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希特勒不发动苏德战争,苏联会入侵德国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然后随即联合了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发动了提前就已经拟定好的巴巴罗萨行动。

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火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了三个集团军群开始从南部、中部、北部开始向苏联发动闪击战,至此苏德战争前面爆发。

若希特勒不发动苏德战争,苏联会入侵德国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虽经过去多年,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中,依然清晰无比,这对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据统计,在这次战中全球一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迫参战,战争涉及的人口超过20亿,因这次战争丧生的人数大概有7000万之多,而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说起这场战争,就不得不说希特勒,因为正是此人掀起了这场腥风血雨,希特勒在战争初期,无疑是成功的,他以闪电战的战略,横扫了西欧,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西欧的秩序或许真会被希特勒捏在手中。

若希特勒不发动苏德战争,苏联会入侵德国吗?

但人总是不会轻易满足的,希特勒也是如此。

取得了前期的胜利之后,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不仅想着把退回大不列颠岛上的英国给击垮,看着背后的苏联也十分不是滋味,但是两面作战,希特勒又没把握,只能选择一方进行打击,历史证明了希特勒选择了苏联。

当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候,苏联只有被迫参战,那么希特勒不进攻苏联不会爆发苏德战争?别天真了,二者之间必有一战,德国即使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进攻德国,谁先下手,也就能掌握战争前期的主动权,希特勒先做了,所以战争初期,德国占尽了上风。

若希特勒不发动苏德战争,苏联会入侵德国吗?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张废纸。

在我们的印象中,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的战争之所以能爆发是因为希特勒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引发的,也就是说,战争爆发的始作俑者是德国,这份协议对于苏德两国真的有效吗,其实未必。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这份协议就是《苏德互补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看似只是约定了苏德双方互不侵犯,其实一张是基于各自利益而定的废纸罢了。

为何说是废纸,因为一旦这个条约无法保证苏德双方中一方的利益,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说白了,这个条约签订的目的就是为了划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就好比小孩玩过家家,划出一条线,约定谁也不能越界,但是当线的一边,无法满足自己玩耍的欲望时,自然就会把手深入线的另一边。

对于德国来说是如此,对于苏联来说也是如此,此外,此条约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波兰被苏德两国瓜分,并且两国在瓜分了波兰之后还举行了“胜利大会师”,相互承认了对方对于波兰的占领,从这点也能看出苏联在二战中绝不是无辜的受害者。

若希特勒不发动苏德战争,苏联会入侵德国吗?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战争讲究主动和被动,往往主动进攻要比被动战争更有优势,这就是因为主动出击也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至于最后的结果虽是不可预料的,但在前期往往先下手的那个占据优势。

希特勒正是基于这点考虑,当他把西欧大陆上的障碍扫清,把英国赶回了大不列颠岛上后,就掉头向东,立即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进攻随时会在背后咬自己一口的苏联。

也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战争前期,德国战果累累,而苏联节节败退,但是让希特勒你没有想到的是,苏联这块肥肉里面还带着难啃的骨头,正是这块骨头,硌碎了希特勒的牙齿,因为苏联不是西欧小国。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作战目标,依然是”快“,这也是希特勒一贯的打法——闪电战,希特勒能横扫西欧也全靠了闪电战,但是苏联不是西欧效果,大国之间的较量,最后往往会被拖入持久战,当然对于德国来说,并不适合大持久战,最终栽在苏联也是意料之中。

若希特勒不发动苏德战争,苏联会入侵德国吗?

希特勒不进攻,斯大林也会出手。

希特勒是挑起二战的罪魁祸首,而斯大林在其中亦起到了”帮凶“的作用,和德国划定了势力范围之后,苏联立即着手行动,对于自己势力范围的国家,采取军事打击,足见苏联对于土地亦是贪婪的。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下沙皇俄国,因为苏联贪婪土地的基因就是从沙皇俄国那继承的,从本质上而言,苏联其实和德国是一样的,只不过两者所宣扬的国家性质不同,造成了苏联是受害者的假象而已。

希特勒如果把英国赶回了大不列颠岛上之后,没有转变策略而继续渡海强攻英国,德国势必会打一场硬仗,因为德国坚无不催坦克发出的炮弹,是无法越过英吉利海峡让英国屈服的。

而一旦德国在攻打英国的战争中失利,看到有利可图的斯大林会轻易放弃攫取利益的黄金时期?显然并不会,希特勒也正是看准了这点,才会放弃强攻英国,而去打不需要渡海的苏联。

若希特勒不发动苏德战争,苏联会入侵德国吗?

网友评论

二战时希特勒如果不入侵苏联,苏联会攻打德国吗?当然会,说不会的要醒醒,因为苏联不是宣扬及爱好和平的主,它与德国的妥协,它拿起屠刀挥向苏联,它在战后确立起的势力范围,都说明了这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希特勒的主动进攻确实是一步好棋,如果苏联真被击溃的话,那么二战的走向,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只是让希特勒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会被拖到冬天,也没有想到有不同国家组成的联邦没有被击溃,更没有想到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死了那么多人,苏联愣是不投降,最终希特勒的梦想也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开始破碎。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正是因为希特勒把苏联拖进了战争的泥潭,而把自己也陷入了其中无法自拔,希特勒的结局其实从开始进攻苏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曹髦带着几百人向司马昭发动攻击,明明毫无胜算他为什么这么做?

,字彦士,魏文帝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曹魏第四位。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髦的死是悲壮的,他带着几百人向发动的攻击可谓是自杀式袭击。

曹髦继位时的形势 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杀死大将军及其党羽,独掌朝政。

公元254年,司马懿已经去世,执掌朝政者为司马懿长子,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却被司马师将这三人灭族,皇后也被废。

庚戌,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

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

辛亥,大赦。

三月,废皇后。

——《志·三少帝纪》 司马师开始准备废掉曹芳,而立彭城王曹据为新帝。

明元郭皇后是临死前立的皇后,在曹叡死后被尊为,但是曹爽执政期间,为了独揽朝政,将郭太后软禁于永宁宫,也给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占据了大义名分。

因此,在曹爽被诛之后,郭太后也重返政治舞台,开始培植家族的力量,包括自己的叔父等人都被封官。

郭太后的从父郭芝时任散骑常侍、长水校尉,他当时接受司马师的委派,前来统治郭太后与曹芳,关于废立之事。

郭太后与魏帝曹芳相对而坐,郭芝说:“大将军计划废黜陛下,改立彭城王曹据为帝。

” 曹芳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内心瞬间崩溃,怒气冲冲,也不多留,掩面而走,郭太后对曹芳虽然抱着一丝歉疚之情,毕竟是因为她才导致宗室力量被司马懿清洗,轮到外臣擅行废立。

但是目前还没有危及到自己,郭太后也只能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 。

郭芝却毫不给这个侄女面子,斥责道:“太后不能教,现在大将军之意已决,城外又备好了兵马,只能顺大将军之意,还有什么好说的!” 景王将废帝,遣郭芝入白太后,太后与帝对坐。

芝谓帝曰: 大将军欲废陛下,立彭城王据。

帝乃起去。

太后不悦。

芝曰: 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将军意已成,又勒兵于外以备非常,但当顺旨,将复何言! ——《魏略》 郭太后被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从父斥责自己,感到非常不满,觉得自己是太后,有被冒犯到,就说:“我要见大将军,亲口跟他商量此事。

” 郭太后大概是觉得自己身份尊贵,哪怕司马师真的要废帝,也需要他亲自来与自己商量,而不是你这个小小的郭芝。

但是郭芝依旧不给她面子,不知道是仗着自己长辈身份,还是司马师的使者身份,驳斥道:“有什么好见的?你赶紧将玉玺取来就没你的事了!” 太后曰: 我欲见大将军,口有所说。

芝曰: 何可见邪?但当速取玺绶。

太后意折,乃遣傍侍御取玺绶著坐侧。

——《魏略》 虽然郭太后不能阻拦司马师废帝之意,但是在另立新帝一事上还是拿到了话语权,毕竟玉玺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如同当年司马懿发动政变,需要自己一样。

本来司马师是准备立彭城王曹据为新帝的,可是郭太后却死活不肯,这是为何? 彭城王曹据是的儿子,曹丕的兄弟,也就是曹叡的叔叔,而郭太后是曹叡的妻子,她还得给彭城王喊一声“叔叔”。

叔叔做了皇帝,自己这个太后又将置于何地? 所以,太后在立新帝的问题上,据理力争,最终成功让曹髦做了新帝,而曹髦是曹丕的长孙,曹叡的侄子,从名义上来说,郭太后依旧可以被尊为太后。

太后曰: 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来立,我当何之!且明皇帝当绝嗣乎?吾以为高贵乡公者,文皇帝之长孙,明皇帝之弟子,於礼,小宗有后大宗之义,其详议之。

景王乃更召群臣,以皇太后令示之,乃定迎高贵乡公。

——《魏略》 小结:在曹髦继位之初,朝政早已被司马师彻底掌控,经过司马懿、司马师两代人的努力,曹魏宗室力量已经彻底退出曹魏政治舞台,其他大臣也大多心向司。

但是毕竟时间尚短,虽然控制了京城,但是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并不一定牢固,所以也没有彻底揭开面具的胆量。

曹髦 254年10月4日,曹髦抵达京都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群臣奏请让他住在前殿,曹髦回答说前殿乃是先帝寝殿,不敢越礼,暂住西厢房,群臣又奏请让他以天子之礼入京,他仍然不同意。

第二天,曹髦正是进入洛阳,文武百官都来拜迎,曹髦见状也感觉下车拜答百官,司礼官说他为天子,不必拜他人,曹髦却说:“眼下我也说别人的臣子啊!”依旧对群臣还礼。

庚寅,公入于洛阳,群臣迎拜西掖门南,公下舆将答拜,傧者请曰:“仪不拜。

”公曰:“吾人臣也。

”遂答拜。

至止车门下舆。

左右曰:“旧乘舆入。

”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遂步至太极东堂,见于太后。

——《三国志·三少帝纪》 曹髦的做法看似是谦逊,其实是大有深意的。

在西汉时期,、等人诛灭诸吕之后,顺便将少帝也赶下了皇位,迎立代王为新帝,刘恒入京之后,也是谨言慎行,对群臣的大礼谦逊回拜,最终五让天下之后,才继承大统,终于成为一代贤君,他就是。

曹髦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效仿汉文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是志向远大,希望能重新恢复曹魏荣光,将权力从司马氏手中夺回来的。

而且,皇位近在眼前,曹髦却不慌不忙,哪怕是演戏,也能看出他是能沉得住气的性格,要知道此时的曹髦才年仅14岁,可见其不凡。

东京史学家孙盛在《春秋》中评价曹髦“公神明爽俊,德音宣朗”,钟会也曾评论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曹操)”,评价不可谓不高。

曹髦的第一次反抗 从曹髦继位之时,早已经皇权旁落,加上曹髦年幼,登基时日尚短,所以一直处于蛰伏阶段,但是他并未如其他傀儡皇帝一般,就此认命,而是在等待机会。

很快,曹髦等到了第一次反抗的机会。

255年,因为司马师擅行废立,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举兵反叛,司马师亲自率军前去镇压叛乱。

虽然反叛很快被平定,但是司马师在受惊过度中使得眼睛震出眼眶,为了安定军心,强忍疼痛,继续统兵作战,最终病死于。

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

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

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

——《》 司马师临终之前,将司马师招来许昌,并拜其为卫将军,代司马师掌控大局。

司马师刚去世,突然接到了来自皇帝诏令,魏帝曹髦命司马昭继续镇守许昌,让尚书傅嘏(gǔ)率领六军班师回朝。

这就是曹髦的第一次反击,或者说是试探,一旦司马昭留镇许昌,傅嘏率军回朝,曹髦就有机会将这支军队握在自己人手中,培植与司马昭相抗衡的大臣,最终将司马氏。

可惜,傅嘏却是司马氏的人,他不仅没有听从皇帝的诏令,反而力劝司马昭亲自回朝。

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

帝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

——《晋书》 其实,这并非是曹髦所托非人,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试想一下,能代替司马昭率领军队回朝的大将必然是随军高层,而这些人既然能被司马师重用,又有哪一个不是司马氏的心腹呢? 况且,如果真能找到这么一人,司马昭难道真的会将手中的军队这么轻易交出来吗? 所以,我觉得曹髦的这次反抗不过是一次试探而已,此时的曹髦才15岁,面对司马师死亡,司马氏内部权力更迭,他身为皇帝,觉得自己不做一点什么不甘心,所以才下了这么一道诏令,最终结果显然是的,并没有按着他的剧本走。

司马昭率兵回朝之后,曹髦感到非常失望,还作了一首《潜龙诗》以自讽,让司马昭对他感到非常厌恶,二人矛盾激化。

龙者,君德也。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於井,非嘉兆也。

——《潜龙诗》 司马昭接任大将军之后,曹髦深感自己的力量不足,于是又开始,经常以来自诩,又常在太学与学者们探讨学问,推行教化,培养自己的威望。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被迫封司马昭为晋公、建立、加九锡、升任相国,但是司马昭就此推辞,暂时搁置,只是将爵位增加万户,并让无爵位的儿封为列侯。

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再次被迫封司马昭为晋公之事,这一次司马昭并没有如同前次一般“前后九让”、加以推辞,而是直接接受了晋封。

这件事之后,曹髦想到当年曹操被封为魏公之后,的景象,心中顿时一惊:司马昭要对自己下手了,曹魏命不久矣! 于是曹髦也开始积极准备发动最后一搏。

五月初六晚上,曹髦亲自带领宫中宿卫、奴仆,从陵云台夺取武器铠甲,准备连夜发动袭击,直接去攻打司马昭。

不巧的是,这一天晚上下雨,不得不暂缓行事。

曹髦也没有闲着,他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我不能了,我准备亲自带着你们去讨伐他。

” 王经当时就劝曹髦,现如今司马昭权势正盛,无异于以卵击石,劝其不要轻举妄动,可是曹髦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髦心意已决,丢下他们就去进宫面见郭太后,毕竟在这点事,他与郭太后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

曹髦离开之后 ,王沈和王业就叫王经一起去向司马昭告密,但是王经拒绝了,因此只有这二人去告密。

五月初七,曹髦拔剑登辇,亲自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呼啸着出了宫,直奔司马昭府邸。

而早已经得到消息的司马昭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曹髦出宫门不久就遇上了司马伷(司马昭的弟弟)极其部众。

曹髦尚未开口,曹髦身边的人就以天子的名义喝退了司马伷手下的士兵。

没过多久,中护军带兵过来与曹髦正面相遇,贾充手下的士兵不像司马伷的手下,都是见过血的,而且都是司马昭的心腹力量。

两军相遇,一触即发,而曹髦身为天子,却身先士卒,贾充手下的士兵面对天子,不敢反击,眼看着曹髦就要冲出贾充的包围圈,这时候贾充身边一个名叫的太子舍人问贾充: “现在该怎么办?” 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为的正是今日。

今日之事,还有什么可问的?” 成济听明白了贾充的话,当即抽出长戈,亲自上前刺向曹髦,将他弑杀于车下。

曹髦生于公元241年,死于260年,才年仅20岁(此时都按虚岁算)。

贾充弑君之后,尚书左仆射(之子)一力要求司马昭杀死贾充,以谢罪于天下,可是在司马昭的力保之下,贾充并未被惩罚,反而在另立新帝之后,大加封赏。

而奉贾充之命,亲手弑君的成济则被诛灭三族,做了。

太后从之,夷济三族。

——《晋书·文帝纪》 政变发生在甘露五年,所以又称为“甘露之变”。

曹髦的反击,与其说是讨伐司马昭,不如说是自杀式袭击 如果在五月初六的晚上,曹髦夺取武器之后,当时就一鼓作气,直奔司马昭,打司马昭一个措手不及,以曹髦的身份,或许还有那么一丝可能。

可是,等到第二天,哪怕没有王沈、王业的告密,曹髦抢夺武器,这件事很难不被司马昭发现。

有了准备的司马昭,手握天下权柄,培植的势力怎么会是曹髦可比的? 到了第二天,其实胜负已分,区别只是曹髦是屈膝投降,还是拼死一搏而已。

事实证明,曹髦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袭击,他没有选择软弱的退让,而是甘于直面抗争,视死如归,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与残酷的命运做斗志,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有人问:曹髦为何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而是选择率领几百宿卫与奴仆发起进攻? 这个答案其实已经在上面的内容之中,司马昭掌握天下权柄,曹髦虽然是皇帝,但是只是名义上的天子,别说司马昭此时已经有了“剑履上殿”的荣誉,哪怕没有,满朝大臣有几个是心向皇帝,又有多少会帮司马昭? 朝堂之上,曹髦根本毫无机会;而私底下,司马昭怎么可能单独觐见? 历史事件不是影视剧,没有那么多儿戏,司马昭明明占据大势,是不可能给曹髦一丝机会杀掉自己的。

曹髦自身也并非不明白自己的形势,只是事已至此,他不得不拼死一搏,杀出一个万一的机会。

否则只能坐以待毙,苟延残喘,这不是曹髦的性格,他有远大的理想,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当初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真的是被逼无奈吗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若希特勒不发动苏德战争,苏联会入侵德国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