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杀神白起的成名之战,10万秦军全歼24万魏赵联军 秦国东进势不可挡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5-3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

此战,白起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

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

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的成名之战,10万秦军全歼24万魏赵联军 秦国东进势不可挡

公元前293年的某一天,数十万大军在洛阳南部的咽喉之地伊阙相持。

年轻的秦国将军白起,在此迎击两倍于己的魏韩联军。

他的对手是魏国老将公孙喜。

这场战争被后世称作“伊阙之战”。

人数众多的魏韩联军气势汹汹而来,却突然停滞不前。

据斥候回报,联军主帅公孙喜与韩军主将发生了争执。

白起感到意外,并肩作战长达十年的魏韩二军怎么会突然反目呢,难道有诈?

要知道,魏国和韩国在伊阙之战前做了整整十年的战略合作伙伴。

从公元前303年开始,魏哀王与韩襄王让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蜜月期。

他们同气连枝,共伐外敌。

公元前301年,魏韩联军助齐侵楚,在垂沙之战中痛击楚师,掠得楚国宛、叶以北的大片领土。

公元前298-296年,两国锐师又佐齐攻秦整整三年,打得不可一世的秦昭王忍痛割地求和,魏国和韩国分别获得了封陵、武遂以及河外之地。

这是秦国自变法以来最大的败仗,也是魏韩史上罕见的中兴时期。

不料,秦国在割地求和的第二年大举反攻,先后派出司马错、向寿、白起三位悍将分别讨伐魏韩。

经过两年激战,两国连丢三城。

特别是秦将白起夺取了韩国三川郡重镇新城,眼看着就要夺回秦昭王割让给魏韩的河外之地了。

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不甘示弱,组建了二十四万大军反攻。

两国联军背靠周王室,驻扎在洛阳的南面屏障——伊阙要塞,封锁了新城秦军北上之路。

这便是伊阙之战的缘起。

白起派出斥兵多方打探情报,终于弄清了来龙去脉,意外地发现了克敌战机。

RDOM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的成名之战,10万秦军全歼24万魏赵联军 秦国东进势不可挡

姗姗迟来的联合军事行动

RDOM

这次合纵抗秦活动是由韩国发起的,魏国官史记作“佐韩击秦”。

但联军主帅不是韩国人,而是在垂沙之战和攻秦之役中表现优异的魏国老将公孙喜。

此刻,魏国和韩国正面临多年不遇的大危机。

魏韩外交蜜月期始于秦国威胁。

魏哀王与韩襄王曾几次入朝咸阳。

可是好战的秦昭王并没放过魏韩,还是屡屡进犯。

两人明白独自抗秦没出路,于是结为互助同盟,后来又抱上了强齐的大腿。

三年前,齐韩魏联军猛攻秦国,秦昭王被迫以割地为条件向魏韩求和,魏哀王与韩襄王别提多高兴了。

可惜两位老王恶气还没出多久,就双双去世,把抗秦的重担直接丢给了下一代。

两国领导人换届,朝野没完成整合,军心不安,民心未定,政令不太畅通,组织战争的能力有所下降。

秦国君臣嗅到了战机,才休整了不到一年就再次东征。

秦将司马错攻魏襄城时,魏昭王请求韩国支援,但与他同年即位的韩釐王并未主动援魏。

第二年,轮到韩国的武始、新城被秦兵围攻。

魏国因对秦作战不利,也没出兵救韩。

秦国先攻魏而后攻韩,显然是为了各个击破。

而魏韩两国都是各打各的,直到第三年才痛下决心联兵抗秦。

可见,两国新君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盟友关系不如先王在世时那么牢固。

当然,把黑锅全扣到魏昭王与韩釐王头上是不妥的。

魏韩庙堂一直是抗秦派与亲秦派并存的。

给齐国做小弟时是抗秦派得势,两位新君都入朝过秦国的新君,怕是少不了要权衡一下各派系的意见。

魏昭王与韩釐王需要认真考虑,到底是通过俯首称臣来换取和平,还是跟虎狼秦国血拼到底?如此一来,双方不可能像有多年合作经验的魏哀王和韩襄王那么默契。

两国的决策过程可能一波三折,只是史书记载不详。

魏国只丢了一座边城,未伤筋动骨。

韩国丢失的新城则是一座堪称边郡核心的大县,损失大得多。

秦军若是从新城东征,攻入嵩山地带,韩国首都新郑危矣。

最终,韩釐王向魏昭王提议组建联军。

魏国首都大梁有韩国做屏障,但西线的河东郡同样受河外秦军的威胁,于是同意合作。

韩国是合纵的发起方,但魏国出兵多,所以魏将公孙喜获得联军的指挥权。

但两位新君没料到,这个人事安排为联军埋下了隐患。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的成名之战,10万秦军全歼24万魏赵联军 秦国东进势不可挡

RDOM

新君上任,老将公孙喜很困惑

RDOM

二十四万大军意味着魏韩分别投入了国内将近一半的主力兵团,对驻扎新城的白起部秦军形成了数量优势。

可是,公孙喜在接到出任联军统帅的命令时,对战局并不感到乐观。

他很清楚,魏韩两国新君急于树立威信,不甘丢失父辈刚赢回来没多久的土地,才会下如此血本做一次豪赌。

这一仗背负太多政治考量,只许胜不许败。

尽管公孙喜久经沙场,与韩军多次协同作战,但对这次击秦心里没底。

他曾经在垂沙之战中遵照联军主帅——齐将匡章的号令行动,在函谷关之战中又听从齐相薛公的指挥,率领魏武卒冲锋陷阵、破军拔城。

但他缺乏做二十四万大军主帅的战斗经验。

打顺风仗问题不大,一旦碰上硬仗,联军恐怕就会同床异梦了。

眼下,伊阙关南面驻扎了大约十万秦军。

战国人所称的“伊阙山”是由伊河西岸的龙门山与东岸的香山共同组成的。

韩魏联军主力南下,驻扎于龙门山和伊河之间,在对岸的香山通道也有布防;秦军北上进攻,东临伊河,西靠龙门山以南的丘陵山地,封堵住了伊阙关的南出口。

魏韩南下不得,秦军也难以上攻,双方就这样进入了对峙状态。

该怎么打破僵局呢?公孙喜感到棘手。

魏韩联军不仅兵力是对方的两倍有余,又占据了伊阙要塞。

饶是秦国虎狼之师敢死善战,也很难正面突破联军防线。

魏昭王与韩釐王投入那么多兵马,显然是希望公孙喜能一口气吃掉十万秦兵。

可是,两国官兵被秦军痛扁了两年,士气十分低落,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并不能消除心理上的劣势。

魏军与韩军早已没有了三年前攻破函谷关的求胜欲望。

公孙喜心知此战的胜负取决于初战。

倘若初战告捷,联军会重拾信心,充分发挥兵力优势;假如初战告负,联军的斗志大概会一蹶不振,被白起小儿一举击垮。

为此,公孙喜打算利用数量先发制人。

由韩军打头阵,不断消耗秦军的实力,再让以逸待劳的魏军寻机发起总攻。

别看韩国是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其兵器制造业在战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大纵横家苏秦曾经指出,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利剑长戟可以“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韩军凭借“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的重装步兵一度获得“劲韩”之名。

公孙喜认为韩军锐卒适合充当先锋。

谁知韩军主将拒绝执行这一作战方案。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的成名之战,10万秦军全歼24万魏赵联军 秦国东进势不可挡

RDOM

魏韩分歧:谁啃骨头谁吃肉?

RDOM

就实而论,公孙喜的决策还是比较合理的。

魏国投入的应是离伊阙最近的河东军。

他们南渡黄河下洛阳,最佳集结位置在洛河以南、伊河西岸。

而韩国兵马主要来自新郑首都圈,从嵩山地带进入洛阳盆地,渡过伊河与魏军会师。

魏军主要从北来,韩军大多从东来,自然地形成了“魏军在后,韩军在前”的格局。

秦军大营设在伊阙关以南,首当其冲的正是韩军。

魏军在韩军阵营之后,并不与秦军直接对峙。

所以,主帅公孙喜才想让位置靠前且装备精良的韩军先同秦军交战。

问题是,韩国主动提议组建联军,本来就是怕自己势单力孤。

现在魏军人多反而要让韩军士兵先流血。

打赢了,韩军啃骨,魏军吃肉;万一形势不利,位于后阵的魏军也能弃韩逃生。

在韩将看来,凭借有利地形防守要比跟虎狼之师打野战安全多了,至少能保持不败。

所以,他坚决反对由韩军先出战,除非魏军能起带头作用。

那么韩魏二军兵分两路同时进攻秦军,行不行呢?如果是在洛阳南边的广袤大平原交战,也许行得通。

但在伊阙山地,做不到。

伊阙山谷的东岸和西岸都只有狭长的数里平地,中间有滔滔伊河相隔,山谷大概可屯兵七八万,装不下二十四万韩魏联军。

位置靠前的韩军几乎填满了山谷,而魏军处于伊阙山谷以北的地段,背后是通往周王畿洛阳的平原。

假如是宽阔地带,两军可以从不同方向分头进攻。

可惜伊阙山地及往南的地形都比较狭长,只能容下一方打头阵。

二十四万联军就只能轮流上阵,无法充分展开优势兵力。

魏韩联军既无法两路同时出击,又不能全部挤在伊阙山谷,剩下的选择唯有让一军先出击,另一军随后扩大战果。

但是,韩军不愿先用其众,公孙喜又不肯把魏军调换到前阵打主攻。

两军没有必胜的把握,都想保存实力。

于是魏帅韩将双双按兵不动,打算耗到对方先让步为止。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的成名之战,10万秦军全歼24万魏赵联军 秦国东进势不可挡

RDOM

地理上的误判:秦军主力不在韩军面前,而在魏军身后

RDOM

魏韩二军之所以在过去十年中配合默契,是因为甘愿接受齐国盟主的统一指挥。

有骁勇善战的齐技击做主力,魏韩俩小弟有打赢的信心,敢为大佬赴汤蹈火,以求瓜分更多战利品。

换言之,魏军于韩军单独联合作战的经验其实很少。

在齐将的运筹调度下,三国联军坚决执行作战计划,才没有给楚军和秦军留下可乘之机。

而韩魏两国实力相当,骨子里不服对方。

一旦没了共同认可的主心骨,双方很难保持行动一致。

身为主帅的公孙喜指挥不动韩军,只好舍弃先发制人的计划。

他判断秦军必定会先攻韩军,自己依然能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韩将虽不听公孙喜的将令,抱怨魏军兵多胆怂,却又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戒备秦军。

一旦白起来袭,位于前阵的韩军不想打也得打。

不过,韩军只是周密布防,连试探性进攻都懒得做。

公孙喜此刻还不知道,自己与韩将争执不下的情报早已被秦军斥兵拿到了。

白起据此决定故布疑阵牵制韩军,再集中兵力先打毫无防备的魏军。

伊阙关南面那支让韩军百般警惕的秦军,其实只是虚张声势的疑兵。

秦军主力早已金蝉脱壳,悄悄通过长途奔袭迂回到了伊阙山以北的魏军身后。

魏军以为自己在韩军背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岂不知山川是死的,人是活的。

秦军绕道联军背后杀出,魏军退路被彻底斩断,兵败如山倒,主帅公孙喜也被白起俘虏。

韩军得知人数众多的友军惨败,惊慌失措,纷纷溃逃……滔滔伊水被染得血红血红,伊阙关下尸横遍野。

二十四万魏韩联军被不足自己一半的秦军全部消灭。

败军之将公孙喜恍惚地望着堆积如山的首级,有魏武卒的,有韩国武士的。

阵亡的秦人得以马革裹尸,自己的部下们却死无全尸,悔不当初。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的成名之战,10万秦军全歼24万魏赵联军 秦国东进势不可挡

纵观整个伊阙之战,魏韩联军虽数量占优,但士气反而落于下风。

连续失败让魏韩士兵都有强烈的畏战情绪。

双方都想让别人多出力,害怕被友军当成冤大头。

两军主帅更缺乏地理想象力,头脑简单地认为挡住秦军一条北上之路就万事大吉,此战不输才没有天理!

而白起也凭着这一战闻名天下,被拜为“国尉”,成为秦军实际上的最高统帅。

《史记》有记载,“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

”除此之外,还被封为“大良造”,这是秦国军功爵位的第十六级,离侯爵只有一步之遥。

平陵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北魏是如何获胜的?

平凉之战是夏胜光三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夏军攻魏在平凉(今甘肃华亭西)地区战败的作战。

此战,北魏面对宋、夏夹击态势,迅速确定先击夏、后攻宋的方针,作战中实施攻其必救、、示弱佯退、运动中歼敌、切断粮水等战法,因而接连获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经过 夏胜光三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夏军攻魏在平凉(今甘肃华亭西)地区战败的作战。

夏主欲收复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遂乘刘宋伐魏之机,于夏胜光三年九月遣其弟谓以代攻北魏鄜城(今陕西洛川东南),为魏平西将军隗归等所击败,死万余人,谓以代逃去。

赫连定留其弟赫连社干、广阳公度洛孤守平凉,自率数万人在鄜城东截击隗归,并遣使约宋合兵伐魏。

魏太武帝拓跋焘听从太常卿之言,针对夏、宋互相观望的态势,决定先击夏,后攻宋。

以卫兵将军王斤镇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自率兵攻夏。

十一月,魏太武帝领兵围乎凉,赫连社干等闭城固守。

魏太武帝使前夏主前往招降,未果;乃命安西将军古弼等率兵往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

夏主自鄜城还安定,即率步骑2万救平凉,途中与古弼相遇,弼佯弱后退,夏主追之。

魏主遣高车部众驰击,夏兵大败,战死者数千。

夏主赫连定率余部奔还,登鹑觚原(又名浅水原,今陕西长武西北),设方阵以自固。

魏兵进而围之,断其水草,夏军人马饥渴。

赫连定引众下鹑觚原,被魏武卫将军丘眷率众击败,大溃,死者万余人。

赫连定负伤,单骑逃走,收集余部及民众5万,西保上邦(今甘肃天水)。

北魏俘夏公侯以下百余人,乘胜攻克安定。

十二月,赫连社干、度洛孤出降,魏克平凉。

夏长安、临晋、武功等城守将皆弃城而走,关中地区为魏所占。

点评 此战,北魏面对宋、夏夹击态势,迅速确定先击夏、后攻宋的方针,作战中实施攻其必救、围城打援、示弱佯退、运动中歼敌、切断粮水等战法,因而接连获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三国名将赵云为什么没有参加吴蜀夷陵之战?

之所以没有参加,不是因为不任他,不重用他了,相反,刘备虽然亲自率兵伐吴,然而,益州的战略布署,,和北面防魏,和太子镇守成都,赵云督江州,因此,虽然有夷陵之惨败,蜀汉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混乱。

... 为何不擒杀刘备,现在权威的解释,都云的这样一段话: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火烧连营后,陆逊指挥东吴人马,对刘备进行了疯狂的追击,几乎在马鞍山生擒刘备,刘备靠傅彤,程畿等人以命相搏,才侥幸突出重围,退入白帝城。

当此时,白帝城离巫县不过百余里,我国伟大的诗人先生突然听到自己被特赦的消息,高兴的大声吟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大概白帝到江陵城有千余里,那夷陵到白帝城也有八九百里,从夷陵追到巫县,再到南山,已经追了六七百里了,还差那一两百里? 然而,先主传里陆逊的态度突然180度大转变。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秋八月,收兵还巫。

已经要准备进攻白帝城了,如何又突然间收兵还巫?而且陆逊还坚决否定了,宋谦,等人的杀入白帝,擒获蜀汉领袖的光辉计划。

老实说,潘璋,宋谦和徐盛还都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他们能做出这个结论,和蜀军当时确实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有很大关系。

攻入白帝,抓获刘备,这可是一件扬名华夏的天大的功绩,难道陆逊不想把这顶光环光荣的顶在自己的脑袋后? 你要说曹丕大合士众,这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东吴那边也早知道了,相信,在夷陵之战前,在长江防线上,东吴也早已经布置好人手了,吕范,朱桓,,都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从巫县到白帝,路虽然有些难走,几天还是到的了的。

把刘备抓获,再回军抵御曹魏,时间上认为来得及,既然前面已经不顾曹魏可能发起的攻击,一路对刘备进行穷追猛打,还差这几天时间? 那是,陆逊想放刘备一马? 可能吗?话说和刘皇叔,在的蜜月过后,特别是刘皇叔成了孙仲谋的妹夫后,两个人就不断的冷战,口水战,然后发展到兵戎相见,后来,孙仲谋还指使小弟陆逊和,杀害了刘皇叔的二弟,杀人兄弟的事情都做出来了,孙仲谋没有任何要放刘皇叔一马的主客观因素。

陆逊呢?有些资料传言陆逊和时常的眉来眼去,结果,孙权却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陆逊,让陆逊有些失落。

其实和生的女儿,那遗传了良好的基因,能差哪里去,陆逊也没什么好失落的,但不管怎么说,反正,陆逊看刘备是非常的不顺眼的,好像刘备把他的心爱的女人抢走了似的,因此,在马鞍山下,陆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死者万数。

这哪里有一点想放刘备一马的迹象啊! 然而,最终,陆逊还是拉了一票人,如,骆统等将领,说服了孙权,不攻白帝城,收兵还巫。

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折回来,看看夷陵之战前,刘备的举动。

刘备发动伐吴之战,遭到了他最多人的反对,可是,刘备为了报仇血恨,仍是执意开动了战争机器。

但是,从刘备的战略部署来看,我们说他虽然在情感上被仇恨左右,但在理智上,还是保持了他一贯的清醒作风。

虽然,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蜀汉的一等一的人才迅速的凋落,关羽先后遇害,接着过世。

天不佑汉啊! 但刘备还是依照老风格,大胆用新将领。

有人说,刘备伐吴,用了冯习,张南,吴班,黄权等人,是因为他不信任诸葛亮,赵云,马超等人。

说刘备不信任马超,个人还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诸葛亮和赵云,刘备不信任,完全没有依据。

当年,刘备入川时,关张赵,诸葛全留在荆州,而带黄忠,魏延,霍峻,等入川,难道是因为刘备当时就已经不信任关张赵,诸葛了? 可以大胆的假设,如果夷陵之战,是刘备获胜,那么,冯习和张南完全有可能成为黄忠和魏延第二。

冯习张南年轻时随刘备入蜀,辗转征战,前后十年,积累了不少的作战经验,冯习和吴班在巫县曾破吴将李异,让蜀汉取得开门红,一路将战线推进到了夷陵。

起初认为赵云没有参加伐吴之战,主要原因就是他当面直谏,和老大唱反调,,刘备很不高兴,弃之不用。

但现在仔细想了想,不对,为什么,刘备对赵云并不是弃之不用,从云别传可以看出,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江州什么地方,大概就是现在的重庆。

江州往东过临江到奉节,出奉节,不过百余里,就可以攻击东吴控制的巫县。

江州往南,可以到达南中,当时,南中不稳,越巂,牂牁,建宁都时有动乱。

江州往西往北,可到成都,若是蜀汉首府有出现不稳定情况,可随时增援。

可以说,江州这个地方,在蜀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江州都督,查了一下,在章武前后,是费观,费观的家族是江夏的大族,和刘焉家族也有亲戚关系,可以说,费观在蜀汉还是有一定势力的,后来,家族也出了一个高官,蜀汉大将军。

但是,刘备东征前,还是决定让赵云督江州,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江州可以说是连接成都和白帝巫县的必经之路,试想,如果刘备兵败白帝时,赵云在江州反叛,那刘备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当时重用,然而,当他在未央殿前遭遇不测时,大呼:吾儿奉先何在?速来护驾! 旁边转出骁将,这个,董肥猪一直把他当心腹,结果吕布果断的喝道:有诏讨贼,手起刀落,立斩董肥猪。

可见,背叛你的人,常常是你自以为最信的过的人!你风光的时候,这种情况是看不见的,而在你危难的时候,第一个往井里丢石头的,常常就是你认为是心腹的那一个。

常山赵子龙和刘备唱反调,刘备为何还敢将督江州的重任托付给赵云?可见,刘备深深懂得什么叫忠言逆耳,赵云虽然当面和他唱反调,并不妨碍刘备对他的信任,相反,刘备还将督江州的重任交给了赵云。

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刘备222年8,9月间,已经退回白帝,而诸葛亮却在223年2月才从成都来到永安和刘备会合。

诸葛亮一直窝在成都干嘛,要造反啊! 恰恰相反,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大概是刘备让督办建造蜀宫,殿庙等各事宜,另外,诸葛亮一直在成都,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协助太子镇守成都,威慑异己分子。

等到诸葛亮离开成都后,汉嘉太守黄元立刻造反,当然,诸葛亮早就布了亲信杨洪在成都辅佐太子,当即遣将军陈曶、郑绰击败黄元,斩之。

从222年8月到223年2月,整整半年,诸葛亮就那么放心的让刘备在前线白帝城而不担心吗? 不错! 诸葛亮不担心,因为他知道,此时,在刘备的身旁,有一个人,叫做常山赵子龙,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对赵云的评价是征南厚重,只有短短四个字,却让东吴的天才少将军陆逊眼睁睁的望着自己的刘备在白帝城中,却不敢再进兵半步。

诚然,不认为赵云当时的兵力,能够完全击溃士气正高涨的东吴兵马,然而,厚重的赵云,率所部精兵守卫白帝城,你陆逊想在短期内攻陷白帝城? 不可能! 汉中之役后期,前锋军,几围赵云不得,反被赵云用疑兵击败,赵云行事厚重,是刘备很早就认可的。

陆逊喜欢的孙小妹经过计划,想把阿斗带到东吴当人质,结果,还是没逃过赵云的,勒兵截江,夺回阿斗。

陆逊这个人,我们说他在东吴有,和吕蒙这批前辈在时,还不能显山露水,空余时间颇多。

然而,小伙子也不闲着,很勤奋,有理想,在孙尚香在公安时,他一定是隔三差五的,有空就去窜门,说是要看望孙小妹,主要目的,他是来摸关张赵,诸葛的底的。

后来,陆逊对关羽的综合分析,精准无比,那没有下一定的工夫是做不到的。

他定然是给这四个人都开了专门的档案,因此,当他知道赵云进兵到永安时,他明白了,擒获刘备的梦想从此破灭。

因为,永安如果不能一战而定,而是如夷陵之战,,打上几个月,那么,到时可就了,如果曹魏此时攻击江陵,关羽的悲剧,看来要重演在自己的头上了,陆逊毕竟比潘璋,宋谦那伙人智商高一个档次,于是,脑袋一转,假意推说曹魏要来进攻,见好就收,其实当时,东吴若再往永安推进,真的很可能重现关羽的结局。

而刘备为什么到了白帝就不继续退回到成都,不是更安全? 要知道,刘备被陆逊从夷陵追在屁股后面,一路逃了六七百里,来到白帝,精神上应该是极度紧张,陷入的状态,然而,刘备呆在白帝不走了,如果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很安全了,他会呆在白帝城吗? 刘备呆下来了,因为,他知道,那个“子龙不弃我走也”的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已经率精兵来到永安,自己不必再惊慌失措的疲于奔命了。

而此时,孙权竟然主动派遣使者求和,从一开始拼命追杀刘备,到一转眼的遣使求和,碧眼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啊! 他自然不是真心想讲和,这一次,曹魏向他开炮,碧眼儿正疲于御敌于国门外,他听说刘备在白帝城不走了,怕啊!怕什么,刘备敢光明正大的在白帝城吃睡,白帝城中定然有精兵猛将,如果此时蜀兵再次出川,纵然只是虚张声势,也必然给东吴造成莫大的恐慌。

可见,赵云之所以没有参加夷陵之战,不是因为刘备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了,相反,刘备虽然亲自率兵伐吴,然而,益州的战略布署,一清二楚,马超和魏延北面防魏,诸葛亮和太子镇守成都,赵云督江州,因此,虽然有夷陵之惨败,蜀汉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混乱。

其实,赵云若是参加了夷陵之战,也不可能改变大局的。

想到了后来的苻融,苻融是的弟弟,更是得力助手,苻坚执意要南征东晋时,苻融几乎是哭谏不可啊! 结果还是随军出征,终没于乱军中,是挺可惜的!说的: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套在苻融头上,可也! 其实,刘备和苻坚相比,刘备还是幸运的,诸葛亮,赵云等都,如果诸葛亮和赵云像,姚苌之流,恐怕,就不会有我们熟知的三国了,也不会有我们熟知的三国群英了。

随机文章“鞭长莫及”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鞭长莫及”本来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艺术简史人的长相是前世修来的,前世修善果长相甜美/作恶则长相丑陋迅猛龙能否猎杀霸王龙,单挑打不赢霸王龙/群殴可猎杀(得不偿失)ufo为什么越来越多,丘吉尔猜想外星文明或许真的存在(未证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伊阙之战:杀神白起的成名之战,10万秦军全歼24万魏赵联军 秦国东进势不可挡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