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医生:甲流高峰基本过去,甲流患者有所下降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9-0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此轮甲流高峰基本已经过去。

31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副院长、传染病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裘云庆告诉记者。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于316日公布的国家第10(36日~312)流感监测周报指出,本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上升趋缓。

据国家流感中心数据,第十周我国流感病毒阳性率比第九周上升11.7个百分点,而此前两周则分别上升17.6个百分点和16.1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增长速度也有所趋缓,第十周我国流感病例暴发疫情较第九周增加87起,而此前两周则分别增加330起和282起。


甲流感染和就诊情况到底如何?此波甲流高峰是否已经过去?下一波甲流高峰何时到来?记者咨询了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多地、超10所三甲医院感染科、呼吸科和急诊科的专家,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多家医院甲流就诊患者减少

“我们这里的情况甲流的就诊高峰是在上一周,这一周开始在逐步减少,估计半月后会明显减少,但是目前从临床上来看,还没有完全结束,大概还有一周的时间左右。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徐自强告诉记者。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也告诉记者,“本周前来就诊的甲流患者有所下降,大概少了10%20%左右,甲流感染的高峰应该已经过去,病例数也在逐渐下降。

他还表示,甲流的感染高峰一般在12月到次年的2月,也就是冬春交接之际,但是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不过总体来看,天气转暖后,甲流的感染也会随之减少。

另外,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副主任牛波表示,“医院本周就诊的甲流儿童患者在减少,这波甲流感染的病例数开始下降,总体来看,高峰已经过去了。

另外,黑龙江、江苏等多地医院的医生也表示,最近前来就诊的甲流患者有所减少。

儿童应成甲流感染的重点关注人群

“我们医院前来就诊的甲流患儿有所减少,但是重症的患儿有所增加。

”河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梁世鹏告诉记者,前三年,由于防护得当,孩子生病的机会有所降低,而孩子的免疫系统的成熟是在一次次的“生病”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所以部分孩子对流感的免疫力有所下降。

此前,裘云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此轮甲流,儿童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均较高,这可能和儿童的免疫力低下有关,并且甲流病毒容易侵扰脑部,所以对儿童的影响会更大。

梁世鹏表示,“未来要关注甲流病毒对于儿童的侵蚀,适当的增强儿童的免疫力。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

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民国时期的医生:名医诊金是穷人家庭半月生活费

导读:民国北京城有“四大名医”,指的是中医。

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如。

这五个名医除了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其他四个都是南方人。

汪逢春是江苏苏州人,施今墨是浙江萧山人,萧龙友是四川三台人,杨浩如是江苏淮阴人。

不管四大也好,五大也好,民国时期北京中医最有名的就是这五个人。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但是提出了一点,就是必须对中医师的资质进行考核,用今天的话说,必须持证上岗。

于是北平成立了一个考评委员会,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个人正是考评委员会的成员,其中没有杨浩如,因为那时杨浩如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

但杨浩如是北平第一个中医医院的创始人,也就是按现代医院的形式创立的中医院。

北平最早的中医教育是北平国医学院,孔伯华等人也都有参与,但是没有开办下去,倒是后来施今墨又开办了华北国医学院,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

这个学院不能拿今天的概念去理解,他们一年招收的学生只有几十人,少的时候也就二十人,但华北国医学院后来确实出了不少人才。

虽然北京的中医很多,但无论是就诊的人数,还是医生的生活状态,中医和中医之间是大相径庭的。

有的混不上饭吃只能到药店坐堂,或者自己开个小诊所,仅能维持生活。

但是这五大名医家里却是门庭若市,每天应诊要排队,而且他们轻易不出诊。

诊金也很贵,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初,看一次病诊金一般是一块银元。

一块银元什么概念?我们以前讲过,一块银元在二十年代末,差不多够过年置办一三轮车的年货。

我家抗战期间支出的日常全部费用不过是一天一块银元,一般穷苦人家一块银元可能用十天半个月,这费用就相当高了。

不过那些胡同里头不太知名的中医费用就远到不了这么高。

另外说到药材,当时的药材不贵,丸散膏丹也不贵,一般饮片(就是汤药的组成部分)就更便宜了。

除了用贵重药材,都是比较便宜的。

小儿高烧不退要用一种药——— 紫雪,里面要用羚羊角,这就要贵些。

我小时候平时消化不良什么的吃至宝锭,只要几分钱,我们住东四的时候,胡同里穷苦人家的小孩生病了,也不去看什么医生,自己买点药吃吃也就好了。

四大名医各有各的特长。

比如说孔伯华擅治温热病,他最爱用石膏,因为石膏是凉性的,孔伯华开方子石膏用得很多,能用一两到二两,所以孔伯华有个绰号叫“孔石膏”。

汪逢春是善治温病的,他的很多著作也是讲治温病的。

这四人里活得最久的是施今墨,活到1980年,其他几位,萧龙友活到1960年,杨浩如活到1940年,孔伯华活到1955年,汪逢春活到1949年。

我家人生病虽也看中医,但不是太多,找中医看病时找孔伯华最多。

据说我小时候也找萧龙友看过病。

那时候看病很少到医院,一般是请医生到家里来,但找萧龙友就要去他家了,他是轻易不出诊的。

后来因为气管炎也到施今墨家看过病。

除了这几位,北平还有一些非常棒的专科医生,比如说皮肤科——— 那时也叫疡科,疡科最有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哈锐川,还有一个是赵炳南,他们都是回民。

赵炳南也受聘于华北国医学院,是那儿的教授。

哈锐川在八面槽开业。

另外还有针灸大夫,例如金针王乐亭,从前将针灸叫金针,这些都是专科大夫。

当时北京有名的中医和西医,基本上都自己家里有开业的诊所,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给医生定的成分是“自由职业者”,那时候的医生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既可以应聘于一两家医院,还可以自己开着私人诊所,同时还履行着出诊的义务。

那时候好的医生这个职业特别体面,收入也相当高。

西医有很多私人开业的医生。

从我个人记忆来说,我小的时候基本上没上过医院,那时候医生出诊叫“出马”,出马有出马金,这比医院的收费要贵得多。

许多有名的西医大夫都有私人汽车,我印象中五十年代到我家来的大夫很多都有私人汽车。

比如说印象很深的,有当时小儿科的大夫吴瑞平(协和名医吴阶平的哥哥,吴阶平学医也是受哥哥影响),他们家兄弟四人都是学医的,老大吴瑞平,吴阶平在家中是老二、吴蔚然是老三。

吴瑞平人很漂亮,。

这些西医大夫有个特点,都西装革履,西服穿得非常讲究,领带打得极为得体。

有的有助手,有的不带助手,拎着个大皮包,大皮包有两个扣,上部椭圆,底下是方的,一看就是西医大夫。

出诊大夫的包里装了什么?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小时候对这个很好奇,包里都有什么呢?有血压表、听诊器、压舌板、诊查锤、体温表等,一般大夫都会打针,我印象中也有一两位是带私人护士的,所以也有腰形盒:里面有消毒好的针头、棉签儿、酒精这类东西,还有随身带的常用药。

那箱子真是万宝囊,其实常用药就是阿司匹林、黄连素、阿托品之类,没什么新鲜的。

一些常用的抗生素之类的也有,成人看病还有治心脏病的药。

那时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钱人家的太太们都要保养,医生常开什么呢,就是用荷尔蒙和维生素B12,他会建议你用,到药房买,像我祖母她们都经常打这个,一个红色的,一个白色的,两个混合在一起打。

我们家谁打呢?是我父亲打。

我从小就会打针,包括怎么消毒针头,消毒棉球怎么用——— 要从里往外擦,越画圈越大。

怎么打针?打针的时候先挤出来一点,把气泡排出来,这些从小都会。

这些医生也会教你一点,但用什么药他们不会说,很神秘。

比方说失眠,用鲁米那(lum ina),这是商品名,化学名是苯巴比妥。

每个西药都有化学名称和商品名称,但是医生只跟你说是鲁米那,不跟你说是苯巴比妥,实际上到西药房买要便宜很多。

西医一般都是满嘴英文,他告诉你是Lum ina,但他给你开方子的时候写的却是苯巴比妥的拉丁文。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大夫是后来的儿童医院院长诸福棠,现在很多儿科泰斗都是诸福棠的门墙桃李。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诸福棠,他特别和蔼可亲,我管诸福棠叫“诸大大”。

诸福棠和吴瑞平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出诊包里都会带些巧克力糖啊,小玩具啊什么的,小孩怕打针,给颗糖啊什么的就会就范了。

因为他们都是给小孩儿看病,用我老祖母的话说,他们叫“吃小孩儿的”。

给我母亲看病的大夫叫陆观仁,陆大夫是协和的,住炒豆胡同,也有自己的诊所,我印象也很深刻。

那时候协和医院的大夫一边在协和应诊,一边家里开着诊所,也出马。

还有一个大夫大概叫汪国铮,五十年代我母亲身体不好,这两个大夫都来我家。

我祖母不一样了,我祖母还是对德日派念旧,她找得最多的一个大夫叫郑河先,这个郑河先是大人、小孩通吃,他在北大当过校医,当然这也是兼职。

当时北大没有几个人有汽车,一个是蒋梦麟有汽车,一个是胡适,还有一个就是郑河先。

郑河先是“吃宅门”的,宅门里请他他都去,一天到晚坐着汽车忙得很,要预约。

我就记得郑河先谱儿很大,我们家不大喝咖啡,什么时候闻见咖啡味儿,就是郑河先要来家里看病的时候。

他来之前要预先熬好咖啡,买点西点什么的。

郑河先长得较矮,眉毛很长,鹰钩鼻子,西装革履,我小时候的印象就是他手很凉,一摸我肚子,我就很害怕。

郑河先总是会误诊,有的人家小孩子分明是盲肠炎,他非说是消化不良,耽误了治疗时机。

尽管如此,找他的人家还是不少。

郑河先的诊金相当高,出马一次要五块钱,五十年代五块钱什么概念?郑河先也经常给梅兰芳家看病,八十年代许姬传先生生前还和我聊过他。

许姬传管梅兰芳叫梅大爷,于是许姬传就说:“那时候梅大爷最喜欢找郑河先,等于梅家的私人医生。

”我们家他也常跑,但我母亲却相陆观仁。

中医也有私人开业的,我母亲带我经常看的一个女中医叫王禄坤,王禄坤上午半天在东安市场西门内的西鹤年堂坐堂,下午在家应诊,偶尔也出诊。

一家人都靠她养活,她就住在灯市口椿树胡同(今柏树胡同东口路南)。

她丈夫却是,但是被称为“家庭妇男”,只在家料理家务,像教育孩子什么的都是她丈夫的事。

有些病是无法请大夫到家出诊的,比如说口腔科的疾患、眼科的疾患、耳鼻喉科的疾患等,这就要去他们的私人诊所或家中,比如西总布胡同的牙科张辅臣,还有后来的同仁医院院长、耳鼻喉科的徐荫祥等,都要靠医疗器械诊查,是很难出诊的。

随机文章解析第五代战斗机世界排名,歼-20力压美饿位列第三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是炙热奇点没有时间和空间魔克拉-姆边贝图片曝光,出没沼泽专杀河马(专家称是大象被误认)巨型管水母爆炸图片,巨型管水母长什么样/海底压力太小会爆炸揭秘美国洛杉矶蝴蝶树之谜,成千上万的蝴蝶栖息于松树上(蝴蝶王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各省高考难度排名:这两个省份稳居“地狱模式”,太卷了!

引言:高考,一场“同分不同命”的省内战争 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预计突破1400万,创历史新高。

这场被称为“省内竞争”的考试,因各省考生人数、教育资源、录取率的巨大差异,呈现出天壤之别的难度。

有人轻松踏入名校,有人拼尽全力仍难突围。

今天,我们用数据揭开各省高考的真实难度,看看你的家乡属于哪个梯队? 第一梯队:“地狱模式”省份——河南、广东 河南:稳居“噩梦级”榜首,考生人数常年突破百万,2025年预计达136万,但全省仅2所双一流高校,且无985院校。

一本录取率不足10%,985录取率仅1.1%,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广东:考生人数仅次于河南,但本地优质高校稀缺,211录取率全国倒数第一。

即便经济发达,教育资源的不足让广东考生陷入“卷中卷”困局。

第二梯队:“噩梦模式”省份——山东、四川、安徽等 这些省份的共同点是“考生多、名校少”: 山东:2025年考生预计70万,但省内仅3所211高校,竞争激烈程度常年居高不下。

四川、安徽:考生超50万,但985录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川的“七中神话”背后,是全省仅有4所211的残酷现实。

第三梯队:“困难模式”省份——河北、江苏、浙江 这些省份的难题在于“试卷难+录取率低”: 江苏:以“地狱级”数学卷闻名,但一本录取率仅15%,远低于京津沪。

浙江:新高考改革后选科复杂,英语难度全国领先,但一本录取率仅20%左右。

河北:考生人数超80万,但全省唯一211高校(河北工业大学)却位于天津,堪称“最委屈高考大省”。

第四梯队:“普通模式”省份——湖北、陕西、福建等 这些省份教育资源相对均衡,但录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北:武汉坐拥7所211高校,但全省一本录取率仅15%,本地考生仍需与全国尖子生竞争。

陕西:西安交大、西工大等名校聚集,但省内考生一本上线率仅28%,远低于京津沪。

第五梯队:“优惠模式”省份——京津沪、东北三省 北京、上海、天津:985录取率超4%,一本率高达30%。

以北京为例,清北录取率是河南的30倍,考生不足7万,却拥有全国最顶尖的教育资源。

辽宁、吉林:考生人数少(约20万),但一本录取率超60%,东北大学、吉大等名校提供充足名额。

2025年新挑战:考生激增+新高考改革 2025年不仅是考生人数高峰(预计1450万),更有8省首次实行“3+1+2”新高考模式,选科策略直接影响赋分排名。

例如河南将采用新高考,考生须在物理/历史中“二选一”,竞争可能进一步加剧。

结语:高考没有绝对公平,但努力永远有意义无论身处哪个梯队,高考都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2025年的考生们,或许你们正面对“史上最难”的挑战,但请记住: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而教育,终将是打破壁垒的最强武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瞻望:医生:甲流高峰基本过去,甲流患者有所下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