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百年河西之战:魏国先胜后败,秦国先败后胜 最终秦国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5-2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河西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秦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恰逢魏国精锐丧失殆尽国力大损,最终秦收复河西。

秦魏百年河西之战:魏国先胜后败,秦国先败后胜 最终秦国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秦魏百年河西之战,中间断断续续,一共打了五次,魏国先胜后败,秦国先败后胜。

最终秦国打赢了战争,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业,魏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能力,沦为二流小国。

要了解河西之战,就要先搞清楚河西这块地方在哪里。

通俗的讲,就是关中平原东面的一大块区域,因为这块区域在黄河以西,所以被称为河西之地。

河西地对秦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占据河西,就可以对关东六国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没有河西之地,秦国这个国家还能不能维持都是一个疑问。

当然了,这个问题对于早先的秦国来说,还不是问题。

因为当时的秦国还是个西垂小国,势力范围还没有深入到河西。

但是到了秦穆公时期,由于秦国崛起,秦穆公有了独霸整个关中平原的野心。

只不过当时霸占河西的是巅峰时期的晋国,秦国为了跟晋国抢河西,打了多次战争,无一次取胜。

无奈之下,秦穆公才转而向西发展,成为西戎霸主。

这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晋国就占了河西之地。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头号死敌,晋国首先玩完。

由于三家分晋,晋国被肢解了。

不过秦国也没有好哪去,由于国内守旧势力太强大,加之秦人的民风剽悍,私斗成风,完全不拿君主当回事。

导致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频繁更换君王,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统治,国力衰退的也很厉害。

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国看到秦国衰落,便打起了秦国的主意,准备在晋国已有河西之地的基础上继续蚕食秦国的领土。

于是五次河西之战的第一次大战由此爆发!

秦魏百年河西之战:魏国先胜后败,秦国先败后胜 最终秦国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第一次河西之战

这一次大战,是魏国先进攻,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魏军首先在河西少梁修了一座城,作为进攻的前进基地。

秦国见魏军不怀好意,便立即发兵攻少梁城,准备拆了魏军的这座前沿基地。

结果两军交战,秦军大败。

秦军见打不赢魏军,也沿着黄河修了一条防御工事,以阻止魏军的进攻。

魏军在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后,以十万大军对秦军发动了总攻,一直从韩城杀到了现在的华县附近,秦军大败,不敢迎战。

魏军在吴起的率领下,将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一并拿下,并在两地筑城,以巩固占领区,防备秦军反扑。

之后秦军果然反扑,吴起率魏军进行第二次攻击,这一次又杀到了华县,并且还攻克洛阴和郃阳等地,一举将秦军打到了洛水以东地区。

经过三年休整,魏军发动第三次总攻,一鼓作气将秦军在河西的残余势力全部消灭。

魏国在河西设立了西河郡,吴起担任首任郡守。

相比于魏国,秦国就惨透了。

最开始是沿黄河修工事防魏军,大战后变成了沿洛河修工事防魏军。

国境线往西移了几百里,小半个关中平原都让魏军夺取了。

第二次河西之战

秦国丢了河西,自然是不服。

魏国则在攻克河西之地后,将扩张重心移至中原,魏军主力也随之调往中原。

秦国觉得这是一个报仇的好机会,便策划了这一次反攻计划。

经过数年的准备,秦军于公元前401年开始进攻魏国,双方磨磨唧唧的打了八年,没有一点突破。

公元前389年,秦国人来了一把大的。

秦惠公调集了大约超过五十万的大军,进攻魏军把守的重镇阴晋。

秦军气势汹汹而来,魏军有点招架不住。

但是在吴起的激励下,魏武卒保持了高昂的士气,完全不惧怕秦军的五十万大军。

只要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便像打了鸡血一样踊跃报名参战。

最终几万魏武卒,人虽少,却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

将五十万秦军打得大败,秦国也陷入了最低谷。

秦魏百年河西之战:魏国先胜后败,秦国先败后胜 最终秦国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第三次河西之战

魏军两战两胜,让当时在魏国流浪的秦献公非常羡慕。

因此他在回到秦国后,也学魏国一样在秦国搞起了变法改革。

其中就包括了废止人殉、迁都栎阳、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等措施。

经过十八年的改革,秦国的国力转弱为强。

当时魏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将吴起因为政治斗争,被赶出了魏国。

而魏国君主醉心于中原争霸,魏军的主力也在中原,河西只有少部分部队。

于是乘这个机会,秦献公又挑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战。

第一次小战斗发生在武城,秦军拔了魏军的一座城。

魏军不能容忍,便联合韩国组成魏、韩联军反攻,结果又被秦献公率军在洛阴大败。

秦将章蟜甚至率军越过了黄河,攻到了魏国的河东地区,并在河东又再次大败魏军,斩首六万魏军。

魏军敌不过,找赵国帮忙,在赵国的支援下,秦军才退兵。

结果秦国刚撤兵,本来是联军的赵魏韩三国就翻脸了!魏军单挑赵、韩联军,秦献公听说后赶紧派兵攻魏,在韩城大败魏援军,还俘虏了魏军主将公孙痤。

只不过魏国毕竟是瘦死骆驼比马大,在主将庞涓的率领下,魏军主力迅速西调,一举突破了秦国的河西防线,威胁秦都栎阳,秦国被迫迁都。

秦军一胜一负,表面上是平手。

但介于两国的国力差距,秦国还是败了。

第四次河西之战

第三次河西之战中,秦军乘着魏军主力不在河西,占了些便宜。

但是论消耗,秦国还是远大于魏国。

因此秦献公去世后,继位的秦孝公立即中止了战争,全心全意的搞新政变法,壮大秦国的国力,等待魏国再次犯错后,乘机捞一把。

这个时间没等太久,魏国果然给了秦军一次可乘之机。

当时赵国进攻卫国,魏国救卫国,于是魏国主力与赵军开战。

秦孝公见魏军跟赵军死磕,派大军大举进攻魏国,先在元里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接着又派公孙壮攻打韩国,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等地,插入了魏国和韩国的交界地区筑城坚守,防备魏军反攻。

魏国当时想灭了赵国,回头再反攻秦国。

岂不料赵国找齐国和楚国帮忙。

于是齐国派出了田忌和孙膑的组合,在桂陵大败魏军,俘虏了主帅庞涓。

秦国一看魏军主帅都被俘虏了,于是也不打算防守了,直接出城继续猛攻魏军,先是攻克了魏国故都安邑,接着秦军又在商鞅的率领下,包围了魏国的固阳。

两战连胜,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

秦军的嚣张气焰激怒了魏国,魏惠王立即派人跟齐国、楚国、赵国休战,调集军队向秦国反击,先是夺回了旧都安邑,接着西进并包围了定阳。

秦军不敌,孝公主动遣使者请求停战,归还了所有在这次战争中收复的领土给所魏国。

等于秦国又白打了。

秦魏百年河西之战:魏国先胜后败,秦国先败后胜 最终秦国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第五次河西之战

上一次大战没多久,魏惠王这个老糊涂又惹了众怒,这一次又是多国群殴魏国,给了秦国一个反攻的机会。

秦国乘魏国十万大军在马陵之战中被齐国全歼的机会,大军进攻河西,并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

河西大胜后,秦军渡过黄河,在岸门击败魏国赶来的援军,俘虏了魏军主将魏错。

魏国当时被秦国和齐国两面夹击,而且两面都惨败,魏惠王基本上把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积攒的国力全败完了,无力对秦军展开反击。

不过这时候,秦孝公病死了。

继位的秦惠文王跟商鞅有仇,把他给杀了。

秦国也因此停止了进攻,专心搞内政,于是便跟魏国停战了六年。

公元前332 年,秦军再次卷土而来,秦惠王派十几万大军攻打魏国的河西重镇雕阴。

魏军被迫迎战,双方激战两年多,秦军大胜,全歼魏军八万人,并俘虏了主将龙贾。

魏国此时已经完全无力反攻,只得将河西郡全部归还给秦国。

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魏国请降后,秦国并没有罢手。

继续派兵攻打魏国的河东地区,收复河西地区之后并未因此停止攻魏。

基本上将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秦魏百年河西之战:魏国先胜后败,秦国先败后胜 最终秦国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纵观秦国与魏国的百年战争,其实魏国对秦国是有碾压性优势的。

只不过魏惠王这个志大才疏的二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到处招惹是非,导致魏军被齐、楚、赵、秦等国轮番车轮战,魏军主力疲于应战,各条战线上都遭至惨败。

魏国也因此一蹶不振,国力大损,沦为了二流国家。

所以秦国能打赢河西之战,除了秦国本身变强大了之外,魏国的衰败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否则以秦国的实力,很难突破河西这条防线。

这条防线是从秦穆公时代就没有逾越过的一道鸿沟,结果被魏惠王这个二货败家子给败完了。

沙漠奇怪沉船:百年残骸正被沙漠吞噬

实际上,这些船舶都是以前遗留下来的,因为这片乌兹别克斯坦的咸海以前是一片物产丰富的内陆湖,盛产很多种类的鱼,是周边地区一个繁华的贸易中心。

然而在环境发生变化后,海水渐渐干涸了,鱼类也相续死亡,因此人们渐渐离开了这个地区,只留下这些锈迹斑斑的轮船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开始将咸海上游的水用于农业灌溉开始,这些船舶就已经开始陆续被遗弃在这里。

网络配图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海水干涸,渔民迁走,只留下了船舶证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咸海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之一,共有26300平方英里。

但是在水量大量减少之后,它被“分割”成了四个小湖泊,现在只剩2000平方英里的水面。

我们之所以说咸海是“海”,是因为它的面积太大,但实际上是一个内陆湖。

至于咸海为什么会干涸,当初前苏联为了在附近种植棉花和其他农产品,引导咸海上游河流里的水去灌溉沙漠,这就大大破坏了咸海的生态。

这种行为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他们修建了大型的运河来引导咸海上游的河流,导致咸海的水量大量减少,而盐分却大量增加,最后鱼类全部死亡了。

网络配图 这些船舶现在最大的作用就是给生物提供一个遮阳的场所,骆驼取代它们成为”沙漠之舟” 由于水被引走了,高盐份将以前海洋里的生物全部杀死了。

根据数据表明,当年被引导用来灌溉的水的利用率极低,有50%至75%被浪费。

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每一年水位会下降8英寸;到了70年代,每一年的下降水位达到了24英寸;80年代后前苏联政府加大了引水的量来灌溉农作物,咸海的水量在这时候每年下降35英寸,而且咸海里面已经几乎没有任何生物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前蓬勃的捕鱼业消失了,而且由于盐分太高也导致了当地严重的环境污染。

沙尘让船体已经锈迹斑斑,它们是我们对后代说起这里曾经是码头的唯一证据。

乌兹别克斯坦在1991年从前苏联独立出来以后,因为当地人们在湖区使用化肥的数量增多,使得咸海的生态更加的恶化,环境开始变得更加的恶劣。

盐分的上升和化肥的大量残留,导致了咸海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甚至让一部分居民患了癌症。

网络配图到了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试图把咸海复原到以前的光景。

它们开始做出一些挽救的行动,比如修建大坝,试图通过蓄水来冲淡盐分、引进野生动物修复生态链等等。

但是想要完成这项计划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更有很长的道路需要走。

对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这里的情况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灾难之一”。

如果有一天咸海能够重现当初的景象,那么这些船必然会沉入海底,他们在那时会不会成为像大海上传说中那样的“幽灵船”呢?其中海洋上最有名的幽灵船非“飞向荷兰人号”莫属,据说船长因为强行出航遇风暴而导致沉没,他就诅咒一切海洋航行。

大量的渔民,甚至威尔士亲王都说曾经看到了这艘船在海洋上出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越战中最激烈巷战——顺化战役 直接摧毁了越南近四百年的古都

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又称为第二次印支战争,始于1961年,终于1975年4月30日。

越战中有一次被称为最激烈巷战的顺化战役,直接摧毁越南三朝古都。

1968年新春攻势期间,北越军和南越游击队发动在南越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总进攻, 最为显着的是首都西贡和中部古都城市顺化的战斗。

“在历史上,巷战一直是最为困难的攻击行动,攻守双方往往损失惨重。

” 经过乔装打扮的北越军,几个小时内就佔领了几乎整个顺化城,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北越和南越士兵一个个倒在每条街道及屋中。

增援的伞兵努力地击退敌人,最后终于夺回被北越占领的西碌飞机场和安旧门,但攻入顺化城内的一队兵力被阻挡。

北越军也坚守不屈服,双方多次激战,损失严重。

几日后双方皆疲惫,北越军的弹药已经消耗殆尽,而南越军也损失不少士兵,需要援兵,双方的精锐军事力量多日来进行巷战,最后北越被击溃。

第十日,北越的增援士兵被美军陆战队击退,增援弹药也无法运到城内和香江的北岸地区。

此时香江南岸依然由南越军镇守。

第十三日,美军陆战队和南越陆战队展开猛攻,北越军也进行猛烈的反攻。

在顺化城内展开巷战,北越军死守,这时河内电台宣布组成顺化南越解放阵线政府。

后来,北越军因弹药所剩不多,难以延续战事,美军陆战队和南越军攻击顺化城内外的北越军。

第二天,北越再度占领城内一些据点。

南越“ 黑豹队 ”重新占领重要据点,保持优势,北越军在常四门被击败。

南越军取下南越解放阵线政府的金星旗,换回越南共和国国旗。

顺化战役北越虽然遭遇到军事上的失败,却同时是精神及政治上的胜利,使春节攻势及顺化之役成为越战中 的转折点。

顺化战役直接摧毁了越南近四百年的古都,顺化被称为南国京师,全仿照北京建设,其中阮朝皇城紫禁城就是缩小版紫禁城。

但是在战役后,顺化古都全然被毁,紫禁城也基本夷为平地。

顺化战役后被摧毁的阮朝紫禁城太和殿,太和殿的皇帝宝座上出现大窟窿。

1968年越战最激烈的顺化战役,直接摧毁越南三朝古都。

图为被摧毁的顺化天姥寺,美军正在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秦魏百年河西之战:魏国先胜后败,秦国先败后胜 最终秦国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