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5-2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提到夷陵之战,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三国时期蜀国与吴国之间的一场战役,蜀国在这其中的惨败,尤其是第二年主君刘备的死亡,都让人唏嘘不已。

也有人知道,这又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可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那么,夷陵之战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役,以少胜多的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双方交战的兵力又分别是多少呢?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章武元年(221年),爆发了汉末三国时代三大决战的最后一场大战——夷陵之战。

章武二年(222年),陆逊统率的吴军利用火攻大败刘备统率的蜀汉军,取得了夷陵之战的完胜。

全军覆没的蜀汉从此元气大伤,刘备也在几个月后病逝于白帝。

由于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列为汉末三国时代三大决战之一,很多人都认为夷陵之战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小说《三国演义》更是说刘备率领的蜀汉军多达七十五万人。

那么蜀汉与东吴的“夷陵之战”是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呢?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所控制的地区仅剩下了益州。

当时益州的总人口尚不足百万,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到的七十五万蜀汉大军是肯定不存在的。

根据史书记载推测,刘备当时拥有全部兵力也就十几万而已,还要分出部分兵力防备曹魏。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主力约为四万人左右,黄权率领五千余人防御曹魏,还有沙摩柯率领的一万“五溪蛮”军在南线,总兵力大约在五万五千人左右。

“火烧连营”之后,赵云又率领不到两万军队赶来支援,蜀汉在夷陵之战中投入的兵力约为七万左右。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东吴方面,吴军主力分别由陆逊、徐盛、潘璋三员大将率领,总兵力约为五万余人。

另外夷陵城中还有孙桓率领的数千守军,潘睿率领数千军队在南线与“五溪蛮”军作战,后方还有诸葛瑾率领的一万预备队。

在夷陵之战中,东吴共投入了大约七万军队。

综合来讲,蜀汉和东吴在夷陵之战中投入的总兵力都在七万左右,前线作战兵力也都在五万左右。

所以夷陵之战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而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只是刘备的蜀汉军在战争初期占有一定的战场主动权而已。

夷陵之战是否真的以少胜多?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将军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张南为前部,赵融、廖化、傅肜为都督,亲率大军数万开始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

同年八月,战役正式打响。

刘备的先头部队进展顺利,八月间打败李异和刘阿占据秭归,其主力也陆续向秭归集结,同时荆州武陵地区的蛮夷各部也纷纷派出使者请求协助刘备夺回荆州。

面对刘备的攻势,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孙桓出兵抵抗。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 刘备派出将军吴班、陈式沿三峡东进,占领荆州长江上游重镇夷陵, 陆逊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从巫县、秭归等地后退了近六百多里,一直退到了猇亭地区。

直到在夷陵道攻破刘备军队的五个营寨并斩杀其将领之后,陆逊才停止了撤退转入防御。

同年闰五月,陆逊火烧夷陵,刘备大败,夷陵之战以陆逊的胜利而告终。

大致上这便是夷陵之战的全过程。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这场战争有两个话题引发了后人的热烈讨论,一是刘备东征的总兵力究竟是多少,这是不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刘备为何会兵败夷陵?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分成两篇文章来进行阐述,今天要讲的是第一个问题。

关于夷陵之战中东吴军队的数量,在史料中的记载非常明确。

《三国志·陆逊传》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这也就意味着东吴前线的总兵力当在五万多人。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刘备的总兵力是多少呢?史料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记载,这里先列举一下:。

首先是《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

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帝报曰:“昔隗嚣之弊,祸发栒邑,子阳之禽,变起扞关,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

其次是《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这两个数字对比,刘备兵力的数字相差足足有一倍。

那么,哪一条才是真的呢?一时难辨真伪。

不过,有一条蜀汉总体人口及兵力的记载可以解答这个疑问。

这个记载出自《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当中:

(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这个统计数字是蜀汉灭亡时刘禅派尚书郎李虎交给邓艾的士民簿。

这个时期的蜀汉与刘备时期相比,有两个巨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刘备时期的蜀汉,南中未附,无法从该地招募兵力;其次是这个数字中有蜀汉全国总兵力的人数:十万二千人。

经过数十年发展的蜀汉总兵力尚且如此,刚刚建国的蜀汉总兵力即便超过这个数字,也不可能呈倍数。

故此,《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并不可靠。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是否准确呢?从记载来看,这个数字是孙权上奏时的原文,而且孙权的这道上奏是为了向曹丕求援,即便数字不尽准确,但也只有扩大而没有故意减少的道理。

由此可见,当时刘备从益州带来的总兵力应当就是四万多人,即便加上马良在荆州五溪各少数民族中招募的军队,其总和也就是五万多人,与陆逊的兵力相当。

故此,夷陵之战并不能称之为以少胜多的战役。

王莽做过的这些事,看完你还以为他真的是穿越者吗

王莽,西汉外戚王氏家族重要成员,新朝开国皇帝。

表面上看他只是一个篡汉的普通皇帝,然而史书上记载的其一系列的行为,让当代的我们看了之后,不得不怀疑王莽是一个穿越人士。

那么,王莽究竟做了什么事呢? 首先就是重视发明创造,王莽非常重视科技,甚至亲手解剖过人体。

公元十八年,王莽听说有一位能工巧匠能够制作飞行器,飞行了数百步,于是亲自召见并观看其表演,大力支持他的研究。

更有意思的是,王莽还亲自动手发明了一种游标卡尺,这种卡尺与现代所通用的游标卡尺几乎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王莽妥妥的是一个穿越者啊,还很大可能是一位理工科出身的穿越者。

其次是土地改革,王莽建立新朝后,宣布土地国有,同时将所有土地分给所有的百姓,禁止私人买卖。

各位小伙伴想到了什么?这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啊,红果果的社会主义土地改革。

这种政策在当时的出现是毫无征兆的,是完全与时代脱节的想法,当然也因此触怒了地主豪强,导致被地主阶级给推翻了。

还有一个就是服饰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子连穿衣都非常保守,基本不会让自身除脸部以外的部位暴露出来。

而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别人来探望,王莽妻子出来迎接,这些客人惊讶的发现,王莽妻子所穿裙子居然只到膝盖,也就是说她穿了件短裙见客,这在封建时代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在当时反响非常大,被记载在《汉书·王莽传》中。

(王莽剧照)最后就是染发了,汉书记载,王莽统治末期,为应付蜂拥而起的起义军,年近古稀的王莽选择大婚立后来粉饰太平,为免他人说其荒淫,也为了向拥护者表明其有能力维持统治,王莽将自己满头白发染黑。

一头黑发的王莽看似壮年,然而还是没能挽救新朝,七个月后即被攻破都城,王莽也被杀死。

然而其种种匪夷所思是行为,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从新中国穿越过去的。

各位小伙伴,你们觉得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忠贤不死明朝就不会灭 魏忠贤真的有这个实力吗

对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冯梦龙的笔记史料《燕都日记》。

原文是这样的:“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 其实冯梦龙的这个记载,成了后世的一段公案。

不只是这个说法,还有一个说法,进京的时候,是不是曹化淳给开的门。

(李自成进京) 有人说,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曹化淳已经回乡六年,不可能给皇帝说那个话,后来也不可能给李自成开门。

但是冯梦龙在《燕都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

”“先有人伏内,通曹化淳弟曹二开门内应。

”也就是说,曹化淳确实回乡了,但崇祯皇帝又把他叫来了。

开门的并不是曹化淳本人,而是其弟弟“曹二”。

不过这个书也有问题,比如说“化淳昔事忠贤”,这显然并非事实。

再说了,当初崇祯皇帝清理的时候,就是主要由曹化淳来完成的。

他既然打击了魏忠贤,能说这个话吗?而且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他可能突然“收葬忠贤骸首”吗?那不是自己打脸吗? 当然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是探讨这个话是不是曹化淳说的。

因为这不仅仅是曹化淳的观点,也是当下很多网友的观点。

那么,这个观点对吗? (魏忠贤剧照) 先说为什么有人会认为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 假设魏忠贤不死还不行,还必须假设崇祯皇帝不管事。

因为崇祯皇帝一旦管事,魏忠贤就得死。

这是古代君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的。

如果崇祯皇帝不管事,魏忠贤不死,那么朝廷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将是“阉党”的天下。

无论是,还是其他党派,都不会得势。

这样,朝廷的所有命令,将由魏忠贤一人发出,不管是抗击满清南下,还是抗击农民起义,都将由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来完成。

这样一来,明末将不会出现党争的情况,不会出现明朝官员相互内耗的情况。

这确实解决了一大难题,避免了造成明朝灭亡的一个大矛盾。

那么,避免了“党争”这个大矛盾,是不是就能解决明朝末年的其它问题呢? 第一,阉党执政,能否振兴国内经济,解决赋税过重,引起民变的问题? 明朝末年,之所以农民起义蜂起,是因为连年大旱,瘟疫流行,老百姓活不下去。

再加上为了战争,赋税过重。

阉党如果执政,他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至少,在当皇帝而阉党执政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为解决这个问题做过什么努力。

相反的是,他们穷凶极恶,反复欺诈老百姓。

对于这样一批人来说,不贪污不搜刮老百姓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是靠巴结贿赂上司(尤其是魏忠贤)起家的,他们要收手,显然是不可能的。

阉党被打击下去后,东林党和其它党派互相倾轧。

但是东林党人在廉洁上,那是比阉党要好许多的。

至少他们不会搜刮老百姓,不会引起更大的民愤。

(崇祯剧照) 第二,阉党执政,能否找到解决双线作战的办法? 明朝最终灭亡,主要是陷入双线作战之中,既要和满清打,又要和农民军打。

无论是满清,还是农民军,都不愿意罢手。

这可以说是明末的一个死结。

阉党执政,能解开这个死结吗?很难。

而且,由于是宦官专政,无论是李自成,还是,都更有理由和明朝交战。

因为他们可以有个“”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魏忠贤身份问题,很难在外交上有所作为。

第三,魏忠贤取代崇祯皇帝发号施令,能不能不像崇祯皇帝那样多疑且刻薄寡恩? 崇祯皇帝性格多疑而且刻薄寡恩,因此造成大臣们怕做事,不敢做事。

敢做事的,会被崇祯皇帝杀头。

比如,他想整肃纪律,杀掉,就被崇祯怀疑而杀头。

其他不敢做事的,本来是优秀人才,最终也变成了庸才。

如果是魏忠贤执政,他可能不会多疑,但是他肯定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所以他用的,只能是驯服他的那些人。

但是,如果一个人丢掉气节,驯服一个宦官,这个人本身可能能力就非常有限。

能力非常有限的人,能打赢和满清与农民军的战争吗? 第四,魏忠贤治国有没有能力? 魏忠贤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他在宫中的表现,除了党同伐异,结党营私,就没干过治国理政,振兴国家的事情。

要靠这样的人来解决明朝末年积压的那些矛盾,可能吗?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一点。

崇祯皇帝不是朱由校,他不可能把权力让给魏忠贤,他们不可能兼容,魏忠贤不可能不死。

所以,一切假设,都只能是假设罢了。

(参考资料:《》《燕都日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高考真题

11

2025-02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