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计划,诸葛亮为什么就是不采用?
【千问解读】
说到诸葛亮其实还真的是天下第一智啊,但是大家也知道了这个人就是有一点点的谨慎啊,所以很多人都在问,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件事情上,为什么诸葛亮就是不采用呢?而且魏延也只需要几千人马而已啊,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不要错过了!
诚然,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奇谋的成功率大小而是在于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要从两个方向来分析回答:
第一,被后世演义神话了的诸葛亮
被神话后的诸葛亮是是精通天文地理星象占卜等等的全方位人才,对于这样一个人,他对天下大势的发展趋势肯定能够通过某种方式窥测一二,也就是所谓的“天机”。
按照这种理解就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不是最终为了成功(因为他已经知道不可能成功,三国鼎立的局面不可能在他手中打破),之所以为之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情和白帝城托孤之信任。
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如此而已。
经过上面的理解,可以得出诸葛亮的想法:“伐魏是不可能成功的,此处胜一手必然会在彼处败一手,魏延计策很好,但是魏延终究只是凡人之见,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诸葛亮看透了一切的发展规律,所以他不会同意魏延的策略。
第二种,历史上的凡人诸葛亮
对于凡人诸葛亮就简单多了,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本身的性格行为习惯入手。
后人评价诸葛亮“处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一生谨慎,多谋而少断”。
我们可以相信司马懿的这一评价是比较可以信服的,因为作为相对的敌人,他们也许才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从上面的评论可以得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每一次决断都会思虑详细,魏延的奇谋或许有他的独到之处,但是在诸葛亮看来冒险的成分太大,所以,他不会采用魏延的计策。
说在最后,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一套规律,以后世断前事本身就是一种猜测行为,不能够保证谁是谁非,重在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以后世看前事,我们必须保证自身的客观性,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我们改变不了,所以不论我们的理论如何周详齐备,都不可能超越历史的法则,因为它就在那里,不管我们如何操作,它都不增不减,更不会有丝毫改变。
对于历史,我们是看客也是演员,看着别人的同时也演着自己。
真是应了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刘备为什么让魏延做汉中太守?他有何考量?
时期蜀汉,深受器重,他的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刘备让魏延做汉中太守,结果全军上下一片震惊,说明什么? 无论是地位,还是已经表现出来的能力,或者是忠臣度,魏延远远都是比不上的。
所以,用魏延镇守汉中近10年的结果来评论魏延的能力、忠心,其实都是事后,并不能表达当时刘备的心理。
要知道刘备是怎么想的,我们得代入进去才行,比如说,刘备占领汉中、称王之后,下一步是想做什么? 刘备的野心,汉中太守在刘备心中并没有那么重要 自刘备占领汉中之后,自领汉中王,魏蜀吴,这一格局数十年未变。
从三国鼎立的角度来看,此时的刘备阵营有两大门户,一个是荆州,另一个就是汉中。
荆州更是重中之重,与、都有交接,因此刘备入益州就留下镇守荆州。
而汉中是另外一个门户,只与曹操相邻,但是因为靠近凉州、关中,是伐魏的最佳战略要地。
占领汉中之后,手握整个益州、半个荆州之地的刘备,已经59岁。
几年前,曹操已经被封为魏王,为了跟曹操地位对等,也是为了封赏那些跟着自己颠沛流离数十年的功臣,刘备也自立为汉中王。
自立为汉中王之后,刘备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已经快60的刘备,跑遍了大半个大汉,终于有了一片基业,会不会生出“安享晚年”的心思? 历史上很多反王晚年都有这样的想法,最著名的莫过于的领袖。
但是,刘备显然不是这一类人,从开始崭露头角的刘备,颠沛流离了大半生,在诸侯混战中屡遭失败,却一直锲而不舍,最终三分天下而得其一,他的字典里是没有“放弃”这个词的,他的毕生目标就是匡复汉室,或者说是争霸天下! 因此,这个时候的刘备虽然返回了成都,但是他返回的原因是为了镇守益州,,进而北伐中原。
我们后世之人来看,魏延镇守汉中近10年,若不是因为诸葛亮死后,魏延与因为私怨而被杀,也许这个时间会更长。
身为汉中太守,汉中都督、镇远将军,军政大权一把抓的封疆大吏,其地位仅次于当时镇守荆州的关羽,地位可称当时军方第二人! 但是,汉中太守在刘备心中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或者说在当时魏延的身份有这么高吗? 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同年关羽战败,刘备休养生息一年多之后,于221年称帝并发兵讨伐东吴,此时大约出动八九万兵力。
权将陆仪()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刘晔传》 加上汉中的镇守兵力,如果关羽未失荆州,这两年时间,足够刘备发动一次北伐。
也就是说,在刘备的心中,其实这个汉中太守的位置固然重要的,但是他并没有打算交给一个人镇守十年八年,最多两三年,待自己攒够了兵力粮草,就可以发动北伐 ,匡复天下! 也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刘备才破格提拔魏延 ,做了汉中太守。
否则,要是刘备知道这个位置一坐就是近十年,他是否会考虑提拔这个当时并无太大名气的魏延,还真不一定。
为什么没选张飞做汉中太守 刘备称王之后,将成都定为治所,因此需要留一个大将镇守汉中。
当时,不仅满朝大臣都以为张飞会是这个镇守人选,连张飞自己都以为非自己莫属。
刘备在此时提拔了牙门将军魏延,将其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一片震惊!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三国志·魏延传》 为什么众人都以为这个人选会是张飞呢? 要知道,在刘备称王之时,大封群臣,其中武将以前后左右四将军为首,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张飞。
按当时习俗,以前为首 ,以右为尊,这四大将军中关羽为首,其次就是张飞。
马超,众所周知 ,是不可能自领一军的,更何谈坐镇一方? 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都受人白眼,加上年事已高 ,也难以镇守一方,所以张飞才是首选。
有人说,刘备之所以没有选张飞留守汉中,是因为给了他更重要的任务,让他去镇守阆中。
这话怎么说呢? 说错也不算错,毕竟对于刘备来说,整个益州就没有哪一个地方不重要,非要强调阆中、巴地的重要性也不是不行。
可是十指有长短,事有轻重缓急,对于刚占领汉中,以益州为根基的刘备来说,显然汉中的重要性不是阆中可比的,毕竟随时有可能面临曹操大军来伐。
要不是曹操在第二年死了,登基称帝,曹魏政权交接,魏延镇守的汉中能否如此稳如泰山也难说。
刘备不用张飞的根本原因,还是他的性格缺陷。
张飞敬爱君子士人,却将普通士卒不当人看,刘备经常劝诫:“你对手下士卒刑杀太过频繁,每天都打骂鞭笞士卒。
然而你身为将军,总是需要这些士卒为你拼命的,你这样迟早会自取其祸!”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飞犹不悛。
——《三国志·张飞传》 事实也果然如此,张飞最终被自己手下士卒割了脑袋。
刘备不是有先见之明,而是常年与张飞为伍,对他的性格缺陷,这才多次劝诫,只是张飞并不听劝。
更让刘备对其不放心的是,张飞曾经有过镇守失城的先例! 当年刘备前往徐州救援,后来陶谦病死,刘备顺势占据徐州。
196年,攻打徐州,张飞镇守徐州治所下邳,刘备亲自带兵在盱眙、淮阴抵抗袁术,双方陷入僵持阶段。
谁知道,在下邳的张飞与下邳相发生矛盾,致使下邳大乱,士兵打开城门,让不费夺取了徐州。
布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
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
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
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
布遂夜进,晨到城下。
——《英雄记》 等刘备得知消息,从前线返回,吕布已经占领下邳,刘备只好暂时依附吕布,这对刘备来说,可谓是痛彻心扉,好不容易有了一州之地,没想到因为张飞的原因,被人所夺。
虽然说,下邳之失有多方面因素,但是张飞的性格缺陷却是直接的导火索,而且,其他因素都非人力之所能及,张飞的失误却是可以改变的。
有了这一个污点,刘备怎么可能再次交给张飞如此重任,让他镇守汉中? 为何会提拔魏延? 除了魏延,刘备手下并不缺有能力镇守一方的大将,比如说魏延死后镇守汉中的吴懿,身为蜀汉第一,身份、地位、能力完全够资格镇守汉中;还有刘备在病逝之前托孤大臣,也足以镇守一方。
用后世眼光来看,魏延镇守汉中近10年,却是让汉中,以结果来看,他有足够的能力,但是其他没有镇守过汉中的,难道就能断定,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吗? 或者说,在当时,刘备就知道魏延百分百能守好汉中?凭他那句“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 其实,对于刘备来说,这个汉中镇守人选可选的余地并不多,除了忠诚、能力、地位之外,身份也很重要。
众所周知,刘备漂泊数十年,手下来源复杂,大略可以分为四个派系: 1.元从系:刘备在有荆州这块根据地之前就跟着刘备的老臣,比如关羽、张飞、、等人。
2.荆州系:刘备在投奔之后,以及刘表死后,刘备在荆州收服的人才,以诸葛亮为首,还有、等人,魏延与黄忠也在其内。
3.益州系:刘备称王的根基在益州,益州本土士族即为益州系,比如第一任庲降都督李恢、谯周、王平等人。
4.东州系:东州派系是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或者说是政治隐患。
因为刘焉本身是外地人,入主益州之后,担心被益州本土士族架空,于是招募外州人才,编练数万“东州兵”,以平衡本土势力。
这些人才大部分都来自益州以东的地方,所以叫做东州系,以、李严、吴懿为代表。
正因为刘备麾下派系来源复杂,所以他想要坐稳益州,必须要平衡好这几个派系之间的利益关系。
其中,首要的就是打压益州系,因为益州系是本土士族,隐实力绝对是最强大的,忠心度也是最低的,所以两个门户的镇守之责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益州系的。
其次,作为元从系的关羽已经镇守荆州,而东州系的吴懿却成为外戚(刘备的唯一皇后是吴懿的妹妹),相比之下,荆州系力量稍显薄弱。
我们知道这四大派系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当时刘备封四大将军之时,为何诸葛亮会劝刘备不要封黄忠为后将军?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
而今便令同列。
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三国志·黄忠传》 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因为担心关羽不服吗?要知道关羽可是四大将军之首,且不说刘备是君主自有权力封赏群臣,再说别人位比你低,你有何不服的? 其实这还涉及到了四大派系之间的平衡。
因为黄忠是益州系,诸葛亮此时身为益州系的领袖,也许只是谦虚一下而已,要知道诸葛亮的妻子也,也许是让关羽来扮黑脸,更让人对比无话可说,连关羽都服了,你们这些小虾米还有什么可说的? 再回过头来看汉中镇守人选,我们会发现,除了益州系、东州系其实也不太适合去镇守汉中,因为很多东州系的人家乡都在曹魏境内,难保不会因为个人、家族关系而与曹操眉来眼去。
而元从系已经有了一个关羽镇守荆州,最合适的只有荆州系,要从荆州系诸将中选一个镇守人选,官职最高的是黄忠,可是他被封为后将军,已经颇显“厚爱”了,再委以重任,也不过是,不如再另外破格提拔一个更年轻的将领,更能让这个将领对自己感恩戴德。
刘备是一个君主,考虑问题是全面的,因此汉中镇守人选并不仅仅只需要考虑军事方面,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人选当然并非唯一,非魏延不可,只能说刘备慧眼识才,挖掘到了这么一个优秀大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岱为什么能杀死实力比自己强的魏延?他的最后结局如何?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马岱为了抱紧的大腿,杀死蜀国镇北将军之后,他迎来了什么下场,为何从此? 马岱杀魏延 马岱在三国中本来是一个默默无名的武将,可是他却做了一件大事,杀死了同一阵营的蜀汉镇北将军魏延。
要说马岱杀魏延,就不得不谈魏延之死,因为小说的关系,接触不同文学作品,就会对此有不同看法,我们按照正史《》中的记载,大略来梳理一下。
公元219年,攻略汉中,进位汉中王,因为汉中地位特殊,因此需要派遣一位大将镇守,本来大家都以为这个位置非莫属,令人意外的是,刘备将此重任交给了魏延,从此魏延成为蜀廷位高权重的将领。
227年,预备北伐,进驻汉中,魏延虽然被升为凉州刺史,但是实际权力下降,凡事 要听从丞相之令。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跟丞相府参军长史杨仪有了矛盾,矛盾的缘由并不复杂。
魏延镇守汉中多年,位高权重,所以性格跋扈,一直将汉中当做自己的地盘,丞相来了他自然无话可说,可是对于丞相带来的其他人就没有好脸色看了。
而杨仪身为丞相身边的近臣,一直是受人尊敬,别人不跟魏延这个莽夫计较,他可不惯魏延,因此性格急躁狭隘的杨仪,跟高傲的魏延就有了不可化解的矛盾,魏延还一度拿着刀作势要砍死杨仪,但是有丞相诸葛亮在,算是暂时压下了这个矛盾。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三国志》 诸葛亮死后,这个矛盾算是彻底引爆开来。
234年秋天,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重,自觉命不久矣,于是招来手下心腹立下遗命。
此时,除了诸葛亮之外,最位高权重的魏延已经作为前锋出发,中军心腹主要是长史杨仪、司马、护军。
诸葛亮自知他一死,北伐不得不中断,于是令大部队撤退,让魏延断后,但是他知道魏延的性格傲慢猖狂,自己在世尚且可以压制,自己一死,他极有可能不会理睬其他人的命令,于是加了这么一句“如果魏延不从,就随他去。
” 果然,诸葛亮死后,魏延对丞相的遗命并不满意,他说:“丞相虽然死了,但是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
” 于是,魏延不仅不甘愿断后,反而还希望留下大部队随他一起继续北伐。
这边,杨仪等人带着丞相的棺椁,准备撤退,魏延却带着一支队伍绕到大军前面,提前毁坏撤退的道路,烧绝阁道,最终南谷口将大军拦住。
这时候,杨仪与魏延都互相上书后主,都说对方要反,刘禅身在成都,不知发生什么,就叫来侍中、丞相府留府长史,两人觉得杨仪的话更可信。
但是,刘禅的命令还没有传过去,也没有提到怎么处置这起争端,那边已经有了结果。
魏延带兵阻拦大军,王平只出来在大军前说了一句话,魏延手下大军就做了,他说:“诸葛丞相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 这就是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 手下散尽,魏延就带着儿子与几个死忠,准备回去汉中,而杨仪却瞅准机会,知道这时就是魏延最虚弱的时机,派遣马岱追上去将其杀死。
马岱将魏延的头颅带回来给杨仪,杨仪将其踩在脚下,嚣张地说:“庸奴!你还能作恶么!”并且夷其三族。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三国志》 而这时候,朝廷派来解决争端的蒋琬还在路上,中途听闻魏延已死,就直接回成都去了。
总结:魏延之死,纯属杨仪与魏延的私怨而导致,魏延也许有错,但是以他的身份、地位,在没有诸葛亮的情况下,本来就有独断之权,杨仪以丞相府长史的身份,擅自杀害本国大将,并夷灭三族,更是匪夷所思。
而在这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马岱,则只是一个投机分子,希望用魏延的人头来抱紧“未来丞相”杨仪的大腿而已。
有人会说,马岱是听命行事,何来抱大腿之言? 我们先看看,马岱、杨仪、魏延分别是什么身份? 杨仪是丞相府参军长史,有丞相在的时候,他以丞相的命令可以调动部分军队,可是丞相一死,他只能以“丞相遗命”的名义,来带领大军返回成都,根本无权命令军队做其他不相干之事。
更何况,魏延是蜀汉位高权重的镇北将军、凉州刺史,哪怕是诸葛亮在世,也没有权力令人直接杀死他,最多只是下狱,带回成都,等待的处置。
马岱是怎么做的? 直接将他的脑袋带回去给杨仪,要说这不是为了抱大腿,还是为了什么? 杨仪的丞相梦破碎,马岱的投资白费 带领大军返回成都的杨仪是志得意满的,多年随丞相北伐,身为丞相的亲信,他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丞相的继承人,是下一任丞相的不二人选,因此他,不仅将蜀汉大将魏延斩杀,而且去汉中夷灭了他的三族。
可是,回到成都之后,他傻眼了,不仅没有被封为丞相,反而只是被任命了一个空壳子“中军师”,手下无一兵一卒。
而原本居于自己之下的蒋琬被拜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开始参与国政。
原来,在诸葛亮临死之前,就曾给皇帝上书,说杨仪性情急躁狭隘,不可担当重任。
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
——《三国志》 要知道蒋琬虽然当时也是丞相府长史,留府长史,可是在此之前,杨仪被任命为尚书的时候,蒋琬还是他手下的尚书郎,论资历、论才干,杨仪都觉得自己才是丞相继承人的不二之选。
最终被蒋琬捷足先登,杨仪不免口出怨言,甚至对费祎说了一句:“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带着大军投奔曹魏,现在过得不知道多舒服!” 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祎密表其言。
——《三国志》 不久之后,杨仪被贬为庶民,继续口出怨言,被下狱,之后自杀了。
不到一年时间,杨仪从手握大权、擅杀大将的“权臣”,到狱中自尽,而那些投资杨仪的人会怎么样呢? 其实不难想象,蒋琬作为事实上的丞相接班人,杨仪的竞争对手,在杨仪杀死魏延之后,连面都没见,直接返回成都,到底对皇帝说了什么,可想而知。
而作为杨仪手下的刀,马岱手上沾染了蜀汉大将的血,他又能好到哪儿去? 牛金败马岱 在《三国志》中,从马岱斩杀魏延之后,就没有了他的身影,但是《》中,却有这么一条记载: 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
——《晋书》 这是公元235年发生的事儿,也就是杨仪死的那一年,马岱进犯,被魏国将领牛金击退,斩首千余。
从时间上看,这是杨仪失势,蒋琬掌权的时候,因为诸葛亮刚死,蜀汉是没有余力去攻打曹魏的,那么这场交锋,只可能是局部小规模战争。
牛金是麾下将领,必然位于两军前线位置,以马岱在蜀汉并不高的身份,是没有资格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只可能是带着他自己的部曲,也就是马家这些年在益州积攒的家底去寇边。
与其说是与曹魏交战,不如说这是一场“自杀式袭击”,后面没有强援,而前面的对手,哪怕赢了牛金,还有司马懿,注定是难有大的进展。
马岱的这一场战争其实是在赎罪,为自己杀死魏延赎罪! 马岱有罪,但是不能死,他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公元222年,马超临死之前,上书给刘备,“臣宗门上下二百多口人,被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托付给陛下您。
” 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三国志》 马岱是马超的从弟,更是马超的继承人,因此才会随着。
众所周知,马超可以说是三国“第一大不孝子”,因为他的反叛,使得留在曹营的父亲、兄弟全都被杀,而这样一个无君无父的小人,为何能在蜀汉高居“”之位?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蜀汉的大业,“魏蜀吴”,虽然后人称之为“蜀”,可是他们自己的国号却并非如此,而是希望能再兴汉室,完成统一大业的,而想完成统一,首要目标就是北伐,凉州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
马超、马岱出身凉州扶风茂陵,在凉州,因此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会将马岱带着,利用马家的名声来安抚凉州。
虽然数次北伐,最终都无功而返,可是只有蜀汉还希望有这么一天,他们就会善待马家,希望有他能完成重任的一天。
因此,哪怕是杀了魏延,朝廷也并没有对马岱做明面上的惩罚,至于暗地里,就不得而知。
总结:有马家余荫,有蜀汉“统一天下”的野望在,马岱虽然杀死魏延,但是依旧能保全自身,安享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