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肿瘤后患者心理表现的五大阶段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击数:

确诊肿瘤后患者心理表现的五大阶段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对于不少肿瘤患者而言,在得知确诊肿瘤的那刻起,压力、焦虑便随之而生,有时还会脑补各种坏消息。

这些负面情绪给患者和家庭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何科学面对这些情绪?如何正确走出恐惧、抑郁的阴影?首先,我们先说说确诊肿瘤后患者心理表现的五大阶段。

确诊肿瘤后患者心理表现的五大阶段

否认期。

刚得知患癌症时,心理防御机制会启动“否认”方式保护自己,给内心以缓冲来适应这个意外打击。

例如,医生误诊了、反复去各大医院复查,期待有新的检查结果或奇迹发生。

愤怒期。

确认了病情后,由于无法再“否认”事实,患者会以“攻击”来防御心理冲突,开始出现强烈的愤怒情绪。

可能表现为哭闹、怨天尤人、责怪命运不公,甚至与他人发生争执等释放恐惧和痛苦情绪。

妥协期。

经过前期的愤怒宣泄,患者逐渐接受现实。

此阶段的患者求治意愿强烈,有良好的依从性。

但有部分患者由于治病心切,出现过度治疗甚至病急乱投医的现象。

抑郁期。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治疗所引起的副作用或治疗效果未到达患者的心理预期。

同时,治疗费用也给家庭造成巨大负担,家庭内部易引发矛盾,使整个家庭都笼罩在悲伤和不安中。

患者此时身心俱疲,逐渐对治疗失去信心,轻者抑郁寡欢、沉默寡言、不愿与他人接触;重者悲观厌世,甚至产生绝望、轻生的念头和行为 。

平静期。

患者接受了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同时经历一系列心理变化后,会重新接受事实,虽仍有身心的痛苦挣扎,但心境逐渐归于平和、坦然面对。

肿瘤治疗晚期,患者常常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平静。

当肿瘤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如何干预?首先,出现负性情绪后,不要躲躲闪闪,惧怕就医,应该积极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得到专业的医学干预。

具体如下:

就诊与评估:建议患者本人到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心理/精神科就诊,而不是家属代咨询。

医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进行专业的“精神检查”,询问病史,了解个人成长经历、家族遗传史等,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就诊过程中还会使用一些心理量表进行测评,用来辅助诊断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医生根据诊断及肿瘤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中重度的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会处方相应的抗焦虑、抗抑郁、催眠类等药物。

可能有些患者对服用精神科药品特别排斥,害怕副作用、依赖问题等,但必要的药物干预对患者的总体康复更重要,医生会帮助患者选择适合的药物,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患者不必太紧张。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对于轻到中度心理问题的患者可以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目前的治疗形式有个体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根据患者的实际问题需求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的专长进行匹配,进行个性化的方案制定。

心理康复治疗:通过生物反馈仪、脑反射治疗仪、微电流电刺激仪等,给予患者呼吸训练、身体放松训练、音乐治疗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体内神经递质、脑电活动水平等,达到生理心理松弛,改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还有肿瘤患者问,如果整夜失眠,是不是熬一熬自然就会过去?其实失眠与肿瘤互为因果:长期失眠可能诱导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的确诊和治疗有时对患者又是很大的打击,促使失眠的出现与加重。

肿瘤患者失眠的好转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易感因素、诱发因素、维持因素等。

易感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失眠史、人格特征等因素,这些因素本身不会导致失眠,但它们可能会降低个体发生失眠的阈值,进而更易产生失眠。

比如女性,有失眠家族史以及高警觉性人格特征如神经质、焦虑、追求完美等都是失眠易感因素。

诱发因素主要指诱发失眠的各种应激事件,比如确诊肿瘤。

维持因素指诱因消除后仍持续存在一些导致失眠的因素。

比如,抗癌治疗恢复过程中总是躺着缺少运动。

另外,患者入睡前反复担心能否睡好,反而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难以入眠,而睡眠不佳进一步加重紧张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有些人可能是一过性的失眠,很快就会好转,也有些人不是熬熬就能过去的,需要积极自我调整或寻找专业人员的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