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周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下面是《周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

或以钱币乞之。

  B. 并皆暴犯百姓 。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C. 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 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下列加点的“以”字与“具以情告”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以光先帝遗德。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D.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周处与山中的白额虎、水中的蛟龙被义兴的人称作三个祸害,家乡的人劝说他杀虎斩蛟,想用借刀杀人之计,是希望他在除害过程中被虎蛟吃掉。

  B.周处杀死蛟龙后,从家乡人庆祝他已死的举动中,才明白自己被乡人讨厌,因此下决心改正错误,后来成为了一名忠臣。

  C.周处知道乡人厌恶他,就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担心太迟了,因此去找了当时的名人陆机、陆云,经过清河的开导,他才开始改过自新。

  D.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参考答案:  6.B; 7.D; 8.B;

无羊原文及赏析

无羊原文及赏析  原文: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注释:  (1)尔:指放牧牛羊者。

  (2)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

维:为。

  (3)犉(chún):大牛,牛生七尺曰“犉”。

  (4)思:语助词。

  (5)濈(jì)濈: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

  (6)湿(qì)湿:耳动貌。

  (7)阿:丘陵。

  (8)讹(é):同“吪”,动,醒。

  (9)牧:放牧。

  (10)何:同“荷”,负,戴。

蓑(suō):草制雨衣。

  (11)餱(hóu):干粮。

  (12)物:毛色。

  (13)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

具:备。

  (14)以:取。

薪:粗柴。

蒸:细柴。

  (15)雌雄:“飞曰雌雄”,此句言猎取飞禽。

  (16)矜矜:小心翼翼。

兢兢:谨慎紧随貌,指羊怕失群。

  (17)骞(qiān):损失,此指走失。

崩:散乱。

  (18)麾:挥。

肱(ɡōnɡ):手臂。

  (19)毕:全。

既:尽。

升:登。

  (20)众:蝗虫。

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

  (21)旐(zhào):画龟蛇的旗,人口少的郊县所建。

旟(yǔ):画鸟隼的旗。

人口众多的州所建。

  (22)大人:太卜之类官。

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

  (23)溱(zhēn)溱:同“蓁蓁”,众盛貌。

  翻译:  是谁说你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

是谁说你没有牛?七尺高的有九十。

你的羊群到来时,只见羊角齐簇集。

你的牛群到来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作小饮,有的睡着有的醒。

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

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你到这里来放牧,边伐细柴与粗薪,边猎雌雄天上禽。

你的羊群到来时,羊儿小心紧随行,不走失也不散群。

只要轻轻一挥手,全都跃登满坡顶。

  牧人悠悠做个梦,梦里蝗虫化作鱼,旗画龟蛇变为鹰。

请来太卜占此梦: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丰收庆;龟蛇变鹰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牛羊蕃盛的诗,旧说似无异议。

至于《毛诗序》指实其当“宣王”中兴之时的“考牧”之作,则又未必。

诗之作者大抵为熟悉放牧生活的文士,诗中的“尔”,则是为贵族放牧牛羊的劳动者。

全诗描述纯用“赋”法,却体物入微,图画难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第一章描述所牧牛羊之众多,开章劈空两问,问得突兀。

前人常指“尔”为“牛羊的所有者”,不妥:“所有者”既有牛羊,竟还会有“谁”疑其“无羊”,那是怪事。

倘指为奴隶主放牧的奴隶,则问得不仅合理,还带有了诙谐的调侃意味。

奴隶只管放牧,牛羊原本就不属于他。

但诗人一眼看到那么多牛羊,就情不自禁高兴地与牧人扯趣:“准说你没有羊哪?看看,这一群就是三百!”极为自然。

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却又诙谐有情,将诗人乍一见到众多牛羊的惊奇、赞赏之情,表现得极为传神。

  许许多多牛羊集聚在一起,气象很壮观。

倘若运用“羊来如云”、“牛聚如潮”来比拟,当也算得形象了。

但此诗作者不满足于此类平庸的比喻,他巧妙地选择了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耳、角,以“濈濈”、“湿湿”稍一勾勒,那(羊)众角簇立、(牛)群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逼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这样一种全不借助比兴,而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语)的直赋笔墨,确是很高超的。

  第二、三章集中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动静之态和牧人的娴熟技艺,堪称全诗写得最精工的篇章。

“或降”四句写散布四近的牛羊何其自得:有的在山坡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躺卧草间似乎睡着了,但那耳朵的陡然耸动、嘴角的细咀慢嚼,分明告诉读者它们正醒着。

此刻的牧人正肩披蓑衣、头顶斗笠,或砍伐着柴薪,或猎取着飞禽。

一时间蓝天、青树、绿草、白云,山上、池边、羊牛、牧人,织成了一幅无比清丽的放牧图景。

图景是色彩缤纷的,诗中用的却纯是白描,而且运笔变化无端:先分写牛羊、牧人,节奏舒徐,轻笔点染,表现着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

方玉润《诗经原始》叹其“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正真切领略了诗境之幽静和谐。

待到“麾之以肱,毕来既升”两句,笔走墨移间,披蓑戴笠的牧人和悠然在野的牛羊,霎时汇合在了一起。

画面由静变动,节奏由缓而骤,牧人的臂肘一挥,满野满坡的牛羊,便全都争先恐后奔聚身边,紧随着牧人升登高处。

真是物随人欲、挥斥自如,放牧者那娴熟的牧技和畜群的训习有素,只以“麾之”二语尽收笔底。

难怪清人王士禛要盛推其描摹“字字写生,恐史道硕、戴嵩画手擅场,未能如此尽妍极态”(《渔洋诗话》);方玉润要惊叹“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了。

  全诗至此,已将放牧中的诗情画意写尽,收尾就很难。

若还是从牛羊身上落笔,则不见好处。

此诗收尾之奇,正在于全然撇开牛羊,而为放牧者安排了一个出人意外的“梦”境:在众多牛羊的“哞”、“哶(即咩)”之中,牧人忽然梦见,数不清的蝗子,恍惚间全化作了欢蹦乱跳的鱼群;而飘扬于远处城头的“龟蛇”之旗(“旐”旗),又转眼间变成了“鸟隼”飞舞的“旟”旗——诗人写梦,笔下正是这样迷离恍惚,令人读去,果真是个飘忽、断续的“梦”。

接着的“大人占之”几句,读者无妨将它读作画外音:“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随着占梦者欣喜的解说,充塞画面的鱼群和旟旗,即又幻化成漫山遍野的牛羊(这正是放牧者的“丰收”年景);村村落落,到处传来婴儿降生的呱呱喜讯(这正是“室家”添丁的兴旺气象)。

诗境由实变虚、由近而远,终于在占梦之语中淡出、定格,只留下牧人梦卧时仰对的空阔蓝天,而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这由实化虚的梦境收束,又正有梅尧臣所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妙。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无羊》考牧,何等正大事,而忽然幻出占梦……人物富庶,俱于梦中得之。

恍恍惚惚,怪怪奇奇,作诗要得此段虚景。

”以此评语配此诗境,亦正相得益彰。

  综观全诗,读者当能体会:作诗不借比兴而全用赋法,只要体物入微、逼真传神,一样能创造高妙的诗境。

此诗不仅描摹精妙,而且笔底蕴情,在展现放牧牛羊的动人景象时,又强烈地透露着诗人的惊异、赞美之情,表现着美好的展望和祈愿。

一位美学家说:“使情趣与意象融化到恰到好处,便是达到最高理想的艺术。

”不必说《无羊》就一定达到了这种“理想”境界,但也已与此境界相去不远。

题李次云窗竹原文及赏析

题李次云窗竹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翻译  笔直的竹子,不用把它栽来做声音优美如凤鸣的笛子,它也不需要用来做钓鱼竿,只要看到在那冬日严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之后,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绿;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去看,白茫茫中仅有的绿意,别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调。

  赏析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借竹言志,别具情韵的咏竹诗。

  白居易这首诗,乍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开头的两句,用词平淡,无新奇,只是简单地交待了竹子不用,不须。

但也由此设下了悬念,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不须?连串的设问,让人情不自禁往下看,原来亮点在后面,一个“看”字,点亮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所以这首诗须仔细品读方能发现其中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诗的开头就是的一连串比喻描写,这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方式,前三句的比喻都是为了最后一句做铺垫,一个“看”字点明了诗的主旨,激发了诗的灵魂,让人无限遐想。

“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洁白的雪里,唯剩下竹而已。

从竹孤立于雪里看到竹的高洁本质,一种孤立于世俗的孤傲,也是从中衬托出诗人自已高洁的情怀。

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于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操。

足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此诗巧用对比,略形显神,托竹寓意,象征显旨。

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是竹的功利实用的品格与精神品格的对比。

先看鸣凤管,据《列仙传》记载,春秋时萧史善吹箫,能作凤声引凤凰止于其屋,故称“箫”为“鸣凤管”。

由竹子加工制成的箫,其声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王褒《洞箫赋》云:“故听其巨音,则周流汜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

其妙声,则清静厌瘱,顺叙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

  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

故其武声,则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

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

”由此可见箫声丰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周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