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3500学员血战德军王牌师是怎么回事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3-06-0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1941年10月,纳粹德国的军队已经距离莫斯科仅仅200公里了,此时有3500名学生临危受命,要求他们抵抗德军王牌师至少5-6天的时间,直到援军的来到。

集结号吹响,这些学生立马集结待命,一位上校对这群学生说道:“德国军队正在进犯莫斯科,我们的亲人兄弟危在旦夕,今天轮到我们了,我们必须阻止他们的步伐。

”由于德军的行动速度非常的迅速,于是上校便先派往了一只小队连夜赶赴前线,与在那里的伞兵部队集结,提前阻击德军。

苏联3500学员血战德军王牌师是怎么回事

1、开赴战场

在与家人、爱人短暂告别后,小队登车出发,道路上都是难民,学生兵们神情紧张,这是他们第一次上战场,更何况面对的还是德军王牌师。

突然,德军战机袭来,向他们进行扫射,军官让大家下车进树林躲避,可有的学生已经吓傻,呆呆地坐在车里。

很不幸,他们的弹药车起火,学生兵们上前扑救,一辆弹药车火势太大,无法扑灭。

一名学生冲上汽车,将其开走,还没走多远,汽车便发生爆炸,学生兵们愣住了,不过还好,那名学生爆炸前,提前跳下了车,他还活着,而有的学生,却永远留在了这里。

深夜,行至华沙公路,路边出现一群可疑人员,队长观察细微,在发现对方有枪后,双方瞬间剑拔弩张,更糟的是,密林中也出来了一群人,将他们团团围住。

现在到处都是德军间谍,谁都不敢轻易相信对方,还好,双方队伍中有互相认识的人,彼此这才将枪放下。

这几人正是接应他们的伞兵部队,经过一夜行军,第二天,他们抵达了德军的必经之路,学生兵们埋伏起来,静待德军到来。

不久,德军侦查兵抵达,长官决定放过侦查兵,专打后面的大部队。

苏联3500学员血战德军王牌师是怎么回事

2、埋伏德军

果然,摩托车走后,装甲车出现在了视野当中,德军大摇大摆的行进,显然没有料到,苏军还有兵力伏击他们。

队长一声令下,炮兵迅速装填、瞄准、开火,一发入魂。

这是学生兵们的第一次实战,三炮齐开,德军被打得猝不及防,装甲车也被炸毁。

学生兵们大声喊着乌拉,高兴不已,俨然忘记对手是德军王牌师。

德军反应过来,迅速进行反击,装甲车一通扫射,学生兵们被压得抬不起头。

更糟的是,一支德军小队,从右翼袭来,炮兵阵地彻底暴露,学生兵们伤亡惨重,炮兵拉夫罗夫面对德军,更是直接忘记开枪,当场愣子原地,险些被德军刺刀封喉,还好,战友赶到将他救了下来。

这场战斗结束得也快,拉夫罗夫擅离职守,被队长从炮兵调到了运输连。

不久,上校率领大部队赶到伊尔金斯基防线,可这里的工事如同豆腐渣工程,地堡来混凝土、钢板都没有,这哪是防御工事,分明就是苏军自己挖的墓地。

面对上校愤怒的指责,负责人也很委屈,他们每天工作20小时,老弱病残全都拼了命地干,可时间紧急,他也没有办法。

苏联3500学员血战德军王牌师是怎么回事

另一边,前哨部队已于德军交火,苏军将反坦克炮隐藏起来,待时机成熟,将其果断推出,瞄准,开火,可一击未中,反而德军坦克,一炮干掉了他们的机枪阵地,好在苏军调整及时,成功将其干掉。

前哨部队仍在战斗,他们需要尽可能的拖延德军,双方战斗异常焦灼,小分队已经奇迹般的拖延德军5天了,还好,他们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坦克,成功打退了德军进攻。

一天下来,已经有68名学员阵亡,而这批坦克也将被调往别处。

前哨部队阻击任务完成,上校连夜将他们撤了回来。

第二天,苏军正在休息时,德军发动了进攻,轰炸过后,苏军横尸遍野,满地疮痍。

紧接着,德军步坦协同,缓缓攻来,苏军立即进入阵地,进行反击。

装弹、瞄准、开火,只是炮兵位置暴露,被德军坦克盯上,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将炮拉出掩体。

双方交战惨烈,德军为快速过桥,后方坦克将炸毁的坦克,直接撞下了大桥,可坦克刚一上桥,又被苏军反坦克炮摧毁,一时间,德军强攻不下,只得撤退。

苏联3500学员血战德军王牌师是怎么回事

3、德军进攻

深夜,苏军派出的侦查小队,无意间发现了德军坦克阵地,队长留了下来,准备抓个舌头,其他人则返回请求支援。

第二天,喀秋莎火箭炮按时进入阵地,远程打击即将开始。

喀秋莎有多屌?看完你就知道了,霎时间德军坦克阵地,被彻底摧毁,队长也趁机抓住了德军军官。

看着远处冒起的浓烟,苏军大喊着乌拉,高兴至极。

面对苏军的审问,德军军官拒不开口,可他的厨师,很坦诚地说出了德军的进攻计划。

不久,德军再次攻来,他们率先发射烟雾弹,利用烟雾做掩护,架起浮桥,从多方向朝苏军发起了进攻。

乱战中,德军攻过大桥,与苏军展开了肉搏,上一秒苏军刚射杀敌人,下一秒,自己就被德军,抹了脖子,这就是战争,很惨烈。

烟雾散去,阵地上到处都是断肢残躯,宛如人间炼狱。

炮兵阵地上,德军仍在继续进攻,这时,一名士兵已被吓傻,他躲在大炮后面,结果被炸飞的大炮,直接砸断了双腿。

德军使用喷火器,无情收割着苏军的生命,哪怕他们是一群19岁的学生。

面对德军猛烈的进攻,学生兵们再也抵挡不住,上校只得下令炸桥。

苏联3500学员血战德军王牌师是怎么回事

他们按下引爆器,可大桥并未炸毁,原来,电线被炸断了,士兵只能利用筏子作掩护,前去桥底接电线。

当他抵达桥底时,自己也不幸中弹,拼着最后一口气,他接好电线,引爆了炸弹,自己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伤员们纷纷请缨前往前线作战,但被上校拒绝,他不要再有无谓的牺牲。

现在,前两道防线已被德军攻破,他们只能在第三道防线死抵德军。

第二天,苏军看见了插着红旗的坦克,援军终于到了,他们无比激动,可仔细观察后,却发现这是德军假扮的。

他们立即拉出反坦克炮,进行攻击,双方展开恶战,激战中,学生兵们越战越勇,7分钟内,击毁了9辆坦克,此时,上校也接到了命令,援军赶到,他们彻底完成了阻击任务。

上校下令立即撤退,可德军已经将他们死死咬住,必须有人留下断后,不然,他们必定伤亡惨重。

这时,德军坦克攻来,炮兵们主动留了下来,他们果断击发,成功摧毁一辆坦克。

可剩下的坦克装甲太厚,要想摧毁,只能打它的炮管。

苏军故意暴露自己位置,引诱坦克将炮管转向他们,可这时,德军步兵将手榴弹扔了进来,千钧一发之际,他们瞄准击发,德军坦克被彻底摧毁,但他们也永远留在了阵地。

苏联3500学员血战德军王牌师是怎么回事

4、结语

学生兵们成功撤退,3500人的学生兵,以牺牲2500多人的代价,成功阻击了德国王牌师12天,摧毁敌坦克271辆,汽车565辆,大炮92门,迫击炮119门,机枪131挺,这就是他们辉煌的战绩。

也就是这12天,改变了战争的进程,更让我们瑞思拜的是,这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

埃及古城惊现:3500年前动物残骸

耶拉孔波利斯古城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那里埋葬的动物数量超过尼罗河流域任何一个早期城市中心。

长期以来,学家便对埋葬于此的动物作用疑惑不解。

耶拉孔波利斯古城遗址管理处负责人雷内·弗里德曼(Renee Friedman)发现了这些动物属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一个私人动物园的证据,这也是考古学家首次发现这种后来传遍整个埃及的做法的证据。

弗里德曼 说:“所有这些大型动物都是权力的象征。

”网络配图 在埃及古城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的一座墓地边缘,考古学家挖掘出3500年前埋葬于此的一只狒狒的残骸,狒狒的旁边还埋着9只狗和6只猫。

考古学家认为,古埃及人将动物埋在此地,赋予它们保护墓地的重任。

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考古学家维勒姆·范尼尔(Willem Van Neer)发现了一头3500年前埋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的母牛及牛犊的骨骼。

它们埋在早期城市统治者的墓地附近。

母牛和牛犊与葬在此地的其它大多数动物一样,可能是在统治者死后被宰杀的,以炫耀他的财富,同时载着他赴天国之路。

考古学家弗里德曼说:“通过捕捉和饲养动物,统治者也拥有了它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网络配图 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的墓地周围,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坟墓,埋葬着他过去的亲随和家庭成员。

据考古学家弗里德曼介绍,耶拉孔波利斯古城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有人居住,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中心和贸易枢纽,繁荣期长达一千年。

这座城市从国外进口黄金,还推动了啤酒产业的兴旺发展。

弗里德曼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支持下对耶拉孔波利斯古城遗址进行了挖掘。

这头具有3500年历史的公象可能是从苏丹或努比亚(一个包括现在埃及南部和苏丹北部部分地区的古国)捕捉的,被宰杀时可能有10岁大,表明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对动物祭品情有独钟。

考古学家弗里德曼说:“拥有对大型野生动物的支配力象征了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统治者对全世界的统治力。

” 通过检查公象腹中的食物残渣,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植物学家埃琳娜·玛丽诺娃(Elena Marinova)可以确定这头大象最后一餐吃的是什么:麦麸、洋槐嫩枝和河岸边的植物。

网络配图 考古学家弗里德曼说,由于这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地方——田地、沙漠和沼泽地,“毫无疑问,这头大象是被圈养的。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头小河马和一只野猫的残骸。

野猫的骨骼看上去有严重折断的痕迹,后来被治愈,显然,如果不是有人精心照料,如此重的伤恐怕难以自愈。

这是一块高17英寸(约合42.5厘米)的泥岩雕刻板(mudstone palette),是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发现的,年代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应该被当作了诸神的贡品,上面刻有瞪羚、野狗等动物图案。

与后来的大多数埃及艺术品不同,上面不存在对人的任何描述。

后来的埃及艺术家将动物描绘成宠物、祭祀品和食物。

但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动物则是权力的象征,让人充满敬畏,预示着饲养它们的统治者也具有令人敬畏的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抗战史上的外交博弈:与苏联签订条约是怎么回事?争取美国

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经过短暂的愤激、混乱甚至动摇,国民政府作出了大体正确的研判与应对,力争将危机带来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引导局势朝有利于坚持抗战、有利于稳定民心士气的方向发展,既未使中苏关系恶化,又争得美国的扩大援助;并对国际局势的走向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测。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经过短暂的愤激、混乱甚至动摇,国民政府高层作出了大体正确的研判与应对,力争将危机带来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引导局势朝有利于坚持抗战、有利于稳定民心士气的方向发展,既未使中苏关系恶化,又争得美国的扩大援助;并对国际局势的未来走向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测。

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了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苏日中立条约》,对正进行艰难抗战的中国军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日本是中国的敌人,这样做不足为怪,但作为中国盟友的苏联此举,则令人大感意外,国民政府对此也极为不满。

严正声明,但避免造成反苏之印象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发现原来设想的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预计完全落空。

为尽快结束中国战事,扭转苏联援华制日的政策,做好对付英美的准备,日本加紧了对苏的外交谋略,1940年7月和10月两次主动向苏提出签订中立条约或互不侵犯条约。

但因双方在北库页岛等问题上分歧太大,未能达成协议。

1941年春,日本从全盘战略考虑,决定主动打破僵局。

3月,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出访德意国,意图借助德意促进苏日谈判的进程。

3月23日,松冈抵达莫斯科,与苏外长举行了首轮会谈;4月7日松冈重返莫斯科,又进行了三轮会谈,但双方各不相让,谈判再度陷入停顿。

松冈沮丧地准备于13日返回日本。

谁知,4月12日,松冈向辞行时,斯大林突然主动让步,同意暂时搁置争议,双方很快达成协议。

4月13日,双方正式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该约全文如下: 大日本帝国及苏维埃联邦为巩固两国间和平及友好关系之希望,决定缔结中立条约,协定如下: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维持相互间之和平与友好邦交,互相尊重对方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

第二条,倘缔约国之一方成为一个或数个第敌对行动之对象时,则缔约国之他方,在冲突期间,即应始终遵守中立。

第三条,现行条约自缔约国双方批准之日起生效,有效期限定为五年,在期满前一年倘缔约双方均未宣告废弃本约,则有效期限自动再行延长五年。

第四条,现行条约当从速呈请批准。

批准证件当从速在东京交换。

同时发表下述宣言:苏日双方政府为保证两国和平与邦交起见,兹特郑重宣言,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日本誓当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

蒋介石得知条约内容后,对苏联的做法倍觉失望,也相当不满。

其在13日的日记中称:“俄倭在莫斯科十四时签订中立友好条约,闻其内容有互认满蒙、伪领土完整之条,此俄损人利己必有之惯技,自在意中。

如果属实,于我实质上并无所[](此字缺损),然形式上倭国乃得一时之优胜,此为俄国义与国际上之最大损失,而非我之害也。

”翌日,蒋又愤恨地觉得:“苏俄外交方针,渐渐显白矣!其偏袒侵略国,反对英美,且诱引日寇,使加入彼之集团,左日右德,辅助其称霸欧亚两洲之企图;其素所自诩扶助民族独立之口号,至是乃完全放弃而不提矣。

”这使蒋感到深受刺激:“俄倭协定,在事实上明知不能为害我抗战于毫末,但精神上之刺激。

此二星期来中心沉闷悲惧,不知所自,孰知即为此。

”(《蒋介石日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档案馆藏) 14日晨,国民党举行中央常会,讨论达三个小时,“多数意见仍主我方应避免以刺激性之言论刺激苏联,惟对满蒙事不能不从法理上作一声明。

”14日中午,蒋介石约程潜、白崇禧、张治中、贺耀祖、刘斐、卫立煌、顾祝同、熊式辉、徐永昌等午餐,“研究苏日新协定之动机与将来”。

徐永昌判断:“苏日新约,在日是夙愿,在苏是十之六为德所迫(苏并不十分相信德能对苏开战,但亦不妨作一种对德双关的表示,即也示威也助德),十之四是先拉住日本,俾便今后行动格外自如,且多少有助于中共。

”至于苏联对华政策暂时不会改变:“最近之将来,苏必仍照过去之援华政策继续履行(待必要时将移此种物资援中共,仍号称援华,其时期则视国际环境与我之前途情形而定),目前则仅增长倭寇勇气与侥幸心。

”蒋介石判断:“德国战略常重于政略,今夏必对苏作战,占领莫斯科以西地带,压迫其退到乌拉山以东,英更无如德何。

”蒋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当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未对条约本身多作评论,但对所附损害中国主权的宣言表示决不承认:“查东北四省及外蒙之为中华之一部,而为中华民国之领土,无待赘言,中国政府与人民,对于第三国间所为妨害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之任何约定,决不能承认。

并郑重声明,苏日两国公布之共同宣言,对于中国绝对无效。

”4月14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也向各宣传机关和报纸发出《苏日中立条约宣传要点代电》,要求各宣传机关及言论界评论条约时,只可“根据外交部之声明及左列事实,表示惋惜与不满之意”,包括三点:1.该约违反了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有关规定;2.根据苏联“立国之精神”,以及苏联屡次发表之外交政策声明,苏联有不在法理上及事实上承认伪满洲国之义务;3.该约违反了1924年5月31日中苏协定关于尊重与承认“外蒙为完全中华民国之一部分”的规定。

并指示“一切评论此事之文字,对苏应力避攻击口吻,以免损伤苏联之感情,造成反苏之印象,且不必连篇累牍评述此事”。

投石问路,探询研判苏联动机 15日下午,驻苏大使邵力子往见苏外长莫洛托夫,“询苏日条约第二条是否适用于中日战局”。

这是国民政府关心的又一重点,因为如果按条约本身解释,苏联就应对中日战争也保持中立,那就不能继续给予中国以援助,这比满蒙问题更具现实威胁。

稍后,邵力子向外交部报告称,苏方表示“该约专为苏联保持和平,与中国无涉。

谈判时亦未提及中国,不影响中国抗战”。

“其意似谓苏联对华接济将不中止也。

”但邵力子也报告称,斯大林亲往车站为松岗送行,“并与之行苏联亲颊礼!” 4月19日,苏驻华大使潘友新也向蒋介石表示:条约“未有涉及任何中国问题;俄国对华政策始终一贯,毫无改变”。

蒋请潘友新转告苏联政府,今后讨论俄、日关系时,“应于事前与我政府开诚磋商,以免造成严重误解。

”(《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四,下,第673-674页)另外,国民政府从外交渠道得来的情报,也获悉苏联并不完全相信日本,还寄望于中国牵制日本的力量,所以苏联签约时“根本没有提到中国”,换言之,条约没有规定苏联停止援助中国抗战。

稍后,又从英美等国大使处获知苏日两国没有签订任何秘密条款或作出任何口头承诺。

4月24日,蒋介石密电各战区将领和各省党部、省政府,对苏日签约各自的动机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苏日签约后已过十日,“经此十日来之观察,真相渐明。

故其利害得失,亦不难分析判别而获得一正确之概念。

”自订约以来,“苏联对我各种武器之接济,一切如常,均无异于往时。

”15日莫洛托夫约见邵大使,19日潘友新来见我,都表示不会改变对华政策。

故此约对于“我国方面至少在抗战之现阶段上,实无任何之影响”。

且指出此约之订立,“其主动权在苏联,亦可谓为苏联对日计划之成功,其于敌寇,实有害无利”。

后面这个说法,与中共所言是苏联外交胜利的说明,几近一致。

蒋也对苏联此举损害中国利益之处委婉提出了批评:“其最足遗憾者,当然为苏联与我敌国承认所谓‘外蒙共和国’与‘满洲国’领土完整。

”但强调只要我能独立自强,战胜暴敌,此区区一纸不法声明,岂能成为我收复主权之障碍。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20-227页) ,争取美国加大对华援助 在苏联有可能背弃中国的情况下,争取美国扩大对华援助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大。

14日,蒋介石致电在美的宋子文,让其急询美方态度,希望能得到美方援华的切实承诺和保证,电称:“俄日中立友好条约,据日讯,其中有互认外蒙与满洲二伪国领土完整之条,此必属实无疑,以后俄对华外交方针自当更恶也。

请急问美当局对华方针,如其果真援华,则望速提具体有效之整个计划与保证,以慰我人民怀疑之心理。

” 15日,驻美大使胡适致电国内,报告14日曾探访美财长摩根索,摩根索表示,“自苏、日协定后,美国政府对中国之同情只有增浓,绝无减退。

”并建议就此即与总统一唔。

15日午,胡适与宋子文同访罗斯福,罗斯福称,“苏、日协定并非全出意外。

所不可知者,苏俄此后是否仍继续资助中国抗战。

甚盼中国政府有确切消息见告。

”宋子文向罗斯福表示,中国及远东之形势极其严峻,中国急需要得到美国切实的援助,希望罗斯福总统能于最近期中发表援华的具体方案。

罗斯福允予考虑。

谈话时间15分钟。

当日下午,罗斯福在白宫对报界谈话时即声言:美政府援助被侵略国家之政策绝无变更,当然中国亦在其列,今晨与中国大使胡适及宋子文先生商洽援华详细办法。

中国所需各项物资已加以分析考虑,现正在筹办中。

十几分钟的谈话,作为战略家的罗斯福态度很明确,表态也颇高明:苏日签约,你们国民政府很着急,跑来求援,但签约不全在意外(潜台词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一是看苏联是否继续援华(这才是实质性的),二是与苏意识形态一致的中共此后的态度,政府可否将之拉过来,以壮大抗日力量。

这实际上是除允予扩大援助之外,又给了蒋介石缓解这次危机的另两点提示,特别是后者,可能也意在提醒国民党人,不要因对苏不满而借机反共,影响对日作战的全局。

4月17日,美国决定以价值四千五百万美元之军用器材对华军援,此为美国对华军援之始。

下下之策,做联德和日之准备 除上述较为公开的一些应对外,国民党高层一度还有一种最机密、最的准备,即在事起之初情况不明、又十分愤激的情绪下,蒋介石可能也表示过、提过如下一种设想:即在的情况下,苏竟与日勾结、轴心集团实力大增(据苏联学者斯拉温斯基著《苏日中立条约》一书首次披露的苏联外交档案文件,斯大林认为,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是第一步,是进一步在“大问题”上合作,使“三国条约”变成“四国条约”,即用德意日苏联盟对付英美的一个步骤)。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英美又不肯对我提供一点像样的援助,也倒向德日一边!这种万不得已就“和日”的说法,在与蒋接近的人员中,可能不止一人听到,蒋侍从室的唐纵在同一天的日记中也有透露:“为日苏中立协约,我驻美大使胡适与宋子往见美总统罗斯福。

事后日方广播,谓我似以美国苟不大规模给予中国援助,则唯有驰向日华和平之途为理由逼迫罗斯福云。

此虽推测,但近于实际。

宋子良之赴美,即有传达此意之任务。

”唐纵这个话的来历,是蒋有可能在私下议论时,愤愤而言:苏俄如此不顾信义,英国更是滑头,这次美国人如果再不给点像样的援助,大家都玩花样,我也与日本人讲和算了! 随着苏联作出解释、罗斯福态度明显积极后,蒋的态度有所缓和。

同时,蒋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也更为自信,5月18日上午,蒋约程潜、何应钦、白崇禧、张治中、熊式辉、刘斐、徐永昌等谈话,“关于国际,蒋先生认为德必攻苏,日必南进,美必参战(坚决认定)。

”徐永昌则认为,蒋说的三种情况,无论任何一项发生,皆于我有利,并判断“德只要在未和英前攻苏,美必参战,即等于苏联加入英美,久之必渐形成似第一次欧战之情形,是倭之南进北进皆成问题。

”“特恐德不攻苏耳”(《徐永昌日记》,第6册,1941年5月18日)。

此时离苏德战争爆发还差一个月零四天。

总之,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经过短暂的愤激、混乱甚至动摇,国民政府作出了大体正确的研判与应对,力争将危机带来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引导局势朝有利于坚持抗战、有利于稳定民心士气的方向发展,既未使中苏关系恶化,又争得美国的扩大援助;并对国际局势的走向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测。

作为在外交上处于劣势的弱国,面对突发的外交危机,基本上实现了化被动为主动的战略目的。

随机文章秦始皇到底为谁建了阿房宫?全球干尸睡美人,跨越4000年干尸如同女孩中国突破20倍音速导弹,6806米/秒1小时绕地球一圈(无法证实)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细心观察多思考/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牛顿人造太阳成功会怎么样,人造太阳最新进展/很顺利/可实现宇宙移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苏联3500学员血战德军王牌师是怎么回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