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佳节的诗句8篇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
【千问解读】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中秋佳节的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中秋佳节的诗句1
1、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永夜闲阶卧桂影。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 4、槁秸申酬,轮嗣布。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5、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晏殊《中秋月》 6、从今三夜看婵娟。
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7、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8、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慧霖《闰中秋玩月》 9、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0、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1、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2、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3、一轮秋影转金波。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4、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5、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6、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7、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8、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9、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20、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1、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2、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描写中秋佳节的诗句2
1、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2、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3、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4、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8、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9、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1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11、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12、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描写中秋佳节的诗句3
1、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2、中秋 司空 图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3、状江南·仲秋 沈仲昌 江南仲秋天,驔鼻大如船。
雷是樟亭浪,苔为界石钱。
4、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中秋月 廖凝 九十日秋色,今宵已半分。
孤光含列宿,四面绝纤云。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
遥遥望丹桂,心绪正纷纷。
6、山中秋夜 张籍 寂寂山景静,幽人归去迟。
横琴当月下,压酒及花时。
冷露湿茆屋,暗泉冲竹篱。
西峰采药伴,此夕恨无期。
7、八月十五夜玩月 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8、长安秋夕 戎昱 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
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
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
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9、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0、中秋夜南楼寄友人 李群玉 海月出银浪,湖光射高楼。
朗吟无渌酒,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
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
11、卜算子·中秋欲雨还晴 向子湮 雨意挟风回,月色兼天静。
心与秋空一样清,万象森如影。
何处一声钟,令我发深省。
独立沧浪忘却归,不觉霜华冷。
12、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13、中秋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14、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15、中秋月·登楼仍喜此宵晴 可朋 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
海面乍浮犹隐映,天心高挂最分明。
片云想有神仙出,回野应无鬼魅形。
曾向洞庭湖上看,君山半雾水初平。
16、思佳客·中秋后一日借月意 高观国 白玉楼台知几重。
夜来望断广寒宫。
一分乍阙婵娟影,二八尤宜冰雪容。
云鬓露,玉钗风。
水晶帘幕正玲珑。
殷勤再为天香醉,可惜清光付晓钟。
17、糖多令·丙申中秋 刘辰翁 明月满河洲。
星河带月流。
料素娥、独倚琼楼。
竟是何年何药误,魂梦冷、不禁秋。
少日梦龙头。
知君犹梦不。
算虚名、不了闲愁。
便有鹄袍三万辈,应不是、旧京游。
18、虞美人·中秋对月 刘辰翁 秋阴团扇如人老。
渐近中秋好。
新凉还忆小楼边。
自在一窗明月、傍人眠。
多情谁到星河晓。
只道圆时少。
他年几处与君看。
长是成愁成恨、不成欢。
19、天仙子·寿陈倅八月十五 洪咨夔 风月分将秋一半。
昨夜月明今夜满。
有人笙鹤御风来,玉绳转。
银河淡。
凉入天孙云锦段。
笑捻桂枝香婉娩。
十字金书光照眼。
看看细札促归来,漏声缓。
珂声远。
夜宿玉堂谁是伴。
20、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 京镗 乘兴西来,问谁是、平生相识。
算惟有、瑶台明月,照人如昔。
万里清凉银世界,放教千丈冰轮出。
便招邀、我辈上层楼,横孤笛。
阴晴事,人难必。
欢乐处,天常惜。
幸星稀河淡,云收风息。
更著两贤陪胜赏,此身如与尘寰隔。
笑谪仙、对影足成三,空孤寂。
描写中秋佳节的诗句4
1、丹桂花开第二番。——《思佳客·闰中秋》 2、谓洋海底问无由。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 3、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5、分明不受人间暑。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6、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
——《尾犯·甲辰中秋》 7、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8、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9、浑欲乘风问化工。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0、永夜闲阶卧桂影。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1、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2、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
——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3、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
——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4、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5、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6、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7、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8、满堂惟有烛花红。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9、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李纲《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20、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1、同是瀛洲册府仙。
——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22、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3、天应有意故遮阑。
——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4、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5、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6、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7、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28、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9、何妨小驻听吾语。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0、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1、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
——《尾犯·甲辰中秋》 32、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
——《思佳客·闰中秋》 33、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4、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35、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6、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7、月到中秋偏皎洁。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38、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
——《尾犯·甲辰中秋》 39、今宵楼上一尊同。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40、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1、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
——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42、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描写中秋佳节的诗句5
1、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2、共赏圆月一轮,喜迎中秋良宵。
3、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7、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8、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0、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11、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2、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1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4、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16、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17、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8、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19、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20、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21、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22、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23、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描写中秋佳节的诗句6
彩云追月,桂花飘香。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共赏圆月一轮,喜迎中秋良宵。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明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世悦人。
三五良宵秋澄银海,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月白风情两岸亲人同望月,牛耕女织双星伴侣偶牵牛。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中秋月圆圆,人儿团圆圆。
描写中秋佳节的诗句7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描写中秋佳节的诗句8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 苏轼《念奴娇·中秋》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
——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元宵佳节:溯源千年灯火情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每至正月十五,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沉浸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一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来历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岁月长河中徐徐展开。
源于祭祀:祈福求安的古老传统 元宵节的历史可追溯至,最初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
时期,正月十五被定为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的天神)的日子。
在《·乐书》中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彼时,朝廷在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国泰民安。
这一祭祀活动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更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与民间习俗相结合。
人们在这一天点灯盏、送灯盏,进行祭神祈福,祈求雨水丰沛、农桑丰收。
这种开灯祈福的古俗,为元宵节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使其从单纯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具有全民参与性的节日。
宗教融合:多元文化交织的结晶 佛教与道教的传入,为元宵节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了其发展演变。
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这一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逐渐在民间扩散开来,形成了观灯的传统。
与此同时,道教也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认为这一天是天官的诞辰,天官会降临人间巡查,赦罪赐福。
百过点灯、祭拜等方式祈求好运,形成了“上元祈福”的习俗。
佛教的点灯敬佛与道教的上元祈福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元宵节的庆祝形式,使其成为集宗教信仰与民俗活动于一体的节日。
官方确立:节日地位的正式提升 到了隋唐时期,元宵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其庆祝活动达到了鼎盛。
时,正月十五有闹花灯、耍百戏的习俗;则进一步发展,长安城每逢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火树银花,璀璨夺目。
颁布诏令,正月十四至十六“开坊市门燃灯”,金吾卫解除宵禁,“贵贱同游”成为制度。
这一时期,元宵节的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宗教祭祀和民间习俗,逐渐演变为全国性的节日。
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娱乐功能,成为人们社交、娱乐的重要平台。
传说点缀:浪漫传奇的节日色彩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元宵节也衍生出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为其增添了浪漫神秘的色彩。
其中,“与元宵姑娘”的故事广为流传。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善良风趣,某年冬日,他在御花园为武帝折梅时,遇见准备投井的宫女元宵。
元宵因思念双亲而心生绝望,东方朔深感同情,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
东方朔制作了象征团圆和幸福的“元宵”食物,并在民间广泛传播,同时倡导长安城民在正月十五挂灯笼。
人们在这一天吃元宵、挂灯笼,不仅品尝美味,更寄托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幸福的期盼。
这一传说不仅丰富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
习俗传承:千年不变的文化密码 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元宵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元宵最早被称为“浮元子”,后来又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它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吃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核心活动,从简单的油灯到形态各异的灯笼,再到灯火璀璨的灯会,元宵节的灯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猜灯谜则是一满智慧和趣味的活动,人们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的彩灯上供人猜解,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能展现人们的智慧和才情。
此外,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民俗活动也为元宵节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氛围。
正月十五元宵节,从古老的祭祀活动到如今的全民狂欢,历经千年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团圆、幸福、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它如同一颗璀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灯火辉煌中,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风流皇帝乾隆为什么规定中秋节皇宫要放假庆祝三天?
《周礼》有:“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从那个时代开始,天子对于月的拜祭便已形成制度。
而最为合适的时间最终确定为阴历的八月十五,这个最宜祭月赏月的日子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普遍欢度的一个重大的节日。
明清两代祭祀月神的地方在今天的北京阜城门外,《明嘉靖祭祀》记载:“夕月坛每三岁一祭,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大清会典》载:“凡夕月,每年秋分酉时祭;遇丑、辰、未、戌年祭,余年遣大臣摄祭,玉用白璧,礼神制帛一,色白,牲用太牢,乐六奏,用光字,舞八佾”,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生肖年中,凡遇牛年、龙年、羊年、狗年,都由皇帝亲祭,其余年份都派遣大臣替为祭拜。
中秋之时,帝王若亲往月坛祭拜,则将身穿月白色朝服,带绿松石朝珠,腰系龙纹金方版式白玉朝带,大约在傍晚六七点钟前往月坛祭月。
帝即位第六年起,开始巡幸塞外,至乾隆六十年,共巡幸塞外四十九次,在避暑山庄度过四十八个中秋节。
那么,是如何在山庄过中秋的呢?据《》记载,清宫各种节令活动中,每个节令都有具体的典制,其中“中秋节”占有突出的地位,到了乾隆时期节令定制就更加详细。
乾隆皇帝在山庄过中秋节要举行月供活动。
如乾隆二十八年,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院内摆月供时,有供品二十八种,其中有自来红小月饼。
祭月完后,赏宫内众人,随往山庄的皇后、贵妃及妃四位、嫔五位、贵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等,每位亦伺候自来红月饼一盘。
祭拜之后就是赏月、观灯、品尝内廷制作的月饼了。
另外,乾隆皇帝是八月十三的生日,与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只隔一日,将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两个重大的节日如此相近,因此,乾隆帝在山庄谕旨曰:“八月十三上万寿节,皇行宫行礼,御澹泊敬诚殿扈从王公大臣行庆贺礼,上奏皇太后於卷阿胜境侍膳,此王公大臣等宴凡三日”。
也就是说万寿节和中秋节连在一起放假庆贺了,而这三天时间里行宫内颁赐瓜果月饼,皇宫内外一派吉祥如意、喜庆祥和的场面不变,适时宫中还会在山庄清音阁、一片云、云山胜地等大小戏台演出承应时令的戏目,像《丹桂飘香、霓裳献舞》、《日月迎祥》、《群仙庆贺》、》《广寒法曲》等等,这些曲目大多内容是感谢皇恩、歌功颂德,为的是增添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乾隆皇帝是位孝子,每年的八月十三万寿节到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几天都要给皇太后请安,并侍奉和宴请其母后,还要为母后作中秋侍宴诗,特别是在驻跸山庄期间,八月十五时节正是山庄秋色宜人、丹桂飘香的时候,每当中秋之夜,悠闲在山庄的月夜之中,欣赏着一轮明月,皇帝与群臣们一起举杯赏月,感受着人间天上仙境般的美景,这种情与景的交融恰好迎合了人们内心最惬意的性情,乾隆皇帝是有史以来最讲究中秋活动、做诗最多的一位帝王,就乾隆帝的一生来讲,关于中秋赏月的诗就多达100余首,在这上百首的中秋赏月诗里,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做于避暑山庄,每次皇帝做好赏月诗后扈跸词臣们争着传看,大臣们看完后根据皇上诗句的意境再续上几首,附在皇上中秋诗的后面,所续诗文要求用韵巧妙讲究,格律对仗工整,最后将这些诗画制成画轴收藏起来。
八月十五中秋节,按规定皇宫中除了上述所说的祭月、设供、上香、行礼之外就是赏月了。
我们从诸多的皇帝诗文中可以看出,当年乾隆皇帝在山庄过中秋时的地点、时间以及当时的心情意境,如乾隆三十六年中秋即景中写道:“胜地云山真表地,中秋风月正秋分”。
“云山胜地为三十六景之一,每当中秋吟诗於此”。
此外,还有青枫绿屿中的月台、月色江声、梨花伴月、云帆月舫等这些以月为名的景点都影射着赏月的意境,还有一些诗文说明了乾隆皇帝每年在山庄过完中秋节后,农历十六日早便程出发至木兰围场行围打猎,因而,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清宫行围出发的时间制度。
纵观历史,将思想穿越时空,与皇帝一起欣赏山庄中秋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可以想象的出,当年盛世时期的塞外山庄是怎样的欢歌乐舞、一派丰收景象,正像皇帝诗中描写的一样:“风景皇洲争较异,彩棚瓜饼货街头”。
张琳尧 连接:古人如何过中秋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宴俗 古时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宫廷时兴吃螃蟹。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 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
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市肆间多卖之者。
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随机文章两晋十六国风云录:西晋刘琨(西晋)毛索洛斯墓庙遗产,埋葬国王王后的陵墓(两人是兄妹)俄罗斯900年木乃伊出土,女木乃伊头发睫毛清晰可见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人们被现实打败的青蛙效应,温水煮青蛙竟然是假的(谣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