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原文、翻译、赏析汇编15篇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汇编15篇)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1

  作品简介  《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是宋代吴涛的作品。

此诗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体现了春与夏之交的乍暖忽寒气候特点,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作品原文  绝句  游子春衫已试单⑴,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⑵,又作东风十日寒⑶。

  作品注释  ⑴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

春衫:单薄的春装。

试:尝试。

  ⑵歇:停,这里指蛙畏寒而声息全无。

  ⑶作:起。

  作品译文  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作品鉴赏  诗人颇善于选择人的典型形象。

开头写气候之乍暖,并点示出春与夏之交的.季节。

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先从视觉角度写“游子春衫”、“桃花飞尽”,再从味觉角度写“野梅酸”,预示春去夏来,天气转暖;接着从听觉与触觉的角度,以蛙声停歇与东风之寒写出气候忽然转冷。

  前两句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

此时游子脱去冬衣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舒服、轻松的美感。

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

次写“桃花”和“野梅”。

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

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又显示了动态美。

写梅则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使口舌生津。

这两句写气侯乍暖,点出春与夏之交的季节。

  本来春去夏来,天气转暖,自然也蛙鸣悠扬,到第三句诗意陡然一转,诗人生疑,不知为何蛙声一夜之间全部停歇,末句解开谜底,原来是天气转冷。

这样写使诗歌结构上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峰回路转、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别开生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后两句写忽寒。

诗人审美感受相当细腻,也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怪来一夜蛙声歇”,这是从听觉角度落墨,写气候忽冷。

诗人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前两天气候乍暖时,田蛙也为之欢欣歌唱,增添了暖意。

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

“又作东风十日寒”: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温变化极敏感,他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

此句又从触觉角度来写。

“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自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这首诗纯然写春与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

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

特别是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

语句清晰,体验真切。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作者简介  吴涛,生卒年不详,字德邵,崇仁(今属江西)人。

是宋高宗绍兴年间著名隐士环溪先生吴沆的大哥。

全宋诗收入其诗四首:《绝句》《山居》《在杭日作》《仲春》。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2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翻译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鸟:指江鸥。

  花欲燃:花红似火。

  赏析  其一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其二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乌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

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

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

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

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

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

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

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

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

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3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翻译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注释   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

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青溪:碧绿的溪水。

  创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得知这位故 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赏析  这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

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

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

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

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

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

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

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

诗中谓溪下有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而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

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4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原文  宋代: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译文及注释  两岸舟船各背驰(chí),波痕交涉亦难为。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余鸥鹭(lù)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

  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

  译文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赏析  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

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5

  绝句·迟日江山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古诗简介  《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写于成都草堂,诗一开始,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二首,继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翻译/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  ⑴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赏析/鉴赏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6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翻译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释   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赏析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

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

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7

  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著春衫不裹头。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莫道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柳子祠前春已残,新晴特地著春寒。

  疏篱不与花为护,只为蜘蛛作网竿。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创作背景  百家渡在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城西湘江畔,这四首诗作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春。

此年是杨万里任零陵丞的最后一年,秋天就离任回都城临安。

  鉴赏  这四首写景诗,都是抓住一个细节,抓住平凡事物中富有诗意的东西加以表现。

  第一首,在湘水渡中,不写湖光山色,两岸风物,却抓住了中流的一只渔舟;又不写渔舟的种种,视线却集中在渔夫身上;却又不写渔夫的种种,单写他穿翻了衣衫,发髻不裹的自由疏散的服饰,体现了诗人对劳动者不拘礼法、衣着随便的欣赏之情。

画面表现得光度集中,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第二首写野径早行,提供给读者的也只有单纯的集中的印象:沿途红红白白、四方飘香的野花。

诗人集中兴趣于郊野的自然景物,而景物中最耀眼的则是向行人献媚竞艳的路花。

这时,他身外的一切都不在他眼里了,见到的只是白白红红之花,闻到的只是四面八方袭来的香气,他就将这刹那间的感兴形之于诗。

诗句并不特别警拔,但诗人的兴会却表现得异常鲜明。

  第三首写途经柳宗元祠堂。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如果换一个居官永州的诗人,路过柳子祠,不免要怀古一番。

可是杨万里的眼睛却盯住了篱竿上的蜘蛛网。

篱竿本来是编在栅栏上护花的.,然而却成了蜘蛛结网的凭借。

这是人们在园边宅畔常见的小事物,写入诗中,给人以异常的亲切感,也显示了诗人的童心。

从中固然可以发现平凡的小东西中的诗情,若说其中含有某种讽喻,似乎也无不可。

好诗是常常留着让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的。

  以上三首都集中绘写景物中的某一个点,有如电影中的特色镜头;而第四首乍看似是写全景和远景。

但细察之,置于画面中心的仍然是吸引视觉的有生意的景象。

道路和远山只是画面的背景,着重呈露的却是草中的牛背和秧间的人踪。

诗人的用心始终是赋予平常事物以新鲜感。

  这组诗充分体现了杨万里诗歌风格清新活泼,明朗通脱,语言浅近平易,无艰涩造作之态的特色。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8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代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

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系(xì):联接。

短篷:小船。

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

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

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前两句叙事。

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

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

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

“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

“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

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

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

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

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

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赏析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

诗僧志南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

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

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

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杨柳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

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杨柳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

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

  在诗人眼中,禅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杨柳风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  “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

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高妙!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9

  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译注参考: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57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1.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

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

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

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 显示全部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 显示全部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10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及注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二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赏析  黄鹂俗称黄莺,在中国为夏候鸟。

2024陕西征集志愿学校名单汇总,包含提前批、一本、二本、专科

参加2024年陕西高考征集志愿的学校有南京警察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西安航空学院、等院校、石河子大学、华北科技学院等。

陕西千问网在本文整理了2024年陕西征集志愿学校名单及各批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包含提前批、一本批次、二本批次、专科批。

一、2024年陕西征集志愿学校名单在陕西,征集志愿通常包括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及专科批次。

这些批次针对不同分数段和需求的考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1、提前批提前批主要涵盖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优师专项以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等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对考生的户籍、成绩、特长等有特殊要求。

2024年陕西提前批征集志愿学校有南京警察学院、浙江警察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滨州职业学院等。

2、本科一批本科一批是众多考生关注的焦点,汇集了众多知名高校及优势专业。

在该批次进行征集志愿的学校有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三峡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院校。

3、本科二批虽然相较于本科一批,二批院校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可能稍逊一筹,但仍有不少优质高校和专业值得考虑。

在征集志愿阶段,一些热门或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能会成为考生争抢的焦点。

参与2024陕西征集志愿的二本院校有天津商业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晋中学院、长治医学院、吉林师范大学、三江学院、阜阳师范大学等。

4、专科批专科院校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往往具有独到之处,适合对某一领域有浓厚兴趣或希望早日步入工作岗位的考生。

官方暂未公布2024年陕西高考专科批征集志愿学校名单,小编将在院校名单发布后的第一时间更新至此处,请同学们耐心等待!二、2024陕西本科专科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以下整理了目前已公布的2024年陕西高考各批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供查阅。

本科提前批A段征集志愿:7月8日14∶00前本科提前批C段征集志愿:7月11日14∶00前高职(专科)提前批征集志愿:7月14日14∶00前本科一批第一次征集:7月21日14∶00前本科一批第二次征集:7月22日16∶00前本科二批:7月29日8∶00前以上就是2024陕西征集志愿学校名单汇总,各层次考生可根据分数自行做选择。

推荐阅读2024年高考征集志愿一般可以降低多少分?征集志愿怎么填报?2024征集志愿容易录取吗?征集志愿的学校怎么样?

东宫三师的简介: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通称

我们通常所说的“东宫三师”其实指的并不是一种单独的官职,而是、太子太傅、三种官职的并称,官属从一品。

顾名思义,“东宫三师”都是东宫官职,主要负责教导辅佐太子,其中太子太师主要教文,太子太傅主要教武,而太子太保则负责保护太子安全。

太子作为选定国家的继承人,他的选举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而太子的德行、知识、能力能否承担重任主要在于平时的教养,这就与三师的教导有莫大的关系。

历代皇帝当然希望自己选择的太子能够成为继承帝位的最理想人才,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太子,从西周时期便设置太师、太傅、太保以教导太子,西晋时期初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统称为“三师三少”。

“三师”一般都在朝臣中进行选举,毕竟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社会,成为官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自身的优秀。

既然“三师”是用以教导未来的王朝继承人,那么在太子师傅的选拔上当然要求特别严格,肯定要择优选举,一般有朝中品行端正、、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的人来任职。

由于“东宫三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导保护太子,也就是说他们相当于太子的私人老师,他们需要对太子和皇帝负责,如果太子行为失当犯错误,皇帝也会向“三师”问责。

另外,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然在皇室这句话并不适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师徒这一关系本身便是一种亲密关系。

也就是说,只要成为太子师傅,必须想太子所想为太子分忧,这就意味着在皇位争端出现时,太子师傅就是妥妥的“太子党”,从这个角度看,皇帝特意设置“三师”,不失为太子培养势力的好方法。

但是在中央集权专制主义越发兴盛的中国古代王朝,尤其是在专制主义巅峰时期的明清,是不会允许太子肆意发展势力,使得储权威胁皇权。

因此在明清时期,太子三师只用为兼官、加官、赠官,而不会专门设立,大多都是虚衔,只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或者追赠死去的功臣重臣,并非实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绝句原文、翻译、赏析汇编15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