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只是战败,为什么刘备突然就病死了呢?
【千问解读】
在221年四月称帝(昭烈帝),国号汉(史书一般称之为蜀、西蜀或蜀汉),定年号为章武,立为皇太子,以为丞相,许靖为司徒,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为翊军将军。荆州的失守,对刘备是一个沉重打击,不仅使原来准备分兵两路北取中原的计划破产,而且失掉了一个重要战略地区。
刘备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决意夺回荆州,称帝后不久(同年七月),便亲率 五六万大军,东征。
01、东征孙权 对于刘备的东征,在蜀汉内部,有些人是持异议的。
如赵云就曾对刘备说: 国贼是,不是孙权;如果我们先灭掉曹魏,孙吴自然就会降服。
现在曹操虽死,但篡汉,应当利用人们对篡汉不满的情绪,早日出兵占据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凶逆。
关中、关东地区主张正义的人,一定会带着粮食赶着马车来迎接王师。
因此,不应把曹魏搁在一边,先和孙吴争战。
战争一起来,一时解决不了,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 赵云这一先进兵讨伐头号敌人曹魏的意见,是可取的。
但刘备听不进去,他夺回荆州的决心下定了。
这时的孙权,对曹魏则抱着靠近的态度。
曹丕称帝后,孙权立即派人祝贺,并将投降后落在自己手中的魏将送回许都。
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孙权称臣于魏,是为了争取时间,稳定新占荆州的统治,免得曹魏进攻自己;当蜀汉进攻时,希望曹魏能保持中立,防止两面受敌。
因此,当曹魏使臣携带吴王的印绶来到东吴时,孙权表示非常欢迎。
他对部下说:“以前也接受过的分封,当汉王,这是权宜之计。
现在曹丕封我为吴王,又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接受吴王的封号,定年号为黄武。
对于蜀汉的进攻,孙权是做了一些准备的。
他把都城从建业迁到长江中游的武昌(今湖北鄂城),以便于扼守荆州;又任为镇西将军,统领李异、刘阿等进驻巫县(今重庆巫山)、秭归(今湖北秭归),加强西线防务。
他还派使臣到蜀汉,要求重归旧好,刘备不同意。
刘备率军东下后,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孙桓等大将及战士五万人,西上拒敌。
02、张飞之死 刘备率军出发时,派人送信,调驻守在阆中(今四川阆中) 的车骑将军张飞,领兵万人到江州(今重庆)会合。
张飞虽然作战勇猛,有万人敌之称,但性急如火,而且对部下态度粗暴, 动不动就鞭打士卒,引起部下对他的不满。
刘备曾劝诫张飞说:“你刑杀过分,又经常鞭打健儿,还让他们不离左右,这是取祸之道。
”刘备要张飞改变对部下的态度和提防左右生变,张飞不听。
这次张飞领兵出发时,帐下将领张达、范强伺机将他杀害,带着他的首级,投奔孙权去了。
张飞被杀的消息传来,刘备更加震怒,继续领兵东进。
当刘备到达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时,孙权又派遣使者前来求和,诸葛亮的哥哥(字子瑜),当时任孙吴南郡太守,也写信给刘备,劝他解仇继好,停止用兵。
刘备不听。
蜀汉军队的先头部队,在将军吴班、冯习率领下,首先打败吴军李异、刘阿部于巫县,然后进兵秭归。
当刘备从秭归领兵出发时,治中从事黄权谏阻说:“吴人悍战,而且我们水军顺流东下,进易退难,我请求当先锋同敌人较量,试探其虚实,陛下应该为后镇。
” 刘备不听,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长江北岸诸军,防备魏军进击蜀军侧翼,自己亲率大军在南岸沿山势东进。
刘备还派到沅水流域 ”地区,争取他们出兵配合。
武陵郡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率众北上,协助刘备作战。
03、猇亭对峙 222年二月,蜀军进至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设立了大本营。
前部则到达夷道(今湖北宜都),将孙权侄儿孙桓率领的一部分吴军包围了。
当时,吴军的一些将领要求主动迎击,但陆逊考虑到蜀军来势很猛,数量又不少,强攻硬打是要吃亏的。
他对诸将说:“刘备举兵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借高处,据守险要,很难一下子攻破,即使攻破,也难以获得全胜。
如果出击不利,影响大局,问题就严重了。
现在我们可以奖励战士,多多出谋划策,等待形势的变化。
蜀军是沿山地行军的,兵力难以施展,自然要拖得很疲乏,我们可慢慢抓住他的弱点对付他。
” 于是,陆逊采取了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
他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几百里的让给蜀军,把部队集中在猇亭地区。
刘备对于陆逊这样的对手,没有放在心上,他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东西一线,安下了许多营寨,分散了兵力。
当刘备派兵挑战时,陆逊坚守营寨,就是不出战。
双方在猇亭对峙达六七个月之久。
蜀军被阻在猇亭夷道一线,一直找不到同吴军决战的机会,运输困难,天气渐热,斗志逐渐涣散,士气越来越低落。
这时,刘备放弃了“水陆俱进”的有利条件,将水军移到陆上,命令军队在山林中。
于是,陆逊决定反攻蜀军。
对于陆逊决定这时反攻,手下的一些将领困惑不解,说:“进攻刘备应当在他初入境的时候;现在已经让他深入五六百里,拒守已经有七八个月,一些要害的地方,他已经加固守备。
这时进攻一定是不利的。
“ 陆逊回答说:“刘备是一个狡猾的敌人,经历多,见识广,他的军队开始集结时,各方面考虑得很细致,士气也旺盛,我们不应该同他们硬拼。
现在他们在这里驻扎了很久,没有得到进攻我们的机会,兵士已经疲劳,斗志已经消沉,策划不出什么好计谋。
所以,现在正是我们发动进攻,打败蜀军的好时机。
” 诸将认为说的很有道理,决心在反攻中取胜。
04、 为了做到有把握,陆逊先作试探性的进攻。
他先攻蜀军一个营寨,结果失败了。
但是他却从这次交锋中摸到了蜀军的弱点,想出了打败蜀军的办法。
他命令战士每人都带一把茅草,到达蜀营外,在放火的同时,猛攻蜀军,结果很成功。
接着,他率领诸军,全线出击,用同样的办法,连破四十余营,杀死蜀将 冯习、张南和 蛮族”首领沙摩柯。
蜀将杜路、刘宁等被追得无处可逃,只好投降。
在夷道包围孙桓的蜀军,也溃逃了。
刘备率领残兵败将,登上夷陵西北的马鞍山依险据守。
陆逊不给他喘息时间,集中各路兵将,四面围攻,结果蜀军溃败,被杀死一万多人。
刘备带领少数人马,乘黑夜冲出重围,逃归白帝城。
这一仗,刘备人马大部分损失掉,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丧失殆尽,元气大丧。
刘备又是羞愧、又是怨恨地说:“我竟至为陆逊所折辱,岂不是天意!” 不久,在江北的黄权,由于道路被截断,回不去蜀汉,被逼之下,率众投降了曹魏。
蜀汉有关官员请求扣押黄权妻子。
刘备说:“不是黄权辜负了我,是我辜负了黄权,没有接受他的劝告。
”对待黄权家属,仍如同往常一样。
战争结束后,孙桓见到陆逊,称赞说:“以前我被包围时,埋怨你不派兵相救,如今,才知道你的指挥调度,实在有方啊!“孙权当然更高兴,加封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
05、 刘备逃回白帝城之后,吴军的一些将领如、潘璋等主张乘胜追击,捉拿刘备。
孙权询问陆逊的意见,陆逊考虑到曹魏虽然外示友好,内里实有奸心,很可能乘机袭击东吴后方,不宜深入蜀境,便建议孙权下了退军的命令。
刘备逃归白帝城后,改鱼腹(县治白帝)为永安,自己驻在这里,命赵云来这里守护。
刘备惨败的消息传到了成都,诸葛亮大为震动,他叹息说:“如果(字孝直)不死,一定能够劝阻主上(指刘备)东征,即或东征,也不致遭到这样的惨败。
” 这说明诸葛亮原来在伐吴的问题上,并没有持坚决反对态度。
因为荆州的丢失,影响他的整个战略部署,他是不甘心的,他不能以放弃荆州为代价,来维持吴蜀联盟关系。
他以为,刘备的东征是可以取得胜利的,没想到结果竟造成这样的局面,于是想起法正,来了一个事后叹息。
结束后不久,曹丕果然发兵进攻东吴。
原来曹丕想利用孙权有赖于曹魏的时候,加强对东吴的控制。
他要求孙权送儿子到洛阳作人质,以表示忠心,还索取大量等贡物。
孙权对曹丕物质上的要求尽量满足,索要的贡物,一一凑足奉献。
但对送子入质,孙权则以“孙登年幼,不宜入洛”为辞,婉言拒绝。
222年九月,曹丕以孙权不送质子、不听命令为由,亲率大军南征。
面对曹魏大军的进攻,孙权一方面调兵遣将,分路迎击;一方面派使臣到蜀汉求和。
兵败之余,无能为力的刘备,既担心孙权的继续进击,又担心曹魏灭掉东吴,对自己不利,便同意了孙权的和议,派使者往东吴复命。
虽然吴蜀双方讲和了,但猇亭之战的惨败,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不仅荆州没有夺回来,而且使蜀汉的元气大伤。
忧心忡忡,加上年老和过度劳累,终于使他一病躺倒了。
223年二月,刘备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派人去成都将丞相诸葛亮请到白帝城来,安排后事。
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干,比曹丕高十倍,必定能够安定国家,成就大业。
假如嗣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嗣子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
“ 诸葛亮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
“ 刘备又告诫刘禅和另外几个儿子说:“我死之后,你们要把丞相看作父亲一样,和他共理蜀汉。
“四月,刘备死于白帝城永安宫,终年63岁。
刘备还给刘禅留下了一个遗诏,其中有这样的话:“人活50岁就不算是短命,我已60多岁,死了没什么可遗恨的,只是非常挂念你们兄弟。
你们一定要奋勉,不可懈怠。
凡事不能以为是小恶就去做,也不要以为是小善而不去做。
你们要努力学习,可阅读《汉书》、《礼记》;闲暇时要看诸子及《六韬》、《》,可以增长人的智慧,锻炼人的 意志。
听说丞相已把《申子》、《》、《》、《六韬》等书抄写了一遍,你们可以向他请教。
” 刘备这样的托孤,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这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器重和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麻喇姑只是个侍女,为什么她死后以嫔妃礼下葬?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帝王作为古代社会最有权力的人,他们可以拥有后宫佳丽。
而关于后宫之中的妃嫔制度,人们也是非常好奇。
在清朝时期,的后宫各级有如下的规定,除了正妻皇后,还有皇贵妃、贵妃、妃子、以及嫔位共计十五人。
除了这些明确的规定,在嫔以下的女子,皇帝可以任意增加自己的后宫。
众所周知,古代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人人都需要恪守规定。
在当时那个时代下,人人都得遵守,而且不可做僭越身份的事情。
这些封建制度,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
在皇帝的后宫之中,同样也有着非常森严的等级,能够进入到后宫的妃嫔,她们的出身非常重要,往往家族势力越显赫的她的位分就越高。
在一些影视剧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地位低下的妃嫔,她们不仅得不到皇帝的重视,甚至在生育了子女之后,还不能够留在身边抚养。
但是在清朝的后宫中,有这样一位女子,她叫苏麻喇姑,只是后宫中的一个侍女,那为何在她死后,要以的身份安葬她? 说到苏麻喇姑,就得从她的身份说起。
当年孝庄从蒙古来到盛京与联姻,两个人其实没有真情实感。
而此时的皇太极还没有登位为皇帝,孝庄也只是皇太极的侧福晋。
作为贴身侍女的苏麻喇姑,一直陪伴在孝庄身旁。
由于她非常善于语言学习,所以她很快就学会了语言。
苏麻喇姑出生并不好,她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当年还是作为陪嫁才进入了皇室。
由于她非常能干,帮助孝庄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从而巩固了孝庄在后宫中的地位,因此,对于孝庄而言,苏麻喇姑非常值得她信任。
在皇太极驾崩之后,由于没有立下遗嘱,所以引发了皇室争夺皇位之战。
她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机智,让年仅六岁的福临成为了皇帝。
当时掌权,进入到京城后,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甚至连想要见孝庄一面都很难,而在这一过程中,苏麻喇姑就充当信使的角色,为顺治皇帝和孝庄之间传话。
后来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也有能力亲自处理朝政了,苏麻喇姑也就不用在他们之间充当信使的作用了。
众所周知,天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而在历史上,康熙皇帝就曾得过这种疾病。
当时康熙才出生不久,就染上了这种使人闻之色变的疾病。
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差,人们无法治疗这种疾病,所以就将其送到宫外去治疗。
由于孝庄放心不下康熙,所以就派苏麻喇姑出宫去照顾他,毕竟苏麻喇姑是孝庄最为放心的人了。
当时苏麻喇姑每天都要去康熙的住所照顾他,并且还要定时返回到宫中向孝庄太后汇报情况。
由于苏麻喇姑也学习了不少的满族文化,所以在照料康熙的同时,也担任起老师的角色。
经过苏麻喇姑的悉心照料,康熙很快就得到了恢复。
而且照顾他的这几年中,康熙与苏麻喇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且还把他当作自己的额娘。
后来孝庄太后去世,作为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苏麻喇姑,更加受到康熙皇帝的敬重。
由于当时苏麻喇姑一个人居住在深宫之中,为了缓解她的孤独之情,康熙皇帝将他的第12个孩子交给她抚养。
在清朝的制度中,妃位以下的都不能抚养孩子,而在当时,苏麻喇姑也只是个侍女。
康熙皇帝这一做法打破了规矩,但是也不得不说,他对苏麻喇姑的重视。
虽然当时年事已高,苏麻喇姑仍然地抚养皇12子,后来皇12子也不负众望,在文字武功方面都非常的出色。
后来康熙皇帝废除了太子,引发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嫡长子的位置,由于苏麻喇姑政治嗅觉敏锐,才避免了皇十二子卷入到储位之争中。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皇帝登基后,也没有铲除皇十二子。
苏麻喇姑虽然没有身份和地位,但是她一生中经历了四个皇帝,而且对于这几个帝王而言,都非常尊敬她。
晚年时期,在康熙皇帝和皇12子的照顾下,她过得非常安详平和。
后来由于年事已高,最终离开了人世。
当时康熙皇帝正在宫外寻访,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放下手中的事物,亲自赶回到宫中料理苏麻喇姑的后事。
不仅如此他还以妃嫔的身份安葬了她,从苏麻喇姑一生的来看,获此殊荣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邯郸之战:秦国本应该不该输的战役 不然秦国将提前20年统一
之战又称建立之战,指的是战国末期,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建立秦朝的战争。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到公元前221年灭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而于公元前221年正式建立秦朝。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完全有可能提前的。
特别是这位君主在位时,秦国已经在整体实力上超越了山东六国。
在后,元气大伤,这完全是一个趁机消灭赵国的机会。
但是,在长平之战后,秦国输了一场最不该输的战役,如果这场战役秦国能赢,秦一统六国的时间将至少提前20年,也即很可能在公元前200年之前,秦朝就能建立了。
一 首先,秦国最不该败的一场战役,就是邯郸之战。
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
从时间上来看,邯郸之战紧随长平之战后。
众所周知,在长平之战中,击败,并坑杀了45万赵国士卒。
而这,意味着原本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的赵国,失去了最根本的实力。
所以,对于秦国上下,自然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也会顺利拿下,从而彻底消灭赵国。
为此,在邯郸之战前,秦昭襄王甚至赐死白起,也即在秦昭襄王这位君主看来,没有白起,秦国同样可以消灭元气大伤的赵国。
诚然,如果当时只有秦国和赵国这两个诸侯国,结果无疑会如秦昭襄王所料。
二 但是,山东六国虽然无法单个和秦国相抗衡,但是,团结起来的话,在任何时候都能让秦国吃瘪。
在邯郸之战中,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
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
由此,对于已经围攻邯郸城数年的秦国大军,已经疲惫不堪。
当然,对于邯郸城之内的赵国,同样是弹尽粮绝。
所以,如果没有和的出手,邯郸城很可能会在公元前256年被攻破。
一旦多年的邯郸被攻破,赵国即便迁都,也只是苟延残喘,无法干预到秦国消灭其他诸侯国。
不过,正是魏国和楚国的大军,导致围攻邯郸城的秦军腹背受敌,从而一败涂地。
三 在邯郸之战中,秦国总共派出了25万左右的兵力,结果付出了一半伤亡的代价。
除了10多万士兵的伤亡,秦国多位君主攻占的疆域,也。
此战,魏国和楚国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导致河东郡数座城池失守。
河东郡曾是魏国的疆域,在战国中期被秦国攻占,结果现在又回到了魏国手中了。
在魏国和楚国节节胜利的背景下,原本对秦国畏惧不堪的韩国,也加入到联军中,至于奄奄一息的赵国,同样派出了大军来收复失地。
于是,赵国、魏国、韩国、楚国趁机收复之前被秦国攻占的大片疆域。
由此,这意味着秦昭襄王、等君主呕心沥血的成就,一下子就毁于一旦了。
因此,对于秦昭襄王之后的,又需要重新,也即需要继续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
四 最后,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秦国在邯郸之战中取得胜利,那么,非常明显的是,赵国的灭亡时间将提前数十年。
在此基础上,秦国完全有机会在公元前200年之前消灭韩国、魏国、楚国、、齐国等诸侯国,从而将秦朝建立时间提前20年。
那么,问题来了,邯郸之战,秦国为何没能拿下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两点。
一是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削弱了秦军的战斗力。
在邯郸之战前,白起指挥了秦国对外的关键战役,比如、、等,也即白起不仅指挥才能更高,也和秦军将士的磨合度更高,所以,继续由白起领军,自然能提升秦军攻破邯郸的胜算。
二是秦国的骄傲自满,促使其没有对楚国、魏国等诸侯国的干涉进行防备。
在此之前,秦国经常对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进行分化和瓦解,不过,在邯郸之战期间,秦国却没能对魏国和楚国施加压力,更没能从中破坏,这也是秦国在邯郸之战中遭到惨败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对于山东六国来说,邯郸之战的胜利,直接推迟了秦一统六国的时间,成为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