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保忠于元朝,为什么朱元璋对他评价很高?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2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一个王朝如果到了即将覆灭的地步,那么下一个即将建立的王朝,或者已经取代的王朝,必然会对前朝的一些事情进行抹黑,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清朝对明朝、汉朝对秦朝的抹黑一样。

不过,在明朝取代元朝时,朱元璋却对元朝的王保保大加赞赏。

王保保是元朝一位著名的将领,而且十分忠于元朝,为什么朱元璋会给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王保保忠于元朝,为什么朱元璋对他评价很高?

1.元末明初,大部分蒙古王公贵族都已经失去了先祖的勇武。

唯有王保保一个人能够站出来对抗命运的安排。

甚至连朱元璋都对这位大元忠臣是高看一眼。

那么王保保有何才能,让朱元璋对其有这样高的评价?

王保保原名扩廓帖木儿,是元朝末年少有的蒙古猛将,在蒙元阵营一边算的上是鹤立鸡群。

而拥有着不输于任何明军将领的实力,连朱元璋都惋惜不能拥有这样的人才。

但王保保的成功,恰恰反应了蒙元军事力量的衰退。

他在很多方面其实都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蒙古人。

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了蒙古势力退回草原前的回光返照。

和很多人设想的不同,王保保时代的蒙元朝廷,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过去封建时代的蒙古特性。

其中最要紧的就是武力与勇气。

他们内部还要经常陷入集权帝国式的内乱与混战,全然顾不上京畿之外的局势有如何发展。

王保保忠于元朝,为什么朱元璋对他评价很高?

这也是农民起义军迅速壮大,并长期难以被扑灭的重要原因。

蒙元的混合式制度,让各地的封建领主与军队力量不足。

以大都为核心的中央,又忙于内部倾轧。

至于基层处理实际事物的官员,则大都已经完全汉化。

王保保虽然擅长打仗,却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所以,但王保保所代表的恰恰不是蒙元朝廷的核心。

他的壮大,更多反映了当时北方汉人地主集团的利益诉求。

2.这些人当中有不少是蒙古势力进入中原开始,就跟随帝国作战的汉军世候后裔。

虽然屡遭政治变化的打压,还是在地方上保有自己的小小财权与兵权。

也是各大小不等区域内的领袖人物。

其余的人虽然没有这样的地位和权益,却也分享着蒙元相对宽松制度带来的红利。

王保保忠于元朝,为什么朱元璋对他评价很高?

这让他们都比较倾向于继续拥戴日渐汉化的蒙古皇帝,而不是去把宝压在煽动暴民起兵的红巾军身上。

在红巾军第一波浪潮消退后,更不可能去拥戴开始具有淮西地方主义特色的朱元璋集团。

相比之下,他们可能对两面三刀的张士诚、方国珍和陈友定,更具有理解和好感。

作为蒙元朝廷和地主集团这两股势力的凝结核,王保保在元朝大厦将倾之际,站出来施展自己的才能。

他主要以汉化的蒙古人和广大北方地主集团提供的武装,作为自己的军事与政治资本。

尽管被册封了河南王等高级荣誉,实际上却是一个以山西、河北和河南为基地的大型军阀。

不仅南方的众多农民军势力与他对峙,连北方草原和其他蒙元属地也对他有所顾忌。

此外,王保保本身并没有特别牢固的地方根基。

大部分麾下的投靠者,只是出于一个共同目的而对其认可。

王保保并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去将自己的广袤地盘进行同质化处理。

因为那就意味着他必须架空整个蒙元朝廷,走向曹操式的权臣之路。

同时,这种力量结构也逼着他必须以强硬姿态来应对向北扩张的朱元璋。

否则他自己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王保保忠于元朝,为什么朱元璋对他评价很高?

因而,当朱元璋在南方击败了同样具有很大实力的陈友谅集团后,肯定会与之发生剧烈冲突。

两个集团在这个方面是如出一辙的。

绝无可能像张士诚、方国珍和陈友定这几位纯地方派那样,幻想着做保境安民的土皇帝。

3.不过,相比朱元璋已经建立的明朝政权,王保保的利益同盟还是在很多方面具有天然劣势。

首先,北方数省在可供调配资源反面,已经不是江淮流域的对手。

尤其当朱元璋兼并淮南与整个江南,就捏住了供养北方朝廷的粮赋大头。

虽然还有陈友定从海路不断为大都输送粮食,但除去沿途损耗之后,能为大汗继续消费的粮食已是杯水车薪。

王保保能够掌握的地区,已经在元末动乱、黑死病和红巾军浩劫之后,陷入凋敝。

但局势的发展,又无法给这些地区以足够的时间去休养生息。

能够凑出来抵抗朱元璋北伐的钱粮,自然是不足以应付。

王保保忠于元朝,为什么朱元璋对他评价很高?

其次,朱元璋集团在南方的长期斗争中,已经形成了更为集权的结构。

这更利于明朝势力在南方汲取战争所需的一切资源。

在元朝统治下被养肥的地主与商贾,无法不用手里的家产去支持朱元璋的军事行动。

被俘的地方封建武装和蒙古、色目匠人,也被集中组织起来,为明军贡献兵源与武器。

相比之下,王保保并没有竖立自己乾纲独断的核心地位。

尽管有蒙元朝廷的委任,依旧是一个大号的封建盟主。

在资源已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种更松散的体制,很难对抗坐拥丰厚资源的集权对手。

王保保再有军事才能,也不可能用自己的幕府去硬抗朱元璋的帝国。

这迫使他索性放弃了河南、山东两地,甚至对大都的防御都没有信心。

只能专注于以山西为基地,以蒙古高原为大后方,节节抵抗。

结果,这个战略选择反倒给了高歌猛进的明军以巨大的麻烦。

虽然朱元璋的势力具有绝对的资源优势,但补给线的拉长还是会抵消这个优势。

王保保则可以在山西利用地形优势来进行本土作战。

若非蒙元长期有意识的弱化草原腹地的实力,王保保可以在山西抵抗更长时间。

王保保忠于元朝,为什么朱元璋对他评价很高?

4.在其生涯的末期,退回草原的王保保还在继续辅佐北元皇帝,继续抵抗明朝的进攻。

他最让人侧目的一战,就发生在这个阶段。

面对兴师动众的猛将徐达,王保保采取了典型的草原式战争谋略,将这支明军重创。

这场漠北之战,也是明朝早期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溃败。

以至于史官都不敢对过程做详细的记录。

若是考虑到王保保大半辈子都在指挥汉族地主武装,这样的暮年转型也算是非常成功了。

尽管王保保在理论上符合被新朝批判的所有条件,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比较中肯的评价。

这完全取决于朱元璋对其能力的欣赏。

明朝长期注重吸纳有能力的蒙古人效力,这个传统就是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的。

对王保保的可观定论,不仅有助于招纳更多蒙古军人投效,也是朱元璋对于自己统治合法性源自蒙古的态度体现。

当然,王保保最后还是没有能坚持更长时间。

他的死也基本预示着北元失去了起码的招架之功。

明朝军队将在土木堡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对蒙古南部地区的压制趋势。

元朝最扑朔迷离的宫廷秘案:元顺帝竟是南宋恭帝赵显的儿子?

如果有人告诉你皇帝元顺帝是南的儿子,你会相信吗?我想一般的人都不会相信。

但是蒙古王公大臣们却相信了,而且,数百年来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以至于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还找来赵家的子蒙古皇室后裔比对遗传基因。

那么,这件扑朔迷离的宫廷秘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末帝赵显(即宋恭帝赵㬎(xiǎn)(1271年7月2日—1323年5月)1276年跟着奶奶谢投降元兵后,被囚禁于大都,封爵瀛国公。

元朝统治者为了利用赵显拉拢汉人,巩固其在中国的统治,不但对赵显礼遇有加,还把皇室公主嫁给其为妻,生了一个儿子赵完普。

但是当元朝扑灭了南宋的残余势力后,赵显就失去了作用,处置赵显就成为了元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杀了赵显吧,怕激起汉人的反抗情绪,不杀吧,又怕节外生枝。

于是在一番议论后,元朝统治者决定将赵显父子送到西藏一处偏僻的喇嘛庙出家。

1290年,南宋亡国之君赵显一家被元兵秘密送往吐蕃(即西藏)。

到达甘州时,的长子周王孛儿只斤·和世㻋(即,1329年在位)将赵显一家拦住,要赵显将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送给他。

赵显已经是出家之人,妻子送给周王也算是给她们母子找了个好归宿,自然不敢有意见。

就这样,赵显的妻子,成为了周王的妻子,并于同年为周王生了一个儿子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即元顺帝)。

元、明、清史均对此事有确切记载,曰: 长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後为)流亡西北,过甘州山寺,见瀛国公幼子,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

1328年,周王和世㻋的弟弟()率兵击败了现任皇帝,夺回了父亲武宗皇帝的江山。

因为在元朝皇室内树敌过多,当了4个多月的皇帝,就禅位于兄长和世㻋,此即元明宗。

和世㻋高高兴兴的从西北赶来大都当皇帝,却没有想到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有毒的,继位不到半年,还没有赶到大都就稀里糊涂的死在了路上,皇位又回到了元文宗手中。

后来和世㻋的儿子妥懽帖睦尔(元惠宗,即元顺帝)当了皇帝后,曾当众宣布父亲就是元文宗毒杀的。

1330年,元文宗杀死元明宗的皇后(即赵显的妻子),并将妥懽帖睦尔流放到高丽大青岛监禁。

后来听说辽阳和高丽的地府要拥戴妥懽帖睦尔当皇帝,于是昭告天下,将妥懽帖睦尔是赵显之子的宫廷秘闻公开。

1331年,妥懽帖睦尔被元文宗从高丽接回,流放于广西静江(今桂林)。

1332年,元文宗的太子暴病身亡。

本来他还有另外一个亲生儿子,但是受因果报应的影响,元文宗认为太子夭亡是因为自己杀害了兄长和皇嫂,才遭受上天的报应。

因此决定立妥懽帖睦尔为太子继承皇位。

同年8月元文宗病死后,权臣却废黜了妥懽帖睦尔而改立元明宗幼子(妥懽帖睦尔异母弟)继位,是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元宁宗登基3个月后暴病身亡,元朝上下人心浮动,留言四起,占卜师说因为大家不听元文宗的遗言,故才遭到上天的报应,只有遵从元文宗的遗愿,立妥懽帖睦尔为帝,天下才可太平,元朝的国运才能。

自然不相信占卜师的话,提出以半年为期,先由自己 摄政 ,等到了半年后的良辰吉日,再让妥懽帖睦尔登基。

就这样,元朝有半年的时间是没有皇帝在位的,由代行皇帝之职。

1333年五月,元朝代理皇帝纵欲过度暴病而亡,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迎立侄子妥懽帖睦尔为帝,是为元惠宗(元顺帝)。

但是卜答失里立妥懽帖睦尔为帝是有条件的,就是让自己的儿子为妥懽帖睦尔的继承人。

后来元顺帝坐稳了皇帝之位后,杀害了这位堂弟。

元顺帝当上皇帝时,瀛国公赵显已经去世十年(1323年去世),想尽孝也不可能了。

但是元顺帝的同母哥哥赵完普还在西藏受苦,于是元顺帝下旨将其迁移到生活条件稍微好的沙洲(今敦煌)生活。

至于元顺帝是南宋宗室后人的问题,也没有人敢提及。

建立后,元顺帝北逃,建立北元,继续与中原为敌。

为了打击北元的士气,同时也是劝降元顺帝,明朝将元顺帝的身世大肆渲染报道,弄得天下人皆知:老赵家出了一个不孝子,认贼作父,与汉人为敌。

因为此事有很多的佐证,弄得那些蒙古王公贵族即使有一肚子气,也没有地方出。

上世纪80年代,当人类遗传基因技术日渐成熟后,这些被身世困扰了数百年的蒙古皇族后裔坐不住了。

他们成立了一个研究会,寻找到南宋皇室后裔,提取他们的DNA样本,再与蒙古元顺帝的后裔DNA样本做比较,得出了一个相当欣慰的结论:南宋皇室和蒙古皇室没有亲缘关系。

以此证明元顺帝并非赵显的儿子。

然而此事从发生到现在已经经过了漫长的600多年的时光,物是人非,又岂是几张纸片就可以证明得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元朝最能敛财的官员,生前娶了四百多个老婆,死后却被拿来喂狗

必烈建立,统治了汉人的江上,一开始元朝的财政开支不够,需要一个能帮他敛财的人,改革赋税增加国库收入,这时一个叫的人冒出来了,他原本是察必皇后的陪嫁奴隶,后来结识忽必烈,仕途一直都很顺,阿合马精于理财,很快脱颖而出,忽必烈就让他当了中书左右部侍郎。

阿合马负责管理财政税赋方面的事情,很快他就统计了户籍,兵器发型钞票,不管百姓死活推行专卖制,结果百姓的钱纷纷进入朝廷的腰包,而老百姓的日子却苦了,然而忽必烈对阿合马很满意继续把更大的权力给他,阿合马不辱使命,果然让元朝国库增加了收入,可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苦。

阿合马在敛财的同时,自己也中饱私囊,并且广泛的培育了自己的党羽,并且排出异己势力,表面上他公正无私,暗地里却收受贿赂,夺取百姓的田宅,经过数年的积累,阿合马家财万贯,已经富可敌国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男人有钱之后自然就会多娶几个女人,阿合马也不例外。

根据史料记载,阿合马跟当年曹操一样,最喜欢抢别人的老婆,他好色成性,看到谁家的老婆漂亮,就要想方设法搞过来,如果对方不同意就找个借口杀掉男方,女方没了依靠只能乖乖跟着只,阿合马的妻妾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最多的时候达到四百多人,实在是荒淫无度。

阿合马在元朝有忽必烈的信任,加上他自己培育了不少党羽,许多官员被他欺压不敢声张,直到至元十九年,有个叫王著的人,对阿合马憎恨到了极点,他一气之下直接杀掉阿合马,众大臣们都舒心松了一口气,忽必烈听说阿合马被杀,大怒之下把王著和他的党羽全部逮捕处斩。

阿合马去世后,大臣们才开始弹劾他,说他欺上瞒下,搜刮了大量钱财贪图享乐,忽必烈一开始将信将疑,但也派人去调查,结果得知大臣们所说非假,一气之下把阿合马的陵墓刨开,将他的尸体脱出来喂狗,但令人奇怪的是,当时阿合马已经去世三个多月,他的尸体早已腐烂,狗还会去吃吗? 最终阿合马的家族也被全部诛杀,也算是因果报应了,他的众多财产别收归国库,而那些妻妾全部被当成奴隶分配到各家官府,可见坏人终究还是会遭到报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王保保忠于元朝,为什么朱元璋对他评价很高?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