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比例升高,有早期信号吗?家长该怎么做?

“总觉得自己记性差”“学习效率很低”“学校生活太不开心了”……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总是
【千问解读】
因厌学、沉迷网络,初三学生王墨(化名)持续一个学期没有去上学。
“总觉得自己记性差”“学习效率很低”“学校生活太不开心了”……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总是缠绕在王墨的心头,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总爱在家里发脾气,没有朋友,不爱出门的孩子。
白天犯困,晚上兴奋到通宵打游戏,当父母说服王墨来心理门诊就诊时,经评估,他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
“当前,心理咨询门诊里一直能碰到青少年患者,这一人群的患病比例近年来逐渐升高。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王美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与王美娟一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一科副主任医师王晓良也有着同样的感受,“过去,心理门诊里的中年人占据大多数,但近年来呈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来心理门诊就诊,30岁以下的就诊者已经占据了一半以上,其中就有不少青少年。
”
每年的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它由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首次发起,旨在提高全球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度。
是什么导致青少年精神问题变多了?当孩子出现了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又是如何向家长发出求救“信号”的?家长又该关注些什么?
家庭环境是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岁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与此同时,《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青少年抑郁症77.39%与人际关系有关,69.57%与家庭关系有关。
青少年抑郁症是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
上述数字也在提示社会大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青少年期往往比较敏感,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比较脆弱。
”王晓良表示,在影响青少年情绪的因素中,家庭环境是绕不开的话题,而离异或单亲家庭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王晓良遇到过一个孩子,他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他由其中一方带大,由于大人要工作,他被送进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就读,平时大部分时候也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心理问题由此产生,“在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割腕的行为,我们咨询过他原因,了解下来并不是想要自杀。
这样的孩子我们遇到不少,作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追求一种疼痛的感觉,但他们不是真的想自杀,有时候他们喜欢在人多的环境下去表现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在做自伤行为的同时,他们其实并没有想到要去死。
”
王美娟也遇到过一名16岁的孩子,是高一学生,父母很早就离婚,孩子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情绪低落,但也一直没有就诊,随后逐渐出现了失眠的症状。
孩子长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对他的照顾也变得越来越少,孩子因此自卑,跟其他小朋友的交流变少了,久而久之性格就变得孤僻,逐渐出现心理问题。
在与这名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王美娟感受到,对方出现了明显的抑郁情绪,同时她也了解到,这名孩子经常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手腕上也能发现被刀划伤的伤疤。
“抑郁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其次还有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等。
”王晓良进一步表示,在初中、高中生人群中,多双相情感障碍,他们普遍表现为抑郁加躁狂更迭的情绪,他们有些会沉默不语,有时候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因周围人过激的言语,突然产生冲动的自杀行为,也有一些人会认为表达“我要去死了”是一种姿态,“其实,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围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问题。
”
一些“信号”不容忽略
在精神科医生看来,心理问题的出现会伴随一些“信号”,睡不着、话突然变少都可能是一种“暗示”,可以从中映射出情绪问题,但很多人会忽略这一问题,导致孩子错过了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
王晓良回忆起曾被收治在病房里的一名大学生,父母都是老师,孩子从小就在父母工作的学校就读,在父母的严格管束下生活和学习,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都由父母来安排,但同时,父母也比较溺爱孩子,比如孩子要买什么东西,喜欢什么,他们基本在物质上都给予满足。
这名孩子出现情绪上的起伏变化是到了初中阶段,他在选择学校方面与父母发生了分歧。
在他看来,小学阶段一切按照父母的安排来做,觉得很压抑,到中学阶段就选择去了一所不是父母任教的学校,但在学校里出现了一些厌学的情绪。
那是所寄宿制学校,他时常逃学,翻墙出去玩,有时甚至半年不去上学,情绪低落,不喜欢说话,也不想见人,整个人看上去很懒散,但有时候又会变得异常活跃,甚至言语中不乏夸夸其谈的表述。
整个初中阶段,孩子的这种心理情绪一直持续着,但由于他本人聪明,也没有留级,学业基本上都完成了。
到了高中阶段,学校老师找到父母沟通,当时父母的处理可能是过于简单,有时就是打一顿或者教育一顿,在父母眼里,更加注重的是最终的考试结果,最终也顺利毕业,父母当时也并未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
而到了大学,他的父母希望他做教师,但他最终选择了读艺术,因此矛盾就萌生了,“或许是小学时候的反抗少,大学反抗情绪就多了,发展到后面,他的行为就开始‘失控’了,时而情绪低落、时而亢奋,他在大学特别爱结交朋友,参加乐队、听演出,剃掉了自己的眉毛,也开始涂指甲,但他自己说,自己做的这些都没什么特殊的意义,但最终在我们医院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住了2次医院。
”王晓良说。
王晓良坦言,第一次住院治疗效果很好,原本需要6-8周住院治疗,但他一个多月就出院了,但马上“症状”又回到过去,剃眉毛、涂指甲等这些行为再次出现,第二次再来医院时,他的情绪没有太大的问题,跟第一次入院时不一样,也是他自愿来住院,向医生表达了想来改变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坦言“父母管束太多,导致自己很压抑,想要自由”的想法。
“像上述这一案例也告诉我们,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其实在早期是有一些信号的,小时候的压抑和束缚很早就在孩子的心中发芽,才导致了最终孩子出现一系列异于常人的举动。
”王晓良进一步举例,孩子的这些“信号”有时很隐晦,看起来甚至在群体中很普遍,譬如就是情绪不好、晚上睡不好、浑身不舒服、学不进去了、不想去学校等。
“就青少年群体而言,学习压力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王晓良坦言,在心理门诊中,他接触过很多前来就诊的初高中学生,自述晚上睡觉时间近12点,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在学校读一整天书,周末和假期除了完成作业,还要补课,这需要自我调节,也需要情绪表达与发泄,去释放这种压力。
王晓良还提及,情绪问题在学生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一旦有身边同学被打上了“抑郁症”的标签,其他人也会猜测“自己是不是也有抑郁症”,还有一些人甚至会模仿,导致一个班级多人出现相似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采取干预的措施,去阻止悲剧的发生。
”
家长、学校如何预防或减少青少年情绪问题?
如何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呢?又如何减少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出现呢?
王美娟坦言,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努力。
“当前,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被污名化了,觉得这种疾病代表了心理素质差、代表了懦弱,社会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去看待青少年抑郁症,放下偏见、歧视和指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深陷其中的青少年和家人去积极面对这一问题的出现。
”
而对于家庭来说,王美娟认为,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避免打骂、讽刺、挖苦,多予以鼓励,帮助青少年树立自信心,多与青少年进行交流沟通,不要忽略青少年的感受和情绪,尝试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的第二个‘家’,老师除了关心青少年的学习之外,还要多关心青少年的其他方面,如人际交往情况,及时发现隐患。
定期对青少年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有助于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王美娟说,当前,抑郁症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又称“谈话疗法”)、药物或药物和谈话疗法的组合来治疗。
王晓良同时表示,在抑郁症发病早期,青少年患者群体往往会尝试求助,有的尝试求助朋友,有的会尝试求助父母,但是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回应,或者因为家长并不一定意识到他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可能会被忽视,导致疾病发生进展。
“千万不能忽视这些求助,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身边的朋友,都可以尝试思考下他为什么会这样,出现这些情绪转变的原因所在,有时候可能不单单就是大家理解的‘学业压力大’‘每个孩子都有学业压力,都是正常的’‘是不是他太矫情了、太脆弱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想法,错过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干预的最好时机。
”王晓良说,求助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回应,那这时候可能他的情绪会来得更严重,甚至可能会转变成不再相信其他人,也不再愿意去求助,这就非常危险,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杀”。
王晓良明确表示,或许大家以为青少年抑郁症一定是有原因的,但其实一些人是没有原因的,或者说很难找到原因,他们并不愿意去表达,但却可以在临床诊断中去明确。
“在学校,面向家长和孩子开设的心理讲座是很有必要的,或者学校的心理老师如果真的能去发现和及时介入一些有情绪障碍的孩子,加强与他们的沟通,有时候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以此来大大减少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
”王晓良也表示,诸如抑郁症等的治疗,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是最有效的,“学校也可以考虑通过心理量表的评估,作为一种筛查手段,对特定的人群开展干预和有效的引导。
”
同时,王晓良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很重要,学会坚强,面对挫折要勇敢面对,这种性格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道路是很有帮助的。
而对于正处于治疗中的孩子,王晓良强调,面对青少年抑郁症,第一次的治疗要特别重视,对第一次发病也要特别重视,第一次治疗必须要规范,不能随便停药,如果第一次治疗不彻底,病情缓解了就停药了,可能若干年后,一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疾病会再次发生,甚至病情可能更重,也可能治疗周期需要更长,甚至会持续数年。
(首席记者 陈斯斯)
来源: 澎湃新闻
曾国藩的抑郁症:长年和太平天国作战 压力太大
我曾向专家讨教,这病怎么会突然流行?专家说,如今这社会急功近利,道德界线模糊,一个人若涵养不足,根基不固,便容易焦虑与疲惫,患上抑郁症。
我初时觉得很有道理,但后来读史时,发现这症不仅今天才有,也不是根基不固的人才易得,连古时圣贤也会得。
据我的考证,便长期受抑郁症的困扰,最后郁郁而终。
他的道德学问,被人尊为圣贤,根基应该比泰山还稳当,竟也被抑郁症折磨至死。
许多历史学家说,平定太平天囯之后,曾国藩急于裁撤湘军,是他老于官场的自保之法。
其实,曾是受抑郁症困扰,已无法做事而已。
且看他的日记,1865年的九月,淮军在湖北打了一场大胜仗,军中人人兴高采烈,曾国藩在日记中却写道:“倦甚,不愿治事。
烈风凄雨,气象黯惨。
”别人愈高兴,他愈觉得空虚悲戚。
这便有点抑郁症的味道了。
再看其后连续一段日子他写的日记,九月初九:“倦甚,不愿治事。
三点睡,五更醒。
”九月十七:“倦甚,不愿治事。
又围棋一局,观人一局。
”十月初二:“倦甚,不愿治事。
与幕府诸公鬯谈。
”十月二十二:“二更后倦甚,又似畏寒者,老景侵逼,颓然若难任也。
”第二年(1866)二月初十:“二更后忽然头晕,若不自持,小睡片刻,三点睡后弥复昏晕,右腿麻木,似将中风者,殆因昨夕忧煎不寐,本日说话太多,夜间治事太细之故,与然老境骎骎不复所有为矣。
” 人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不奇怪,但这种情绪如果持续了五六个月,还伴有躯体病症的,那无论哪个心理医生看了,都会给你开上几粒米安舍林、帕罗西汀了。
曾国藩的抑郁症,与他长年和太平天囯作战,压力太大有关。
他本来是一个读书人,适合写写文章,编编《经史百家杂钞》,朝廷硬让他带兵打仗,实在是赶鸭子上架,而且社稷江山的安危系于一身,不得抑郁症才怪。
曾国藩是1872年二月初四去世的,我们再看他去世前几天的日记。
正月二十一:“瞬息间天已黑,不能治事矣。
傍夕睡颇久。
”正月二十六:“在途已觉痰迷,心中若昏昧不明者,欲与轿旁之戈什哈说话,而久说不出。
至水西门官厅欲与梅小岩方伯说话,又许久说不出。
如欲动风者然。
”正月二十九:“近年或欲作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
”二月初二:“手执笔而如颤,口欲言而不能出声。
”他的日记,从1858年六月开始,至1872年二月初三写下最后一篇。
其最后一句为:“二更四点睡。
”曾国藩的天,这时已经是一片漆黑了。
据医生说,抑郁症的症状,常有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有时与人交谈会出现对答困难,即曾国藩日记中“欲与轿旁之戈什哈说话,而久说不出”,严重者会出现疑病妄想,就像曾国藩常怀疑自己中风一样。
一些历史关键人物的健康状况,往往会对历程产生重大影响,后世的研究者,应给予充分重视。
比如有关曾国藩裁撤湘军的文章,历来史家不知写了多少,大多扯什么“功高震主”“”的儒家事功治术,似乎还没有人从曾国藩的健康状况去探讨,这是很大的欠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日出即景》5篇
听闻海边的日出美得令人窒息,我便下定决心早起,去捕捉那珍贵的瞬间。
凌晨四点,我就兴奋得睡不着觉,拉着爸爸妈妈来到海边。
彼时,天空一片漆黑,大海也在沉睡,只有海浪轻柔地拍打着沙滩,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摇篮曲。
慢慢地,天边泛起了一丝微光,好似被谁悄悄撕开了一道口子,黑暗逐渐褪去。
不一会儿,天空被染成了淡淡的橙色,云朵也被镶上了一层金边,如梦如幻。
太阳一点点地探出脑袋,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偷偷张望着这个世界。
海面上波光粼粼,阳光洒在水面上,宛如无数颗钻石在闪烁。
随着太阳不断升高,光芒愈发耀眼,海水也由深蓝色变成了金黄色,美不胜收! 我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爸爸妈妈也被这壮丽的景色吸引,不停地用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
日出的过程虽然短暂,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它让我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也让我明白,只要心怀耐心与期待,就能邂逅世间最美的风景。
作文二:日出即景 学校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目的地是附近的一座高山。
听说在山顶能看到壮观的日出,这让我满心期待。
天还没亮,我们便踏上了登山之路。
一路上,四周寂静无声,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虫鸣声。
黑暗中,我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心中满是对日出的向往。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抵达山顶。
此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山顶的风很大,吹在身上凉飕飕的,但我丝毫不觉得冷,眼睛紧紧盯着东方的天空。
渐渐地,天空的颜色越来越亮,从鱼肚白变成淡粉色,接着又变成橙红色。
太阳像个大火球,缓缓从山的后面升起,将周围的云朵都染成了红色,仿佛一幅绚丽的油画。
阳光洒在我们身上,带来了温暖与力量。
同学们都被这美丽的景色惊呆了,纷纷发出赞叹。
我站在山顶,俯瞰着山下的美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次山顶看日出的经历,不仅让我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更让我懂得,只要坚持不懈,就能登上山顶,看到更美的风景。
作文三:日出即景 寒假时,我去乡下奶奶家。
在那儿,我看到了一场别样的日出。
清晨,我早早起床,走出家门,来到田野边。
乡村的早晨格外宁静,空气清新甜润,令人心旷神怡。
我静静地站在田野边,等待日出。
天边渐渐泛起亮光,黑暗的天空开始变亮。
远处的山峦在晨光的映照下,轮廓也越来越清晰。
不一会儿,太阳露出小半边脸,红彤彤的,却没有耀眼的光芒。
它像个调皮的孩子,缓缓往上爬,每爬一步,天空就亮一分。
随着太阳升高,阳光变得越来越强烈,给田野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田野里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太阳问好。
奶奶家的小狗也跟着我来到田野边,它在我脚边欢快地跑着,时不时抬起头,看看天空中的太阳,似乎也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
乡村的日出,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却有着一种宁静质朴的美。
它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与亲切,也让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早晨。
作文四:日出即景 去年夏天,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大草原。
在草原上看日出,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那天,我们早早来到草原。
草原的夜晚格外寒冷,我们裹紧衣服,静静地等待日出。
天空中繁星闪烁,像无数只小眼睛在眨呀眨。
渐渐地,星星越来越少,天边泛起一丝曙光。
太阳缓缓从地平线上升起,把天边的云彩染成绚丽的色彩。
草原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金黄,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远处的羊群和马群也开始活动起来,它们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奔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爸爸妈妈在一旁忙着拍照,我则躺在草地上,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草原上的日出,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与壮美,也让我对这片美丽的草原充满眷恋。
作文五:日出即景 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早起。
突然发现天边的云彩有些特别,于是来到阳台,准备看看这特别的天空。
站在阳台上,我静静等待。
起初,天空一片灰暗,城市还在沉睡。
渐渐地,天边泛起一丝淡淡的红晕,像是被谁轻轻涂抹了一层颜料。
太阳像个害羞的孩子,慢慢从高楼大厦的缝隙中露出头。
它的光芒柔和温暖,给周围的建筑都镀上了一层金边。
随着时间推移,太阳越升越高,光芒也越来越耀眼。
城市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苏醒。
路上行人多了起来,汽车的喇叭声也此起彼伏。
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心中感慨万千。
虽然只是在阳台上看日出,但这平凡的景色却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每天都是新的开始,就像这日出一样,充满希望与活力。
这次阳台上看日出的经历,让我明白,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