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大贝勒分别是谁?
【千问解读】
清初四大贝勒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登基为可汗是,分封的四位贝勒爷,也是当时除了清太祖权利最大的四人。
其中四贝勒就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等皇太极登基称帝以后就同其他三位贝勒共同执政。
不过一山容不得二虎,四虎就更不用说了,起初其他三位贝勒仗着自己是皇太极亲王,对宫中大事一直都抱有己见。
直到1629年,四大贝勒的旧制被彻底废除,同时皇太极也出台新政抑制了八旗的特权,这样才能使他的皇权更加稳固。
清朝顺治皇帝在位时,曾经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
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
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
其后又有所修改。
由此,在顺治皇帝在位时,贝勒是地位较高的爵位。
不过,和清朝初期,更严格的说是后金时期比起来,后者时期的贝勒更加尊贵。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对于这四大贝勒来说,地位实际上就是亲王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四大贝勒”最后都是什么结局呢?
一
首先,在努尔哈赤在位时,因为还没有称帝,也即只是称汗,自然也就没有册封亲王了。
在此基础上,对于当时的“四大贝勒”,就相当于清朝后来的亲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
但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
对于清朝四大贝勒,皇太极排在最后,这并不表示他的地位低。
就皇太极来说,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皇太极在位时,清朝整体实力不断增长,为之后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公元1643年,在清朝入关前夕,皇太极这位皇帝突然去世。
二
其次,就大贝勒代善来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名列四大贝勒之首。
清太祖努尔哈赤逝世后,代善等贝勒拥立皇太极继承汗位。
不过,虽然支持皇太极即位,但是,就后者来说,却一直在打压大贝勒代善。
公元1637年,皇太极这位皇帝斥责了大贝勒代善,后者逐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
由此,在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大贝勒代善受到了不小地压制。
等到皇太极去世后,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
公元1648年,大贝勒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因为支持皇太极、顺治皇帝即位,所以,不管是康熙皇帝还是乾隆皇帝,都对大贝勒代善进行了追谥或者追封。
三
再者,就二贝勒阿敏来说,相对于大贝勒代善,其在清朝历史上的名气相对较低。
不过,二贝勒爱新觉罗·阿敏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间,二贝勒阿敏曾参与萨尔浒、灭叶赫、克沈阳、辽阳等战役。
皇太极建立清朝后,二贝勒阿敏继续率军和明朝大军作战。
不过,天聪四年,因阿敏弃城投降,皇太极大怒,召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
公元1640年6月,清太宗皇太极囚禁了二贝勒阿敏。
这一年的十一月,二贝勒阿敏病逝于狱中。
值得注意的是,皇太极并没有赶尽杀绝,爱新觉罗·阿敏有子六人,除了爱尔礼获罪而死之外,其中五人皆有爵位。
四
最后,就三贝勒爱新觉罗·莽古尔泰来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
和多尔衮一样,年少时的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就开始征战沙场,并立下战功,这也是其能够受封为和硕贝勒愿意之一。
公元1620年,三贝勒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受命追击明朝大军,直至浑河。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三贝勒莽古尔泰继续和明朝大军交战,并屡立战功。
公元1632年,40多岁的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病逝。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贝勒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去世后,因为揭发有谋上之罪,被追夺其封爵。
此外,除了四大贝勒之外,在清朝初期,还有四小贝勒之说,分别是大贝勒阿济格,二贝勒多尔衮,三贝勒多铎,四贝勒济尔哈朗。
解析:明成祖朱棣建大报恩寺塔四大谜团
如三年五月,即重建过寺的正殿,塔也多次修葺。
近二十年来,南京一直计划恢复这个标志性建筑,重建大报恩寺塔。
据方案主持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谷西先生介绍,不是在原址,而是在原址的西侧建塔。
从决定兴建塔,到现在重建,大报恩寺塔身上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网络配图 谜团之一:朱棣建塔到底是想报谁之恩? 史书上讲得很清楚,朱棣为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建。
但具体谁是他的母亲,这里就很有学问了。
近来出版的学术着作似乎为此事定了论,“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碽妃而建”。
如中国古建筑权威潘谷西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卷》(第四卷)就持有这种观点,不久前笔者去拜访潘先生时,他还是这样说。
但历史就是这么回事情,各种说法一多,特别是大家都说碽妃是朱棣生母,事情就复杂了,这个报恩寺塔为谁而建,真相便难辨了。
实际上,在当时,工部侍郎黄立恭奏请修葺,但因为国力问题,一直未能动工。
这样,一直拖到朱棣迁都北京时,方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棣借建塔“扬先皇之德”是有道理的。
谜团之二:为何选址于浪漫的长干里? 大报恩寺塔的具体地点在南京城南的东长干里,现今的雨花路东侧,这个地方是中国的古典浪漫所在。
大诗人诗歌《长干行》里有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民间有传说,早年这里有“异气”。
在朱棣建塔前,这里曾有佛塔。
崇佛的,于大同八年(公元543年)对塔作了改造,复建长干寺,易名长干塔。
宋天禧年间,又改为天禧寺,后建圣感塔。
元至元年间,再改为天禧慈恩旌忠寺,元末塔毁。
梁武帝为什么要复建长干寺?其在《幸阿育王赦诏》中称,时出现了异常天象,“月犯五车,老人星见”。
在塔建好后,顿现祥光。
有诗“长干塔”称:“十丈祥光起相轮,铁浮屠镇法王坟;只愁西域神僧至,夜捧长干刹入云。
”阿育王即铁轮王,传说曾于一日一夜间,役鬼神造了塔,此塔即是其中之一。
此塔在梁武帝改造前,曾经多次重建。
但自塔成后,这里就出现异气,成为佛门宝地。
顺便交代一下,2008年8月,因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长干塔”的地宫被当作大报恩寺地宫而意外被发现,出土了一只高达1.3米的大铁函。
网络配图 铁函内发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的塔刹部分。
朱棣把报恩寺塔选择在此,是否是这种考虑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朱棣“靖难起兵”前曾向发誓,如果当上皇帝后,便建一寺塔报答。
在兵渡长江时,江中忽然涌出一座宝塔,朱棣一惊,忽然想起了起事前的誓言。
在当了皇帝后第二天,出现了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灾。
有人报信给朱棣,朱棣听说后让人不要救火,结果大火把寺烧得。
火灭后,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的灰烬杂物全部铲净,扔到长江里,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此即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
从朱棣亲自拟就的《御制大报恩寺左碑》看,朱棣的想法里还是考虑到这里“佛缘”的。
“辉焕一新,重造浮图,高壮坚丽,度越前代,更名为‘大报恩寺’,所以只灵迎贶,上资福于皇考皇妣……”此后,大报恩寺塔也是异象不断。
如去世后,17岁的当了皇帝。
朱厚照当皇帝头一年(公元1506年),多年平安无事的大报恩寺塔出问题了,让雷击坏了。
时朝臣建议立即予以大修,但此建议遭到反对,有人认为这是不祥征兆,有警告新皇帝的天意。
《·曾鉴传》(卷185)记载了此事:“正德元年,雷震南京报恩寺塔,守备中官傅容请修之。
鉴言天心示儆,不宜重兴土木以劳民力,乃止。
” 谜团之三:囚犯参加修建报恩寺了吗? 报恩寺、塔的建设周期很长,工程量惊人,前后花了19年时间(一说16年)。
朱棣在生前并没有看到此塔的建成,未报成恩,至他北征途中意外病死时,仍没有建好,一直到他当皇帝的宣德六年(一说宣德三年)才完工。
这么大的工程,需要的人力非同一般,据说共有十万人参与了建设。
那么人都是从哪来的?一般说法是“征集军匠夫役”,即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士卒,二是民工。
从《明史》所透露的情况看,在现场的士卒确实有不少,但不一定是劳力,而是维持劳动秩序和安全保卫事务的。
这么多士卒在施工现场就有疑问了,难道怕工人跑了?民间传说,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报恩寺、塔为犯人所建。
网络配图 谜团之四:建塔匠人后来“绝种”了? 大报恩寺塔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有自己独特的地位,素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大报恩寺塔其美在塔形,平面八角,高九层;塔的覆瓦和拱门都用五色琉璃构件,塔共用2000两黄金做成。
飞马、飞羊、狮子、白象等图案,生动美观。
全塔共悬挂风铃152个,塔内置油灯146盏,日夜通明,名为“长明灯”,每昼夜耗油达64斤。
大报恩寺塔贵在建筑所用琉璃构件。
琉璃,其实就是陶瓷技术中的一种。
但建塔琉璃的烧造有独特的方法。
琉璃在中国古代文献上有多种名称,如“璆琳”、“琉璃”、“陆离”、“青金石”、“青玉”、“颇黎”、“玻璃”等,早期的琉璃泛指自然宝石或人造宝石、玻璃、陶胎铅釉制品等三种物质,元明以来,琉璃特指陶胎铅釉制品。
琉璃以陶土为胎,经1200℃上下的高温烧制后,表面涂刷铅釉,再经800℃左右的低温烧制方成,属低温色釉。
其以氧化铅或硝为助熔剂,以铁、铜、钴、锰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
但具体怎么做,都使用了什么配方?据说失传了。
报恩寺塔的琉璃匠人都来自外地,以山西为多。
烧造工艺失传可能与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有关。
有关琉璃的烧制技术,尤其是釉色配方秘不外传。
过去琉璃制作都是匠人世代相传或师徒相承,素有“父传子、子传孙,琉璃不传外姓人”和“传子不传女”的习俗,年代久远,技术难免失传。
还有一种往往被人忽视的原因,琉璃烧造工艺配方中含有可提高彩釉融流性和光亮度的元素铅,有很强的毒性。
那些世代从事琉璃烧造的家族成员中,多因铅中毒而短寿,甚至不能生育子女,直接“绝种”,这在客观上导致了琉璃工艺的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初三大名医之喻嘉言,其误诊学观点早于西方200年
号西昌老人,江西南昌府新建(今江西南昌市)人。
因新建古称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
生于十三年(公元1585年),卒于清三年(公元1664年)。
红角洲有一条路叫嘉言路,不少人都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味,却可能不知道它与一位名人有关。
嘉言路所纪念的,正是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喻嘉言。
喻嘉言是南昌市新建人,出生于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
仕途遇阻的他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创立了伤寒“三纲鼎立”说,并著有《寓意草》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学术专著。
他的足迹遍及江西、浙江、江苏数省,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以至于江苏常熟百姓把他的遗体当做神像供奉。
今天,本报记者就为您医者仁心喻嘉言的传奇故事。
跌宕经历—— 先为僧,后从医 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生在新建。
据《》记载:“(喻嘉言)幼能文不羁,与陈际泰游。
”他生性洒脱,博通经史诸子百家之学,曾经考中副贡生,在北京国子监就读。
年轻时喻嘉言一心希望步入仕途,为国家贡献聪明才智。
他曾以诸生名义上书朝廷,陈述辅国政见,要求“修整法治”。
终因人微言轻,他的建议没有引起的明王朝重视。
之后战乱不断,时局动荡,喻嘉言的仕途梦想渐渐熄灭。
他回到南昌,削发为僧,潜心研究佛学和医学。
数年后,喻嘉言离开寺庙,开始以行医为业。
行医故事—— 从棺材里“捡”回一条命 新建县长堎镇文化广播电视站站长胡啟鹏告诉记者,喻嘉言行医经常来往于南昌、新建、靖安之间。
一次,喻嘉言在前往湖口的途中遇到一支送葬队伍。
八个人抬着一口漆得乌黑发亮的棺材,棺材下有鲜血在一滴一滴往外渗。
喻嘉言猛然拦住走在最前面的中年男子:“这棺材里躺着的是什么人?”那中年男子边哭边说:“那是我的妻子,因难产而死。
”喻嘉言说:“你叫他们把棺材放下来,你妻子有救。
”男子的眼睛睁得比核桃还大:“人死岂能复生?”喻嘉言让人打开棺材,从行囊里取出一个盒子。
他打开盒子,抽出银针,依次给那女人扎针。
不久,女人竟然叹了一口气,她被救活了!伴随着这神话般的故事,喻嘉言的名字在百姓中传开了。
敢立军令状的医师 喻嘉言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对患者慈悲为怀,对技艺不精的医生也毫不客气。
一次,一名的男子夜间贪图欢爱,之后患了伤寒。
十多天后,这名男子出现神智昏迷、手脚冰凉的症状,惊慌失措的家人赶紧去请医。
老医生诊完脉后说:“这是夹色伤寒,要赶快用大热之药!”于是开了干姜、附子等温热之药。
这时,不知谁请来了喻嘉言,他诊完脉后立即对病人家属说:“这药不能喝!”老医生很不高兴:“为什么不能喝?你懂什么!”喻嘉言说:“这个时候不能补,要泻!” 喻嘉言和老医生僵持不下,突然,他拉住老医生的手说:“这样吧,我与你各立一个生死状。
如果谁用错了药导致病患身亡,谁就来承担责任。
”老医生的脸色都变了,说自己治疗伤寒三十年,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死状。
喻嘉言哈哈大笑,转身对家属说:“他不敢立,我敢立,拿纸笔来!”患者家属知道自己遇见了高人,连忙拉住喻嘉言的手:“别立了,我们听您的!” 服下喻嘉言开的药后,患者的手脚开始暖和起来,神智也渐渐清醒。
不久,患者就痊愈了。
人们非常好奇喻嘉言为什么会对一个手脚冰凉的人开泻药,他解释道:“患者脸上发暗,舌苔焦黑,身上干枯得像柴火似的,说明体内已经是有一团火在燃烧了。
这个时候要去除邪热,保存人体的津液,肌体才能恢复生机。
” 治好大文豪钱谦益的怪病 胡啟鹏告诉记者,喻嘉言还有过一段与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钱谦益的交往经历。
钱谦益是明代翰林院编修,清初诗坛盟主之一。
一天,钱谦益访友归家,轿子路过迎恩桥时,轿夫突然跌倒,致使主人倒仆在地而受了惊吓。
从那以后,钱谦益就得了一种怪病,双眼向上翻,头向下低,看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
后来,钱谦益找到喻嘉言。
喻嘉言得知致病的经过和原由,便让管家把府中强壮有力善于行走的轿夫叫几个来,用酒饭款待,并对他们说:“你们尽管吃饱喝足,接下来要做的事,不过是像做游戏一样。
”轿夫吃饱后,喻嘉言令轿夫分别站在庭院的四角,两人夹持主人,合力奔走,先由东奔西,再从南奔北,然后互相更换。
轿夫可以休息,而主人无一刻停息。
主人奔得上气不接下气,虽然疲惫不堪,但是病已霍然而愈。
钱谦益情不自禁地说:“真是高人,这是什么治疗方法?”喻嘉言说:“你以前跌倒的时候,肝脏的叶片折叠了。
现在给你抖擞经络,同时把肝叶抖擞开,令木气调达就可以了。
”从此以后,钱谦益对喻嘉言更加佩服,尊称他为“圣医”。
后人缅怀—— 南昌有嘉言路、嘉言桥 喻嘉言在南昌一带成为名医后,出游江浙一带,并在江苏常熟定居下来。
他为人热情,行事公道,有穷人就医他不仅送医给药,还在药包中夹带银两,临走时常常嘱咐一句:“回家煎药之前一定亲自检查一下药。
”因为医术精湛、心地仁慈,喻嘉言在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清康熙三年(1664年)一个炎热的夏天,钱谦益和夫人把喻嘉言请到家里,给他组织了一场围棋友谊赛,下棋的另一方是当时的国手李元兆。
他们下了三天三夜,喻嘉言敛子而卒。
常熟人为了纪念这位“圣医”,把他的遗体当做神像供奉起来。
后来,喻嘉言的亲属将他的遗体运回南昌,安葬在进贤门外东坛巷北面的路边。
胡啟鹏告诉记者,为了纪念这位名医,南昌红角洲有一条路取名为嘉言路,东起学府大道,西至320国道;还有一座桥取名为嘉言桥,即嘉言路与昌樟高速交会处的桥梁。
医学贡献—— 创立伤寒“三纲鼎立”说 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授杨建葆告诉记者:“喻嘉言成就非凡,与张路玉、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
” 喻嘉言提出“秋燥论”, 辨证《内经》“秋伤于湿”之误,被后世医家推崇。
他创制了著名方剂清燥救肺汤,该方由桑叶、煨石膏、生甘草等药组成,以治疗诸气膹郁,诸痿喘呕,肺之燥者。
喻嘉言创立了伤寒“三纲鼎立”说,他大倡纲目之说,进一步指出四时外感“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
“三纲鼎立”说体现了“医圣”早期治病的思想,对治疗伤寒等疾病有重要作用。
此外,喻嘉言提倡治病时必“先议病,后用药”。
就是诊完脉以后,先别急着开药方。
要先仔细思考,然后给人家把病讲清楚。
病人问题在哪里,用什么方法治疗,会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都要解释清楚,然后再开药方。
这样做就是为了有的放矢进行治疗,同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避免误会产生。
误诊学观点比西方早200年 杨建葆说,喻嘉言不仅医术高超,还留下了很多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三部书。
《寓意草》是中国医学史中较早且较著名的一部个人自订医案,记录了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疑难医案60余则,案中详录病因和病情,讨论辩证精辟明细,并指出每案的关键之处和疑难之点,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尚论篇》全称《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书中论述六经,以太阳经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
《医门法律》是一部综合性的医书,结合临床病证,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谓之“法”;同时指出一般医生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容易发生的错误,指示禁例,谓之“律”。
“《医门法律》创立了误诊学的观点,约比西方早200年,是喻嘉言对中国医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