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之战:继漠南之战后对匈奴所采取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行动,也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最重大的三次战役之一
【千问解读】
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打击匈奴。
河西之战是汉武帝继漠南之战后对匈奴所采取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行动,这次战役的胜利,使西汉王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为日后向漠北的匈奴单于、左贤王部发动进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公元前123年四月底,跨度达两年的汉匈漠南之战结束,经过高阙奇袭战、两出定襄之战,整个漠南之战,战役共计歼灭匈奴人3万余人,俘虏1万余人,不乏一些重量级的匈奴贵族,而汉军亦损失骑兵2万余人。
总体来说,漠南之战,并没有重创匈奴的有生力量,双方还是势均力敌。
这种均力的态势,并不是汉武帝所希望看到的。
对比双方的实力,汉帝国、匈奴暂时都无法完全吃掉对手。
北边战场,汉帝国与匈奴已经数次交锋,汉军马踏匈奴龙城、右贤王驻地,并与单于本部主力进行过激战,匈奴人的装备、军力、战法,在听取了将军们的汇报后,汉武帝都了然于心。
下一步该如何布局?汉武帝颇为踌躇。
汉武帝的布局
从地理格局上看,匈奴占据整个北方草原,辽西亦有匈奴人的存在,但辽西还只是皮癣之疾,未对汉帝国造成太大的危害,况且匈奴人在辽西数量并不多,攻匈奴于辽西, 显然并不划算。
匈奴人并非像汉朝那样中央集权,而是由众多部落组成。
单于主力全部集中在汉帝国北部,西边存在着众多匈奴部落,由右贤王掌控,人数众多。
经多次御前军事会议研究,汉武帝决定,兵锋西指,攻敌河西,翦敌右翼,彻底消除匈奴对汉帝国西部的军事威胁。
如果军事行动顺利,汉武帝预备在河西走廊,设置若干郡,以便强化汉帝国在此地的军事力量。
河西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亦称河西走廊。
汉武帝知道,这次军事行动,将与以往大大不同。
河西之地多山地、丘陵,这种域内作战,对机动性、人与马的耐力要求都异常高,兵员、装备都必须要高配置才行。
兵士从各将军手下选拔,百里挑一,身强体健,臂力过人,弓马娴熟;武器,配备汉帝国新研制的劲弩、精钢枪(刀),而带兵将军,才是魂灵,才是关键,老将皆不在人选范围,他们太过老成,大将军卫青也不太合适,他持重有余,而锐气欠佳。
汉武帝思量再三,决定起用年轻的霍去病担当重任。
这是一次相当大胆的决策,这种决策风险性与合理性并存,也只有汉武帝这种明于军事,果敢决断的帝王才能下这种决心。
第一次河西之战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春,霍去病奉命率精骑三万,出陇西郡,渡临津关,越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入河西走廊。
进入河西后,汉军采取穿插分割的战术,六天时间里,在焉支山转战匈奴五部落,将其逐个包围歼灭,战斗中,派来监军的单于王子,差点被汉军抓住。
攻敌时,除必要的粮草补给外,霍去病严令部下,禁止滥杀,严禁抢掠。
此举使得汉军能够快速推进,减少包袱与阻力。
汉军在霍去病的指挥下,一路高歌猛进,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相遇,双方发生了一场生死大战。
年迈的卢侯王、折兰王久处河西,此前匈奴人与汉帝国的数次战争,单于并没有征调他们前往,也许是伊稚斜单于觉得没有必要:一是河西也需要防守,二是北部的匈奴军队能应对汉军。
这次汉军深入河西以来,不断有军报呈送上来,战况令两王深感愤怒,也让他们难以理解:汉军具备这种千里奔袭的能力吗?他们的战斗力能有多强?若要了解对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其正面较量。
卢侯王、折兰王决定在战场上好好教训教训汉军。
双方在皋兰山下,摆开阵势。
卢侯王、折兰王远远望见,汉军大纛下,骏马上坐着一位将军,英姿飒爽,却显得十分年轻。
而放眼看汉军士兵,队列齐整,盔明甲亮,但看脸庞,明显多数是一群新兵蛋子。
这时候,两王决意给对面的汉军上堂课,让他们知道谁才是老大。
匈奴人首先发动进攻。
卢侯王精骑一万人吆喝着冲向汉军。
他们个个红着眼,挥动匈奴弯刀,催动匈奴良马,旋风般杀将过来。
面对匈奴铁骑飞速逼近,汉军骑兵,刷地分开距离,从缝隙中,又冲出数千骑兵,每人手持新配备的汉弩,向匈奴人倾泄着箭雨。
匈奴骑兵一排排倒下,仍然不断有骑兵向前。
霍去病再令枪骑兵冲锋。
一万骑兵,手握精钢打造的长枪,密密麻麻,直突匈奴人。
匈奴人手挥弯刀,想砍杀汉军,但刀短枪长,汉军占了很大优势,卢侯王的军队很快报销了一半。
折兰王见势不妙,下令手下两万铁骑火速增援。
汉军枪骑兵很快被包围在匈奴人中间。
霍去病沉着冷静地注视着战场上的变化,命旗兵挥旗,旗动令下,汉军队伍中又冲出一万精骑。
他们手握一米多长的环首刀,战甲森森,驰向战场,眨眼间,就冲进混战的队伍。
战场上,数万人绞杀在一起,刀枪碰撞,如雷声滚滚,鲜血染红了草甸,汇成一条条细流。
战斗持续了一天,此战,汉军折损七千骑兵,斩敌八千九百六十人,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都被俘,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第二次河西之战
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率军五万,出北地郡,公孙敖出陇西,计划两路在预定地点合兵一处,向西推进,但公孙敖,做为一匹“老马”居然迷失了方向,在预定时间里,未能与霍去病军团会合。
孤军一支,是退还是前进,二十岁的年轻统帅霍去病,果断做出了选择:继续向既定方向前进。
万骑齐发,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卷起碎草,狂飙如飓风,汉军战士,身着黑色玄甲,战旗烈烈,迎风招展,草原上一股黑色铁流奔向远方。
霍去病采取大纵深,至外线迂回的战略,“涉钧耆,济居延”,经小月氏,再由西北转向东南。
迅速占领匈奴的祁连城,与浑邪王战于祁连山,匈奴人败走,霍去病乘胜追击,斩敌三万零二百人,俘虏匈奴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共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河西走廊地区正式收入汉帝国囊中。
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
河西之战的后果
河西大战后,鉴于汉军两次打击河西地区,匈奴损失惨重,伊稚斜单于异常愤怒,准备严厉惩处浑邪王和休屠王,但是,在单于本部的帅帐下,却潜藏着两王的间谍,他们飞速将单于的决定报给浑邪王和休屠王。
单于的快刀即将砍向脖颈,两王被迫向汉朝投降。
汉武帝不知真假,为以防万一,他命令霍去病率五万精骑,渡过黄河,接受匈奴人的投降。
霍去病率汉军来到匈奴人营地前,受降仪式正要举行,休屠王却后悔了,他还幻想着就河西失败之事,向单于好好解释解释,也许能得到谅解。
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对浑邪王如此,对汉军也是如此。
浑邪王趁休屠王不备,将其斩杀,强并其部众,此时匈奴人军心极不稳定,加之一些匈奴小裨王望见汉军数万骑近在眼前,内心不自安,妄图带领部众逃跑。
若他们带头跑路,匈奴大军肯定如鸟兽散,如此,将对汉帝国极为不利。
千钧一发之际,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当机立断,率亲兵数十骑,驰入匈奴大营,与浑邪王并辔而立,宣讲汉朝皇帝的旨意,随后命令汉军将骚动的匈奴人八千余众,全部当场斩杀。
迫使匈奴人稳定下来。
霍去病与浑邪同行,并驭匈奴部众数万人,浩浩荡荡向长安城进发。
汉帝国在长安城举行了受俘仪式,汉武帝对霍去病,以及投降的匈奴贵族大加封赏。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当时匈奴人还有数万骑,为什么不反抗?
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大首领浑邪王没有发话,一方面,匈奴人此时真的如同惊弓之鸟,斗败的鹌鹑不如鸡,他们内心已经对汉朝军队产生了恐惧,霍去病当场诛杀叛逃匈奴人,这一举动,对匈奴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震撼,霍去病在附近还布置有数万汉军。
河西之战后,汉帝国置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从此河西走廊地区被纳入汉帝国版图。
并于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在焉支山修建了长城,全长98.5公里,东南接永昌水泉子段,西北入张掖界。
河西之战,上承河南之战、漠南之战,下接漠北之战,将汉帝国对匈奴的战果,进一步扩大,剪除匈奴人对帝国西部的威胁,河西走廊千里沃野,同河套平原一样,它既有广阔的草场,繁养军马,又能开垦农田,储备战略物资。
得河西走廊,使汉帝国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为后世汉帝国经营西域,扬汉威,促进东西方交流,都具有巨大意义。
而霍去病无疑是匈奴人的噩梦,这个噩梦才刚刚开始。
光狼城为什么改名叫“强营”?与长平之战有何关联?
位于市城西南7公里处,据传长平大战前,上党太守冯亭曾把这里作为抗击的重镇。
后来,秦军打下光狼城以后,为显示其强兵的声威,遂改名为强营。
后始为今名康营。
二千二百多年前发生在高平境内的长平之战,因其场面宏大,用兵神奇,手段惨烈而著称于世,高平境内留下了许多与之有关的地名,如弃甲苑、围城、金门镇、马游、徘徊、箭头、秦城等,但出现在《》中,且与高平有关的地名除却:“上党”和“长平”外,只有“光狼城”。
“光狼故城”目前一般被认为在高平城西南约十公里的康营村,村东阁上篏有清元年刻石的“古光狼城”匾额。
康营昔名“强营”,因长平之战时曾作过强秦虎狼之师的军事营垒而得名。
版《高平县治》中记载,“强营村属二十四都神山里,昔秦拔赵于光狼城即其地”。
在版《高平县志》中开始用“康营”代替“强营”,传说因为当地百姓嫌“强营”字杀气太重,便改为“康营”。
从此以后,其村名就一直写作“康营”。
三种版本的《高平县志·古迹》对光狼城均有记载。
从《史记》研判,光狼城与长平之战并无直接关系。
秦军攻取光狼城的时间,光狼城的准确位置,以及光狼城名字的含义,千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的“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
”可推出,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白起打下赵的光狼城。
《史记索隐》注解:“地理志不载光狼城,盖属。
”此解释笼统,但。
《史记正义》注解:“光狼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五里也。
”此注解为光狼城在高平境内提供了依据,但并未说明在哪个村庄。
《秦本纪》曰:“二十七年,错攻楚。
赦罪人迁之南阳。
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曰:“(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击赵,斩首三万。
”《列传》:“其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不难看出,三篇文章中记载的是同一事件,时间为公元前280年。
《注》(宋·撰)记载:“()三十五年(前280)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
” 从以上史书记载不难看出,《史记》中记载攻取光狼城的时间不一,一个是《白起王翦列傳》记载的公元前286年;另一个是《秦本纪》和《资治通鉴》记载的公元前280年。
这可能是的疏漏,也可能是打过两次。
两时间距离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即公元前262年,分别相差24年和18年。
所以,不管属哪种情况,白起攻打光狼城并非在长平之战时。
光狼城之神秘还在于它名字的含义。
高平学者偏重于把它和长平之战联系起来,认为秦国“贪狼强力”,秦军为“虎狼之师,“光狼”即把秦军杀光、杀完之意;也有人认为,“光狼”是说其地狼多,狼怕火,得用火光才能把狼吓跑。
距离高平秦城村和唐营不远有个自然村叫狼儿掌,倒是能说明古代那一带狼多;也有人认为,“光狼”是表达那儿“只有狼”。
如“穷的光剩下钱啦”,“光剩下老人和儿童了”等言语中“光”的含义;还有一种解释是“以狼为荣光”,表示对狼的崇拜,以狼为图腾。
不管其义如何,光狼城在全国也是一个的古代历史地名,值得我们去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怛罗斯之战是如何回事?此战对唐朝并未造成多大影响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情爆发的原因是石国王子遭到了唐朝的处罚而逃跑到了阿拉伯,并得到了阿拉伯政权的帮助,与唐朝站到了对立面。
唐朝本就是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了怛罗斯,又加上在作战一半时一位手下突然叛变,导致唐朝失败。
值得一说的是,这是阿拉伯在与大唐的冲突中唯一一次获得胜利,但对于唐朝来说,这场战争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战争结束朝仍旧掌握着西域地区,并有继续扩张的趋势。
公元750年,唐朝将领奉之命再度领兵出征,他这次针对的对象是依附于政权的车师国。
在高仙芝的带领下,成功俘虏了敌军将领。
也是因为这场战争高仙芝再次获得胜利,使他在西域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个时候中国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以及伊犁河流域的最大统治者,控制了当地大部分领土。
而作为最高将领的高仙芝,俨然已经成为了中亚地区的总督。
想要进行长时间的战争不太现实,即使唐朝军队势力强大,但也稍作休整,其他之后再论。
军队恢复过来后,高仙芝又带领军队对石国发起突然的袭击。
而他的理由是石国礼仪不规范,对唐朝的态度存在问题。
面对高仙芝军队的大举来袭,石国主动请求投降,高仙芝最开始也答应了。
但不久之后他却主动违背了诺言,将石国国王以及其部下全部抓走,斩杀了一大批石国臣民,收取了大量的金银珠宝。
第二年入朝觐见时,高仙芝将被俘虏的国王献给了,他也因此被升迁为有羽林大将军。
在他的操作之下,石国国王遭遇斩首。
但却没想到侥幸逃过一劫的石国王子向阿拉伯王朝请求援助,高仙芝得到消息后,立刻决定先发制人,率领军队对其发起进攻。
在经过长途跋涉后,高仙芝终于带领军队在怛罗斯一带,与阿拉伯军队正面相遇。
怛罗斯本来就是石国的第二大军事要点,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石国也常年派遣重兵驻守在此。
战争之初,高仙芝并不知道阿拉伯人的意图。
当时唐朝的主力部队主要在唐朝国内,而那些附属国也在帕米尔高原西方,一时之间想要全部聚集,实在是太过困难。
为了阻止阿拉伯人向东前进的步伐,主动发起攻击对于这时的高仙芝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高仙芝仿佛是一位天生的军事家,之前就在多场战争中获得过胜利,成为了士兵心目中的战神。
有了他的带领,士兵们个个所向披靡,面对强悍的阿拉伯人,他们也并不畏惧,反而充满了信心。
公元751年,高仙芝带领军队从安西出发,一路上越过帕米尔高原,穿过茫茫沙漠,最终到达了阿拉伯人所控制的怛罗斯。
军队稍微休整后,高仙芝开始带领士兵对怛罗斯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阿拉伯人早就野心勃勃,他们预谋对发动攻击,却没想到高仙芝竟然主动出兵。
他们立刻组织了十万军队赶往怛罗斯城阻挡,却没想到与高仙芝的一支部队在怛罗斯流域展开了一场决战。
高仙芝得知,立刻带领主力部队前往援助。
本来高仙芝的军队一度占据上风地位,却没想到其麾下一个部落竟然临时反水,与阿拉伯军队共同夹击唐朝军队。
高仙芝遭遇失败,只好带领少数人返回大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高先知最终选择主动撤退的做法是正确的。
虽然他的这个举动不被许多人理解,但他的性命至少得到保存。
这场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安西一带的军队就在驻守安西地区的同时,分别派遣军队对吐蕃发动攻击,占领了吐蕃大部分领土。
这使阿拉伯人再次感受到了唐朝的绝对军队实力,主动派遣使者前来与唐朝议和。
从此也可以充分说明,虽然在怛罗斯之战中遭遇了失败,但唐朝的损失极少,甚至安西军队也没有因为这场战争受到任何的影响。
根据历载,怛罗斯之战结束后,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而受到任何的影响。
这次唐朝损失的也只是几千士兵而已,这对于兵肥马壮的唐王朝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稍作调整之后,西域地区的唐朝军队实力就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第二年对吐蕃之战所取得的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安西都护府继续用绝对的实力统治着当地。
唐朝将领也继续带领唐朝军队走上了扩充领土之路,奈何遇到了的爆发,这才导致唐朝的扩张之路受到了阻碍。
所以说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安西都护府完全有能力再次与嚣张的阿拉伯人一较高下。
奈何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而画上句号,唐王朝的繁盛局面也是如此。
怛罗斯之战或许对于唐王朝来说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既没有影响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统治地位,也没有失去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却对阿拉伯王朝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本以为昔日霸主唐太宗早已做古,阿拉伯人能够趁此机会分一杯羹,却没想到唐玄宗也不是泛泛之辈。
也因为这场战争中阿拉伯人赢得太过艰难,虽说获得胜利,但也损失了大量士兵。
阿拉伯人便开始主动与唐王朝交好,乞求得到唐王朝的原谅,继续维持两个政权之间友好的外交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