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常吃这种肉滋阴利湿暖脾胃
【千问解读】
随着夏日的热情逐渐升温,我们的餐桌也迎来了季节性的变换。
在大多数人眼中,牛羊肉似乎成了秋冬滋补的首选,但在炎炎夏日,有一种肉类以其独特的温润之力,悄然成为7月的滋补新宠。
它不仅能够滋阴利湿,还能暖脾胃,为炎炎夏日带来一丝不同寻常的滋养与慰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鸭肉,这个夏日里不可多得的滋补佳品。
一、鸭肉的营养价值
在中医理论中,鸭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具有滋补、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
与牛羊肉相比,鸭肉不仅脂肪含量适中,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易于人体消化吸收,是夏季清热解暑、滋阴润燥的理想食材。
据《本草纲目》记载:“鸭肉性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
”这足以证明鸭肉在夏日滋补中的独特地位。
据营养学研究表明,每100克鸭肉中含有约15.5克的蛋白质,以及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铁、锌、硒等,对于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鸭肉中的脂肪酸比例合理,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血管健康。
二、夏日吃鸭肉的好处
1、滋阴利湿
夏日炎炎,人体易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烦意乱等症状。
此时,适量食用鸭肉,能够发挥其滋阴润燥、利湿消肿的功效,帮助身体调节水分平衡,缓解夏日不适。
鸭肉的凉性特质,还能有效中和夏季的燥热之气,为身体带来一丝清凉与舒适。
2、暖脾胃
尽管鸭肉性凉,但其独特的滋补效果却能在夏日里为脾胃提供温暖的守护。
现代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很多人都有脾胃不和的问题。
而鸭肉中的营养成分能够温和地滋养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减少因饮食不当引起的肠胃不适。
此外,鸭肉中的胶原蛋白还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增强胃部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鸭肉美食推荐
1、冬瓜老鸭汤
冬瓜的清热利尿与鸭肉的滋阴润燥相得益彰,是夏日里的一道清爽佳肴。
2、啤酒鸭
利用啤酒的麦芽香气与鸭肉的鲜美相互融合,既去除了鸭肉的腥味,又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温馨提示:在烹饪鸭肉时,可以选择清炖、煲汤等较为温和的烹饪方式,既能保留鸭肉的营养成分,又能避免油腻上火,搭配一些具有健脾开胃作用的食材,如山药、莲子、薏米等,更能增强滋补效果,让夏日滋补更加全面。
古时候武器重达几十斤 古人真的能拿这种武器一整天吗
关二爷在四处征战的时候,总是骑着赤兔马,手提一把青龙偃月刀。
而据罗贯中先生的《演义》叙述,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 再加上现如今很多古装影视剧中,大多都会设计一个手持大锤的汉子,那锤头大如斗,打眼看上去就足有几十斤重。
甚至在小说或者影视军中的古代武将,动不动就是举着重型兵器大战三百回合,有的甚至能连续战斗一整天。
故而也让人开始思考:那些古代的武将,真的可以举着几十斤的武器连续战斗一天吗?事实上,众多出土文物已经揭秘了古代兵器的真实重量。
先来说一说素有“百兵之君”称号的剑,这是古代的一种双刃冷兵器,舞动时非常灵活,且颇具杀伤力,危险系数很高,一度被认为是单纯为了杀人而存在的利器。
剑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过由短到长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折射出了中国古代的冶金锻造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在中国出土的短剑中,金鞘铜柄铁剑较为有名。
它作为西汉中期的一件兵器,重量为710g(剑鞘重90g、铜柄铁剑重620g)。
或许有人会说短剑长度不足,重量自然会轻,但事实上即使是达到96cm的长剑,其也不见得有多重。
时期古人所使用的武器虽然多为腰刀,但剑仍然很受武将青睐。
在秦川先生的收藏品中,就有一“明代如意首双血槽精钢剑”,96cm长的剑身上开有双血槽,这种设计对剑身减重非常有利,使用起来也无需耗费太多力气。
同时在出土的明代中期公卿佩剑里,同样长度的剑净重也不过800g,根本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重。
百兵之帅——刀 说完了剑,再来说一说刀。
刀也被人们称为“百兵之帅”,其与剑的使用方法有较大的不同。
刀是单刃冷兵器,随着人类锻造技艺的发展和使用需要,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最开始刀的形态与钺非常接近,都是短柄翘首,刃部较长。
到了时期,刀的形状逐渐变化,进入两汉时期后,刀更是发展出多种样式,其使用效果和威力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目前出土的文物中,夫妇合葬墓里的连鞘装环首铁刀颇具代表性。
这把刀长94.5cm,连鞘重1315g,属于窄刃刀。
相比于宽刃刀而言,窄刃刀更符合拖割,古代战场上的会使用之对付步兵。
至于宽刃刀,则非常符合劈砍,在古代战场上,先锋步兵可以使用它斩马腿,让对方的骑兵无法发挥最佳战力。
那些出土的宽刃刀里,有一种鸡冠头,这种大刀流行于清晚期,全长97cm,重量为1500g。
虽说比剑重一些,但也没有重到哪里去。
“重冷兵”又是什么? 当然了,前面介绍的兵器都是轻冷兵,它们的重量不大尚在预料之中,不过从我国出土的诸多重冷兵文物来看,古代武将所使用的武器真的没有大几十斤那样重。
例如明代墓室中挖出来的金瓜锤,其重量只有1000g左右,由福建博物院馆藏的“宋锏”,连同锏鞘一起算也不过3600g。
有着“百兵之贼”称号的枪,其枪头为1000g左右,总不至于一把枪柄就要几十斤吧? 另外,古人在武器重量上其实会撒谎,例如应廷吉所著的《青磷屑》中便提到: “(高杰)所用铁棍重十八斤,诡称四十斤,每以自随。
” 作为“百兵之长”的棍,其实际重量大概为10.8kg(明清时期的一斤的重量约为600g)。
可见古代武将绝对不会像小说或影视作品中,提着几十斤的武器与敌人大战数百会合,或者是连续战斗一天。
倘若真有武将宣称自己的武器重达几十斤,那大概也是像高杰一样进行了“诡称”处理。
并不会使用特别重的武器 总的来说,古代武将是绝对不会选择非常重的武器,去战场上拼杀的。
首先是因为自己不一定能抡动几十斤重的武器,因为不是每一个武将都“天生神力”。
其次,就算自己能将几十斤重的武器耍得虎虎生风,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武将的体力,武将根本不可能拿着这样的武器和敌人对战一天。
最后就是,几十斤重的武器还会影响部队机动,要了解中国古代可没有火车、运输机等可以运载重器的交通工具,仅凭马匹板车等,支撑不了长途快速转移。
至于影视剧和小说中,作者将武将设计得力大无穷,主要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能力之强,在真实历史上,少有人可以做到拎着几十斤的武器去长时间战斗。
并且在这些艺术作品加工的过程中,部分武器也早已不再是真实历史上存在过的样子,就比如说大锤,大概也只有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甚至比人的脑袋还大的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5年国考逻辑真题解析:注意这种像在支持观点实则没有的选项
化石中,有些丝状体直径保持不变,细胞呈短柱状至长柱状;有些丝状体整体向一端均匀收缩,细胞呈柱状、桶状或杯状;而有的丝状体仅一端变细,形态呈现了一定的复杂性。
考古人员据此认为,这些丝状体很可能属于真核生物。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除哪项外均能支持上述观点? A.在目前已知的原核生物中,大多数的丝状体形态都比较简单,只有个别呈现出过渡期形态。
B.这些化石中被发现有类似于现生繁殖细胞——孢子一样的圆形结构,这一结构只出现在真核生物中。
C.原核生物细胞的直径一般小于2微米,而真核生物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0—100微米之间。
D.经比对,该化石中丝状体与一些现生绿藻(一种真核生物)的藻丝体形态,细胞大小分布和繁殖方式等最为接近。
以上四个选项大家认为哪个是答案? 容我先卖个关子,让大家投票选下答案。
投票 02 先说说题目内容 我认为题目至少有4处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这些丝状体均由巨型细胞组成,直径20—194微米不等”中的“直径20—194微米不等”指的是丝状体的直径还是巨型细胞的直径? 按照语文习惯,它既可以表示丝状体的,也可以表示巨型细胞的。
按照直径使用定义,除了圆形、扇形这种二维图形具备直径,圆柱状和球状三维物体也具备直径,丝状物可以视作圆柱体,巨型细胞可视作球体,所以它们两者都具备“直径”的定义。
因为选项C提到了细胞直径,如果题目中的“直径20—194微米不等”指的丝状体的直径,则C选项将根本与观点无关。
但考虑到这是考逻辑的题目,而不是考抓字眼的题目,并且题目本不应出现歧义的表述,如果出题者拿着一个错误的语句来设置陷阱,则这种行为本身就站不住脚,因此我认为这属于出题者疏忽导致的误解,也因此题目的直径应与C选项的直径一致,都是表示细胞的直径,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考察考生的逻辑能力。
二是题目的观点“考古人员据此认为,这些丝状体很可能属于真核生物”中比较突兀地抛出了“真核生物”这个集合。
前面没有铺垫一下生物常识:生物只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生物(病毒)三大类,而具备细胞的生物只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考虑到这是考察考生逻辑能力而不是常识水平的试题,所以我假设考生对以上生物常识完全空白的情况下也能根据逻辑思维选出正确答案。
如果仅仅根据题目和选项给出的有限内容,我们不知道细胞类生物只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类,但由于选项C提到了原核生物细胞和真核生物细胞,所以可知生物中肯定包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类,但不排除有第三、第四类诸如初核生物(虚设词)等的类别。
三是题目“以下各项如果为真”中增加了“如果”。
为什么不写“以下各项为真”? 首先,选项内容如果是假的,自然无法支持观点,但如果选项内容可真可假,这道题就没法解答了,所以选项内容必须是真的。
然而,这种真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现实中也是真的,另一种是假设它们是真的。
要找现实中是真的选项也不是不行,但会极大局限出题者构建高水平选项,而且有些科学观点在业界内也未形成共识,有所争议,自然谈不上是真。
所以这里用了第二种:假设为真。
既然四个选项都是“如果为真”,则证明了本题考的是考生逻辑思维,而不是较真现实中哪些内容为真,结合前面题目不给出生物常识,更是证明了考生只需根据题目和选项给出的内容,以它们为真,来思考答案——这意味着考生不要带进太多题外的现实世界里的常识,或许常识好的考生在这种题目中反而会被干扰。
四是题目最后问“除哪项外均能支持上述观点?”。
意思是有三个选项能够支持上述观点,只有一项不能支持,让考生找出它。
“不能支持”=“削弱”or“无关”。
显然,并非要削弱观点的选项才叫不支持,高水平的题目往往让“无关”选项来发挥迷惑考生的作用。
因为削弱的选项一般比较显眼,容易被感知,而那些“无关”的选项才比较容易伪装成支持。
剧透一下,这题的答案就是“无关”选项。
另外,按我个人理解,所谓削弱就是降低观点为真的概率,所谓支持就是增强观点为真的概率,所谓无关就是既不增也不减观点为真的概率。
好,下面正式解题。
03 我们一项项来。
#1 选项A:在目前已知的原核生物中,大多数的丝状体形态都比较简单,只有个别呈现出过渡期形态。
题目说发现的丝状体生物的丝状体各种形态都有,呈现一定的复杂性,而选项A表明原核生物的丝状体形态都比较简单,只有个别呈现出过渡期形态。
我认为,虽然没有明确定义到过渡期形态就是复杂形态,但根据语义语境习惯,这里的过渡期形态应该是较为复杂形态。
因此选项A的意思是:原核生物丝状体形态都比较简单,只有个别是复杂的,所以这些化石生物大概率不是原核生物。
按照常识,细胞生物只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种,如果不是原核生物那自然就是真核生物了,所以这个选项按理说应该是增强了观点为真的概率。
但前面我也说过,这种题尽量不要带入常识,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选项A增强观点的方式是通过否定某个与观点并列的事物来进行的。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矛盾关系,所以某细胞生物如果不是原核生物就一定是真核生物,反过来亦然,如果不是真核生物就一定是原核生物。
正是这种只能二选一的矛盾关系让我们认为选项A是支持观点的。
但如果除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外还有98种并列X核生物呢? 这种情况下,这些化石生物虽然很可能不是原核生物,但也未必是真核生物,可能是其他98个兄弟类型之一呢? 有人说,就算它们还有98个兄弟类型,但选项A在概率上相对排除了原核生物,就是在增加这些化石生物是真核生物的概率,虽然支持力度很微弱,但再微弱的支持也是支持。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而且也并非一定不能带入常识来思考题目,所以姑且认为题目默认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矛盾关系。
但最最关键的一点是,题目没说明复杂形态的丝状体很可能是真核生物。
如果题目给了这个定义,那也不用提供四个选项了,题目本身就具备完整的逻辑性了:化石生物丝状体形态复杂,真核生物丝状体形态复杂,所以这些丝状体很可能属于真核生物。
正因为题目没说真核生物丝状体形态复杂,所以我们不能凭常识或者思维惯性认为真核生物丝状体形态复杂——或许它并不复杂呢? 选项A认为化石生物大概率不是原核生物,因为原核生物丝状体一般比较简单。
由于题目没给出真核生物丝状体是否复杂这方面的信息,所以它可以比原核生物的更复杂,也可以更简单。
如果更简单——例如真核生物丝状体形态绝大部分比较简单,本身也不存在过渡期形态,综合来说比原核生物丝状体更简单一些——则化石生物属于两者的概率都不高,而虽然两者都有个别的复杂形态的可能,但相对之下这些化石生物是原核生物的概率更高,进而削弱题目观点。
正因为题目没给出真核生物丝状体相对于原核来说是更复杂还是更简单,所以仅凭选项A是无法判断其是增强还是削弱了题目观点,因此它是“无关”选项,属于“不支持”范畴,应为正确答案。
当然,如果考生有顾虑,对于这种“无关”选项我们可以暂时将其定义为伪支持选项,后面如果出现明显的削弱选项,我们再放A选项一马也不迟。
#2 选项B:这些化石中被发现有类似于现生繁殖细胞——孢子一样的圆形结构,这一结构只出现在真核生物中。
孢子状圆形结构只出现在真核生物中,这些化石生物有类似结构。
孢子状圆形结构这个子集被真核生物这个集合包含了,所以具备孢子状圆形结构的生物一定是真核生物,而这些化石有类似结构,所以其很可能是真核生物。
这种形式增强观点为真概率的能力指数: #3 选项C:原核生物细胞的直径一般小于2微米,而真核生物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0—100微米之间。
选项C应该是最大干扰项。
首先,是前面提到的语义存在歧义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是选项的10—100微米与题目的20—194微米未形成完美包含关系。
如果选项中的10—100微米改为10-200微米——把题目的20—194微米完全包进去——则相信考生们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其是支持题目观点的。
现在我假设真核生物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0—200微米之间。
这些化石生物细胞直径20—194微米,符合范畴,所以增强了观点为真的概率。
其能力指数: 但选项C给出的是10—100微米,所以需要进一步分析。
10—100微米与20—194微米是交叉关系,交集为20-100微米,也就是说化石生物细胞中20-100微米的细胞可能是真核细胞,而100-194微米的细胞则既可能是真核细胞,也可能不是。
但既然选项说的是“一般在10—100微米之间”,即证明可以有个别真核细胞会超出100微米,因为这是远古年代的巨型细胞,所以部分巨型细胞比现生细胞大些也说得过去。
更关键的是,选项还说到“原核生物细胞的直径一般小于2微米”,巨型细胞还有部分是符合真核细胞一般直径范畴,但却是完全不符合原核细胞一般直径范畴,并且那些超过100微米的巨型细胞是真核细胞的可能性也比是原核细胞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通过比较两者,选项C相对排除了化石生物是原核生物的概率,相对增强了化石生物是真核生物的概率——退一万步,即便假设它们还有98个兄弟类型导致增强的概率很小,但再小的支持也是支持。
#4 选项D:经比对,该化石中丝状体与一些现生绿藻(一种真核生物)的藻丝体形态,细胞大小分布和繁殖方式等最为接近。
甲物体某方面特征与乙物体的类似或相同,所以甲物体另一方面特征也很可能与乙物体的类似或相同——这是典型的类比。
其实,我个人认为类比的逻辑性并不强,但终究也还是属于支持的范畴。
其能力指数: 综合比较,显然选项A不能支持题目观点,所以它是答案。
04 总而言之,对于那些仅仅通过否定一个事物来提升另一个与其具有反对关系的事物的概率的选项我们都要高度警惕——就像选项A通过否定原核生物来试图提升真核生物的概率。
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事物下战场,另一个事物没出现,自然无法对两者进行比较,也就谈不上概率增减了——因为概率增减有时就像运动状态一样,是通过参照系对比出来的。
如果选项A增加这样的内容“真核生物的丝状体形态大多数都比较复杂”,则真核生物下场与原核生物battle了,而且明显胜出,所以选项A会变成支持题目观点的选项。
这类题目还有一种简单的甄别方法,就是看选项有没有涉及题目观点的关键词,本题观点关键词是真核生物,除了选项A外,其他选项都出现了“真核生物”的内容。
所以说,没有涉及关键词的选项自然无法起到支持的作用。
这篇文章啰嗦了4000多字,其实如果只是单纯追求结果,只看最后几段文字就行,但我认为做人做事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考试时可以使用最快的甄别方法,但平日学习时应弄懂弄透其本质原理和逻辑,让自己习惯做个明白人。
为人处事应该在理论层面先“知其所以然”,再在实践层面“只知其然”,才能胸有成竹而又迅雷高效。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