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没有他周瑜也不可能一战成名
【千问解读】
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吴蜀联军击败曹操后,蜀汉拿下了荆州五郡彻底成长了起来。
但是能战胜曹魏,最大的功臣到底是谁呢,是大都督周瑜还是借东风的诸葛亮呢?其实他们的功劳都不及这当中最关键的一人,如果没有他周瑜也不可能在赤壁之战中一战成名,而诸葛亮实际上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一起来看看这位大功臣是谁吧。
火攻之计在《三国演义》里可谓被各方大神们运用到了极致,我们来粗略统计下火烧的战役都有哪些:
火烧长社、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淮河 、火烧藤甲兵、火烧瓦口峪、火烧夷陵、火烧上方谷、火烧濮阳、火烧连营、火烧乌巢等等。
而其中诸葛亮又是火攻计策的鼻祖,他一个人就实施了数次成功的火攻计,把强大的对手曹魏兵马烧得无不闻风丧胆,心惊肉跳。
可见火攻计策之惨烈。
无论在小说里,还是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火攻战役,非火烧赤壁莫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亲率兵八十万渡江,准备一举吞并孙刘一统中原。
刘备用诸葛亮计,与孙权连兵。
权将周瑜以三十万人会之,遇曹兵于赤壁。
操船首尾相接,瑜令黄盖以小舟载枯柴,灌油其中,投书假降于操。
时东南风急,盖纵火烧曹船。
烟火连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与备率兵击之,水陆并进,操仅以身免,狼狈逃回南郡。
后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多认为火烧赤壁之计是诸葛亮最先提出来的,而事实上首提火攻的却非周瑜和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李白这首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火烧赤壁其实是周瑜实施的一次缜密严谨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而第一次提出火烧对方的也不是周瑜,而是东吴三朝元老的黄盖黄公覆。
黄盖,东汉末年名将,历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
早年为郡吏,曾追随孙坚走南闯北。
孙坚其后待孙权,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
《三国志》里称黄盖“姿貌严毅,善於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就是说他性情严肃,但深受爱戴,打仗时士兵们都争先恐后。
又说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处理事情决断分明,从不拖泥带水。
陈寿更说他是“江表虎臣”。
韦曜在三国志里说:“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於凡庸,常以负薪馀间,学书疏,讲兵事。
”就是说他小时就成了孤儿,虽历尽艰辛,却终成江东名将。
黄盖虽然是三朝元老,却并不倚老卖老飞扬跋扈。
因此显得并不出众,不过黄盖却并非泛泛之辈,此人不仅是员武将,而且心思缜密,头脑清晰,处理各种事情得心应手。
当年孙权刚刚即位时,山越各部不愿意投降于孙权,经常在当地作乱,于是黄盖就奉命前往安抚。
黄盖来到山越后,就与那些原来的官吏说:“我是个武官,不做文官,那些公文就你们来处理,要尽心尽力,我是不会用鞭抽杖击的处罚的。
”这几个官吏欺黄盖是个武将不看文书,于是就恣意妄为,欺上瞒下。
黄盖知道后,非常不满,等到掌握了他们几个不守法的证据,黄盖便对他们说:“我之前就跟你们说过,不会用鞭、杖来处罚你们。
”说完,就直接将几个官吏杀掉了,剩余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惊。
黄盖这手敲山震虎和杀鸡骇猴玩得相当漂亮,从此山越各部变得安稳服帖。
从这里都可以看出黄盖是个有勇有谋,做事还有点狠辣果敢的武将。
建安十三年,曹操八十万大兵压境,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吞并孙刘政权。
而孙刘虽然联手,却也不过几万人马,敌众我寡,形势堪危。
作为江东大都督的周瑜更是如坐针毡,彻夜难眠,苦思破敌良策。
黄盖随周瑜、鲁肃在赤壁迎战曹操,见状便向周瑜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
然纲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周瑜眼前一亮,豁然开朗道:“公之妙计与我不谋而合也”。
遂采纳了他的计谋。
为了实施火攻计策,就必然要取得曹操信任,否则无法接近对方,大火也就无从烧起。
为此黄盖又和周瑜制定了完美的一出“苦肉计”,为了做到逼真骗过曹操,黄盖不惜老迈之躯硬生生挨了五十军棍,以至于被打得血肉模糊皮开肉绽,最后昏死过去。
周瑜不近人情之举引得江东诸将颇有微词,私下里议论纷纷。
因此也成功地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和他本人,为火烧赤壁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基础。
是夜,黄盖率数十艘装有干柴、油膏的小舰诈降曹操。
当小舰靠近曹军大船时,黄盖下令放火。
时正刮东南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瞬间曹操阵营乱作一团,曹军由此大败。
赤壁这把大火把曹操烧得焦头烂额,还差点命丧华容道。
而孙刘联军经此一役后,却取得了修生养息的时机,为魏蜀吴三足鼎立开创了最佳条件。
由此可见,黄盖才是火烧赤壁的最大功臣。
不过这里面有好多问题值得商榷,比如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虽然瞒过了不少人,但曹操手下也不乏谋士,其中也有人对此产生过怀疑,比如贾诩程昱等,但都没能引起曹操重视,因此曹操才遭此败绩。
细数火烧赤壁的成功,黄盖和周瑜计策之所以顺利实施,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曹操本人的原因。
曹操自从先后灭掉吕布和袁绍二兄弟后,北方逐渐平定的同时也壮大了自身,随着军事力量的加强,曹操内心开始膨胀起来,他渐渐不满足于现状,把目光对准了长江以南的吴蜀两国,曹操觊觎江南富饶之地早已不是一两天了,只不过以前时机不是很成熟,而现在兵强马壮,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迫不及待地集结兵马,准备渡江完成统一大业。
在曹操内心里,并没有把弱小的孙刘联军放在眼里,潜意识里犯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而且他还听不进不同意见,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早在他准备挥师南下时,谋士贾诩就力谏曹操不宜南下,因为当时时机并不成熟。
《魏志——贾诩传》写道:“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若乘旧楚之饶,以饷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不可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然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曹操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终至惨败收场!
正是由于曹操本人的武断作风,有好多本来可以避免的事也未能幸免。
黄盖的《苦肉计》也是因为曹操的轻信失察造成的。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并不都是平庸之辈,比如徐庶和程昱。
黄盖前来诈降时,被程昱识破。
因为之前双方说好带着粮草来投降,但程昱看到来投降的船吃水线很浅,而粮船因负重吃水线很深,早有疑心的程昱因此看穿了黄盖的计谋。
然而由于曹操狂妄自大,听不进手下谏言,所以功亏一篑。
再有就是天时地利的因素。
曹操人马虽然众多,但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都属于旱鸭子类型的。
不然曹操也不会轻易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
而东吴将士常年在水上征战,个个都是游泳好手,又加之熟悉地形,所以一开始就占了先机。
而两军交战之际,时值隆冬却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对江北的曹操来说这可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再加上当时江面大雾弥漫,《英雄计》云:“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遂迷失道路”。
诸多天气不利因素,也是曹操兵败的重要因素。
最后一点就是黄盖的诈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不仅仅是东南风,还指实施火攻的关键人物。
而想要接近曹操并取得他信任,绝非易事。
曹操素来多疑,这是人皆共知的,所以选对人物才是最重要的一点。
周瑜和黄盖为了把事情做得逼真万无一失,也是煞费了苦心。
而黄盖冒着生命危险,以老迈躯体硬生生挨了五十军棍,差点因此送了性命。
这样真实的苦肉计连江东诸将都蒙在了鼓里,所以曹操才能信以为真。
一个江东三朝元老,无故却被一个后生打了个半死,搁谁也不会咽下这口气,所以黄盖的诈降才会成功。
这才能带着薪草膏油接近曹操,为火烧赤壁的成功开启了最重要的一环。
假如不是黄盖舍命来演这出苦肉计,纵然周瑜有天大的本事,再高明的计谋,也不过是水中花,井中月罢了,接近不了曹操,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说黄盖才是火烧赤壁的最大功臣,当之无愧!
无怪乎陈寿称其为“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
”黄盖得此盛誉也是实至名归!
清朝最大的一次盗窃案纪实:国库被盗九百万两结果如何?
解析成吉思汗一生最大的败仗,不是十三翼之战
在众多后世之人的眼中,成吉思汗几乎就是胜利的代名词。
无论是在蒙古草原还是中原大地,无论是中亚戈壁还是东欧列国他麾下的蒙古大军都战无不胜。
鲜为人知的是成吉思汗也打过败仗,一次是著名的之战,虽然他失败了,可是在那一战之后他的实力却大大增强了。
另一次,是在西征时败给了一个波斯的王子,损失的兵力可谓是其征战一生的最大败仗。
一、十三翼之战 铁木真和扎木合曾三次结为安答,兄弟情义很是深厚。
因为争夺几匹俊马,铁木真的长子术赤射杀了扎木合的兄弟。
所以扎木合恼羞成怒,不顾兄弟情义率领大军进攻铁木真。
公元1190年,扎木合率领三万部落联军进攻铁木真,与此同时铁木真也不含糊集合部落所有能战之士准备同扎木合决战。
双方在答阑巴勒主惕相遇,经过一番排兵布阵铁木真把自己的军队分为十三个部分列阵迎敌,所以史称:十三翼之战。
但是出于内部悲观和委靡的士气加上被迫采取他们最不熟悉的防御姿态迎战的原因,铁木真的军队一触即溃。
前锋部队更是伤亡惨重,但是他的核心部队却并没有遭受多大损失。
铁木真立刻率领剩下的军队据守在斡难河上游的狭地,坚守不出。
为了震慑草原诸部和铁木真,扎木合在阵前摆了七十口大锅,将之前抓来的俘虏统统投入锅中,做成肉羹并且还让跟随他的各部首领一起食用。
扎木合的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让铁木真畏惧,反而还把自己的摆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就连常年跟随他的部下都看不下去,而这种厌恶情绪在此后不久对他造成的恶果以及为铁木真带来的意外收获,却令双方都始料不及的。
这次战斗后不久,兀鲁兀惕氏的主儿扯歹、忙忽惕氏的忽亦勒答儿各率领自己的部众,归附了铁木真。
这两族人都非常善射善战。
后来,主儿扯歹与忽亦勒答儿都成为了蒙古国的十大功臣之一。
另外,晃豁儿坛氏的蒙力克也率领他的七个儿子,抛弃了札木合,归附了铁木真。
铁木真部在战败之后,却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虽败犹胜。
二、八鲁弯之战 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节到花剌子模王国,缔结通商贸易协定。
成吉思汗按协定派出使臣与商队450人,500头骆驼,携带大批金银珠宝与商品前往通商。
至讹答剌,总督亦难出,诬指商队为间谍,上报屠杀了所有人,侵吞商品与骆驼。
成吉思汗为集全力攻金,避免中断贸易,争取和平解决,派出使臣,致书摩诃末责其背信弃义,要求交出凶手。
摩诃末拒绝要求并杀死正使,剃光两位副使胡须,押送出境 。
成吉思汗遂以攻金事付,而自谋征讨花剌子模之事。
1218年,灭后,蒙古西境遂与西域接壤。
之后不久蒙古大军攻占玉龙杰赤城,7天屠杀该城120万人,成吉思汗亲统大军西侵,历时五年。
消灭收编40万军队,夺取了花剌子模大片土地。
花剌子模被消灭了,钦察和斡罗思诸公国也一败涂地,河、伏尔加河一带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
1221年,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率领残部进行抵抗,辗转到达加兹尼后,在周边地区募集兵士,并结集约10万军队,在八鲁弯之战中一举消灭了近3万蒙古骑兵。
但花剌子模大势己去,札兰丁被成吉思汗围困在申河边上,最后突围逃往印度,成吉思汗班师返漠北。
成吉思汗当时称赞扎兰丁之武勇,并说过希望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才能。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可谓是影响整个世界的天骄,仅有的两次小败,并不能掩盖其赫赫的武功。
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
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
他麾下的铁骑,,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他的脚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