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战的影响是什么?
【千问解读】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同时也是一个大陆型国家,在海上的行为姐仅限于贸易或是彰显天朝皇恩。
在陆上可以有丝绸之路远达欧洲,而海上的贸易一般只限于南海周边,同样也着重于宣扬国威皇恩。
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陆上有扩张的本能与需求,海上却几无领土扩张。
因此,历数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著名的对外海战,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近海打的保卫战,仅有的元朝攻打日本的海战,也以元朝水师的失败而终结。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1300年前,在公元663年8月发生的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此时日本还不叫日本,叫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海战。
这场海战,既是唐朝与日本发生的海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与日本之间的海战,同样也是狙击日本人对大陆的扩张之战。
此战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维护了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宗主国地位,另一个就是打出了国威,令日本在此后近千年的时间里未敢再次染指中国和朝鲜半岛。
不过,仅有前面两个历史意义还有点单薄,我认为此战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让日本人学会了如何以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虚心来向强者学习,以长期的隐忍来掩盖自己野心的忍者功夫,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露出锋利的獠牙去吞噬那个自己曾经的老师。
历史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可惜的是,古代人已经看不到这一点,今人却受尽了苦难。
不再感叹历史,我们把目光回到本文的主题,白江口之战上来。
简单地说,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三国争霸时期,以高句丽和百济为一方,联合起来对付新罗,但新罗是唐朝的藩属国,大哥自然不会看着小弟被欺负。
于是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朝大将苏定方率十万水陆唐军与新罗联军大破百济,肢解百济为五都,设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都督府,并置带方州。
百济被灭以后,残余的王室成员便向远在大海的东瀛日本求救。
这个百济为什么会向日本求救呢?这里面是有原因的,百济和日本一直算是盟友亲善关系,双方从王族到民间,通婚与贸易来往非常密切,甚至日本天皇都有百济血统。
这次百济被灭后,残余势力就把此前在日本作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接回残留的据点,续立为百济王,同时请求日本派兵帮助复国。
这个时候的日本,实际上一直在伺机重返朝鲜半岛。
从公元4世纪末,日本就一直对朝鲜半岛侵扰掠夺不断,直到公元563年,日本人才被新罗军队赶出了朝鲜半岛。
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人再也无法踏足朝鲜半岛,钦明天皇也因此郁郁而终,在朝鲜半岛的失败已经成了日本人心中的痛!
百济残余势力的请求,一下子又把日本人的野心燃烧了起来,这绝对是一个重返朝鲜半岛,踏足东亚大陆的好机会,日本人断然不会拒绝的,实际上这半个世纪他们也并没有闲着,一直在为重新染指朝鲜做准备。
果然,接到百济的请求,日本人立马着手实施登陆朝鲜半岛的战争,实际上他们根本不需要做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因为这五十年里他们一直在做的准备工作排上了用场,稍事整理,数万大军便准备完毕,浩浩荡荡地向朝鲜半岛开去。
663年8月27日和28日,以日本、百济为一方,唐军与新罗军为一方,双方在白江口遭遇,一场旷世大战就此展开。
这次战役,双方都很重视,一个是要守护战果,一个是铁了心要重返半岛,配备的指挥官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
唐罗联军方面,此时灭百济的主帅邢国公苏定方老将军已经回国,坐镇百济的唐军大将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的都护刘仁愿,百济的末代太子扶余隆。
新罗军指挥官是文武王和金庾信。
同时,唐朝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率领水军7000人进驻熊津城。
联军主要指挥官是刘仁轨。
日本、百济联军方面,日本舰队的指挥官是安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和百济王扶余丰。
这个安昙比罗夫是日本著名的外交官和武将,就是他率水军170只战船,搭载百济王子扶余丰璋返回朝鲜半岛的,也是这次白江口之战的日军指挥官。
阿倍比罗夫著名武将,白江口之战日本舰队后将军。
除了这两个武将,日本方面就没有更高级别的统帅了吗?通过这几年的研究,有日本人提出,当时还真有一个统帅,那就是当时的日本最高统治者倭王高市天皇,但由于许多史料被抹去,记录不全,是否真实,还需要探究,我们这里权当没有这个倭王带队好了。
唐军 1.3万人 战船170余艘,新罗军5000人。
日军4.2万人,战舰1000余艘,百济军5000人。
从人员与装备对比上,日本人有明显优势。
我们先看看历史书上是如何描述白江口之战的。
《旧唐书刘仁轨》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新唐书刘裴娄》载:"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
"
从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短短的两天时间,双方在白江口海域就打了4次大战,而且有400艘日本船只被焚烧,日本士兵更是被消灭无数,当时的海水都变成了红色,可见战况之激烈,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
那么为什么携压倒之势而来的日军这么不堪一击呢?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1、唐军和新罗军队刚刚打完百济之战,正是携胜利之势,军威正盛,气势如虹。
日军远道而来,系疲惫之师,唐新联军以逸待劳,准备充分。
2、唐新联军战术得当,配合有度,利用主场优势,率先进入有利地形。
乘日军和百济军立足未稳,水陆并进,对其分割包抄,实施火攻,并断其陆上补给。
3、双方装备差异,别看日军的船只数量多,但大部分都是相对较小的舢板,而唐军船只虽然少,但大部分都是坚船利炮,实际上处于碾压状态。
4、双方国力的差异,此时的大唐,绝对是最兴盛的时期,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与动员能力,都是在最好的水平上,而日本人除了那无限膨胀的野心,实际力量在大唐面前还不够看。
因此,双方在白江口的较量,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唐新联军大获全胜,日本和百济联军溃败而逃,死伤无数。
此战日军的指挥官安昙比罗夫在战斗中被杀,阿倍比罗夫率残军逃跑,百济王扶余丰丢盔弃甲逃跑后不知所终。
公元668年,唐军攻占平壤,那个不断与唐军作对的高句丽灭亡。
此战,让日本人认清了自己的实力,后来不断的派遣使节去唐朝学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
要说这些日本人还真是锲而不舍,几乎是全套的照办了盛唐时期的一切,也使日本慢慢地兴盛起来。
现在中国人想要看中国的盛唐景象,还得去日本的古城比如京都体验一下。
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埋头修行的日本人再也没有试图占领朝鲜半岛和侵扰中国,可以说是一战定千年。
白江口之战的胜利,对唐朝和朝鲜半岛来说,既是胜利又是失败,失败之处是没有乘胜追击占领日本本土,要知道此时的日本已经在对马海峡筑起了防线,生怕唐军打过来,但都没有等来唐军,这让日本人松了口气。
白江口之战的失败,对日本来说,既是失败更是教训,自此开启了向强国学习的历史进程,这也是当今日本的成功之道。
历史就是个奇妙的东西,千年以后的明朝起,学有所成的日本人,又捡起了觊觎大陆的野心,又开始不断侵扰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历史。
历史,虽然已经逝去,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解析成吉思汗一生最大的败仗,不是十三翼之战
在众多后世之人的眼中,成吉思汗几乎就是胜利的代名词。
无论是在蒙古草原还是中原大地,无论是中亚戈壁还是东欧列国他麾下的蒙古大军都战无不胜。
鲜为人知的是成吉思汗也打过败仗,一次是著名的之战,虽然他失败了,可是在那一战之后他的实力却大大增强了。
另一次,是在西征时败给了一个波斯的王子,损失的兵力可谓是其征战一生的最大败仗。
一、十三翼之战 铁木真和扎木合曾三次结为安答,兄弟情义很是深厚。
因为争夺几匹俊马,铁木真的长子术赤射杀了扎木合的兄弟。
所以扎木合恼羞成怒,不顾兄弟情义率领大军进攻铁木真。
公元1190年,扎木合率领三万部落联军进攻铁木真,与此同时铁木真也不含糊集合部落所有能战之士准备同扎木合决战。
双方在答阑巴勒主惕相遇,经过一番排兵布阵铁木真把自己的军队分为十三个部分列阵迎敌,所以史称:十三翼之战。
但是出于内部悲观和委靡的士气加上被迫采取他们最不熟悉的防御姿态迎战的原因,铁木真的军队一触即溃。
前锋部队更是伤亡惨重,但是他的核心部队却并没有遭受多大损失。
铁木真立刻率领剩下的军队据守在斡难河上游的狭地,坚守不出。
为了震慑草原诸部和铁木真,扎木合在阵前摆了七十口大锅,将之前抓来的俘虏统统投入锅中,做成肉羹并且还让跟随他的各部首领一起食用。
扎木合的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让铁木真畏惧,反而还把自己的摆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就连常年跟随他的部下都看不下去,而这种厌恶情绪在此后不久对他造成的恶果以及为铁木真带来的意外收获,却令双方都始料不及的。
这次战斗后不久,兀鲁兀惕氏的主儿扯歹、忙忽惕氏的忽亦勒答儿各率领自己的部众,归附了铁木真。
这两族人都非常善射善战。
后来,主儿扯歹与忽亦勒答儿都成为了蒙古国的十大功臣之一。
另外,晃豁儿坛氏的蒙力克也率领他的七个儿子,抛弃了札木合,归附了铁木真。
铁木真部在战败之后,却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虽败犹胜。
二、八鲁弯之战 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节到花剌子模王国,缔结通商贸易协定。
成吉思汗按协定派出使臣与商队450人,500头骆驼,携带大批金银珠宝与商品前往通商。
至讹答剌,总督亦难出,诬指商队为间谍,上报屠杀了所有人,侵吞商品与骆驼。
成吉思汗为集全力攻金,避免中断贸易,争取和平解决,派出使臣,致书摩诃末责其背信弃义,要求交出凶手。
摩诃末拒绝要求并杀死正使,剃光两位副使胡须,押送出境 。
成吉思汗遂以攻金事付,而自谋征讨花剌子模之事。
1218年,灭后,蒙古西境遂与西域接壤。
之后不久蒙古大军攻占玉龙杰赤城,7天屠杀该城120万人,成吉思汗亲统大军西侵,历时五年。
消灭收编40万军队,夺取了花剌子模大片土地。
花剌子模被消灭了,钦察和斡罗思诸公国也一败涂地,河、伏尔加河一带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
1221年,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率领残部进行抵抗,辗转到达加兹尼后,在周边地区募集兵士,并结集约10万军队,在八鲁弯之战中一举消灭了近3万蒙古骑兵。
但花剌子模大势己去,札兰丁被成吉思汗围困在申河边上,最后突围逃往印度,成吉思汗班师返漠北。
成吉思汗当时称赞扎兰丁之武勇,并说过希望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才能。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可谓是影响整个世界的天骄,仅有的两次小败,并不能掩盖其赫赫的武功。
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
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
他麾下的铁骑,,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他的脚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金和明朝第一次交战,抚顺之战的结果如何?
后金(1616年—1636年),是明朝末年,由女真人建立的势力,其国号为金,为区别于,称之为后金。
后金历经两汗二十年,是清王朝的前身。
明朝末年,可谓内忧外患,这给了建州女真可趁之机。
十一年(1583年)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先后兼并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建元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祭告天地,起兵反明。
对于公元1618年的这场战役,一般被称之为“抚顺之战”,此战是后金和明朝第一次交战,结果明朝损失惨重! 一 首先,万历四十一年以后,由于明朝支持女真叶赫部,并直接派兵驻守叶赫部的东西二城,妨碍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战争。
努尔哈赤经过认真准备,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初决定转兵伐明,并决定首先夺取进入辽东的咽喉要地抚顺。
在明朝时期,女真人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时称为建州女真。
明朝后期,建州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和辽河流域一带兴盛起来。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在一统女真之后,自然要对明朝用兵。
在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正式发动了抚顺之战。
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这场战役是后金和明朝之间的首次交锋,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元1618年四月,后金召开会议,决定利用四月十五日抚顺大开马市,明朝边防松弛之机,扮作商人混入城中,实施内外夹攻。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古代战争中,攻打城池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对于攻城一方来说,如果不是兵力、武器上拥有明显的优势,往往很难攻破意志坚定的守军。
为此,提前收买内应,从而在攻城的时候里应外合,往往成为攻城一方喜欢采用的策略了。
在抚顺之战前,努尔哈赤制定了四项决策:一以厚赏收买守城士卒,令作向导;二派人鼓动西部宰赛、暖兔等蒙古24营至抚顺讨赏,以牵制守城明军;三派努尔哈赤的两个儿子前往广宁(今辽宁北镇),窥探明军统帅部的意向;四是制造后金来此经商的舆论,以此迷惑明朝边官将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抚顺之战中,后金一方之所以能获得一场大胜,自然离不开前期的缜密部署和准备。
并且,这也说明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情况比较了解,从而做出了比较针对性的策略。
二 公元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率军2万(一说4万),兵分两路,疾行30里,至古勒山城(今辽宁新宾上夹乡古楼村西北)宿营。
次日,努尔哈赤又兵分8路进抵斡珲鄂漠(今抚顺县境)城外扎营。
继而再兵分两路:一路由左四旗兵进取东州(今辽宁抚顺小东乡东州村)、马根丹(今辽宁抚顺救兵乡马郡)等抚顺外围;一路由努尔哈赤、率领右四旗兵及护军直扑抚顺城。
同时,后金将领麻承塔遣兵800扮作商人顺利进入抚顺城。
受后金鼓动而来的蒙古宰赛、暖兔各部亦披甲戴胄,在辽河两岸扎营,且同时入城讨赏。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前期的准备比较充分,努尔哈赤迅速包围了抚顺这一兵家必争之地。
抚顺位于辽宁省东部,东与吉林省接壤,西距省会沈阳市45公里,北与铁岭毗邻,南与本溪相望。
到了公元1618年四月十五日清晨,扮作商贾的后金兵驱赶数十辆貂、参大车,缓缓而至,引诱抚顺居民出城东关交易。
混乱之机,皇太极所率5000伏兵与麻承塔的商队,突然拥至抚顺城下,努尔哈赤率领的大队也及时赶到。
三 对此,在笔者看来,早在时期,在白衣渡江的时候,就是让部下都扮作成商人的样子,从而成功夺取了荆州,斩杀了名将。
而在抚顺之战中,努尔哈赤提前安排士兵假扮商人,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抚顺之战中,后金将士内外夹击,全城顿时大乱。
李永芳等明朝守将闻讯登城,见势不能敌,与赵一鹤等出城投降。
千总王命印、把总王学道、唐钥顺等率部抵抗,则是战死沙场。
在守城的将领或降或死之后,其余官兵乘乱而逃。
在此基础上,后金俘获590余人,毙伤士兵2万,掠走居民近万人。
进攻东州和马根丹的后金兵相继获胜。
东州守将李弘祖战死,士卒被掠220余人,马根丹守备李大成及军民160余人被俘。
明军损失官兵近千人。
以三城为中心,波及115座台、堡,地过百里,后金还俘获了数十万头牲畜。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抚顺之战中,明朝一方可谓损失惨重,不仅丢失了城池,更损失了士兵、人口,也包括了牲畜等物资。
与此相对应的是,获胜一方的后金,自然是收获颇丰,这也给了努尔哈赤继续进攻明朝的底气。
抚顺陷落第5天,明朝总兵张承荫等才率援军万余缓缓而至。
明军抵达抚顺城南边墙口外时,蒙古宰赛、暖兔各营仍集扎于辽河西岸;察哈尔丹汗的兵马则由西向东压逼过来,炒花部屯兵镇静堡(今辽宁北镇白厂门附近)外。
后金兵云集于抚顺东,与城西相呼应,吓得明军不敢出战,只是分营列队,跟在后金军背后缓缓东向。
四 最后,努尔哈赤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四贝勒皇太极乘势拔营回击。
彼时明军分三处据险、掘壕、列火器安营。
张承荫企图以3营分进的方式与后金决战。
到了公元1618年四月二十一日,明朝和后金激战于抚顺关东边外。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兵冒死陷阵,战不多时即将明军三大营层层围困。
面对勇猛的后金将士,明军不能敌,右营游击刘遇节率先逃走,各营相继溃乱。
在明朝将士再一次溃败的背景下,后金兵随后追杀,明军死伤无数。
总兵张承荫及副将、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等官共50余人阵亡。
后金军追杀40余里,歼灭明朝援军,获战马9000余匹、盔甲7000余副,其它器械无算。
对于这些器械物资来说,同样有助于努尔哈赤扩大后金的将士规模。
抚顺之战后,明朝立即派遣张旆率领五千兵马支援清河。
公元1618年七月二十日,后金军攻入鸦鹘关(今辽宁省新宾自治县苇子峪镇),七月二十二日,攻占清河堡(今辽宁本溪),清河副总兵邹储贤、游击张旆、守备张云程战死,清河守军达六千四百余人覆没。
驻扎在叆阳的参将贺世贤听闻清河有变,疾驰出塞,破后金一栅,击杀百余人,但是,这样的胜利已经无关整个战役的走向了。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抚顺、清河的失陷,致使全辽震动,提升了后金将士的底气,也让明朝认识到后金的强大实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