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文言文原文翻译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以下是“望岳文言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望岳 唐代:杜
【千问解读】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以下是“望岳文言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拓展知识: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白居易《卖炭翁》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翻译?
原文鉴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品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诗歌赏析: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欲望,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外,还采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夺人民的血汗。
中唐以后,朝廷里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去采购物品。
他们一看到中意的东西,就随便付给很低的代价,或任意掠夺而去,有时还要物主把货物送进宫内,然后,向物主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
在《顺宗实录》中曾具体记载过一位农民用驴子驮着木柴到城里去卖,宦官见了口称“宫市”,只给了几尺绢,就把木柴抢去了,还要夺走他养家糊口的驴子,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殴打了为非作歹的宦官。
白居易在长安时亲眼目睹这类弊政,心情十分愤慨。
在《卖炭翁》中虽然没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但他敢于大胆揭露“宫市”的罪恶,把以皇帝为总后台的统治者贪婪暴虐的面目,用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反映出来,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
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
“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划。
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
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同时,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读者对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聊斋志异
一日,晨起,有二人摄之去。
至市头,见屠人以半猪悬架上,二人便极力推挤之,遂觉身与肉合,二人亦径去。
少间,屠人卖肉,操刀断割,遂觉一刀一痛,彻于骨髓。
后有邻翁来市肉,苦争低昂[2], 添脂搭肉,片片碎割,其苦更惨。
肉尽,乃寻途归[3];归时,日已向辰[4]。
家人谓其晏起[5],乃细述所遭。
呼邻问之,则市肉方归,言其片数、斤数, 毫发不爽。
崇朝之间[6],已受凌迟一度[7],不亦奇哉! [1]无赖:奸猾。
无操守。
[2]苦争低昂:力争秤高、秤低。
[3]寻途:沿着旧路。
寻,循,缘。
[4]向辰:接近辰时。
辰时相当于早上七点至九点。
[5]晏起:起床晚。
晏,晚。
[6]崇朝(zhāo 昭):终朝。
从天亮到早饭之间。
崇,终尽。
[7]凌迟:即剐刑。
封建酷刑之一,对犯者碎割其肉至死。
一度:一次。
聊斋志异《邑人》翻译 淄川县有一个乡人,一向无赖、霸道。
有一天早晨起来,突然有两个人将他带走了。
走到集市上,看见一个屠夫将半扇猪肉挂到肉架上,两个人便一个劲地朝肉架那边推挤他。
他忽然感到自己的身子和架上的猪肉合到了一起,那两个人径自走了。
过了一会儿,屠夫开始卖肉,拿刀砍割肉时,乡人就觉得砍一刀便疼一疼,痛彻骨髓。
后来,邻居一个老头来买肉,他和屠夫讨价还价,又添肥搭瘦,片片碎割,那种疼痛更加难忍。
屠夫卖完肉后,乡人才寻着路回去,到家时已是八九点钟了。
家里人说他起得太晚,他就详细地讲了刚才的遭遇。
叫来邻居老头询问,老头买肉才回来,说起买肉的片数和斤数一点都不错。
一早晨之间,便受到了一次凌迟酷刑,不也是很奇怪吗? 聊斋志异《邑人》赏析 流氓无赖为害乡里,无恶不作,人们恨而无法,便有死后阴司报应之说。
本篇更设想新奇,匪夷所思,让流氓无赖活着身受凌迟碎剐苦刑,以惩戒其人,以发泄众愤。
正如但明伦评语所说:“碎割之惨,令于生前受之,自口述之,鬼神或予以自新之路耶?抑借其言以警世耶?” 邻翁如此争斤少两,让无赖细受刀剐,难道身受其害而托冥冥报之乎? 广东临江山崖峻岩,常有元宝嵌石上。
崖下波涌,舟不可泊。
或荡桨近摘之,则牢不可动;若其人数应得此,则一摘即落,回首已复生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