揆立刻和戚金一起又翻身杀入战场,战至傍晚,仅存的几十名浙兵战士将戚金、童仲揆围在当中,他们的鸳鸯阵式依然不乱。

让我们想一下戚家军这悲壮的最后一幕吧,残阳即将落下,最后的余晖将天地与浑河映成一片血色。

后金兵四面围定,但善于近战的他们已经失去了与这仅存的明军做最后肉搏的勇气。

金田起义后的太平军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悍 四万多的清军竟然不敌七千太平军

还不知道:太平军战斗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元年(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清廷四处征调大军围剿太平军。

金田起义时,共有男妇老幼2万多人,能打仗的约有3000人,清军共有9000余人围攻。

太平军到象州县中平时,队伍扩充到3万余人,能战斗的有5000余人,清军兵力为17000多人。

太平军攻下永安城之后,人数为37000余人,能战斗的人有7000余人,清军投入兵力46000余。

清军总兵力一直超过太平军,但在战斗中太平军的战斗力却让清军心惊胆寒。

清军统帅周天爵评价道:太平军“视死如归,赤身扑敌”打得清军官兵“大半心寒”,如“见鹰之雀”。

金田起义初期的太平军,为何战斗力如此强悍,打得清廷的正规军丢盔弃甲?从清军档案记载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杨秀清 (一)兵员素质高,凝聚力强 在金田起义的兵员人马之中,有两千余人来自冯云山早年在紫荆山的信众。

这些人是第一批的坚定信仰者,金田起义时都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太平军。

洪秀全在象州县捣毁大樟甘王祖庙后,有数千人投奔洪秀全,参加拜上帝会,这些人也随着洪秀全起义。

同时,当地天地会首领赖九召集博白、陆川县天地会成员五、六千人到紫荆山投奔洪秀全,这些人成为了太平军的重要力量。

太平军的骨干力量,来自于贵县的矿工3000余人。

其中秦日纲率领的矿工有1000余人,石达开在归龙山、奇山招募到的矿工有1000余人。

秦日纲又在浔贵铁矿发动1000余名矿工参加太平军。

在贵县发生大规模“来土械斗”之后,来人男妇老幼“三千余人败走无归”。

(引自《贵县志》) 太平军转战图 他们在前往白沙、蒙圩的过程中遇到了正赶往紫荆山投靠太平军的拜上帝会会众,于是这3000余名在“来土械斗”中战败的来人,跟随一起去了紫荆山。

此外,天地会女首领娘率领2000余人加入太平军。

桂平县的苏十九率领饥民千余人投靠洪秀全。

天地会首领罗大纲率领1000余人参加太平军,这三支人马的总兵力为四千多人。

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军,大多出自寒苦之家,为了追随洪秀全,他们带着全家、全族到金田“团营”,他们“焚房舍,绝人望”,义无反顾。

在起义之后没有任何挂碍和后顾之忧,因为是举家参加太平军所以他们组织性、纪律性极强。

苏三娘、罗大纲、苏十九等人率领的队伍,在起义前就有过与清军作战的经验,富有战斗力。

一句话,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军兵员素质高,他们,战斗力强。

他们举家参加起义,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他们有拜上帝会的信仰,能够团结一致,为追求“太平天国”而同心同德、顽强战斗。

金田起义 (二)兵员信仰坚定,有精神力量支撑 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军,以拜上帝会为核心,具有较强的信仰信念,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

太平军以拜上帝会教义约束军队、规范纪律。

太平军每逢出征,全体将士都要进行祷告,并且祈求上帝赐给胜利。

战斗胜利之后,又郑重向上帝谢恩。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被优势清军围困在金田村,军心渐渐动摇。

洪秀全当即下诏:“放胆欢喜踊跃,同心同力同向前,万事皆由天父主张,天兄担挡,千祈莫慌”(引自《天命诏旨书》)。

洪秀全与杨秀清 洪秀全告诉众将士,大家不要害怕,凡事有天父做主、天兄担当,众人只要祈求胜利,同心同德奋勇向前杀敌就行。

这种思想引导让太平军将士稳定了军心,有了精神上的慰藉,于是太平军将士认为获得了“天父”的祝福和庇佑,于是便不惧怕伤亡,英勇战斗。

在永安突围战时,洪秀全又下诏全军:“千祈遵天命,放胆诛妖(清军),任那妖魔千万算,难走天 父真手段”(引自《天命诏旨书》)。

在洪秀全的反复宣传下,太平军潜意识里已经将清廷“妖魔化”,咸丰及其大臣是“阎罗妖”,清军将领都是“清妖”。

邪不胜正,代表上帝和光明的太平军肯定能战胜代表邪恶和黑暗的清军,这种潜意识让太平军师出有名,成为一支“正义之师”。

这种精神力量,让太平军作战没有顾虑,在永安突围战中连破清军三道封锁线,击毙清军4位总兵官,歼敌5000余人,突破了包围圈。

太平军突破包围后,大举进攻省城桂林。

太平军在桂林久攻不下,伤亡日增。

军心士气渐入低迷,洪秀全于是安慰众将士:“尔等须知,天父权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岂桂林一城独攻之而不克乎?此皆天父默中使成,非人所易知耳”。

(引自《天情道理书》)洪秀全告诉众军士,天父无所不能,之所以打不下桂林,这也是天父的意思,太平军将士听后,当即打消顾虑,士气再次大振。

正是因为有了信仰,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撑,太平军能同心协力、奋勇向前。

这与已经腐败不堪,只会提笼架鸟、混军饷的清军相比战斗力高出了几个档次,故而能连战连捷,一路胜利。

金田起义旧址 (三)组织纪律强,协同作战力强 金田起义时,总人数为2万余人,但有战斗力的只有3000余人。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突破清军封锁,洪秀全、萧朝贵将所有人员分为“男营”、“女营”,编制成军。

太平军《军册》规定:一军中有军帅、师帅、旅帅、卒帅、两司马、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伍长;冲锋、破敌、制胜、奏捷伍卒,一个军从军帅到士兵,共有13156人。

太平军的《兵册》,详细记录了士兵的年龄、籍贯、入营地点、时间等,如有士兵阵亡、逃走等,会及时进行更改。

太平军的《家册》,记录了自军帅以下所有人的家属、年龄、孩子、职务等细节。

《军册》、《兵册》、《家册》,这三个“册子”将太平军严格编制起来,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太平军的《军册》与现代军队的编制几乎一致,也大体上是军、师、旅、团、营、连的编制,而且军队人数也基本接近,更重要的在于每个人职责分明、各司其职,行军打仗很有效率。

女军首领洪宣娇 金田起义时,太平军颁布了《五大纪律诏》,主要为:一、遵守条令。

二、男女分营。

三、秋毫无犯。

四、缴获归公,不准私藏。

五、同心合力,不准临阵退缩。

对于临阵退缩者,当即捉拿斩于阵前。

《五大纪律诏》这是太平军全军将士的纪律要求。

太平军还颁布了《太平条规》,明文规定:一,要格遵天令,不准任性自便;二、不得乱拿百西,不得毁坏民房掳掠财富,不得烧毁民房。

三、兵将要各整装枪炮,要练好心肠,不得抽烟饮酒,要学习问答礼制,有礼貌。

太平条规,这是太平军对士兵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准则。

女军统领苏三娘 太平军还创建了女军制度,女军有军帅一人,下设卒长、营长等职务,一个军共有2625人。

女军主要负责运输辎重、进行作战补给和接替男兵作战。

女军为太平军的作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与清军激战的时刻,太平军女兵往往能杀出重围,勇健甚至超过男子。

在太平天国14年的时间里,女军人数一度达到10万余人。

太平军还建立了牌尾军制度,牌尾军实际上就是童子军。

太平军将随军的11岁至15岁组织起来训练,在战斗中担任冲锋陷阵的任务。

太平军凡攻城时,皆用童子军,敌军逃跑时,童子率众穷追,驱逐甚急。

英国人吟利曾记录道:“太平军最勇敢无畏的军士,一般都是十二至十五岁年龄的孩子”。

太平军军纪严明,士兵战斗能力强,便是如此。

苏三娘与罗大纲 (四)战略战术得当,杨秀清指挥有方 金田起义时期,杨秀清指挥太平军取得了一系列出色战绩,不仅为太平军突围创造了条件,也为太平军战略战术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金田起义前,杨秀清悄悄命人打造大量兵器藏在湖水底下,以备清军前来围剿。

他动员青壮年男子练习兵法战阵,做好了备战工作。

金田起义后,清廷迅速调集大军围剿。

第一路由云南总兵周凤岐、副将伊克坦布率领3000人进攻金田;一路由德州协副将李殴元率兵勇1000人,开往平南县思旺地区将洪秀全围困在花洲。

杨秀清当机立断,立刻率兵攻打花洲。

杨秀清 杨秀清利用迂回穿插战术,将清军分割包围,不仅救出了洪秀全,还杀死清军数百人。

救出洪秀全后,杨秀清立刻率领主力迎战周凤岐。

杨秀清兵分三路,以游击战、袭扰战依托桂平山区地形分割周凤岐大军。

仅仅用了10天时间,杨秀清就击败了周凤岐,大败清军。

杨秀清是一个军事奇才,这个没有读过几天书的烧炭工人,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经过三五次战斗,便总结出了一套应对清军围剿的战略战术:遭遇强敌,先打弱兵,后集中力量打强敌;实行两路迂回,侧翼包抄,战胜之后,对残敌穷追猛打予以歼灭。

1851年,清军大将向荣追击杨秀清,乌兰泰在后面追着赶,向荣在前面拦截。

龙寮岭之战 在此危险局面下,杨秀清调出小股部队直扑向荣大营而去,搞特种袭击作战,实行斩首行动。

结果将主力调出去追击的向荣被打得大败,前锋部队被消灭1000多人,主力六七千人被击溃,而此时杨秀清手里仅有2000多兵力。

1852年,杨秀清在平冲——龙寮岭一带设下三路伏兵。

杨秀清以口袋阵袭击清军主力,结果人数比太平军多出5、6倍的清军遭到惨败,清军被击毙5000多人,清军天津镇总兵长瑞、凉州镇总兵长寿、河北镇总兵董光甲、郧阳镇总兵邵鹤龄以及副将、参战、游击、千总、把总多员。

太平军 清军南路统帅乌兰泰落涧受伤,回到桂林后死去。

清军另一路统帅向荣,仅带着数个卫兵逃回桂林。

杨秀清一个口袋阵,击毙三个总兵、一个统帅,而且是在敌军兵力比自己多出五六倍的情况下,杨秀清此战打得相当漂亮。

杨秀清制定的太平军战略战术有:精兵奇袭、声东击西、口袋阵、阵、长蛇阵、游击战等。

在专门记录杨秀清军事指挥技术的《行军总要》一书中,从陆战、水战到训练、传官、察防、防敌、军纪、体恤伤员等方面30条,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作战指挥系统。

正是这4个方面的原因,太平军在初期能连战连捷,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从金田起义到攻克南京的2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太平军转战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6个省,攻克了三个省会(武汉、安庆、南京)和数百个州县,击败了包括赛尚阿等在内的6任钦差大臣,击毙了包括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布政使、按察使等在内的一大批高级将领和官吏。

起义初期的太平军,战斗力确实非同凡响。

这便是太平军能战胜优势清军,打下半壁江山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贵县志》 2.《天命诏旨书》 3.《太平天国史料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血战保国的英雄!解析英勇无敌的杨家将真实历史

在提到历史的时候,是不能不提到的。

在历史上的杨家将远不如在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那么神奇,然而杨家将三代抗敌的忠勇,确实少有人及。

前面有朋友已经介绍了一点,还有朋友希望写的更详细一些,我就献上拙作。

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

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

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

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

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

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国人号称无敌。

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

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

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

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

《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

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

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单名业。

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

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

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

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

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

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

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

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失利。

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

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

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

他向潘美进言,上。

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

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

而作为主将的潘美,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应该知道在敌众我寡下应采取什么策略。

而且此行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只是迁移民众。

但是在这时,由于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

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

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

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

作为主将的潘美,不遵守与杨业的约定,更不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听到杨业失败的消息,就一走了着,显然是不顾杨业的死活。

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

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

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

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

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

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确实知道他的战绩。

可见杨业的善战和功绩。

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埋没了杨业。

而杨业最初阵亡的抚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贵等人,可见有人掩盖了事实真相,可能就是潘美。

其中经过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方志记载,杨业妻子折氏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

宋太宗下诏厚恤杨业家属。

潘美被降职,王冼、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

杨业御下有恩,与士卒,陈家谷血战,杨业曾让幸存的士卒突围,士卒不愿,全部战死。

宋太宗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当,丧失了杨业这样的勇将,北伐怎么能够成功呢?杨业的死,虽然出于王冼等人阻挠讥讽,但是作为主将的潘美出于嫉妒心理,不发一言,坐视杨业走上死路。

实际上是潘美导致了杨业的死,但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

但是民间舆论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被描写成一个无能阴险无耻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

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

幼年的杨延昭,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

”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

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

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

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

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

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

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

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

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

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

后来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

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

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的赏赐。

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

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

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

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

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

”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

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

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

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

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

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

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

即幽、易等数州。

可袭而取。

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的主张,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

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

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

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

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这落泪。

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

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

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

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

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

后来与安抚陕西的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

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

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

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

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

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

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候。

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

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

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

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

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

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

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

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

在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

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

而在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

到了,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形势,也是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

在杨家将故事整个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间的流传,是一个个的传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许多民间愿望和思想。

随机文章打败甄嬛被翻牌子⋯淳常在哪裡傻白甜?1句话让她露出马脚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紧急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麻将三缺一)绿树蟒有毒吗,曾经被抄到100万元的绿树蟒现在千元就搞定揭秘黄鼠狼为什么不能打,成精的黄鼠狼被打可是会施展法术报复的ufo和uso的真实视频,俄罗斯军方承认真实存在/10战舰曾遭遇USO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浑河血战:以七千明军对一万八旗,后金残胜 浑河之战也是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