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惊蛰是什么意思?
【千问解读】
惊蛰节气即将到来,很多地方的人们也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天气也是越来越暖和了,尽管还在下着雨,但是总体温度已经在慢慢上升,也要开始准备好春季的衣服了。
2019年的惊蛰是在3月6日,那么过了惊蛰之后,天气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温度又会怎么样,民间有一些怎么样的风俗去迎接惊蛰,人们又该怎么样在这个时节保护好自己,注重自己的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呢?
1.惊蛰是什么惊蛰最开始并不叫惊蛰,而是叫做“启蛰”,顾名思义,“启”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蛰”是蛰伏的意思,启蛰就是说曾经在冬季时候那些东面蛰伏的动物们,到了这个时候,都纷纷跑出来了,动物开始活跃,植物自然也不会闲着,这时候就慢慢进入到了春耕的季节,长时间的农闲时间已经过去,农家人们就要开始忙活春耕了,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
启蛰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做“惊蛰”,是因为到了汉景帝时代,因为汉景帝名为刘启,所以需要避讳,于是将启蛰改名为惊蛰,也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的意思。
而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没有必要避讳了,所以又重新开始使用“启蛰”这个名字,但是因为“惊蛰”的时间已经有好几百年,所以这个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惊蛰就沿用至今。
2.惊蛰之后的变化冬眠的动物之所以需要藏起来睡觉,是因为冬天不必要耗费太多体力,天气也冷,食物也不多,所以它们需要给自己寻找储备。
而惊蛰过后,冬眠的动物们被惊醒,而气温的回升,更是让它们纷纷走出自己的洞穴,出来寻觅食物。
惊蛰之所以会“惊”,是因为这个时候会有春雷,温度升高,湿度也在升高,但各地春雷的时间不太一致。
惊蛰节气也会被用来预测之后的天气,比如会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而春天时节下的雨都有很主要的意义,正所谓一场春雨一场暖,每下过一场春雨之后的温度,都会比之前要高一些,天气都在逐渐转暖,而又有“春雨贵如油”,这对农户们来说是非常主要的,但是春雨的水量不一定能满足作物的需求,加上温度的升高,所以也可能会出现春旱。
3.惊蛰要注意什么那么在惊蛰节气,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惊蛰不仅仅让动植物“活”了过来,同时醒过来的还有有害病菌,从中医角度来说,那就是“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所以我们要注意让自己的精神气舒展开来,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少吃点脂肪类食物。
惊蛰时节属于是肝病的高发期,所以在吃食、平常生活当中,都要额外注意这一点。
春季应当晚睡早起,可以多散散步,而散步的时候也要注意穿着相对宽松一些,慢慢走,也可以慢慢看,把自己的精神融入到环境当中,发散出去,获得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感。
解密清朝昔日宠妃温僖贵妃遭康熙冷落多年是什么真相
曹魏宗庙是什么?有多少人配享曹魏宗庙?
后来,宗室、功臣经过批准后也可以将他们的神位供奉于太庙之中,称为“配享太庙”,以示殊荣。
时,先后有26位功臣得以配享之庙,这不仅是对已逝功臣的表彰,更能揭示出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曹魏太庙的建立 曹魏宗庙始建于建安十八年(213年)7月,此前曹操刚刚被封为魏公,加九锡、在丞相下置百官,掌握着的实际权力。
曹操遂以诸侯王之制在邺城立五庙,供奉着(曾祖)、(祖)、(父)三人,并多次在宗庙行春祭之礼,在礼制上为取代东汉做好了铺垫。
216年,曹操进位为魏王,至此曹魏取代东汉已成定局。
219年,称臣上表,立劝曹操称帝,群臣纷纷附和。
对此曹操倒是很淡定,他早已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显然,曹操认为他做个周文王就可以了,至于称帝的事情,就交给了。
220年曹丕篡汉建立曹魏,这时曹魏现有的诸侯王宗庙应该相应转变为皇家太庙,但曹丕在位时只是做了很小幅度的改进。
他称帝后,先将曹操立于曹魏太庙之中。
223年,曹丕将曹节、曹腾和曹嵩合为一庙,使曹操独享一庙,仅此而已。
不过曹丕最应该做的是将曹魏太庙从邺城迁至首都洛阳,但他在位期间没有任何关于在洛阳营建太庙的记载。
究其原因,大致是因为洛阳城遭到焚毁,需要重建,而曹操、曹丕时北方社会经济尚处于恢复期,他们都崇尚节俭,不喜,所以此事便搁置下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明帝。
他继位后便马上在洛阳大兴土木,广造宫社,太庙也在其中,共有7庙。
太庙于229年完工后,曹睿便立即把供奉于邺城的曹节、曹腾、曹嵩、曹操神主牌迁至洛阳太庙之中,曹魏太庙在曹魏立国9年后才得以完备。
曹睿还下诏,将曹操(太祖)、曹丕(高祖)和自己(烈祖)的三祖之庙定为“万世不毁”。
这就开创了帝王在位时为自己确立庙号而且“万世不毁”的先例。
二、配享太庙的过程及名单 随着曹魏太庙制度的完备,将前代宗室、功臣“配享太庙”便被提上了日程。
从魏明帝开始到曹魏灭亡,先后分五批将26人配享太祖武皇帝之庙。
其标准是“大魏元功之臣,功勋优著,终始休明者,其皆依礼祀之。
” 第一批是在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曹睿下诏将已故大将军、大司马、车骑将军三人配享武帝庙。
第二批是在齐王曹芳正始四年(243年),这次共有20人配享武帝庙,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分别为:已故大司马、曹休、征南大将军、太常桓阶、司空、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左将军、前将军、右将军、太尉华歆、司徒、曹洪、、后将军朱灵、文聘、、破虏将军、立义将军、武猛校尉。
第三批是在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年),为尚书令一人。
第四批是在齐王曹芳嘉平三年(251年),为相国一人。
第五批是在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为军师祭酒一人。
这26人都是为曹操定鼎中原,统一北方建有卓越功勋的文臣武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诸夏侯曹,为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曹洪、夏侯渊7人。
第二类为寒门武将,为张郃、徐晃、张辽、乐进、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10人。
第三类为世家文臣,为司马懿、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王朗、荀攸、郭嘉9人。
三、“配享太庙”所揭示的曹魏政治格局变化 首先,完全符合曹操时期的权力分配情况。
这26人中,诸夏侯曹和寒门武将都是掌握兵权之人,一共有17人,要远多于世家文臣,这和曹操时期的权力分配情况是完全符合的。
军权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根本所在,所以曹操必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诸夏侯曹和曹操有亲缘关系,值得曹操信赖。
而以张郃、徐晃、张辽等人为代表的寒门武将都是曹操从行伍、降将中破格提拔重用的,他们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不高,自然对曹操,这也正是曹操重视寒门的体现。
但光靠武力是不够的,虽然曹操一直在打压世家大族,但他们饱读经书,人脉关系深厚,曹操为了稳固统治,也在同世家大族进行合作。
司马懿、陈群、钟繇、郭嘉等人为曹操出谋划策、治民理政出力不少。
曹丕和曹睿也基本遵循了曹操的用人方略,虽然寒门地位迅速下降,世家大族的地位得以不断提高,但军权还是牢牢掌握在与曹魏皇室有亲缘关系的诸夏侯曹手中。
其次,齐王曹芳时期的三次“配享太庙”体现了曹魏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曹睿驾崩后,齐王曹芳继位,和司马懿共为辅政大臣。
而曹芳在位期间共分三次将23人“配享太庙”,特别是司马懿的入选则体现出了曹魏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243年时共有20人配享太庙,此时辅政大臣曹爽正在进行“正始改制”,以整顿、改组地方为由将司马懿排挤出权力核心之外,借以打压势力越来越大的世家大族。
曹爽权倾朝野后,便主导了这次“配享太庙”。
这20人中,世家大族只有5人,曹爽的父亲曹真上榜无需多说,甚至连庞德、典韦都榜上有名,其体现的政治意味已经十分明显。
曹爽的行为自然引起世家大族的不满。
249年,司马懿发动诛杀了曹爽一党,囚禁曹魏宗室人员,将诸夏侯曹势力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彻底架空了曹魏政权。
251年,司马懿平定太尉王凌的“淮南一叛”后去世,曹魏有许多大臣便奏曹芳应将司马懿配享太庙,而且班次位列首位。
当时曹芳已经完全被所控制,形同傀儡,只能照办。
于是,将曹魏政权彻底架空的司马懿得以配享曹魏太庙,这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结语 魏明帝完备曹魏太庙制度后,共有26人分五次先后“配享太庙”。
这不仅是表彰前代功臣的举动,更是现实政治格局的体现。
而正始年间的三次配享行为,特别是司马懿的入选,更体现了曹魏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预示着曹魏被司所取代只是时间问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