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千问解读】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

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

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

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

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

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

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

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

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

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

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

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

  江南原文:  江南  汉乐府 〔两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国际mba如何翻译国际mba翻译

摘要“国际MBA”这一术语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

它代表着一种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模式。

本文将围绕“国际MBA怎么翻译”展开详细探讨,从其内涵、常见翻译方式以及不同语境下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和学习者提供清晰准确的理解和参考。

一、国际MBA的内涵与特点国际MBA(International MBA)是一种专门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管理能力和国际商务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设立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与传统的MBA相比,国际MBA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国际商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课程设置国际化,涵盖了全球经济形势、国际市场营销、跨国企业管理等多门涉及国际业务的课程;二是师资队伍国际化,通常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和具有丰富国际商业经验的专家组成;三是学生群体国际化,吸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学子共同学习和交流。

例如,一些国际知名商学院的国际MBA项目中,学生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课堂上分享各自国家的商业案例和文化背景,极大地拓宽了彼此的视野。

二、“国际MBA”的常见翻译方式 1.“国际工商管理硕士”:这种翻译方式直接对应了“International MBA”的字面含义,清晰地表达了该学位的性质和专业领域。

在国内的教育领域和学术交流中,这种翻译较为常见和通用,能够准确传达其核心内容。

2.“国际MBA学位”:简洁明了地突出了这是一个与MBA相关的学位,强调了其学术性和专业性。

在一些正式的文件、宣传资料或学术研究中使用较多,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其本质。

三、不同语境下“国际MBA”翻译的适用性 1.学术语境: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学术场合中,“国际工商管理硕士”的翻译更为合适。

因为它能够准确地阐述该学位的专业内涵和研究方向,便于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

例如,在一篇关于国际MBA教育模式比较的学术论文中,使用“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可以明确研究对象的具体范畴。

2.商业宣传语境:在商业宣传、招生广告等面向大众的语境中,“国际MBA学位”可能更具吸引力和简洁性。

它能够快速抓住潜在学员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该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比如,某商学院在招生海报上使用“国际MBA学位,开启你的全球商业之旅”,这样的表述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向往。

总结“国际MBA”的翻译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方式。

无论是“国际工商管理硕士”还是“国际MBA学位”,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了解这些不同的翻译方式及其适用性,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传播国际MBA教育的相关信息,促进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MBA教育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翻译和理解也会更加注重准确性和多元化。

同时,对于有志于攻读国际mba的学生来说,还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文化差异等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完成学业。

郎士元《柏林寺南望》,原文翻译赏析

《柏林寺南望》是诗人郎士元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二四八。

此诗状写柏林寺所在山峰灵秀清丽之美景,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恬适之情。

首句写舟中已闻寺庙钟声,表现空气澄净;次写登岸后走过松径小道才到山寺,可见地处清幽。

后两句雨后远眺,云气缭绕如一幅米家山水画卷,意境跃然欲出。

虽意在写景,然处处有人的踪迹,人的感受,人的情趣。

全诗融情于景,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佳境。

柏林寺南望 溪上遥闻精舍钟⑴,泊舟微径度深松⑵。

青山霁后云犹在⑶,画出东南四五峰⑷。

词句注释 ⑴遥:远远地。

闻:听见。

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⑵泊:停船靠岸。

径:小路。

度:度过,越过。

⑶霁(jì):雨止。

⑷东南:一作“西南”。

白话译文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

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

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文学赏析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

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

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

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

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

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

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

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

“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

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

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

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

行人眼前。

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

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

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

“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

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

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

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

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

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

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

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

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名家点评 陆次云《唐诗善鸣集》:云画峰耶,峰画云耶?天然笔意。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须其自来,不以为构(末二句下)。

俞陛云《诗境浅说》:诗仅平写寺中所见,而吐属蕴藉,写景能得其全神。

首二句言闻钟声而寻精舍,泊舟山下,循小径前行,松林度尽,方到寺中。

在寺中登眺,霁色初开,湿云未敛,西南数峰,已从云隙参差而出,苍润欲滴。

读此诗如展秋山晚霁图,所谓“欲霁山如新染画”也。

随机文章朱元璋特殊之处、对当代之影响、对后世之影响9.8新疆ufo事件悬停5小时,5条光柱飞行物竟是俄罗斯火箭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揭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光折射形成的仙宫和神仙(以假乱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