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五大二级英雄,这位山东好汉在286位二级英雄中排名第一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5-2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在我国近代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战斗英雄,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抗美援朝中五大二级英雄,这位山东好汉在286位二级英雄中排名第一。

b3119313b07eca80c23cf791f50cf6d8a1448344.jpg

五,朱友恒

朱友恒(1930~1996),四川珙县珙泉镇小溪村人。

珙县初中毕业后入伍,1949年10月随部队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0月初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的一员,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斗。

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等职。

先后参加了黄草岭阻击战、云岳山战斗、山阳里阻击战等战役。

在1951年5月战斗中,他击毁敌汽车二辆,荣立三等功一次;同年6月的阻击战中,击毁敌人坦克二辆、战车一辆。

荣立特等功一次,同时被授予“反战车英雄”称号,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战斗英雄奖章。

1952年再立三等功一次。

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表彰。

1992年朱友恒应朝鲜人民共和国邀请,赴朝观光,受到朝鲜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e52443be4446416a83507b0087c567ce.jpg

四,刘继和

刘继和是辽宁黑山人,1950年,刚满18岁的他参军入伍,被分配到了高射机枪连,来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或许是天生对机枪有一种偏爱,刘继和第一次摸枪,那种光荣和神圣感油然而生,他在给家里的信中说:“我在部队里,可是摆弄最厉害的枪!那可是能打下飞机的东西!”

有一次,班长刚刚学习高射机枪技术回来,他就天天跟在班长后面学,直到班长将整套技术都教给他。

可是,满以为学会了技术,就能打下飞机,但一连几个月,他眼睁睁看着敌军的飞机从低空飞过,子弹都打完了,可就是打不到。

刘继和静下心来反思,看来,自己的这点技术根本不足以打下敌人的飞机。

于是,他便下狠心继续钻研技术,没过多久,就能闭着眼睛折装机枪,而且还对里面的部件一个一个研究,最后,终于搞清楚了内部原理,并对机枪进行了大胆的改良。

很快,刘继和就有了收获,他的第一梭子子弹打出去,一架飞机的左翼就冒了烟,摇晃着翅膀逃跑了。

总算开张了!刘继和心里激动万分,可是,这次短暂的喜悦后,他又陷入了打不到的怪圈,两个月过去了,子弹没少打,可再也没有什么战果。

琢磨来琢磨去,刘继和才发现,之所以打不中飞机,是因为目测水平太差。

为此,他特意跑到了师部山炮营,人家只要有任务,他就跟着学,每天都是最后一个撤离炮兵阵地。

当时,阵地天寒地冻,为了学习目测,刘继和手脚全都冻伤了,最后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上了,可他依然在坚持。

最后,刘继和的目测水平竟然比山炮营的尖子号手还准,山炮营营长还专门找他谈话,想把他调过来,刘继和一听,吓坏了,他的目标是飞机,可不是在这里!

刘继和不久后回到了连队,便接到了蹲守马良山的任务。

当时,敌军步兵加坦克已对这里实施了16次攻击,可都被我军打了下去,他们只好派飞机对这里狂轰滥炸。

坚守的官兵都撤了下去,只有刘继和冒着敌人的炮火,在这里坚守。

功夫不负有心人,蹲守的第一天,他就迎来了大货!敌人8架飞机开始对这里进行低空轰炸,火箭弹、汽油弹、炸弹一股脑地往下泄,刘继和刚想瞄准,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他不远处,将整块土翻起来,将他埋进土里,他挣扎着爬了出来。

机枪阵地被毁,他便仰面倒在地上向敌机射击,一架敌机突然剧烈颤抖,冒着一股黑烟扎向了地面。

干掉了一架飞机,但刘继和也暴露了,几架敌机同时发现了这个火力点,都开始向他这里狂泄炸弹。

刘继和趁着炮火间隙,抱着高射机枪不停地滚向一个又一个弹坑,身上多处中弹,血肉模糊,他感觉这样躲不是个事,后来干脆不再躲了,就仰卧在一个弹坑里,向一架正飞来的敌机打出一梭子子弹。

结果,这架敌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股烟坠向了大地。

接连被干掉两架飞机,敌人知道遇到高手了,纷纷拉升高度,逃之夭夭。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继和不顾自己身上多处负伤,坚持不下火线,硬是在这里蹲守47天,共打落飞机3架,打伤4架,创造了高射机枪打下飞机的纪录,后来一直无人能破。

志愿军鉴于他的英勇表现,给他记特等功,授予“二级英雄”称号。

f54cfbf929394221b46425a855712615.jpg

三,周文江

他出生于1924年的六月份,是地地道道的江苏人,1944年的时候加入中国军队,先后参加过两次大战,他是从一个小小的士兵,依靠着自己的能力打上来的。

他成名的时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当时他隶属于九兵团177团的副营长,他们是第一批进入朝鲜作战的部队,不久之后双方就展开了大战,在一次战役中美国陆军的第一师让我军包围在了长津湖地区,当时我军猜到他们的突围方向就是长津湖的西兴里,这个地方又能阻止敌人逃窜,又能阻击援兵,所以中央就决定一定要拿下这个地方。

当时负责拿下这个地方的就是周文江所在的部队,他们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拿下了阵地,但是这个地方攻下来简单,但是即将面对的敌人的强势进攻地方,他带着他部队的一个连,在这块阵地上坚守了整整一个星期,一共成功打退敌人28次进攻,打死美军500多人,胜利的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但是战争结束他们一个连100多人却只剩下了20人。

在此次大战时候他的连队被授予了一等功臣连的称号,而他作为指挥员也成了二级战斗英雄,并且中央直接把他从一线调回,派到师部当青年科的科长,原来周文科早就是国家的英雄,整整20军力选出四个战斗英雄,其中周文科就是其中一名。

当时和他一块获得此称号的其他三个人都在朝鲜战场上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所以国家决定保住20军最后一个英雄,回国后他担任河南分区的副司令。

二,刘俊卿

刘俊卿(1911-1952),男,湖南省湘乡县人,战斗英雄。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革命,党员,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第三营机炮连班长。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四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向597.9高地发起进攻,他最先向指挥所报告了敌人开始进攻的情况,并用机枪毙伤敌70余人。

至十六日,坑道被敌人炸毁半截,他积极组织抢修,保证了坑道及10多个伤员的安全。

不久,敌人再次围攻坑道,他跳出坑道口,用机枪毙伤敌20余人。

后因子弹打光,10多个敌人一拥而上,他冲入敌群,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u=3397742287,3457300932&fm=173&s=88E27223082382C61C3CA49E0100C081&w=500&h=499&img.jpg

一,马忠庆

马忠庆是山东荣成人,从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到他们村子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马忠庆义愤填膺,便加入了儿童团,很快成为一名小英雄。

有一次,日本鬼子又进了村,马忠庆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游击队。

不过,日本鬼子有18个人,每人都有精良的武器,而游击队只有25人,而且只有两条枪、20发子弹,要干掉鬼子,确实不容易,但是,这一仗下来,游击队却将鬼子全部歼灭,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日本鬼子来村里之前,马忠庆便和儿童团的伙伴们想了一个办法:将全村的狗集中起来,喂它们吃辣椒,让狗变得很狂躁,等鬼子来的时候,就把这些狗都放出来,像狼一样扑向日本鬼子。

正是在这些狗的配合后,游击队将18个鬼子全都干掉了!战后,游击队为马忠庆向上级请功,奖励了他一块肥皂。

1950年,马忠庆随部队入朝作战,时任第47军139师415团1营1连3排7班班长。

一个月后,马忠太就遭遇了入朝以来的第一仗:临津江战斗。

当时,马忠庆所在的连受命攻占338高地。

338高地由敌军两个营把守,配置了4挺重机枪,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马忠庆向连队申请,担任尖刀组长,干掉敌军的机枪火力点。

在战斗中,马忠庆没有与敌人硬拼,而是带着7班趁着夜色绕过敌人火力点,从山背后的悬崖往上爬。

悬崖与地面呈70度角,几乎是立面,十分凶险,有两个战士掉下了悬崖,不幸牺牲。

马忠庆第一个爬上悬崖,开始组织进攻,敌人万万没有料到,我军会从悬崖那里爬上来,慌忙调转枪头向尖刀组射击。

马忠庆将人员分成两组,一组用冲锋枪与敌人对射,压制敌人火力,另一组由他带领,凭借山体树木向敌人投弹,猛冲猛打。

马忠庆第一个冲到敌人掩体前,迅速向掩体塞进了三颗集束手榴弹,敌人的第一个掩体被炸掉。

接下来,马庆忠又扑向第二个掩体。

敌人吓坏了,疯狂向他射击,马忠庆双腿先后中弹。

他咬着牙,在战友的掩护下继续往前爬,然后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敌人的机枪顿时哑了火。

此时,马忠庆双腿的裤子已经被鲜血湿透,但他顽强地站起来,指挥尖刀组往下攻,最后拿下了阵地。

战后,马忠庆荣立一等功,被授予“尖刀英雄”的称号,并提升为副排长。

一个月后,腿伤刚刚好的马忠庆再次请战,攻占刚刚被敌人占领的临津江287高地。

连长想让他们休整一下,可马忠庆认为,趁着敌人立足未稳,还在挖工事,这是进攻最好的时候。

就这样,马忠庆再次被任命为尖刀组长,又是带着7班组成了敢死队,向高地发起冲击。

正好他所料,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尖刀组冲上来时,他们吓得四处奔逃,不到7分钟,马忠庆便带人拿下了阵地。

马忠庆带着人继续追击敌人,边跑边喊:“兄弟们,不能让一个人漏网,必须全歼!”可就在他们追到山脚下时,敌人一个隐蔽机枪突然向他们扫射,马忠庆一边大喊卧倒,一边端枪掩护战友,不幸的是,他自己没来得及隐蔽,就身中6弹,壮烈牺牲。

战后,马忠庆被追记特等功,被授予“尖刀英雄”和“二级英雄”的荣誉称号。

盘点:中国古时候历史上悲惨记录的五大乱世

所谓乱世是指无中央政权或者是中央政权式微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导致军阀混战。

它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持续时间长;2.对后世影响大。

因此有些朝代的更迭战争并不属于乱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大乱世是、鼎立、、和近代军阀割据。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

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

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

他任用,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

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

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

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

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

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

楚又向北发展。

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

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

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

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

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

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

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

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

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

「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

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

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

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

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

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

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

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

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

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

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其子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

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

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所以,春秋实际上有七霸,与战国的七雄总量相当。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

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期(前475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於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

关於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

《》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请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

战国的名称来自於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诸候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

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并了。

剩下来的七个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

参考: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土地战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在这个时期铁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铜器,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来耕地。

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也很快。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秦国的变法为秦吞并其馀六国创造了条件,史称。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

的墨家,韩非的法家自立一见,庄子发展了的道家学说,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原边境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匈奴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

蜀,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二、三国鼎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三国鼎立是中国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

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

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降、逐,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后来又在中任用谋士火烧势力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无策,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

曹操对江东。

在刘备谋士与谋臣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

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

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韩遂等部,又命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刘备大将攻打襄樊,擒,斩,围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解樊城之围,曹操又采纳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

三国正式开始。

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

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吴。

222年,被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222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

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大权。

炎兴元年(263年),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迫曹魏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

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大举伐吴,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三、东晋及十六国(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

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

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

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

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

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

公元311年,大将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

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

公元386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的运筹下,谢石、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的决定性胜利。

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

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

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

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

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游牧民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

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建立的魏、丁灵建立的魏、武都氐帅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

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4世纪下半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由于皇帝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公元383年,苻坚领兵80万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

最终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告终。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了再度陷入和军阀混战壮态。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

自魏、晋、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四、五代十国 (公元907-公元979年) 唐末,籓镇之祸,宦官之乱,,朋党之争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

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

自唐末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建都於开封。

朱梁以后,继起的朝代,分别是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

除五代外,当时中国南方境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割据势力,即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北汉等十个王朝,统称为十国。

史称五代十国,但实际的国却不止十个。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朝,改进了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榷被他的女婿以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

但源源不绝的财富榷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不成榷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郭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

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甲午风云 五、清末及民国时期(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 的闭关锁国使得国家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民党军阀混战、国共十年内战、、解放战争,这个时期的历史就是由战争组成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奋争史。

这个时期的影响深远。

随机文章韩国古代建筑简介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伤天害理命格差的人葬进去将引发横祸蛟龙号到底在隐瞒什么,深海底发现未知生物/疑似巨型真龙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国为什么不探索火星(2020年发射探测卫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五大谜案真相至今未解是怎么回事?最诡异来自明朝

作为中国第一个失踪人口,的去向,一直是一个谜团。

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了一本《》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结果。

在的时候,有一本《老子化胡经》,讲的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又跑到天竺教化当地人,被尊奉为佛祖。

不过这本书的靠谱程度实在是堪忧,所以,关于老子的去向,再也无人知晓。

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后,建文帝就下落不明。

有一种说法是,当朱棣快要攻进城时,朱允炆十分的着急。

这时候,在他身旁的一个老捧着一个盒子对他说。

这是当年太祖穿的僧衣,他曾经说过,如果出现重大变故,可以带着这件僧衣,沿着南京城的密道逃到外面去。

虽然没有帝王富贵,也可以保住性命。

朱允炆听完这句话,就穿上僧衣,成了和尚。

事情的真实经过,现在没有人知道。

反正朱棣打下南京后,就没找到自己的侄子。

后来有人说,当年下西洋,其实就是为了找到建文帝。

公元1626 年,正是天在位的时期。

十八年后,明朝灭亡。

在这一年的北京,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在北京西北方向,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大爆炸,当场两万多人死亡。

皇宫里的天启皇帝受到惊吓,年幼的太子被倒下的建筑压死,还有不少宫女太监,也都殉难。

原本这场事情并没有什么诡异的地方,因为在当时的北京附近,有一个火药厂,曾多次发生爆炸。

可这场大爆炸比较蹊跷的事情在于,根据当时的记载,很多人声称看到了天象大变,有各种云彩的景象。

甚至还看到,有团火红色的球状物体。

而且在爆炸发生时,还发生了另一些事情。

站在同一条街道的两个人。

一个被震得四肢破碎,另一个则。

还有一整条街上,很多人的衣服都被震碎,身体却一点事情都没有。

这些事情,如果用火药大爆炸来解释,也会十分的牵强。

所以,对于天启大爆炸的真实原因,现在也没人能说得清楚。

皇帝的死因,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个正值壮年的皇帝,会忽然暴毙,而且正是死在的前一天。

一切未免太过蹊跷。

而且又有专家在光绪的遗体上,找到大量水银超标的迹象,很大可能性是死于中毒。

但这一切,都没有具体的答案。

别笑,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可是正儿八经的研究过。

杨玉环在入宫以前,是的儿子兽王的媳妇。

李隆基看到这个儿媳妇后,立刻走不动道。

先是让她去当尼姑,再把杨玉环拉到身边当老婆。

原本这种问题,除了杨贵妃、李隆基,还有寿王,谁也不知道。

在年间,一个名叫朱彝尊的大学士,拍着胸口对皇帝说,杨玉环入宫前,还肯定是处女。

到了近代的时候,历史学大师陈寅格曾经仔细考据过,杨玉环入宫前,已经不是处女了。

两位大师都说出了自己一番道理,反正最后也没人知道,到底哪个才是真的。

随机文章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简介美国发现了一条火龙,特工秘密运回国做实验(找到飞行喷火真相)冥王星是什么颜色,呈明暗的斑点图像(暗灰色/冥王星没生命)在太空可以看到什么,在太空看到地球的十大景观/长城列第一辐射的意思是什么,辐射的十大可怕真相(手机辐射在安全标准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抗美援朝中五大二级英雄,这位山东好汉在286位二级英雄中排名第一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