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家:钟南山:这类人群再感染XBB几率较高,需考虑疫苗干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9-0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人群在感染BA.5后再感染XBB的几率仍然较高,当前仍需考虑疫苗干预,从而保持人群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

”41日上午,在杭州召开的2023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学术年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呼吸疾病高峰论坛上,钟南山院士谈及冠状病毒的防控时说道。


钟南山院士作《从“非典”到“新冠”——抗击冠状病毒的二十年》报告

三次事件

我们学到这些

当天的论坛上,钟南山院士作了《从“非典”至“新冠”-抗击冠状病毒的二十年》的报告。

本世纪共发生了三次冠状病毒引起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2003-2004年的SARS,死亡率达到10%2012年的MERS,死亡率达到36%2020年的COVID-19,死亡率4.5%-0.10%


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为蝙蝠,通过中间宿主传到人,再人到人传播。

钟南山表示,从这三次事件中我们学到了很多,“预防是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的首要措施。

从中国内地前两年新冠感染情况来看,预防确实取得了成效。

2022年113日,来自112个国家的386位专家在当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共提出57条建议,其中举国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及应对,加强重点公关场所管理及全球采用疫苗+”计划是结束新冠肺炎疫情的优先战略,这实际上从科学角度证明了我国防疫策略的正确性。

奥密克戎重症患者

不一定是肺炎

去年下半年以后,研究表明,奥密克戎病毒株逐步向上呼吸道黏膜聚拢,有点像季节性流行的新冠,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两个特点,极高传播率,很难控制,但死亡率下降;二是中国大陆绝大部分人群(大于88%)完成疫苗接种,77%完成加强接种。

“这种情况下,政策从防御感染转向预防重症。

”钟南山说,去年12月底,中央的政策也做出了调整,从数据看,传染人群增加了很多,死亡率确实降低,对医护人员来说,当时经历了艰难的一周,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

钟南山院士团队对800多例新冠感染住院患者做了分析,结果表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严重性和基础疾病、是否疫苗接种、年龄有密切关系。

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接种疫苗不到两针的,死亡率会明显提高。


年长者,有糖尿病、心血管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基础疾病人群,未接种疫苗者三类人群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会产生重症。

钟南山院士提醒,临床医生要注意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诊断是重症,但肺部CT提示是轻症。

临床发现奥密克戎患者重症,不一定是肺炎,它会引起肺或者肺以外的器官疾病加重,我们称为病毒性脓毒症造成的死亡。

由此可见,奥密克戎重症致死原因包括新冠直接引起重症肺炎后,导致死亡;新冠感染后导致基础疾病加重,最后导致死亡。

钟南山院士表示,这也提醒我们对家中年迈老人感染恶化进行监测:大于等于75岁的年长者;有基础疾病、未打(或只打1针)疫苗者;体温升高不明显,但全身乏力、行动困难、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每天指脉氧仪监测若小于等于90%,即送医检查。

重症新冠很少见

但疫苗干预仍需考虑

谈及疫苗,钟南山院士说,我们通过强力控制争取时间研发疫苗:“目前国内有50款新冠疫苗获批,这个数量以后还会增加。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中国内地灭活疫苗对BA.5感染的重症保护作用是好的。

另外,异种疫苗加免强于同种疫苗加免。

钟南山院士在报告中还提及葡萄牙和新加坡的两项研究,在接种过疫苗后又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中,会产生6-8个月的保护期,这期间预防感染BA.4 BA.5的比率在60%-80%,但预防XBB的比率不高,在20%-40%

“虽然重症新冠很少见,但人群在感染BA.5后再感染XBB的几率仍然较高,当局的政策制定者仍需考虑以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应的二价疫苗干预,从而保持人群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

钟南山院士表示。

钟南山院士团队也在研发治疗抗新冠药物:中国首剂口服3CL单药抗新冠药。

结果是,通过28天的观察,11种症状减少,病毒载量下降差不多10倍,瑞特韦LeritrelvirRAY1216)单药(400mg tid)对更大的人群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23日,药监局正式批准上市,所以我们希望在真实世界里观察它的作用,包含是否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使高危的病人转为重症。



据公开信息显示,此次会议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浙江省呼吸疾病诊治及研究重点实验室协办,大会主席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大呼研所所长、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浙江省特级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华浩。

来源:央视网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

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出自宋代:陆游的诗的《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壮志古诗三百首爱国金错刀 陆游的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金错刀行》陆游 翻译及注释翻译用黄金镀饰、白玉镶嵌的宝刀,到夜间,它耀眼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

大丈夫已到了五十岁,可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环顾着四面八方,祈求能一展抱负,小试牛刀。

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

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我感到羞耻;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

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每天早晨都对着参差耸立的终南山,遥望着布满晶莹似玉般积雪的峰峦。

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注释⑴金错刀:用黄金装饰的刀。

⑵白玉:白色的玉。

亦指白璧。

⑶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这里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

⑸奇士:非常之士。

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⑹意气:豪情气概。

⑺相期:期待;相约。

这里指互相希望和勉励。

⑻史策:即史册、史书。

⑼丹心:赤诚的心。

⑽尔来:近来。

⑾天汉滨:汉水边。

这里指汉中一带。

⑿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在陕西省南部。

嶙峋:山石参差重叠的样子。

⒀ “楚虽三户”句: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

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

三户,指屈、景、昭三家。

《金错刀行》陆游 写作背景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聘请,从夔州(今四川奉节)赴南郑(今陕西汉中),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南郑位于宋、金对峙的前线,陆游的身份又是前敌指挥部中的负责人员,他到任后,曾多次奔走于前线视察军情,投身于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

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汉中)始。

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宋史·陆游传》)视汉中为收复中原的重要根据地。

这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从军生活,给陆游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直至晚年,他还留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的回忆。

过了一年,即乾道九年,那年陆游48岁,奉调摄知嘉州(今四川乐山)。

10月,他根据这段在汉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这首《《金错刀行》陆游 》。

表达了诗人对政府军的不满,也是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的伤心欲绝!《金错刀行》陆游 述评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

南宋国势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士切齿扼腕。

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

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

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

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诗人感叹“丈夫五十功未立”,这里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丈夫”的涵义。

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

“一片丹心报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子”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天子”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肯定。

诗人还指出:“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

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

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

因此,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

《金错刀行》陆游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托物寄兴之作,在结构上具有由物及人、层层拓展的特点。

全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提刀独立顾八荒”,从赋咏金错刀入手,引出提刀人渴望杀敌立功的形象。

第二层从“京华结交尽奇士”到“一片丹心报天子”,从提刀人推扩到“奇士”群体形象,抒发其共同的报国丹心。

第三层从“尔来从军天汉滨”到结束,联系眼前从军经历,揭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中国”必胜的豪情壮志。

《金错刀行》陆游 艺术特色方智范议论英发,情韵富饶这首诗题为 《金错刀行》陆游 ),但并不是一首咏物诗,它不以铺陈描绘宝刀为宗旨,而只不过是借宝刀来述怀抱、言志向。

因此,诗中多议论和直抒胸臆的句子,以气势、骨力来感染读者、激励读者。

诗中无论是“丈夫五十功未立”的喟叹,还是“意气相期共生死;的表白,无论是“一片丹心报天子”的誓词,还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宣告,无不是以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必胜的自信心为底蕴,因此决非粗豪叫嚣之作可比,读来大声鞺鞳,气势夺人。

长于议论,同时又富于充沛的感情,是此诗艺术上成功的首要原因。

描绘简省,形象鲜明好诗毕竟离不开鲜明的形象。

这首诗在描绘具体形象时着墨不多,却起到了重要的点染作用。

先看对宝刀的描绘。

“黄金错刀白玉装”一句,描绘宝刀外观之美。

黄金装饰的刀身,白玉镶嵌的刀柄,金玉相映,华美无比。

“夜穿窗扉出光芒”一句,描绘宝刀内质之佳。

它在黑夜中光芒四射,竟可穿透窗户,确实不凡。

这两句,从诗歌意脉上说,是托物起兴,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

而从内在意蕴上说,又对提刀人的身份和志趣起着一种映衬作用,实质暗示了宝刀无用武之地,英雄无报国之门。

次看对提刀人的描绘:“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这里有三层意思:“提刀独立”写提刀人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更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丈夫五十功未立”则慷慨直陈,向天浩叹,更显出了提刀人的胸怀大志。

再看对汉中终南山的描绘:“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写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虽只是略施点染,但雪光与刀光相辉映,却为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大大增色,最终还是突出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语言特点这是一首七言歌行。

歌行体诗往往转韵,此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

全诗共十二句,前面十句皆为七言,最后两句却变化了句式,先用叹词“呜呼”提唱,末句则用一气赶下的九字反诘句,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仿佛掷地有金石之声。

(方智范) 陆游名句推荐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作者:陆游:出自《自咏示客》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

作者:陆游:出自《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

作者:陆游:出自《朝中措·代谭德称作》怕歌愁舞懒逢迎。

妆晚托春酲。

作者:陆游:出自《朝中措·代谭德称作》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作者:陆游:出自《秋晚登城北楼》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作者:陆游:出自《秋晚登城北楼》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作者:陆游:出自《送七兄赴扬州帅幕》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作者:陆游:出自《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作者:陆游:出自《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作者:陆游:出自《浣溪沙·和无咎韵》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出自唐代:杜甫的诗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 一作:读破万卷书)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壮志社交读书 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

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

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注释⑴纨绔:指富贵子弟。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

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

这句是全诗的纲要。

《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⑵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这里指韦济。

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

这里是杜甫自称。

请,意谓请允许我。

具陈:细说。

⑶“甫昔”两句,是指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

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

“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⑷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⑸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

料:差不多。

敌:匹敌。

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

看:比拟。

亲:接近。

⑹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

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⑺挺出:杰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⑻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

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

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⑼“此意”两句是说,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负竟然落空。

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

⑽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

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

旅食:寄食。

京华:京师,指长安。

⑾主上:指唐玄宗。

顷:不久前。

见征:被征召。

歘然:忽然。

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⑿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

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

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

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以上四句所指事实是: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之长的人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

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

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⒀“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⒁贡公:西汉人贡禹。

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

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

难甘:难以甘心忍受。

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

⒂怏怏:气愤不平。

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⒃东入海:指避世隐居。

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去秦:离开长安。

⒄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

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

辞大臣:指辞别韦济。

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⒅白鸥:诗人自比。

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

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古诗赏析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

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

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

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

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

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

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

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

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

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

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

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

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

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

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

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

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

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

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

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

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

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

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

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

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

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

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

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

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

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

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

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

诗人十分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

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

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

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

但是,又没有办法。

最后只能毅然引退,像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

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

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

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

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读者心头激荡。

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通篇直抒胸臆,语句颇多排比,语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字里行间。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

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

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细生动得多倍。

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

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古诗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时杜甫37岁,居长安。

韦左丞指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

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

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并上贺朝廷演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杜甫这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

诗中陈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况,于现实之黑暗亦有所抨击。

公元748年,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

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杜甫自二十四岁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

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

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今存最早的杜集(如宋王洙本、九家注本、黄鹤补注本等)版本都把此诗置于第一首。

虽然现在文学史家都认为这并非杜甫最早的作品,但却公认这是杜甫最早、最明确地自叙生平和理想的重要作品。

杜甫名句推荐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作者:杜甫:出自《重过何氏五首》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作者:杜甫:出自《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作者:杜甫:出自《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作者:杜甫:出自《宿赞公房》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作者:杜甫:出自《宿赞公房》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作者:杜甫:出自《野人送朱樱》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作者:杜甫:出自《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作者:杜甫:出自《燕子来舟中作》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作者:杜甫:出自《禹庙》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作者:杜甫:出自《九日寄岑参》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室家:钟南山:这类人群再感染XBB几率较高,需考虑疫苗干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终南山

29

2024-12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