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柯棣华:被誉为又一个白求恩的医生
【千问解读】
柯棣华是毛泽东盛赞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
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一个小镇。
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又在姓后面加了一个“华”字。
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使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
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
1937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此时,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
1938年9月柯棣华等5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了中国。
起初到国民党军医院中工作并受到款待,但他们却对国民党百般丑化的共产党产生了向往,冲破阻碍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
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
毛泽东亲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
他曾说:“我虽然没有上过抗大,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
”1940年3月,柯棣华又进入晋察冀边区,随部队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
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
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当时,面对日寇频繁的“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
当时,他通过认真学习,不但能用汉语对话,还可以阅读中文报纸杂志,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
1941年11月,柯棣华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结婚。
翌年,他们生了一子,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其取名为“印华”。
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理论的学习,他提出入党的要求。
在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这位印度医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
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
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
毛泽东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
新中国成立后,柯棣华的墓被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7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了柯棣华纪念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