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元朝最为一个由部落游牧文明所崛起的帝国,由于汗位传承的不稳定性,政权内部高权利斗争频频,最终酿成大规模内战。

当年的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战一打就是四年,元武宗与其弟仁宗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最终仁宗却没有遵守。

直至后来的两都之战,依然是元朝统治集团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两都之战,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元大都和元上都两大政治集团的皇位争夺战,两者在地方行省各有支持者,导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最后的结局是,兵力、正统地位都占优的上都,却没能战胜大都。

大都方面的艰难取胜,导致了蒙古贵族的大分裂,社会影响极为深远。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一、战争缘起皇位之争

1323年8月,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被杀。

晋王也孙帖木儿乘乱被拥立继承帝位,诛杀南坡之变的主谋铁失等人,改元泰定,是为泰定帝。

泰定帝将参与叛乱的从犯减轻处罚,流放边地。

泰定帝得位不正,一直不能撇清与逆党的关系。

后来文宗指责泰定帝潜通阴谋,冒干宝位,是有一定理由的。

皇权的转移必然带来统治集团利益与权势的重新分配。

随着泰定帝即位,晋王藩府属官相继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将武宗、仁宗时代的大臣相继排挤出朝廷,失去权势的大臣怀念武宗,并对遭逐武宗后人生起同情之感。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这些大臣试图拥立武宗之后为帝,因武宗长子和世避难在阿尔泰山西边,太过遥远,于是被迁到建康居住的次子怀王图帖睦尔成为他们围绕的重点。

夺权活动一直在暗中进行,任速哥、速速等武宗一系重要人物,秘密联络握有兵权的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等人,并获得燕帖木儿的支持。

1328年7月,泰定帝在上都病逝。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8月4日 ,燕帖木儿与其他武宗支持者在大都起事,随后调集诸卫亲军防守居庸关、古北口等长城关隘,并派遣明里董阿等人前往江陵迎回怀王图帖睦尔。

9月13日,怀王图帖睦尔在燕帖木儿等人拥戴下即位称帝,是为文宗。

上都倒剌沙集团随后由宗王、大臣推奉泰定帝的太子阿剌吉八即位,是为天顺帝。

天无二日,两个集团开始各凭武力和影响力,争夺皇位。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二、占优却输掉的一场争位战

两都之战中,上都占尽优势,大都只能勉强维持。

1军力方面。

上都方面拥有随驾怯薛、诸卫大军,得到辽东诸王、湘宁王八剌失里、赵王马扎儿罕以及陕西行省和行台支持,兵力颇为雄盛。

大都方面则只是以燕帖木儿所掌的左卫亲军、钦察、阿速诸卫为基础,利用"总环卫"而临时拼凑、征集的军队。

2人和方面。

上都天顺帝阿剌吉八在泰定帝在位时即被立为太子,拥有五年皇太子履历,在当时具有合法继承人身份。

而文宗是起兵夺位,被多数人视为叛逆。

可是事实就是,上都在这种兵强马壮、身份占优的情形下,却惨遭败绩。

经过两个多月的交锋,大都方面取得胜利。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8月21日,上都方面分兵四路南下。

准备同时攻击居庸关、古北口和迁民镇,湘王率领一路军与陕西军队配合,进攻紫荆关。

不难看出,上都拟以优势兵力的包抄之势迅速夺取大都,也显示出他们对大都兵力的不以为然。

大都军事统帅燕铁木儿熟谙兵法,一边加强长城关口防御力量,一边采取运动战各个击破战法,运用迅速转移奔袭的方式,以整个拳头分袭五指的绝对优势,逐一消灭来攻的各路军队。

大都方面脱脱木儿先打败失剌所率军队,燕帖木儿率军越过居庸关,击退王禅军队。

9月份,燕帖木儿弟撒敦率前锋大败上都军队,擒驸马孛罗帖木儿等各卫将士不可胜计,将上都残部逐出古北口。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大都方面脱脱木儿被上都方面辽东军击败,通州失守,大都受到威胁,燕帖木儿与其子唐其势从古北口率师南救,击退辽东军。

10月份,上都方面攻破山西紫荆关,进逼大都南城。

燕帖木儿率师防守,于卢沟桥边大败上都军队。

10月下旬,随着上都辽东军的再次大败,上都各路军队溃败,大都部分兵力趁虚围攻上都。

倒剌沙等人被迫奉皇帝玉玺出降,天顺帝阿剌吉八不知所终。

随后,上都以左丞相倒剌沙为首的一系列大员被处死,子孙流放边远地区。

其他上都官员免于治罪。

至此,两都之战宣告结束。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三、胜负自有因

1军备对比上,掌握中原富庶之地的大都明显优于置身草原经济区的上都。

当时元朝的统治重心已从草原转移到中原地区,大都方面得到中原行省河南、湖广,以及东南部江西等省的支持,物资供应和兵力补充极为充足。

这些行省除派兵增援大都外,还制造兵器、调戍兵前往京畿地区,直到战争结束前江浙军队还在源源不断开往北方。

上都地处北方大草原的南缘,与中原腹地相隔过于遥远,并且还处于草原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很难维持长期征战所需的物质供应。

虽然得到辽东、云南、四川、陕西等省的支持,但却鞭长莫及,与支持自己的行省因路途过远,调动和征发兵力困难,人力和物力补充效率极低。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2民心争取上,大都燕帖木儿集团力压上都倒剌沙集团。

起事后,大都方面燕帖木儿立即改组机构,采取措施安定人心,加强大都警备,又佯称周王、怀王军队已到京郊,安抚民心。

派人迎接怀王图帖睦尔入都,推戴怀王为帝,号令天下。

同时,大力否定泰定帝及其继承者天顺帝的合法性,指责泰定帝参与谋杀元英宗,宣传文宗即位的正统性。

所以,尽管上都集团天顺帝是从上任皇帝手中接手政权,名分上本应具有一定优势,但却因其核心是倒剌沙为代表的色目集团,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3军心争夺上,大都对上都军进行分化瓦解。

上都随驾诸军多曾护卫过武宗、仁宗,元代实行屯田制,其家属多滞留于京畿屯田地区,对亲人的挂念造成上都军心不稳。

大都方面招揽随驾诸军,对来归者予以奖赏,委以重任。

一部分军队在首领的带领下归附到大都方面,切实起到瓦解上都军心的作用。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4、统帅才能上,燕帖木儿的谋略和军事才能完胜上都各大将领。

燕帖木儿镇边多年,又在朝中担任军政要职,具有丰富的实际作战经验。

大都起事后,立即调兵守御关要,制造兵器,犒劳军士。

除了加强长城沿线防守外,还调集湖广、河南军队以防止陕西、四川方面进攻。

燕铁木儿作为军事统帅,运筹帷幄、身先士卒,亲领大军奔袭敌阵,屡屡重创上都军悍将。

上都方面却贪大求全,实行全面进攻,几路同时出击,实际没有统一指挥,犹如一盘散沙。

虽然进攻顽强的陕西军队给大都方面造成相当威胁,但迟缓的行军速度,与上都军队的缺乏配合,造成未能形成前后夹攻之势。

各不统属的上都军力优势兵力被分散,失去速战速决的时机。

最终给燕帖木儿亲统大军,来去如风,纵横四方,杀得上都军一败涂地。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四、影响国运的战争

1战争削弱蒙古贵族的统治力量。

上都方面参战者核心部分是由蒙古、色目成员组成的,战争指挥者也多出自这一集团。

战争失败使一批追随上都方面的蒙古诸王、贵族被消灭,其子孙也被流放到边远地区,晋王一系势力退出政治舞台。

2回回人势力受到打击,其政治、经济势力大大削弱。

上都集团左丞相倒剌沙、知枢密院事撒的迷失都是回回人。

倒剌沙集团的失败,给回回人带来了多方位的打击,不但政治特权被取消,回回人户与民均当差役,而且经济特权也逐渐丧失。

元朝对回回人政治、经济特权的种种限制,客观上加快了回回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

3战争造成百姓疾苦。

战争所过之地,大批人口流亡,比例几乎达到十室九空。

两都之战使社会矛盾激化,元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五、小结

两都之战虽然只是蒙古、色目上层贵族集团之间的一场内争,但各行省因为拥立对象不同而加入战团,以致大半个中国被拖进内讧的旋涡。

战争导致元朝帝位的转移,也直接影响到元朝后期社会矛盾的发展和变化。

两都之战,不但使元朝统治支柱之一的回回人被逐出统治集团核心,使本已脆弱的元朝统治基础再被削弱。

而且还使元朝财力消耗殆尽。

其后,元朝想尽办法,却一直无法解决统治集团的内斗。

社会动荡持续不断,各地小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终于酿成全国性的元末农民战争。

两都之战,直接把元朝的统治推向了覆亡的深渊。

解析成吉思汗一生最大的败仗,不是十三翼之战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众多后世之人的眼中,成吉思汗几乎就是胜利的代名词。

无论是在蒙古草原还是中原大地,无论是中亚戈壁还是东欧列国他麾下的蒙古大军都战无不胜。

鲜为人知的是成吉思汗也打过败仗,一次是著名的之战,虽然他失败了,可是在那一战之后他的实力却大大增强了。

另一次,是在西征时败给了一个波斯的王子,损失的兵力可谓是其征战一生的最大败仗。

一、十三翼之战 铁木真和扎木合曾三次结为安答,兄弟情义很是深厚。

因为争夺几匹俊马,铁木真的长子术赤射杀了扎木合的兄弟。

所以扎木合恼羞成怒,不顾兄弟情义率领大军进攻铁木真。

公元1190年,扎木合率领三万部落联军进攻铁木真,与此同时铁木真也不含糊集合部落所有能战之士准备同扎木合决战。

双方在答阑巴勒主惕相遇,经过一番排兵布阵铁木真把自己的军队分为十三个部分列阵迎敌,所以史称:十三翼之战。

但是出于内部悲观和委靡的士气加上被迫采取他们最不熟悉的防御姿态迎战的原因,铁木真的军队一触即溃。

前锋部队更是伤亡惨重,但是他的核心部队却并没有遭受多大损失。

铁木真立刻率领剩下的军队据守在斡难河上游的狭地,坚守不出。

为了震慑草原诸部和铁木真,扎木合在阵前摆了七十口大锅,将之前抓来的俘虏统统投入锅中,做成肉羹并且还让跟随他的各部首领一起食用。

扎木合的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让铁木真畏惧,反而还把自己的摆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就连常年跟随他的部下都看不下去,而这种厌恶情绪在此后不久对他造成的恶果以及为铁木真带来的意外收获,却令双方都始料不及的。

这次战斗后不久,兀鲁兀惕氏的主儿扯歹、忙忽惕氏的忽亦勒答儿各率领自己的部众,归附了铁木真。

这两族人都非常善射善战。

后来,主儿扯歹与忽亦勒答儿都成为了蒙古国的十大功臣之一。

另外,晃豁儿坛氏的蒙力克也率领他的七个儿子,抛弃了札木合,归附了铁木真。

铁木真部在战败之后,却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虽败犹胜。

二、八鲁弯之战 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节到花剌子模王国,缔结通商贸易协定。

成吉思汗按协定派出使臣与商队450人,500头骆驼,携带大批金银珠宝与商品前往通商。

至讹答剌,总督亦难出,诬指商队为间谍,上报屠杀了所有人,侵吞商品与骆驼。

成吉思汗为集全力攻金,避免中断贸易,争取和平解决,派出使臣,致书摩诃末责其背信弃义,要求交出凶手。

摩诃末拒绝要求并杀死正使,剃光两位副使胡须,押送出境 。

成吉思汗遂以攻金事付,而自谋征讨花剌子模之事。

1218年,灭后,蒙古西境遂与西域接壤。

之后不久蒙古大军攻占玉龙杰赤城,7天屠杀该城120万人,成吉思汗亲统大军西侵,历时五年。

消灭收编40万军队,夺取了花剌子模大片土地。

花剌子模被消灭了,钦察和斡罗思诸公国也一败涂地,河、伏尔加河一带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

1221年,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率领残部进行抵抗,辗转到达加兹尼后,在周边地区募集兵士,并结集约10万军队,在八鲁弯之战中一举消灭了近3万蒙古骑兵。

但花剌子模大势己去,札兰丁被成吉思汗围困在申河边上,最后突围逃往印度,成吉思汗班师返漠北。

成吉思汗当时称赞扎兰丁之武勇,并说过希望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才能。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可谓是影响整个世界的天骄,仅有的两次小败,并不能掩盖其赫赫的武功。

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

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

他麾下的铁骑,,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他的脚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金和明朝第一次交战,抚顺之战的结果如何?

后金和第一次交战,抚顺之战的结果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后金(1616年—1636年),是明朝末年,由女真人建立的势力,其国号为金,为区别于,称之为后金。

后金历经两汗二十年,是清王朝的前身。

明朝末年,可谓内忧外患,这给了建州女真可趁之机。

十一年(1583年)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先后兼并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建元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祭告天地,起兵反明。

对于公元1618年的这场战役,一般被称之为“抚顺之战”,此战是后金和明朝第一次交战,结果明朝损失惨重! 一 首先,万历四十一年以后,由于明朝支持女真叶赫部,并直接派兵驻守叶赫部的东西二城,妨碍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战争。

努尔哈赤经过认真准备,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初决定转兵伐明,并决定首先夺取进入辽东的咽喉要地抚顺。

在明朝时期,女真人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时称为建州女真。

明朝后期,建州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和辽河流域一带兴盛起来。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在一统女真之后,自然要对明朝用兵。

在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正式发动了抚顺之战。

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这场战役是后金和明朝之间的首次交锋,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元1618年四月,后金召开会议,决定利用四月十五日抚顺大开马市,明朝边防松弛之机,扮作商人混入城中,实施内外夹攻。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古代战争中,攻打城池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对于攻城一方来说,如果不是兵力、武器上拥有明显的优势,往往很难攻破意志坚定的守军。

为此,提前收买内应,从而在攻城的时候里应外合,往往成为攻城一方喜欢采用的策略了。

在抚顺之战前,努尔哈赤制定了四项决策:一以厚赏收买守城士卒,令作向导;二派人鼓动西部宰赛、暖兔等蒙古24营至抚顺讨赏,以牵制守城明军;三派努尔哈赤的两个儿子前往广宁(今辽宁北镇),窥探明军统帅部的意向;四是制造后金来此经商的舆论,以此迷惑明朝边官将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抚顺之战中,后金一方之所以能获得一场大胜,自然离不开前期的缜密部署和准备。

并且,这也说明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情况比较了解,从而做出了比较针对性的策略。

二 公元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率军2万(一说4万),兵分两路,疾行30里,至古勒山城(今辽宁新宾上夹乡古楼村西北)宿营。

次日,努尔哈赤又兵分8路进抵斡珲鄂漠(今抚顺县境)城外扎营。

继而再兵分两路:一路由左四旗兵进取东州(今辽宁抚顺小东乡东州村)、马根丹(今辽宁抚顺救兵乡马郡)等抚顺外围;一路由努尔哈赤、率领右四旗兵及护军直扑抚顺城。

同时,后金将领麻承塔遣兵800扮作商人顺利进入抚顺城。

受后金鼓动而来的蒙古宰赛、暖兔各部亦披甲戴胄,在辽河两岸扎营,且同时入城讨赏。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前期的准备比较充分,努尔哈赤迅速包围了抚顺这一兵家必争之地。

抚顺位于辽宁省东部,东与吉林省接壤,西距省会沈阳市45公里,北与铁岭毗邻,南与本溪相望。

到了公元1618年四月十五日清晨,扮作商贾的后金兵驱赶数十辆貂、参大车,缓缓而至,引诱抚顺居民出城东关交易。

混乱之机,皇太极所率5000伏兵与麻承塔的商队,突然拥至抚顺城下,努尔哈赤率领的大队也及时赶到。

三 对此,在笔者看来,早在时期,在白衣渡江的时候,就是让部下都扮作成商人的样子,从而成功夺取了荆州,斩杀了名将。

而在抚顺之战中,努尔哈赤提前安排士兵假扮商人,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抚顺之战中,后金将士内外夹击,全城顿时大乱。

李永芳等明朝守将闻讯登城,见势不能敌,与赵一鹤等出城投降。

千总王命印、把总王学道、唐钥顺等率部抵抗,则是战死沙场。

在守城的将领或降或死之后,其余官兵乘乱而逃。

在此基础上,后金俘获590余人,毙伤士兵2万,掠走居民近万人。

进攻东州和马根丹的后金兵相继获胜。

东州守将李弘祖战死,士卒被掠220余人,马根丹守备李大成及军民160余人被俘。

明军损失官兵近千人。

以三城为中心,波及115座台、堡,地过百里,后金还俘获了数十万头牲畜。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抚顺之战中,明朝一方可谓损失惨重,不仅丢失了城池,更损失了士兵、人口,也包括了牲畜等物资。

与此相对应的是,获胜一方的后金,自然是收获颇丰,这也给了努尔哈赤继续进攻明朝的底气。

抚顺陷落第5天,明朝总兵张承荫等才率援军万余缓缓而至。

明军抵达抚顺城南边墙口外时,蒙古宰赛、暖兔各营仍集扎于辽河西岸;察哈尔丹汗的兵马则由西向东压逼过来,炒花部屯兵镇静堡(今辽宁北镇白厂门附近)外。

后金兵云集于抚顺东,与城西相呼应,吓得明军不敢出战,只是分营列队,跟在后金军背后缓缓东向。

四 最后,努尔哈赤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四贝勒皇太极乘势拔营回击。

彼时明军分三处据险、掘壕、列火器安营。

张承荫企图以3营分进的方式与后金决战。

到了公元1618年四月二十一日,明朝和后金激战于抚顺关东边外。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兵冒死陷阵,战不多时即将明军三大营层层围困。

面对勇猛的后金将士,明军不能敌,右营游击刘遇节率先逃走,各营相继溃乱。

在明朝将士再一次溃败的背景下,后金兵随后追杀,明军死伤无数。

总兵张承荫及副将、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等官共50余人阵亡。

后金军追杀40余里,歼灭明朝援军,获战马9000余匹、盔甲7000余副,其它器械无算。

对于这些器械物资来说,同样有助于努尔哈赤扩大后金的将士规模。

抚顺之战后,明朝立即派遣张旆率领五千兵马支援清河。

公元1618年七月二十日,后金军攻入鸦鹘关(今辽宁省新宾自治县苇子峪镇),七月二十二日,攻占清河堡(今辽宁本溪),清河副总兵邹储贤、游击张旆、守备张云程战死,清河守军达六千四百余人覆没。

驻扎在叆阳的参将贺世贤听闻清河有变,疾驰出塞,破后金一栅,击杀百余人,但是,这样的胜利已经无关整个战役的走向了。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抚顺、清河的失陷,致使全辽震动,提升了后金将士的底气,也让明朝认识到后金的强大实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元朝两都之战是怎样的?有什么影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高考真题

11

2025-02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