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战:中华武将的巅峰之战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千问解读】
元狩四年春,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
西汉与匈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匈奴伊稚斜单于与西汉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
从公元前123年至公元前121年,汉匈之间接连发生河南之战、河西之战等大战役,战争的天平开始向汉帝国倾斜,尽管如此,这些战役没有使匈奴的有生力量受到重创。
汉匈的恩怨远未了结。
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匈奴失去了南下与东进的军事基地,也失去了两块水草丰美的宝地,降低了匈奴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对匈奴来说,更大的问题是他们内部的分裂,浑邪王的投诚,带走了数万人马,几十个部落从匈奴分离出去,这使得本来就比较松散的匈奴力量,变得更加不稳。
而这个恶果,将在不久的将来凸显出来。
眼前,伊稚斜单于急于与汉帝国进行一场大决战,消灭汉军,以胜利巩固匈奴内部团结,提振士气,再寻机收复失地。
依照伊稚斜单于的最初想法,他要亲率匈奴大军,到长城关塞附近与汉军较量。
叛而复归的“自次王”赵信在汉帝国任职多年,多次参与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对汉武帝的脾性,汉军的实力,还是相当了解的。
他劝伊稚斜单于,且息雷霆之怒,要稍安勿躁。
他献出计策:匈奴人应该提前退到漠北地区,休养生息,以逸待劳,汉军必然会远来,匈奴人要密切注视汉军的动向,以匈奴有备之军,对付汉军疲惫之师,必然会取得胜利。
伊稚斜单于内心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这条建议。
“信教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
”然而,匈奴人又失算了。
漠北之战的布局
汉帝国也急于寻找匈奴主力决战,赵信给单于的谋划,早有间谍报告给了汉武帝,他与诸将议曰:“翕侯赵信为单于划计,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轻留,今大发士卒,其势必得所欲。
”物资装备,汉帝国已提前备好。
出击匈奴单于主力,务必要用最得力的将军,汉武帝毫不犹豫地选择霍去病担任主攻,“捕虏言单于东”,他便将霍去病的出塞地点从定襄,改到代郡,为的是希望使用霍去病这把锋利的宝剑,直击伊稚斜大单于。
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出定襄,拨五万精骑,配步卒及役夫计数十万;骠骑将军霍去病出代郡,将五万精骑,“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配备精装甲胄,良马,威力巨大的弓弩刀矛。
出战前,汉武帝命两路大军“咸击匈奴单于”,但从其调拨的人员装备,出发地点看,他还是将攻破单于主力的希望放在霍去病身上。
卫青大战单于,军至窴颜山
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后将军曹襄、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出定襄,向北直趋千余里,越过沙漠,到达漠北戈壁。
在这里,卫青军团发现了匈奴单于主力已经集结待命,等着汉军前来。
“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
”一望无际的漠北戈壁,清晨的太阳升起,照得大地暖洋洋的,微风吹拂着每一位战士的脸庞,他们个个表情严肃,精神抖擞。
双方的军队在渐趋渐近,像是两片汹涌的汪洋在汇聚。
匈奴人清一色的骑兵部队,战马打着响鼻,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
汉军却并不着急,卫青让步兵推着武刚战车,在中军前沿结阵,让前沿呈现出弧形阵形。
武刚车,车身蒙上牛皮,前方开孔隙,捆上长矛伸出车外,车上立坚固的盾牌,弓箭手可以在车内通过射击孔射箭。
卫青打破惯例,主动发起进攻。
他先让五千轻骑兵向前冲。
轻骑兵们驾驭战马,一路小跑地向匈奴人靠近。
伊稚斜单于马上令出一个万人队,向汉军骑兵疾驰。
他恨透了汉帝国,恨透了汉武帝,他要将汉军撕成碎片。
两军骑兵甫一接战,汉军掉转马头向回跑,匈奴人紧追不舍,必欲将对手置于死地。
在距离本阵还有一百米时,汉军骑兵,忽然分走两翼,将中央部位显露出来,匈奴人看得很清楚,不知何时,汉军中军前沿阵地上,布满了一种奇怪的东西。
这是汉帝国最新改良的床弩,《汉书.陈球传》记载,此弩“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它既可射出长矛,也可射出寒鸦箭,此箭数十支齐发,杀伤面更大。
匈奴“自次王”赵信,在汉朝多年,也见过这种武器,但他不信汉军能携带它,这种武器体大笨重,机动性差,移动起来非常耗费人力。
然而,赵信低估了汉帝国的实力,汉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打嬴这一仗,汉武帝还专门调动数十万步兵、民夫一起参战,战马就有十四万匹之多。
匈奴的骑兵冲向汉军阵地,箭雨迎面而来,床弩的威力巨大,一瞬间,削倒一大片冲锋骑兵。
分走两翼的五千汉军轻骑兵,折回头再次杀向匈奴人,武刚车后的汉军步兵弓弩手也寻机射杀匈奴人。
伊稚斜单于大怒,再命两个万人队向前冲锋,卫青命二万重装骑兵迎战。
双方混战在阵前,战斗异常激烈,汉匈军队从晨起,杀到日中,再杀到日幕,阵地中间积尸如山,不断地有战士加入战斗,战况空前惨烈。
这种情况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取得胜利。
日幕时分,太阳西坠,突然漠北戈壁上,大风骤起,飞沙走石打得人难以睁眼。
征战一天,双方军队死伤惨重,人困马乏,大风突起,战斗更加困难。
但卫青认为,这是绝好机会,他马上命令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率军,从两翼包抄单于大军,汉军步兵推动武刚车,将阵地前移,压向匈奴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史记.匈奴列传》载:“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幕,单于遂乘六骒,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单于带头跑路,匈奴兵无斗志,将无战心,很快溃散。
卫青催动大军继续追击伊稚斜单于,直到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军粮进行补给,然后放火将赵信城焚毁。
此战卫青军团消灭匈奴人一万九千余人,汉军损失相当,可谓是惨胜。
霍去病大战左贤王,封狼居胥山
伊稚斜单于在与卫青军团战斗时,非常恼怒左贤王为何迟迟不来增援,按照既定的时间,左贤王理应率军出现在战场上。
他有所不知,左贤王的状况比他好不了多少。
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五万精骑,出代郡,也向北边突进千余里,却没有发现单于主力,他估计单于主力应该是在西边。
霍去病非常擅长临机决断,兵法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分析卫青军团的实力,霍去病觉得,即使自己的军团没有到位,舅舅卫青照样有能力与单于主力对抗,自己不如改变计划,直击左贤王部。
左贤王正要前去接应单于,汉军突然出现,仓促间难以应对,匈奴左贤王各部落只能各自为战,霍去病挥军在左贤王地界,左冲右杀,如入无人之境,匈奴人为之丧胆。
霍去病挥军追杀逃敌,直至狼居胥山,祭祀了天神,再达姑衍山,祭祀地神,继续向北进军,到达瀚海。
此战,霍去病军团损失一万余骑,杀匈奴人七万四百四十三级,匈奴章渠王、比车耆王皆战死,屯头王、韩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名匈奴贵族被俘虏。
漠北之战的影响
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军团,共计消灭匈奴人近十万人,再次俘获一批匈奴贵族,焚毁大批匈奴人的粮草物资。
漠北之战,证明了汉帝国才是真正的狼。
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匈奴人左右贤王兵力尽损,地盘大大缩小。
而漠北之战直接造成了“漠南之王庭”,匈奴人再也不敢将主力靠近汉朝北部边境,为避免再次受到重创,匈奴人开始将战略重心从汉帝国正北转向西北。
然而,也正是缘于匈奴人的转移,他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大变:漠南地区水草丰美,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放牧,而且漠南区域,基本上全为匈奴所有。
西北地区则不同,常常发生干旱、暴雪等天灾,对以牧为生的匈奴人,无疑是巨大的灾难,加之西北地区,国家林立,实力虽然比不上匈奴,却占有大量优质的生存资源,这些都使得匈奴人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起来。
当生存环境不佳,生活窘迫时,内部最容易发生变乱,此后数十年,匈奴人频繁发生内乱,实力越来越弱。
但需要说明一点,匈奴人毕竟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大民族,尚武精神深入骨髓。
他们的实力受到削弱,却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与中原汉帝国的争斗,也远没有休止,直到一百余年后,东汉王朝还在与匈奴人纠缠,这个民族甚至加入到“五胡乱华”的行列,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灾难。
漠北之战,汉帝国的损耗也很大。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连年用兵,汉帝国出现了海内虚耗的景象,农民为逃避沉重的徭役与赋税,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为解决窘迫的财政问题,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实行盐铁专卖,进一步放开以钱赎罪制度。
大将军卫青荣宠渐衰,骠骑将军霍去病日益显贵。
“大将军日退,而骠骑日益贵”。
休整两年,公元前117年,汉帝国稍微恢复些元气,汉武帝再次准备对匈奴用兵,噩耗传来,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年仅二十三岁。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尤在耳边。
十二年后,公元前106年,大将军大司马卫青去世。
汉帝国对匈奴作战,进入了第二阶段。
战争还要继续,那麽,谁才是对付匈奴的大将之才呢?
光狼城为什么改名叫“强营”?与长平之战有何关联?
位于市城西南7公里处,据传长平大战前,上党太守冯亭曾把这里作为抗击的重镇。
后来,秦军打下光狼城以后,为显示其强兵的声威,遂改名为强营。
后始为今名康营。
二千二百多年前发生在高平境内的长平之战,因其场面宏大,用兵神奇,手段惨烈而著称于世,高平境内留下了许多与之有关的地名,如弃甲苑、围城、金门镇、马游、徘徊、箭头、秦城等,但出现在《》中,且与高平有关的地名除却:“上党”和“长平”外,只有“光狼城”。
“光狼故城”目前一般被认为在高平城西南约十公里的康营村,村东阁上篏有清元年刻石的“古光狼城”匾额。
康营昔名“强营”,因长平之战时曾作过强秦虎狼之师的军事营垒而得名。
版《高平县治》中记载,“强营村属二十四都神山里,昔秦拔赵于光狼城即其地”。
在版《高平县志》中开始用“康营”代替“强营”,传说因为当地百姓嫌“强营”字杀气太重,便改为“康营”。
从此以后,其村名就一直写作“康营”。
三种版本的《高平县志·古迹》对光狼城均有记载。
从《史记》研判,光狼城与长平之战并无直接关系。
秦军攻取光狼城的时间,光狼城的准确位置,以及光狼城名字的含义,千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的“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
”可推出,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白起打下赵的光狼城。
《史记索隐》注解:“地理志不载光狼城,盖属。
”此解释笼统,但。
《史记正义》注解:“光狼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五里也。
”此注解为光狼城在高平境内提供了依据,但并未说明在哪个村庄。
《秦本纪》曰:“二十七年,错攻楚。
赦罪人迁之南阳。
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曰:“(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击赵,斩首三万。
”《列传》:“其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不难看出,三篇文章中记载的是同一事件,时间为公元前280年。
《注》(宋·撰)记载:“()三十五年(前280)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
” 从以上史书记载不难看出,《史记》中记载攻取光狼城的时间不一,一个是《白起王翦列傳》记载的公元前286年;另一个是《秦本纪》和《资治通鉴》记载的公元前280年。
这可能是的疏漏,也可能是打过两次。
两时间距离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即公元前262年,分别相差24年和18年。
所以,不管属哪种情况,白起攻打光狼城并非在长平之战时。
光狼城之神秘还在于它名字的含义。
高平学者偏重于把它和长平之战联系起来,认为秦国“贪狼强力”,秦军为“虎狼之师,“光狼”即把秦军杀光、杀完之意;也有人认为,“光狼”是说其地狼多,狼怕火,得用火光才能把狼吓跑。
距离高平秦城村和唐营不远有个自然村叫狼儿掌,倒是能说明古代那一带狼多;也有人认为,“光狼”是表达那儿“只有狼”。
如“穷的光剩下钱啦”,“光剩下老人和儿童了”等言语中“光”的含义;还有一种解释是“以狼为荣光”,表示对狼的崇拜,以狼为图腾。
不管其义如何,光狼城在全国也是一个的古代历史地名,值得我们去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怛罗斯之战是如何回事?此战对唐朝并未造成多大影响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情爆发的原因是石国王子遭到了唐朝的处罚而逃跑到了阿拉伯,并得到了阿拉伯政权的帮助,与唐朝站到了对立面。
唐朝本就是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了怛罗斯,又加上在作战一半时一位手下突然叛变,导致唐朝失败。
值得一说的是,这是阿拉伯在与大唐的冲突中唯一一次获得胜利,但对于唐朝来说,这场战争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战争结束朝仍旧掌握着西域地区,并有继续扩张的趋势。
公元750年,唐朝将领奉之命再度领兵出征,他这次针对的对象是依附于政权的车师国。
在高仙芝的带领下,成功俘虏了敌军将领。
也是因为这场战争高仙芝再次获得胜利,使他在西域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个时候中国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以及伊犁河流域的最大统治者,控制了当地大部分领土。
而作为最高将领的高仙芝,俨然已经成为了中亚地区的总督。
想要进行长时间的战争不太现实,即使唐朝军队势力强大,但也稍作休整,其他之后再论。
军队恢复过来后,高仙芝又带领军队对石国发起突然的袭击。
而他的理由是石国礼仪不规范,对唐朝的态度存在问题。
面对高仙芝军队的大举来袭,石国主动请求投降,高仙芝最开始也答应了。
但不久之后他却主动违背了诺言,将石国国王以及其部下全部抓走,斩杀了一大批石国臣民,收取了大量的金银珠宝。
第二年入朝觐见时,高仙芝将被俘虏的国王献给了,他也因此被升迁为有羽林大将军。
在他的操作之下,石国国王遭遇斩首。
但却没想到侥幸逃过一劫的石国王子向阿拉伯王朝请求援助,高仙芝得到消息后,立刻决定先发制人,率领军队对其发起进攻。
在经过长途跋涉后,高仙芝终于带领军队在怛罗斯一带,与阿拉伯军队正面相遇。
怛罗斯本来就是石国的第二大军事要点,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石国也常年派遣重兵驻守在此。
战争之初,高仙芝并不知道阿拉伯人的意图。
当时唐朝的主力部队主要在唐朝国内,而那些附属国也在帕米尔高原西方,一时之间想要全部聚集,实在是太过困难。
为了阻止阿拉伯人向东前进的步伐,主动发起攻击对于这时的高仙芝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高仙芝仿佛是一位天生的军事家,之前就在多场战争中获得过胜利,成为了士兵心目中的战神。
有了他的带领,士兵们个个所向披靡,面对强悍的阿拉伯人,他们也并不畏惧,反而充满了信心。
公元751年,高仙芝带领军队从安西出发,一路上越过帕米尔高原,穿过茫茫沙漠,最终到达了阿拉伯人所控制的怛罗斯。
军队稍微休整后,高仙芝开始带领士兵对怛罗斯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阿拉伯人早就野心勃勃,他们预谋对发动攻击,却没想到高仙芝竟然主动出兵。
他们立刻组织了十万军队赶往怛罗斯城阻挡,却没想到与高仙芝的一支部队在怛罗斯流域展开了一场决战。
高仙芝得知,立刻带领主力部队前往援助。
本来高仙芝的军队一度占据上风地位,却没想到其麾下一个部落竟然临时反水,与阿拉伯军队共同夹击唐朝军队。
高仙芝遭遇失败,只好带领少数人返回大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高先知最终选择主动撤退的做法是正确的。
虽然他的这个举动不被许多人理解,但他的性命至少得到保存。
这场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安西一带的军队就在驻守安西地区的同时,分别派遣军队对吐蕃发动攻击,占领了吐蕃大部分领土。
这使阿拉伯人再次感受到了唐朝的绝对军队实力,主动派遣使者前来与唐朝议和。
从此也可以充分说明,虽然在怛罗斯之战中遭遇了失败,但唐朝的损失极少,甚至安西军队也没有因为这场战争受到任何的影响。
根据历载,怛罗斯之战结束后,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而受到任何的影响。
这次唐朝损失的也只是几千士兵而已,这对于兵肥马壮的唐王朝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稍作调整之后,西域地区的唐朝军队实力就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第二年对吐蕃之战所取得的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安西都护府继续用绝对的实力统治着当地。
唐朝将领也继续带领唐朝军队走上了扩充领土之路,奈何遇到了的爆发,这才导致唐朝的扩张之路受到了阻碍。
所以说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安西都护府完全有能力再次与嚣张的阿拉伯人一较高下。
奈何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而画上句号,唐王朝的繁盛局面也是如此。
怛罗斯之战或许对于唐王朝来说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既没有影响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统治地位,也没有失去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却对阿拉伯王朝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本以为昔日霸主唐太宗早已做古,阿拉伯人能够趁此机会分一杯羹,却没想到唐玄宗也不是泛泛之辈。
也因为这场战争中阿拉伯人赢得太过艰难,虽说获得胜利,但也损失了大量士兵。
阿拉伯人便开始主动与唐王朝交好,乞求得到唐王朝的原谅,继续维持两个政权之间友好的外交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