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战:五代时期中原由弱转强的开端 此战 赵匡胤崭露头角 得到周世宗的赏识 也为以后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千问解读】
公元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一带进行了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高平之战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
九五四年,也就是显德元年的时候,周太祖郭威驾崩了。
因为亲生儿子都死了,他就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内侄、镇宁节度使、晋王郭荣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周世宗。
周太祖郭威在死去之前还让周世宗郭荣干过封府尹这一职位。
郭荣当时已经确定是太子了,这个岗位是为了让他能够锻炼能力和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
同时,也是为了铲除掉王峻和王殷这两人,清除其皇位上的障碍。
不过,虽然郭威想了很多事情,也做了很多事情,为郭荣解决了许多内忧,但是,还是没办法把外患都完全解决了。
其中,以老臣同平章事冯道为首的一派认为,刚刚继承皇位的郭荣应该马上前往开封,坐镇此次战役。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五代时期,大多数的皇帝都喜欢御驾亲征,以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严。
实际上,这大多数皇帝都是武将,而且他们前脚刚去打战,后脚家里就起内乱了,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将的唐庄宗李存勖就是这样死的。
最终,一点战斗经验都没有的郭荣选择了御驾亲征,马上前往战场。
因为,郭荣确实需要通过这么一场战役,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培养自己的军事势力。
当然,郭荣这么做,并不是脑门一热,他到了战场后没有马上提刀上马,而是在战前做好攻略。
在开战之前,周国的军队部署好了详细的战略计划,郭荣让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带着前锋先到前线,以缓解潞州城防的压力。
就在现在的河北武安,天雄节度使符彦卿、镇宁节度使郭崇,率领大军包围了刘崇军队的右翼,而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保义节度使韩通,则在现在的山西临汾率领士兵包围了刘崇军队的左翼。
中间的敌军则由郭荣亲自率领军队主力迎战,另外,还调配了河阳节度使刘词的军队,让他随机进行增援。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次周国军队为迎战刘崇的军队做的战略规划非常合理。
他们充分利用了兵力优势、地形优势,最大限度地避开了刘崇军队的火力,并且,还把他的军队包围了起来,创造了许多反击的机会,让刘崇的军队有来无回。
当时的赵匡胤是周世宗郭荣的侍卫亲军将领,也趁着这一次机会上阵杀敌,赢得军功。
北汉和周国军队的主力在泽州高平县的巴公原进行了交手,史称“高平之战”。
耶律敌禄是当时辽军的主将,他先对周军进行了侦查,发现:郭荣的军队的实力实在太强大了,而且,阵型对自己也非常不利,于是,马上找到了刘崇,要求他就郭荣军队的阵型重新配置、合理调整军队士兵的分配,制定出新的作战计划。
但是,刘崇觉得他太过于大惊小怪,觉得郭荣的军队人数并没有很多,而且,骑兵的占比很低。
而自己这边集结了十万大军,双方的力量不对等,郭荣完全不是自己的对手,甚至,还后悔向辽国求援了。
刘崇和辽国主将的观念不统一,最后,两人吵翻了,辽国主将决定不出兵,选择在一边旁观这场战役。
负责左翼军队的将领是张元徽,他是北汉的第一悍将,特别擅长重骑兵的冲锋,在高平之战开始之前,已经干掉了后周大将穆令均。
张元徽在接到刘崇出击的命令以后,亲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由他率领的四千名铁甲骑兵,逆着风冲向了周军的右翼。
周军这边迎战的是樊爱能和何徽,他们本来觉得今天的天气、风向有利于他们军队,却没想到敌军这样气势汹汹地冲进来,马上就吓破了胆。
樊爱能和何徽都是后汉的老将领,对后周没有太多忠诚度,面对这样的敌军,自然不可能拼死战斗了。
主将樊爱能的胆子都被吓破了,他的骑兵自然也不可能抵挡住来势汹汹的敌军,很快何快的士兵被冲散。
等到骑兵败了下来,战场上一片混乱,也扰乱了何徽的步兵方阵。
这两位后汉将领看到这样的局势,觉得不太妙,马上撇下了自己的军队,骑着马逃跑了。
北汉军看到张将军一下子就把敌军击溃了,顿时士气大涨,纷纷顶着风沙,向周军的阵型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周军的右翼马上就被击溃了。
这个时候,皇帝周世宗体现了自己英勇的一面,坚持坚守岗位,他拔出宝剑将敌军射过来的箭拨开,对着他的士兵们大声喊道:“各位将领们,现在就是建军立业的好机会了。
大家不要害怕,把敌军都杀了。
”周国士兵看到自己皇帝都没有逃跑,马上稳定了心绪,但是战场上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听到这样一番话,赵匡胤热血沸腾,直接冲到张永德面前大声地喊:“现在我们的君主有困难,我们难道不应该帮他解决问题,浴血奋战吗?现在敌人的军队从我们的两翼包抄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两翼反击回去,稳定阵型等待援军刘词将军来了,我们就能进行全面反击了。
”张永德也是一名勇猛的将士,马上表示愿意和赵匡胤一起奋斗。
这个时候,赵匡胤和张永德各自率领了两千名英勇的骑兵向两翼发起反击。
看到将士们这样做,周世宗也是脑门一热,把保护自己的御前禁军都派去增援中军,只留下五十名近身侍卫保护自己。
热血沸腾的周兵们,每一个都奋不顾身地杀敌,赵匡胤更甚,骑着马在北汉军阵中来回穿梭,沿路砍死了几名敌军大将,此时,只能用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来形容他了。
也因为他的英勇,右翼军的士气大增,凭借着有利的天气因素,向北汉军队发起了勇猛的反击。
此次,周军向汉军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刘崇突然发现,这次战役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顺利,马上屏退了自己身边的乐队,拿去旗鼓亲自指挥战役。
他收缩军队的阵型,让士兵们沿着一条小河全力抵抗周军。
也是上天保佑周军,正在这时,周世宗的援军刘词老将军终于赶到了战场。
本来刘崇的军队就处于下风,再遇上这一只生力军,更是无力抵抗,最终,北汉军全线溃败,后周取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纵观整个战局,周世宗柴荣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和他的英勇神武不无关系,面对自己的将领阵前降敌他依然能够做到镇定自若,不乱阵脚,这才使得涣散的军心得以再次凝聚。
试想一下倘若当时柴荣怯懦了,唯一的结局就是身死人手。
反观刘崇,他的骄傲轻敌,不懂逆风作战的危害,听不进意见无疑都是导致他最终失败收场的致命因素。
高平之战是历史上的有名战役,经此一战,中原王朝由弱转强。
此后,周世宗选贤任能,南征北战,扫平割据,也为以后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邯郸之战:秦国本应该不该输的战役 不然秦国将提前20年统一
之战又称建立之战,指的是战国末期,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建立秦朝的战争。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到公元前221年灭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而于公元前221年正式建立秦朝。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完全有可能提前的。
特别是这位君主在位时,秦国已经在整体实力上超越了山东六国。
在后,元气大伤,这完全是一个趁机消灭赵国的机会。
但是,在长平之战后,秦国输了一场最不该输的战役,如果这场战役秦国能赢,秦一统六国的时间将至少提前20年,也即很可能在公元前200年之前,秦朝就能建立了。
一 首先,秦国最不该败的一场战役,就是邯郸之战。
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
从时间上来看,邯郸之战紧随长平之战后。
众所周知,在长平之战中,击败,并坑杀了45万赵国士卒。
而这,意味着原本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的赵国,失去了最根本的实力。
所以,对于秦国上下,自然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也会顺利拿下,从而彻底消灭赵国。
为此,在邯郸之战前,秦昭襄王甚至赐死白起,也即在秦昭襄王这位君主看来,没有白起,秦国同样可以消灭元气大伤的赵国。
诚然,如果当时只有秦国和赵国这两个诸侯国,结果无疑会如秦昭襄王所料。
二 但是,山东六国虽然无法单个和秦国相抗衡,但是,团结起来的话,在任何时候都能让秦国吃瘪。
在邯郸之战中,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
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
由此,对于已经围攻邯郸城数年的秦国大军,已经疲惫不堪。
当然,对于邯郸城之内的赵国,同样是弹尽粮绝。
所以,如果没有和的出手,邯郸城很可能会在公元前256年被攻破。
一旦多年的邯郸被攻破,赵国即便迁都,也只是苟延残喘,无法干预到秦国消灭其他诸侯国。
不过,正是魏国和楚国的大军,导致围攻邯郸城的秦军腹背受敌,从而一败涂地。
三 在邯郸之战中,秦国总共派出了25万左右的兵力,结果付出了一半伤亡的代价。
除了10多万士兵的伤亡,秦国多位君主攻占的疆域,也。
此战,魏国和楚国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导致河东郡数座城池失守。
河东郡曾是魏国的疆域,在战国中期被秦国攻占,结果现在又回到了魏国手中了。
在魏国和楚国节节胜利的背景下,原本对秦国畏惧不堪的韩国,也加入到联军中,至于奄奄一息的赵国,同样派出了大军来收复失地。
于是,赵国、魏国、韩国、楚国趁机收复之前被秦国攻占的大片疆域。
由此,这意味着秦昭襄王、等君主呕心沥血的成就,一下子就毁于一旦了。
因此,对于秦昭襄王之后的,又需要重新,也即需要继续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
四 最后,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秦国在邯郸之战中取得胜利,那么,非常明显的是,赵国的灭亡时间将提前数十年。
在此基础上,秦国完全有机会在公元前200年之前消灭韩国、魏国、楚国、、齐国等诸侯国,从而将秦朝建立时间提前20年。
那么,问题来了,邯郸之战,秦国为何没能拿下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两点。
一是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削弱了秦军的战斗力。
在邯郸之战前,白起指挥了秦国对外的关键战役,比如、、等,也即白起不仅指挥才能更高,也和秦军将士的磨合度更高,所以,继续由白起领军,自然能提升秦军攻破邯郸的胜算。
二是秦国的骄傲自满,促使其没有对楚国、魏国等诸侯国的干涉进行防备。
在此之前,秦国经常对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进行分化和瓦解,不过,在邯郸之战期间,秦国却没能对魏国和楚国施加压力,更没能从中破坏,这也是秦国在邯郸之战中遭到惨败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对于山东六国来说,邯郸之战的胜利,直接推迟了秦一统六国的时间,成为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赤壁之战只是场小战役?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次战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