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喝茶的人5大好处不请自来
【千问解读】
在日常生活的中,品茗成为了许多人的喜好,每日两三杯茶,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添几分悠然自得。
随着健康意识的日益提升,茶,这一自然界的馈赠,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一、长期喝茶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1、更健康更长寿
经常喝茶对寿命也会有影响?没错!2022年,《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与每天喝≤1杯茶的人相比,每天喝茶2-3杯的人死亡风险更低。
这项研究纳入了近50万人的喝茶数据,他们年龄在40-69岁。
研究人员根据他们的喝茶量(红茶为主)进行分组发现:与每天喝≤1杯茶的人相比,每天喝2-3杯或更多的参与者,死亡风险更低。
不过喝茶过多,死亡风险并不会一直降低,在2-3杯/天时趋于平稳。
换句话说,每天最佳喝茶量在2-3杯茶。
2、肝脏代谢更好
2024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临床营养》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茶叶中茶多酚的一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有助于改善脂肪肝,可以抑制脂质的积累、抑制炎症、调节脂质代谢,防止肝损伤,并改善脂肪肝。
3、糖尿病风险降低
2023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研究人员在2023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从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黑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47%,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降低53%。
该研究纳入了超过107万的参与者,研究发现与几乎不喝茶的人比:每天喝1-3杯茶的人,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了4%;每天喝茶4杯或更多时,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了17%。
4、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原副院长顾东风团队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发表的研究显示,经常喝茶能够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尤其对于长期坚持喝茶习惯的人群、男性,健康获益更为显著。
5、中风风险变低
2020年,刊登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JCN)上一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做了438443人的分析,包括从不饮茶的158013人;非每日饮茶的167932人;每日饮茶的112498人。
平均随访11.1年后,研究结果显示:偶尔喝茶、每周喝茶、每天喝茶,随着饮茶频率的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渐呈下降。
与从不饮茶的人相比,每天饮茶能降低8%的脑卒中风险。
二、什么时间喝茶更健康
顺时而饮,一天中有两个重要的喝茶时刻,即卯时(早晨5~7点)和申时(下午15~17点)。
1、卯时茶:
清晨大肠经旺盛,气血充盈于大肠,为排泄提供了最佳的动力。
此时来上一杯茶,轻启肠胃之门,助力排毒清肠,为身体注入清新活力。
2、申时茶:
午后膀胱经当令,此时喝茶,不仅促进排尿,还加速身体代谢,排出体内多余废物,让身心在忙碌之余得到放松与调养。
不管什么时候喝茶,都不建议喝过浓的茶,会刺激胃酸分泌,对胃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爱喝过浓的茶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睡眠,建议温性茶为主,如陈皮普洱茶,不仅口感醇厚,又有健脾理气之效。
温馨提示:喝茶好处虽然多多,但是也要注意饮食适度原则,健康喝茶,注意不要喝过烫的茶、隔夜的茶、过浓的茶,很少喝茶的人可以尝试不同的茶叶,选出自己喜欢的,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也不要喝茶过多,2~3杯为宜,以免影响睡眠。
清朝侍卫为什么反着佩戴腰刀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吗
刀鞘在前,刀柄在后,为什么清代侍卫会反着佩戴腰刀?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圆圆曲》 现代战争基本都是以重火器为主,各种类型的枪械、导弹在战场上拥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而在古代战场上,往往都是以冷兵器为主,刀、剑、矛、戈是战场上最为常见的。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战争是争夺权力和资源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武器的好坏往往也会影响战争的结果。
纵观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士兵们的配装也是有着很大缺别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
一般来说,佩刀时往往刀柄在前,士兵们手握在刀柄上,随时可以进入作战状态,但清代却是刀鞘在前,刀柄在后,为什么清代侍卫会反着佩戴腰刀? 清代历史 起初在时,位于我国东北的女真部族都归顺于明代,而爱新觉就是女真的一个大家族。
出现之后,带领建州女真逐渐贡献了其他几个女真部落,将整个女真一统。
而我们熟悉的制度就是在此时建立起来的。
势力逐渐扩张后,努尔哈赤的野心也在膨胀,自己建国做王,开始与明代对抗。
在对抗之中,后金频频战胜明代大军,以之势占据了辽东很大一片地方,后来一鼓作气攻占了沈阳,在此地建都。
后来在和明代的战役中,努尔哈赤受了重伤,接过重任开始和明代斗争,并且与蒙古各个部落联合,进一步扩大了势力范围。
而此时的皇太极直接改掉女真的称呼,用满洲来代替,与此同时改国号“金”为“大清”,清代也就是在此时揭开帷幕。
另一边闯王一路打到北京,逼死了帝。
而明代镇守山海关的大将,见明代已经势威,索性带兵直接投降。
吴三桂编入八旗兵内,带领着大军一路闯进关内,打跑了李自成,占下了北京。
而明代时势力龟缩在南方,开始重新建立政权。
但在皇太极带领着八旗兵的进攻下,也没坚持多久就覆灭了,自此清代占据了明代的所有地盘,建立了新的皇权。
腰刀反佩 清代的八旗兵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几乎大多数士兵的佩刀都与内地大军不同,他们的刀是反过来佩戴,往往刀鞘在前,刀柄在后。
这种佩刀方式在清代持续了一百多年,才慢慢改回去,其实原因就在于人的生活特点。
满族人的非常厉害,因为他们常年生活在马背上,几乎所有的士兵都骑术了得,所以这种佩刀方式其实是为了方便骑兵,因为在冲锋时,这种佩刀方式可以让骑兵更加方便的拔刀。
战场之中,尤其是冷兵器为主的战场里,抽刀更快则代表出手更快,相同实力下自然更加占据优势。
而且这样的佩刀方式让骑兵在攻击步兵时,可以利用马的加速,带来更大的威力,从而轻易取得战争的胜利。
而皇太极成功占领关内后,这种佩刀方式却被遗留下来,因为这也代表着满族人的一种身份。
除此之外,骑兵还有一个重要攻击手段,就是在马上骑射,几乎每个八旗弟子从小就要练习骑术,骑射更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马本身就比人的移动速度快的多,这要是再配上弓箭这种远程攻击的武器,无论是进攻还是边退边防御,都是一个利器。
所以清兵一般都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箭壶和弓箭,两种武器可以随时切换。
而如果正着佩戴腰刀,清代的腰刀一般都是长柄的,这样刀柄在前会影响到射箭时的动作,胳膊会经常碰到刀柄,这样会大大降低准确性,本来在马上射箭就很难,再被刀柄碰来碰去,几乎没什么威力可言了。
礼仪问题 当时清代时,负责保护的御前侍卫一般都佩戴的一种叫做“太平腰刀”的长柄刀。
这种刀更多的是一种礼仪性代表,此时已经很少发生,有外敌能进攻到皇宫的程度,而且这些侍卫也并不需要去战场上征战。
这样佩刀在没了马之后,反而抽到速度会慢一些。
如此就展现出一种礼节,我这样佩刀即代表着和平,而且这样抽刀的动作也非常明显,留给别人充足的反应时间,也是为了保护军中混入刺客。
这种独特的佩戴方式,展现了清代的特色,纵观其他朝代,几乎很少有这样佩刀的时候。
参考资料:《圆圆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出自宋代:苏轼的诗的《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春天惜春木兰花 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苏轼 翻译及注释翻译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细雨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
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
注释1、初:刚刚。
2、解:能、知道。
3、语:这里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4、酥:酥油。
5、近却无:近看什么色彩见不到。
6、休辞:不要推托。
7、颠倒:纷乱。
8、红英:落花。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苏轼 简析整首词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
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
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
那么,读者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苏轼 创作背景《减字木兰花》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
东坡时年28岁。
此时,东坡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
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
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东坡次韵,并作此词以寄。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苏轼 鉴赏上片,写初春美好时光。
第一、二句点明初春的时令:“莺初解语”;点明初春地位:“最是一年春好处”。
接着三、四句就写初春美景:“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通过初春细雨滋润草根而转青色而转明丽这一细微变化,把如画的春光美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尤其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观察得极为细致,描写得极为逼真。
因为远看刚刚返青的草芽,呈现青色;而近看草芽,则仍是黄色的了。
这自然不是东坡的发现,早在唐代,韩愈就注意到了,并写进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去了。
诗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东坡点化运用韩诗的传神之词句,用进上片,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贵,而又不露痕迹。
下片,劝人尽赏春光。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是说不要借“醉倒”沉醉之故,而拒绝去看春花。
不看春花,就意味着失去了花会给人的青春活力,意味着时光易逝,人走向衰老。
这是最大的人生误区。
“人生易老天难老”。
东坡的言辞中同样也充满了人生哲理。
东坡曾说“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
”何不改为“人生何以易此乐,及时看花春常归。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带有醒世之意的恒言。
不要等到春离开人间吧。
否则,将是“红英”纷乱地夹杂着“绿苔”而失去春的魅力。
子由《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一开头就说得好:“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 苏轼名句推荐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作者:苏轼:出自《送贾讷倅眉》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作者:苏轼:出自《虢国夫人夜游图》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作者:苏轼:出自《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作者:苏轼: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作者:苏轼:出自《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作者:苏轼:出自《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