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2篇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千问解读】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翻译及赏析1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古诗简介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南宋词人吴潜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上片写友人的归隐之意及其因,前两句用问答式写归隐之意。
“一汀”、“半帆”,用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归隐之因;下片写送友人的情景和自己的感慨。
前两句先写情谊后写关切,结尾两句倾吐了词人自己有志难表,屡受压抑的情怀。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空怀壮志的悲慨。
这首词用语清疏明快,意思深沉凝聚,风格抑扬顿挫、慷慨悲戚,词人多次设问,层层深入,托出主旨,含蓄蕴藉,发人深思,读后可令人生同情之感。
翻译/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⑵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⑶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⑷汀(tīng):水边平地。
⑸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⑹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⑺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⑻拚(pàn):舍弃,不顾惜。
⑼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⑽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赏析/鉴赏 词的上片抒写的是作者对于友人壮志难酬的同情及对友人辞官归隐的理解。
开篇“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既点出送别地点,也交代了作者的这位友人要辞官隐退的事实。
作者一开篇就设下“问何事、翩然引去”的问题,引人遐想。
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友人对“何事”的回答,只设想友人归隐后的`生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呼应前文“翩然”一词,写友人今后将漫游湖海之上,过着与鸥鹭为伴、穿梭于江上烟雨的隐居生活。
这种生活看似自在、悠闲,实际上“半帆烟雨”四字隐约流露出作者对友人将受江上风雨侵扰的担忧,同时也暗示出友人辞官归野也是迫不得已,自有其难言的隐衷。
“报国无门空白怨,济时有策从谁吐”两句,作者代友人吐露真言,将其归隐的原因和盘托出,这样写,既是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亦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作者既写友人行经垂虹亭的事实,又从友人经过垂虹亭的时间想到此时正是鲈鱼肥美的季节,再关和晋代张翰在外做官,想到家乡鲈鱼脍便辞官返乡的典故写友人此次辞官归隐,显得亲切、自然。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及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下片“拚一醉”四句,承上片“鲈堪煮”而来,写作者与友人送别的情景。
由于有上片充分的铺垫,此处惜别的情意就更显浓厚。
“拚一醉”语气沉重,表现出作者挽留友人的坚定与执著; “歌一曲”语气轻缓,但用情极深,表露出作者欲留友人不得,不得已送友人归去时的留恋与难舍深情。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这是作者对友人归隐后处境的担忧,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怅惘。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作者借友人归隐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如今国家内忧外患,正是用人之际,而像友人这样的能人志士却要隐退,任其虚度光阴,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结尾处,作者举头问天,天亦无语,委婉地表明作者的心思无人理解,悲愤之情更深。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寓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翻译及赏析2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拚(pàn):舍弃,不顾惜。
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赏析 此词是送别之作。
“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
“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
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
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
“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
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
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
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
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
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
“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
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
“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
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
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
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
“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
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满江红·雨后荒园
江空岁晚,霜余草腐,而吾菊始发数花,生意凄然,似诉余以不遇,感而赋之。
凶李生湛然归,寄菊轩弟。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
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译文 雨后的花园,花朵都掉完了。
疏散的篱下只有菊花还没有掉落,还是那么的鲜艳。
掇取一把菊花足够娱乐,谁还可以像屈原那样用菊花做晚餐呢。
到现在狼藉不堪鲜花掉落没有人去怜惜。
堂上的客人都以及须发皆白。
都没有说话怀念着过去。
重阳佳节过去只剩下了恨,飒飒的凉风吹的你慌乱不堪,你应该很难生活了吧。
在风下多次闻吸花丛,放佛可以听到菊花在独自哭泣。
注释 律:原为定音的仪器,后指古乐的十二调。
无射:亦作亡射,十二律中的阳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对应,秋九月律应无射。
英英:鲜艳貌。
盈(yíng)把:掇取一把。
夕餐: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故云。
三闾(lǘ):指屈原。
他曾为三闾大夫。
狼藉:亦为狼籍,乱散不堪状。
狼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使乱以灭迹。
畴昔(chóu xī):往昔。
飒飒(sà):风声。
汝:你。
三嗅:多次闻吸。
“三”言其多。
芳丛:花丛。
创作背景 金朝灭亡之后,词人誓不投降元朝,坚守归隐之志,于是寄情于晚菊秋水,这首词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赏析 开头三句,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
“律残无射”,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
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像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
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
接下来,轻轻一转,“疏篱下”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
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
细细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
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
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婉生不逢时。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
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
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词人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
“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婉、怜花惜人的深情。
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
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
“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心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无法辨认,也无须辨认。
全词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满江红·仙姥来时
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
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译文 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
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
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
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
夜渐深,风停住了。
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
这神姥的威力确实神奇,你看吧:她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还派出六丁神将,带着雷霆和闪电,扼守着东关。
却笑人世间那些所谓“英雄”,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本事的。
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瞒给吓走了。
他又哪里知道,这位厉害的对手,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呢!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
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仙姥:神仙妇女。
依约:隐隐约约。
轭: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型器具,一般木制。
相从诸娣(dì):随从神姥的诸位仙姑。
此句下白石自注:“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
娣:古称同夫诸妾。
佩环:指诸神身上的装饰品。
奠(diàn):镇守。
淮右: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
淮南西路称淮右,湖属淮右地区。
阻:拱卫。
六丁:传说中的天神。
韩愈诗:“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 别守:扼守。
一篙:一竿。
篙,撑船的竿。
曹瞒:曹操小字阿瞒。
帘影间: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
创作背景 绍熙二年(1191)正月底,词人泛舟巢湖,受祈祷湖神箫鼓启发,以平韵为《满江红》,作此祠神曲,以颂巢湖仙姥。
赏析 《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以柳永格为准,但有融字的麻烦。
所以白石为求协律而改仄为平。
白石是南宋著名的大音乐家和大词人,妙解音律,对景填词,既能依旧调填词,又能自创新调,还能变旧调为新声。
此词即是一首变仄为平的变调。
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歌唱了。
词中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巢湖仙姥形象。
她没有男性神仙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神定气闲的风范。
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成为词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也间接表达了词人对那些居高官,领厚禄而只知纸醉金迷,不管国忧民难的男人的讽刺和鞭挞。
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
如昆仑山的西王母、巫山的瑶姬、洛水的宓妃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
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
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
这是一层。
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
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
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
这些当然是出于词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
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
”此为第二层。
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
在《疏影》一词中,词人曾写王昭君云:“想佩环、月夜归来……”两处都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
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
善于跳离前境,翻出新境,富有曲折变化、摇曳多姿之美,是白石词的妙处。
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
此为第三层。
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
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振起后片境界。
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指挥若定的神奇才能,她不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籖》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
”),去镇守濡须口及其附近的东关。
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
紧接着词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英雄人物中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手,结果却只能靠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实指历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本人。
词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移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如同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
”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他对现实的愤慨,因为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近三十年,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
这两句以古讽今,寄兴深微,而又浑融贴切,不露痕迹,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结句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英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
以仙姥的神功盖世而不居功自傲,反刺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无耻男人。
“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跟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以及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构成了截然不同境界。
然正因为一个“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却能指挥若定,驱走强敌,这就更显出她的神奇才能。
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
姜夔曾在《诗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
”此词结句,正是反终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个显例,因此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