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抑郁症会让人们频频自杀?

【千问解读】
9月16日,有一位男艺人在自己的别墅中意外死亡,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生命就此陨落,使得外界一片哗然!伴随着这位艺人的离世,一个熟悉的词汇又一次被人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抑郁症。
近年来,频频有新闻爆出明星们因为抑郁症而自杀,那么到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为什么会让人们有轻生的念头呢?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像个潜伏在世间的隐形杀手,它以悄无声息的姿态吞噬每一位患者的求生意志。
一、抑郁症的表现
1.心情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
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
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
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
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
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
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
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
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
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
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
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
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二、抑郁症如何调理
其实抑郁症患者最忌讳的就是自己一个人独处,所以在养生的长河中,有一类养生方法叫做“交际养生”。
交际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以沟通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满足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
人具有社会属性,任何个体都必须通过人际交往和其他个体发生联系,形成各种人类群体,并由此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
人际交往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是人们养生延年不可缺少的行为活动。
1. 摆脱孤独,感受温暖
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感体验,表现为自我感觉无依无靠和凄凉消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与人类亲和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关。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情感行为上的相互影响过程。
因此消除孤独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走出封闭,广交朋友,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融融真情和温暖。
这样有害身心健康的孤独感自然就会荡然无存。
2. 减轻痛苦,增添快乐,调节心理平衡
人类有爱和归宿的心理需求。
人们通过彼此之间的交往,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会产生一种亲密感和相互依恋之情,从而减少痛苦和忧愁,使心理达到平衡。
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当人们遇到高兴的事,往往会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和激动,想尽快告诉朋友使之分享快乐;当人们遇到困难和遭到挫折时,也希望向亲朋好友倾诉,以宣泄心中的郁闷,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同情和帮助,从而使内心获得宽慰和力量。
大量事实表明,加强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个人的情感支持体系,对于调节心理平衡、趋利避害,提高生活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3. 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预防精神心理障碍
精神心理障碍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症,表现为各种情绪、情感的偏激失常,主要是由不健全的个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有关资料表明,导致精神心理障碍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采用孤独的生存状态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具有人格缺陷,性格内向、偏执的人群是各种神经症的易感人群。
人际交往具有优化个性和优化自我意识的功能,人们在与具有优良性格的人的交往中,能够“以人为镜”,取长补短,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能够获得豁达开朗健全的人格取向,从而减少各种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
因此广交知心朋友,加强人际沟通,积极融入社会之中,培养健全的个性,使自己成为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是预防各种精神心理障碍的重要措施。
4. 满足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有益于健康长寿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获得充分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们渴望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例如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向往,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被社会接纳和认可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
人际交往正是满足人们这些高层次需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人际交往,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贴,满足自己归宿和爱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扬,从中体现自身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由于心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乐观向上,有助于身心健康。
选自《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马烈光主编)。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曾国藩的抑郁症:长年和太平天国作战 压力太大
我曾向专家讨教,这病怎么会突然流行?专家说,如今这社会急功近利,道德界线模糊,一个人若涵养不足,根基不固,便容易焦虑与疲惫,患上抑郁症。
我初时觉得很有道理,但后来读史时,发现这症不仅今天才有,也不是根基不固的人才易得,连古时圣贤也会得。
据我的考证,便长期受抑郁症的困扰,最后郁郁而终。
他的道德学问,被人尊为圣贤,根基应该比泰山还稳当,竟也被抑郁症折磨至死。
许多历史学家说,平定太平天囯之后,曾国藩急于裁撤湘军,是他老于官场的自保之法。
其实,曾是受抑郁症困扰,已无法做事而已。
且看他的日记,1865年的九月,淮军在湖北打了一场大胜仗,军中人人兴高采烈,曾国藩在日记中却写道:“倦甚,不愿治事。
烈风凄雨,气象黯惨。
”别人愈高兴,他愈觉得空虚悲戚。
这便有点抑郁症的味道了。
再看其后连续一段日子他写的日记,九月初九:“倦甚,不愿治事。
三点睡,五更醒。
”九月十七:“倦甚,不愿治事。
又围棋一局,观人一局。
”十月初二:“倦甚,不愿治事。
与幕府诸公鬯谈。
”十月二十二:“二更后倦甚,又似畏寒者,老景侵逼,颓然若难任也。
”第二年(1866)二月初十:“二更后忽然头晕,若不自持,小睡片刻,三点睡后弥复昏晕,右腿麻木,似将中风者,殆因昨夕忧煎不寐,本日说话太多,夜间治事太细之故,与然老境骎骎不复所有为矣。
” 人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不奇怪,但这种情绪如果持续了五六个月,还伴有躯体病症的,那无论哪个心理医生看了,都会给你开上几粒米安舍林、帕罗西汀了。
曾国藩的抑郁症,与他长年和太平天囯作战,压力太大有关。
他本来是一个读书人,适合写写文章,编编《经史百家杂钞》,朝廷硬让他带兵打仗,实在是赶鸭子上架,而且社稷江山的安危系于一身,不得抑郁症才怪。
曾国藩是1872年二月初四去世的,我们再看他去世前几天的日记。
正月二十一:“瞬息间天已黑,不能治事矣。
傍夕睡颇久。
”正月二十六:“在途已觉痰迷,心中若昏昧不明者,欲与轿旁之戈什哈说话,而久说不出。
至水西门官厅欲与梅小岩方伯说话,又许久说不出。
如欲动风者然。
”正月二十九:“近年或欲作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
”二月初二:“手执笔而如颤,口欲言而不能出声。
”他的日记,从1858年六月开始,至1872年二月初三写下最后一篇。
其最后一句为:“二更四点睡。
”曾国藩的天,这时已经是一片漆黑了。
据医生说,抑郁症的症状,常有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有时与人交谈会出现对答困难,即曾国藩日记中“欲与轿旁之戈什哈说话,而久说不出”,严重者会出现疑病妄想,就像曾国藩常怀疑自己中风一样。
一些历史关键人物的健康状况,往往会对历程产生重大影响,后世的研究者,应给予充分重视。
比如有关曾国藩裁撤湘军的文章,历来史家不知写了多少,大多扯什么“功高震主”“”的儒家事功治术,似乎还没有人从曾国藩的健康状况去探讨,这是很大的欠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凌霄吃安眠药是因为有抑郁症是真的吗?凌霄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凌霄吃安眠药是因为有抑郁症吗凌霄被亲妈逼得抑郁,只能靠吃药治疗,子秋知道后一起瞒着李尖尖!凌霄从小就被妈妈遗弃,由于妹妹意外去世的原因,亲生母亲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他,导致凌霄从小到大都比同龄人成熟,甚至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妈妈在国外遭遇车祸后,凌霄去了新加坡照顾妈妈,凌霄虽然看似高冷没有感情,但内心还是很细心的,希望通过自己给予家人温暖。
不过因车祸受伤只能躺床上的陈婷,在听说老公和亲生母亲都去世的消息后,性格又开始暴躁起来,可能把所有的气和压力都推在凌霄身上。
而在国外遭遇的一切,凌霄都没有告诉家里人,从来都是一个人默默承受。
也就是说,凌霄在过去的九年里的生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虽然比起贺子秋来讲他不用愁钱,但是他身边的陈婷却是一个定时炸弹。
尽管陈婷卧病小橙子年幼,但是小橙子毕竟还是她叔叔家的帮衬,只有陈婷是一个没人管的大麻烦,也是唯一会伤害凌霄的人。
陈婷的脾气大家也知道,她自己不好过也绝对不会让身边的人好过,就像是当年凌云之死一样的,她自己难过还要在走之前把凌家搅得鸡犬不宁。
由此可见,在新加坡醒来的陈婷面对着丈夫已死,而且自己还被娘家夫家当成外人的现实肯定是心有怨愤的,而她当时唯一的“泄愤工具”就是凌霄。
凌霄抑郁症最后好了吗相信最后会好的,李尖尖可以说是凌霄的救赎了,也是凌霄心中很柔软的地方,而且两人最后在一起了,相信李尖尖一定治愈了凌霄千疮百孔的心。
《以家人之名》三兄妹谁最可怜1、大哥凌霄凌霄因为喂妹妹吃了一口核桃,让妹妹意外窒息死亡,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的内向多疑敏感又脆弱。
特别是母亲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当中,对凌霄不闻不问,明明在家却连饭都不给他做,只能自己泡方便面吃。
最后更是因为无法面对心中的伤痛,绝情的抛弃了儿子,凌霄无疑是可怜的。
2、李尖尖三兄妹中的妹妹李尖尖。
李尖尖活泼可爱,是爸爸的暖心果。
她也思念过世的妈妈,用她的话说,“放在心里悄悄的想,不让爸爸知道。
想妈妈的时候就画画。
”虽然李尖尖的爸爸很喜欢孩子,很有耐心,将她保护得很好很好,从这一点上来讲,她也是一个可怜的让人心疼的孩子。
3、贺子秋老二的身份预示了贺子秋的尴尬地位,李尖尖不用说,李海潮是她的父亲,这里本来就是她的家。
凌霄妈妈走了他还有爸爸,他们父子虽然在李海潮家吃喝,但他的爸爸每月有交生活费。
所以他们并不是吃白食的。
只有老二贺子秋,跟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没有血缘的关系,把他交给李海潮照顾一段时间,照顾着照顾着妈妈一去不回头了。
虽然李海潮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但贺子秋知道他和李尖尖、凌霄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一样。
他只是寄居在李家的屋檐下,无父无母(妈妈走了之后就毫无音讯生死不知)的孤儿,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格外的懂事。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其原生家庭的伤害,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自我救赎。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