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西南联大:在战火硝烟与物资匮乏中治学

刚来的时候,学校没有装电灯。
寝室里是八人一组,公用一盏油灯。
图书馆用汽灯。
偌大一个图书馆并没有几盏
【千问解读】
刚来的时候,学校没有装电灯。
寝室里是八人一组,公用一盏油灯。
图书馆用汽灯。
偌大一个图书馆并没有几盏,因此抢座位比在电影院购票还要拥挤。
光远写道:“天未黑,馆外黑压压地站满了人,门一开便向里涌,涌进门便分头向汽灯下面跑,等跑到坐定,低头一看,往往便会发现笔记本挤烂了,洋装书的硬封面挤脱了,笔记丢了。
这还是幸运的。
不幸的是出了一身汗还分不到一点灯光的人,于是便只有垂头丧气地又踏出了倚斜的馆门。
”那时,联大的学习氛围很浓。
从内地来的、从沦陷区集中上海再从海道来的,都集在这里,抱着一种希望,想学到一些什么。
那时昆明的凤翥街很热闹,那是昆明以北数县上省的驮马队驻足的地方,这些莘莘学子便与为伍,燃马粪看书。
在联大上课,课分散,教室更分散,无时不须“马拉松”。
联大学生记录道:“一课在新舍东北区,一课在后来改为女生宿舍的南天一柱,或是乾坤正气大教室,另一课也许在昆北食堂,再一课也许又得跑出大西门到现在师院去,而又一课或者又须跑进城到现在的云端中学(那时的昆中),跑到教室,工作并未完,还得抢椅子,因为座位不够,到迟一步,便只有立着听课了。
” 虽然条件艰苦而清贫,联大的课堂却是大师云集的地方。
后来成为翻译大家的许渊冲在昆中北院一号教室旁听陈寅恪讲“南北唐史研究”。
许渊冲在他的书《逝水年华》中回忆道:“他闭着眼睛,一只手放在椅背上,另一只手放在膝头,不时发出笑声。
”钱锺书那时才20多岁,戴一副黑边大眼睛,手拿着线装书和洋装书,常穿一套淡咖啡色的西装,有时换一身藏青色的礼服。
他除了给“大一”新生开课,还为外文系高年级学生开了两门选修课,“欧洲文艺复兴”和“当代文学”。
他讲课只说英语,一口牛津腔,要求学生们学习标准的伦敦音。
联大的课堂上,清华、北大、南开的名教授、各显神通,非常精彩。
有朱自清讲《古诗十九首》、闻一多讲《》、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魏建功讲《狂人日记》、冯友兰讲哲学等等。
联大不但校内名师云集,校外名人来演讲的也不少。
茅盾、老舍、范长江都来联大作过大报告;孙伏园、曹禺来作过小报告;巴金、沈从文、萧乾来参加过座谈会。
联大没有礼堂。
一些重要的演讲就安排在昆华中学北院进行,有的就在云南大学礼堂举行。
抗战期间,学家董作宾、科学社社长任鸿隽、政治学家罗隆基、甲骨文研究权威陈梦家和长老会传教士W.H。
克拉克都被学生自治会邀请来联大演讲。
在学生自治会的协助下,钱端升谈美国与东亚的关系,何永佶谈英国与东亚的关系,洪思齐谈苏联与东亚的关系,贺麟谈青年与仰,沈从文、朱自清、罗常培和闻一多则探讨各种文艺问题。
抗战时期,联大在昆明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块相对远离战乱与喧嚣的精神家园。
据美国学者杜易强统计,仅仅是1942年秋,一个学期下来,“国文学会和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文史论坛就推出了联大教授主讲的20多场讲座,每位演讲人在自己的领域都有深湛的造诣”。
1941年初,昆明已屡有空袭。
到了8、9月,学校大遭轰炸,图书馆、饭厅、教室、寝室都有损坏,联大同学当时是“床床雨漏无干处”。
跑警报逐渐成了日常课程。
费孝通后来写道:“警报密的时候,天天有;偶然也隔几天来一次。
我在这些日子,把翻译《人文类型》排成早课。
大概说来,十点左右时最可能放警报的。
一跑可能有三四个钟头,要下午一二点钟才能回来。
所以,一吃过早点,我太太就煮饭,警报来时,饭也熟了,焖在锅里,跑警报回来,一热就可以吃。
”有一次躲警报回来,“文化巷已经炸得不大认识了。
……哭声从隔壁传来,前院住着一家五口,抽大烟的父亲跑不动,三个孩子,一个太太,伴着他,炸弹正落在他们头上,全死了。
亲戚们来找他们,剩下一些零碎的尸体。
在哭。
更坏的一件一件传来。
对面的丫头被反锁在门里,炸死了。
没有人哭,是殉葬的奴隶。
我鼓着胆子出门去看,几口棺材挡着去路,血迹满地。
我打了一个恶心,想吐,连忙缩了回来。
……城里的轰炸从那时起一直到‘飞虎队’光临,足足有两年,着实凶恶了不少”。
在战争中,毕生的学术成果可能毁于一颗炸弹,也可能消失在一次空袭警报的混乱中。
无论什么时候跑警报,金岳霖教授都携带着《认识论》的稿子,这部稿子花了他近30年心血的成果。
躲在小山坳里避难时,他就坐在那件宝贝上,格外注意防范。
一天,空袭警报解除之后,他匆匆忙忙往城里赶。
刹那间,他意识到自己把手头的巨著丢下了,便赶紧返回原地,但书稿已经不见踪影。
事隔差不多40年后,他调侃着回忆,“很可能被别人拿去包花生米了”。
他重写了全部70万字的书稿。
战时的研究者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的。
藏有珍稀典籍的图书馆和配有最新科学设备的实验室都搁置在沦陷区。
运出的藏书和仪器要么毁于途中,要么在到达目的地时已七零八散。
从化学用品到书写用纸,基础材料的供应都很吃紧。
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1943年3月访问云,发现自然科学的每个学科都有人在简陋至极的实验室里坚持工作。
那时,战时科学研究最有成果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战时在云南开展的大量研究,尤其是理工科的项目,都是在昆明僻远的乡村进行的。
清华的无线电研究所设在大普吉,距昆明城有五六公里路。
清华的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也设在大普吉。
沈同教授在泥地瓦屋这样简陋的小屋里继续开展动物生理学研究。
战时,数学系的华罗庚发表了20多篇论文,以他的第一部通论性著作《堆垒素数论》获得教育部嘉奖。
由于设备极度缺乏,实验科学的研究成果削减得最为厉害。
联大的实验物理相当薄弱。
北大的吴大猷认识到,除非中国最重要的学者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保持研究的技能和精神,否则战后不可能开展学术建设。
为了维持科研水平,他开始自行设计器材,利用抢救出的分光仪的光学部分,加上一具同事从美国带回来的低压汞弧灯,在岗头村一个小泥屋里的临时木架上拼凑成一个简陋的分光仪,研究拉曼效应。
曾经留学剑桥的赵忠尧和张文裕则继续做实验研究宇宙射线。
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曾回忆,他后来的工作,包括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都可以追溯到他在联大时期在吴大猷指导下写的学士论文;而他的硕士导师、毕业于剑桥的王竹溪,是昆明“最热情最渊博的教授之一”。
1945年,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著名学者费米(Enrico Fermi)和泰勒(Edward Teller),却惊奇地发现,“在芝加哥课堂上的收获并不比我在中国所学到的多”,因为中国的老师在教学上“更认真,准备更充分,内容也更深”。
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
年底,美国加入反法西斯的阵营。
“皖南事变”发生后,压抑的气氛迫使学生退出政治行动,回到课本,满足于茶馆和电影院的小乐趣;“左派”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宣告了联大三年来活跃政治氛围的终结。
陈纳德及其“飞虎队”来到中国,帮助击退了日机,基本上消除了空袭的威胁。
而就在这一年,通货膨胀开始加剧,不停地蚕食着联大沉潜研究的极其有限的资金保障。
“皖南事变”以来,三青团和群社一度热火朝天的政治辩论渐渐沉寂。
联大学生要么埋头苦读,要么泡茶馆、打桥牌、跳舞打发时间;刚开始的激情四溢,而今意兴阑珊,暮气横生。
对教授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凭着薪水养家糊口,战争岁月里在云南的生活一点也不浪漫,相反,是沮丧失意的。
1943年,蒋梦麟校长在给当时在任驻美大使的胡适的一封信中写道:“联大苦撑五载,一切缘轨而行,吾辈自觉不满,而国中青年仍视为学府北辰,盛名之下,难副其实。
图书缺乏,生活困苦(物价较战前涨百倍以上),在此情形之下,其退步非人力所可阻止。
弟则欲求联大之成功,故不惜牺牲一切,但精神上之不痛快总觉难免,有时不免痛责兄与雪艇、孟真之创联大之议。
”北大语言学家罗常培描绘了一幅更加惨淡的画面:“在昆明住了六年,颇有沉闷孤寂之感!……绝对的同行……偶尔写一点东西,错处没人修正,好处没人欣赏……我渐渐失去了学术重心,专以文科而论,如锡予、如觉明,都是想做些事的,一则限于经费,一则限于领导者的精力,处处都使工作者灰心短气。
”1943年5月,费正清访问昆明时发现,营养不良的“联大教授坐在太阳下喝茶,什么事都不想做”。
希望维系一个宁静学术和精神家园的联大,最终无法抗拒卷入抗战与政治的浪潮中。
1943至1944年冬天,西南地区的城市开始正式招募学生参加军事服务,驻华美军及美国人在印度训练的远征军,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特别需要译员与中方沟通。
就在“事件”爆发前,美国志愿军(即“飞虎队”,后来的第14航空队)抵达昆明时,有些联大学生响应号召参加双语志愿团。
1944年4月,联大教授会表决要求,毕业班所有身强体壮的男生投笔从戎当译员。
激进的革命力量也在酝酿着。
1943年10月的一天,有个学生经过新校舍一间教室,听见闻一多高亢的声音,他朗诵了《呈在大风沙里奔走的岗卫们》之后,:“我们沉醉在软弱的弦调里太久了,我们需要鼓的音乐!鼓的敲击使我们想到战斗。
什么是鼓的时代?战争的时代!” 随机文章恐惧魔王迪亚波罗,勾引王子占据身体和灵魂(天堂最大敌人)盘点冥界四花都有哪四种花,彼岸花/曼陀罗花/罂粟花/夹竹挑(邪门)扎西德勒是什么意思啊,欢迎/吉祥如意意思/疑似源于18000年以前诺亚方舟遗址是真的吗,上帝毁灭罪恶的人类/方舟造船救出七公七母美俄让中国不要碰月球,月球上存在神秘势力阻挡人类探索月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中的三姓家奴吕布究竟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可以得到武功第一的评价
吕布究竟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可以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吕布勇猛,是必然的,大家对他的勇猛都有深刻的印象,但要是细细数来,他好像也并没有什么比较杰出的战役啊,比起、那些赫赫的战绩,他根本没什么值得一提的。
那么他凭什么胜过他们呢? 首先,可以先从他的身世开始分析,他出身不好,史书中对于他的小时候没有什么记载,那么可以推测,他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还很有可能没有家人。
这样的身世,在那个乱世中,无疑是开局就给他增加了难度,他只能靠自己争取,他很争气,不管为谁效力,都能被重用,在丁原手下时,丁原很欣赏他,甚至和他结为父子。
后来到了那里,董卓竟然也收他做了儿子,要知道董卓能占得一席之地,说明他是非常会识人的,他手下人才多得很,吕布却是最得他心的一个,可以证明吕布此人有多厉害。
后来吕布被俘虏,他提出为曹操所用,即使他奸诈善变,曹操还是对这个条件很动心,可见君主们都想得到这员大将。
吕布不像、曹操等人,有身后的家族支撑,他什么都没有,全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得到的,这就已经足够让人敬佩了。
既然他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呢?其实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根本没这个机会,当年他自己抵挡刘关张三人,刘备尚且不提,关羽和的功夫却是公认的厉害,他以自己一个人抵挡这三个人,却几十个回合都分不出胜负,最后他还因为太累逃跑了,这就是他最出名的一仗了,自从打了这场仗,各国的君主就都不敢招惹他了,如果一定要攻打他,就派很多人一起上,这样一来,他当然占不到便宜了,所以他也就没什么机会打一场痛快的胜仗了。
虽然如此,他却没有在哪一场对战中被打死,他的武功,实在深不可测。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吕布和关羽等人比起来,确实没什么出名的胜仗,但同时,他也没打过什么败仗。
那些出名的将领,也许因为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从此被供上神坛,成为后世崇拜的对象,因此掩盖了他们也打过不少败仗的事实,而吕布,却是基本上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即使他经常要面临以一敌几的局面,却次次都能够全身而退,这难道不是更厉害吗? 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毕竟和事实还是隔着一段距离的,为了重点凸显某些人物,自然要经过一些文学处理,吕布也因此被掩盖,但他仍凭借着自己超凡的武功,在后世的讨论中火了这么久,这也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认可吧。
随机文章传海底惊现12米巨型真龙,蛟龙号专家确认为未知生物广州不明飞行物悬浮湖面,引8万人讨论10%的人相信是真意念移物1分钟学会,现代科学用意念操控机器人移动/变相超能力谛听是什么神兽,是西游师徒成佛的最大帮助者巴拿马运河谁修的,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的吗(美国建造/不属于美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封王与封侯:古时候爵位制度中的尊卑之别
二者虽同属贵族爵位,但在地位、权力、待遇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与政治文化。
地位差异:尊卑有别的等级阶梯 封王是君主对极少数功绩卓越、威望崇高的臣下授予的最高爵位,其地位仅次于(或国王),享有极高的尊贵与荣耀。
在历代封王中,以“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时期最强大的四个诸侯国。
例如唐太宗曾被封为秦王,这一封号不仅体现了他的卓越功绩,更彰显了他在皇室中的崇高地位。
封侯则是相对较为普遍的封赏方式,适用于更多有功之臣。
被封为侯的人,虽然也享有较高的地位和荣誉,但相较于王爵,其尊贵程度有所降低。
在历史上,许多名臣良将因功被封侯,如西汉因抗击匈奴有功被封为长平侯,但他的地位仍无法与王爵相提并论。
权力差异:领地治理与政务参与 封王的权力通常较大,包括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行政、司法、军事等各方面的自主权。
有些王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官员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例如西汉初期的异,如楚王、等,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能够自行招募军队、任命官员,对地方事务进行全面管理。
在一些情况下,封王还可能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对朝政产生重要影响。
封侯的权力相对较小,主要限于自己的封地范围内。
他们通常只能管理自己的领地事务,而无法直接干预国家层面的政务。
侯爵的军事力量也相对较弱,往往无法与王爵相比。
以的列侯为例,他们虽然拥有一定的食邑和税收,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主要是作为皇室的荣誉象征而存在。
待遇差异:奢华生活与优渥保障 封王的俸禄丰厚,往往享有大量的土地、财富和特权。
他们的生活奢华,能够享受各种高级别的礼遇和服务。
例如的王爷们,不仅拥有大量的庄园、房产和财产,还享有朝廷给予的丰厚俸禄和各种特权,如出行时的仪仗、服饰的规格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此外,封王还可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获得额外的权力和资源。
封侯的俸禄虽然也不少,但与封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他们的生活水平虽然高于普通百姓,但远不及封王那般奢华。
侯爵在朝廷中的职位相对较低,影响力也较为有限。
不过,封侯作为一种荣誉象征,也能为受封者带来一定的社会声望和政治资本。
传承差异:度与特殊规定 封王的爵位通常具有世袭性,即可以传给后代子孙,形成世代相传的王族。
世袭王爵的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例如的制度,藩王们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这使得明朝的藩王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稳定。
封侯的爵位世袭性则因朝代而异。
在一些朝代中,侯爵可以世袭;而在另一些朝代中,则可能实行有限的世袭或不允许世袭。
即使允许世袭,侯爵的传承也可能受到诸多限制和约束,如必须遵守特定的规定和程序等。
例如时期,封王只有封爵,但是却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没有封地的实际权限,只能拿到相应的封地税收,其爵位的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封王与封侯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是两种不同的爵位形式,它们在地位、权力、待遇和传承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君主对不同臣下的不同管理策略和政治考量。
了解封王与封侯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