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劳弗高地战役经过是怎样的?
【千问解读】
使命召唤5这款游戏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玩过了吧,在这一部中的第八关,玩家控制着一辆T-34/85坦克在战场上与德军展开厮杀。
而这一关卡的背景便是发生于1945年4月16日至19日的施劳弗高地战役,国内也有称之为泽劳高地战役。
此战是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进攻柏林的必经之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场堑壕战的爆发地。
而在这场战役里,苏军付出惨痛代价才突破了德军的防御。
那么在现实中,是什么导致苏军损失如此惨重呢?
需要指出的是,防守施劳弗高地的德军指挥官是一员悍将,而且是一位超一流的防守战大师。
此人名叫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官拜德国陆军大将,他的堂兄是德国陆军元帅冯·伦德施泰特。
如果不是特别熟悉战史的朋友很可能就这样忽略了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因为相比于进攻型将领,如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人,他显得并不是很容易被注意,甚至于容易被忽视。
毕竟德国在二战早期和中期的胜利,都和这些进攻型将领有关,侧重于防守的将领,多半不容易被重视到。
而另一方面,虽然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是一个颇有能力的将领,但是他并不是很让希特勒喜欢的一个人。
原因也十分简单,因为他和他的堂兄伦德施泰特一样,是个老派的普鲁士军官,而且他还有一位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夫人,这不免让希特勒对他颇有成见。
同时,他还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尤其是在战时他还准许自己的官兵去教堂祈祷,这基本是为希特勒所不能容忍的,因为希特勒本人对教会嗤之以鼻。
这让希特勒就更是不喜欢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了,时常在私下讥讽哥特哈德·海因里希,认为他是个无用的人。
但与希特勒的看法所不同的是,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是一个出色的防御战大师。
尽管在战争早期他缺乏出色的表现,但是在苏德战争中他不乏以弱胜强的战果,且无一例外都是防御战。
在1941年末的苏军冬季攻势中,时任中将的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曾率领德国第43军在十分不利的状况下和苏军激战于卡卢加,让苏军在反攻中品尝到了一丝失败的滋味。
后又接手第4集团军和苏军的五个集团军在维亚济马突出部展开激战,长达三个月的血战之后,苏军竟然寸步不得劲,逼迫苏军的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转入防御状态。
而在之后的数年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率领第4集团军和多位苏军名将展开交锋,如罗科索夫斯基就曾在1942年夏季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交战,结果是罗科索夫斯基未能取得优势,并在多年后于会忆录中承认,自己的进攻没有任何效果。
而苏军的其余名将如科涅夫、朱可夫、索科洛夫斯基等,也先后吃过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的大亏,比如奥尔沙防御战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就死死挡住了苏军的反攻,成为了1943年冬季少数未被苏军突破的防区之一。
可想而知,这个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是个难缠的对手,就如古德里安对他的评价一样:"他有对付苏联人的经验,而且他们从没战胜过他!"在1945年4月由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来率领德国第9集团军防守施劳弗高地,无疑也将成为苏军的一大阻碍,这将让苏军面临战争末期的巨大考验。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是个非常恐怖的对手,他对于防御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即以'最小的代价来据守战线'。
在实际作战中,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往往会命令他的部队在一线阵地上只做很少的部署,通常只是很少的兵力并配备一些炮兵观察人员,这些人的目的也不是用来防御,而是在对方炮击开始时撤出阵地,其关键作用是为己方炮兵提供坐标,同时判明对方的攻击意图,而后对敌进攻部队发动突然性的炮击,挫败对方的进攻企图,至少也能够削弱对方。
此后这些有限的部队回返回一线阵地,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也会对敌人的攻势做出判断,若敌人此时已经是筋疲力尽的状态,那么他不介意抽调一部分预备队增援一线部队,果断的挫败对方的攻势。
但若对方尚有余力,那么他派出的增援也仅仅只能做迟滞性的阻击,并在对方占领阵地前撤出阵地。
而此时敌人已经筋疲力尽,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
趁着这个机会,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会果断投入自己的预备队,将立足未稳的敌人赶出他的一线阵地,让敌人空耗力气却没有战果。
而哥特哈德对于保护自己的技术兵器也颇有一套,这让他可以在战时更为精准的投入自己的技术兵器。
比如说他会将自己的反坦克火力部署在阵地的两翼,这不仅可以有效的组织敌人从两翼发动钳形攻势突破他的阵地,也能以一种更为高效和隐蔽的方式打击正面进攻的敌人。
这一招在对抗苏军时尤其有效,因为苏军指挥官通常喜欢在正面发动攻势。
这种攻势通常声势浩大,但是也容易因为遭到来自侧翼的打击而被挫败。
同时,哥特哈德也将自己的机动力量部署在了两翼,这极其便于他的机动力量快速增援那些即将被突破的关键地段,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还有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技巧,那就是他知道如何最大限度的节省自己的部队。
他会对那些处于热点地段的守军提供有限的增援,每次一个营的兵力,这能够最大的限度的保证每日的防守需求,并在隔天提供增援力量。
在他需要于热点地段发动一次战术反击时,他可以立刻拿出所需的反击力量,这是许多德军指挥官都不具备的能力。
同时,这让他能够对部队进行一种轮换制度,因为每次增援到热点地带的部队都固定来自某个师,并有条不紊的将原来阵地上的师撤换下去,长此以往两支部队就完成了交替。
如此一来,他就能够对自己的部队实施有效的轮换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个部队的完整建制,并且都处于一种较为完好的状态。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一套防御战术,就是如今所推崇的'弹性防御'的雏形。
这位弹性防御之王依靠他特有的战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部队的力量,而不是过早的耗尽他们的力量。
对于苏军而言,这将是个十分难缠的对手,因为他的每一个布置,都是针对苏军的弱点进行的。
也正因为此,当朱可夫率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抵达了施劳弗高地附近时,朱可夫猛然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之中。
奥德河对岸绝非是什么适合进攻的天堂,而是一片巨大的沼泽地,这将对他部队的进攻造成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这并非是什么天灾,而是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在上游打开了一处水坝放水,人工制造了一片沼泽,目的就是为了让苏军的进攻遭遇巨大的阻碍。
可想而知,如果朱可夫让部队发起进攻的话,那么他的进攻部队不仅会在沼泽地里步履蹒跚,更会一头撞死在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的防线上。
这不是什么阴谋,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阳谋。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十分熟悉苏军的战法,苏军的进攻必然会按照大纵深突破理论进行,步兵们会在少量坦克掩护下发动进攻,直至在德军的战线上打开突破口之后,才会投入坦克部队涌入缺口之中。
这是苏军的标准进攻流程,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对此算是烂熟于心,他算计的就是苏军会如此行事。
沼泽地将会成为苏军步兵的噩梦,在烂泥之中行动不便的苏军步兵会成为活靶子。
如果朱可夫过早投入坦克的话,那些烂泥地也会成为坦克的噩梦,从而最大限度抵消苏军的坦克优势。
而朱可夫此时其实也没有退路可言,他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有近百万之众,如今都挤在这条狭小的战线里,想要快速绕过施劳弗高地显然是不可能的,时间上就不准许。
故此,朱可夫在1945年4月16日拂晓发动了第一轮进攻,本次进攻里他要求部队的大功率探照灯对准德军阵地进行照射,为己方步兵和进攻部队指引目标。
然而朱可夫此举绝对是个昏招,它非但不能照出德军的位置,还把己方士兵一个一个照的头晕眼花,而且暴露了己方步兵的位置。
这让进攻中的苏军步兵们沦为了德军的活靶子,顿时成片的士兵倒在了德军的火力之下。
眼见部队进攻受阻,朱可夫急忙下令关掉探照灯,可是探照灯关掉后没几分钟莫名其妙又亮了起来,这让部队的损失更是惨不忍睹。
此时朱可夫近乎失去了理智,为了不让这次进攻变成惨败,朱可夫直接命令作为预备队的第1、第2近卫坦克军发起进攻。
可是这两个近卫坦克军原本是作为预备队使用的,并不在这次的进攻序列里,自然也没有给他们很好的规划道路。
而苏军坦克开进战场后也发现自己被沼泽所包围,许多坦克车组直接把坦克开上了步兵的道路。
这导致战场的混乱程度进一步加剧,挤在一起的坦克和步兵成了绝佳的标靶,被德军火力彻底笼罩,整个进攻部队都陷入了灭顶之灾中。
整个4月16日这一天 ,朱可夫的进攻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损失了近两百辆坦克和伤亡了七千多名士兵,而苏军也仅仅前进了六公里左右。
如此惨痛的损失和微不足道的战果让朱可夫冷静了下来,可局面却没有什么好转的迹象。
毫无疑问的,朱可夫在战争末期品尝到了一次失败,这几乎让朱可夫颜面尽失。
面对哥特哈德·莱因哈特这样的防守大师,朱可夫发现自己没有任何速胜的可能,他的部队也为他之前的命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可若要在短时间内突破施劳弗高地,朱可夫也只能发挥自己的兵力优势,不间歇的对德军阵地发起不计代价的猛攻,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施劳弗高地。
尽管这必然让部队付出高昂的损失,但朱可夫也没有了任何办法,他唯有如此才能尽快突破施劳弗高地,所以即便这会让部队伤亡惨重,他也必须这样去做。
意大利战役的稀有彩色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战役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次克里木战役双方投入乐多少兵力?最后损失如何
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三次打击。
梅利托波尔战役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的结果,苏军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峡的土耳其壁垒工事,夺取了锡瓦什湖南岸和刻赤半岛的登陆场。
苏军最高统帅部考虑到对固守有利阵地德军发动战役的困难,决定周密准备这次进攻,并在粉碎右岸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德军之后开始实施。
战役企图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大将)由锡瓦什湖和彼列科普地域,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为大将)从刻赤登陆场,共同向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总方向实施突击,围歼德军集团,不让德军从克里木撤走。
乌克兰第4方面军(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为扎哈罗夫中将、第51集团军-司令为克列伊泽尔中将、坦克第19军、第116、第78筑垒地域)的战斗行动由空军第8集团军和黑海舰队航空兵支援,独立滨海集团军由原北高加索方面军所属空军第4集团军支援。
参加战役的苏军军团和兵团计有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
共有1250架飞机(包括黑海舰队航空兵)进行支援。
黑海舰队(司令为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的任务是支援克里木苏军在滨海翼侧的进攻,并在克里木至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港口的交通线上行动;亚速海区舰队(司令为戈尔什科夫海军少将)的任务是配合独立滨海集团军进攻。
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的行动,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和负责协调。
德军认为守住克里木具有重大的战略和政治意义。
德国占领克里木,可对土耳其施加压力,并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控制在侵略集团之内。
克里木掩护着德军的巴尔干战略翼侧和沿黑海海峡通向黑海西岸的德军重要海上交通线。
在克里木与苏军对峙的是埃里温·耶内克上将指挥的德军第17集团军(5个德国师、7个罗马尼亚师)。
德军共有19.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5辆以上。
有驻克里木的148架飞机和从罗马尼亚机场起飞的航空兵进行支援。
德军统帅部在克里木北部和刻赤半岛修建了坚固工事。
在彼列科普地峡,防御由2道防御地带组成,在锡瓦什湖登陆场当面,由3道防御地带组成,在刻赤半岛,由4道防御地带组成。
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4倍,火炮和迫击炮多7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6倍,飞机多7倍以上。
4月8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转入进攻,第51集团军从锡瓦什湖南岸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
冲击前,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
经激烈战斗,这一方向上的德军防御被突破,第51集团军前出到德军彼列科普集团的翼侧,近卫第2集团军解放了阿尔米扬斯克。
4月11日晨,坦克第19军进入突破口,当日攻克德军防御中的大支撑点和重要铁路枢纽占科伊,并开始向辛菲罗波尔发展进攻。
第51集团军的顺利进攻,迫使德军将主力由克里木北部向南和从刻赤半岛东部向西后退。
4月10日夜间,独立滨海集团军转入进攻,11日晨解放刻赤。
4月12日,开始在克里木全境追击向塞瓦斯托波尔退却的德军。
空军第8、第4集团军的航空兵对退却的德军、德军运输工具和公路、铁路枢纽实施密集突击。
黑海舰队航空兵和舰艇积极行动,对德军舰艇和运输船实施突击。
克里木的游击队和地下工作者进行了英勇战斗。
他们突袭德军,防止德军破坏疗养地、工业和公用建筑物、历史文物、桥梁和住宅。
4月15—16日,苏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开始准备攻城。
决定以第51集团军左翼和4月18日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滨海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
近卫第2集团军实施辅助突击,以牵制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德军兵力。
在攻城准备时节,所有部队都建立了强击群。
优秀军人和党团员受领了光荣的任务——把红旗插上塞瓦斯托波尔各制高点和市内行政机关大楼。
在强攻塞瓦斯托波尔开始前6昼夜内,远程航空兵和空军第8集团军进行了预先航空火力准备。
5月5日,近卫第2集团军转入进攻。
德军以为这里实施的是主要突击,便向此地段增调军队。
5月7日,苏军在主要方向上经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转入进攻。
突破德军防御。
方面军从北、东和东南三面实施协调一致的突击,粉碎了德军,并于5月9日解放全市。
被击溃的第17集团军残部向赫尔松涅斯角退却。
为了追击德军,坦克第19军进入交战。
苏军向屏护赫尔松涅斯角的德军最后防御地区疾进。
5月12日,粉碎了克里木陆上德军,在赫尔松涅斯角俘德军2.1万人,缴获大量技术装备和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