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为了帮助
【千问解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雎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雎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原文翻译: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字词注释: 关雎:篇名。
它是从诗篇第一句中摘取来的。
《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1063-前1057年)住东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统治东方诸侯。
“周南”都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歌。
《关雎》是一首情歌,写一个贵族男子爱上了一个采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结婚。
关关:象声词,鸟的啼叫声。
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
形容它们的融洽。
好逑:等于说“佳偶”。
逑:配偶。
参差荇菜:长短不齐的荇菜。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寤:醒着。
寐:睡着了。
思服:思念。
服:想。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表达对她的爱慕。
芼:摸,这里是选择的意思。
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
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
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
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
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
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
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
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
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
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
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
“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
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
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
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
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
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
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
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
”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
……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
”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
《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解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
……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
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
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
”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
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
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
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
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
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
”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国际mba如何翻译国际mba翻译
它代表着一种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模式。
本文将围绕“国际MBA怎么翻译”展开详细探讨,从其内涵、常见翻译方式以及不同语境下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和学习者提供清晰准确的理解和参考。
一、国际MBA的内涵与特点国际MBA(International MBA)是一种专门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管理能力和国际商务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设立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与传统的MBA相比,国际MBA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国际商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课程设置国际化,涵盖了全球经济形势、国际市场营销、跨国企业管理等多门涉及国际业务的课程;二是师资队伍国际化,通常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和具有丰富国际商业经验的专家组成;三是学生群体国际化,吸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学子共同学习和交流。
例如,一些国际知名商学院的国际MBA项目中,学生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课堂上分享各自国家的商业案例和文化背景,极大地拓宽了彼此的视野。
二、“国际MBA”的常见翻译方式 1.“国际工商管理硕士”:这种翻译方式直接对应了“International MBA”的字面含义,清晰地表达了该学位的性质和专业领域。
在国内的教育领域和学术交流中,这种翻译较为常见和通用,能够准确传达其核心内容。
2.“国际MBA学位”:简洁明了地突出了这是一个与MBA相关的学位,强调了其学术性和专业性。
在一些正式的文件、宣传资料或学术研究中使用较多,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其本质。
三、不同语境下“国际MBA”翻译的适用性 1.学术语境: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学术场合中,“国际工商管理硕士”的翻译更为合适。
因为它能够准确地阐述该学位的专业内涵和研究方向,便于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
例如,在一篇关于国际MBA教育模式比较的学术论文中,使用“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可以明确研究对象的具体范畴。
2.商业宣传语境:在商业宣传、招生广告等面向大众的语境中,“国际MBA学位”可能更具吸引力和简洁性。
它能够快速抓住潜在学员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该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比如,某商学院在招生海报上使用“国际MBA学位,开启你的全球商业之旅”,这样的表述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向往。
总结“国际MBA”的翻译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方式。
无论是“国际工商管理硕士”还是“国际MBA学位”,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了解这些不同的翻译方式及其适用性,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传播国际MBA教育的相关信息,促进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MBA教育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翻译和理解也会更加注重准确性和多元化。
同时,对于有志于攻读国际mba的学生来说,还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文化差异等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完成学业。
郎士元《柏林寺南望》,原文翻译赏析
此诗状写柏林寺所在山峰灵秀清丽之美景,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恬适之情。
首句写舟中已闻寺庙钟声,表现空气澄净;次写登岸后走过松径小道才到山寺,可见地处清幽。
后两句雨后远眺,云气缭绕如一幅米家山水画卷,意境跃然欲出。
虽意在写景,然处处有人的踪迹,人的感受,人的情趣。
全诗融情于景,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佳境。
柏林寺南望 溪上遥闻精舍钟⑴,泊舟微径度深松⑵。
青山霁后云犹在⑶,画出东南四五峰⑷。
词句注释 ⑴遥:远远地。
闻:听见。
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⑵泊:停船靠岸。
径:小路。
度:度过,越过。
⑶霁(jì):雨止。
⑷东南:一作“西南”。
白话译文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
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
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文学赏析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
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
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
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
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
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
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
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
“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
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
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
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
行人眼前。
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
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
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
“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
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
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
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
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
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
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
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
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名家点评 陆次云《唐诗善鸣集》:云画峰耶,峰画云耶?天然笔意。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须其自来,不以为构(末二句下)。
俞陛云《诗境浅说》:诗仅平写寺中所见,而吐属蕴藉,写景能得其全神。
首二句言闻钟声而寻精舍,泊舟山下,循小径前行,松林度尽,方到寺中。
在寺中登眺,霁色初开,湿云未敛,西南数峰,已从云隙参差而出,苍润欲滴。
读此诗如展秋山晚霁图,所谓“欲霁山如新染画”也。
随机文章朱元璋特殊之处、对当代之影响、对后世之影响9.8新疆ufo事件悬停5小时,5条光柱飞行物竟是俄罗斯火箭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揭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光折射形成的仙宫和神仙(以假乱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