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点火樱桃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满江红·点火樱桃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满江红·点火樱桃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

  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碟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译文  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

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

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

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

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注释  茶蘑:亦称酴醿,以色似酴醿酒而名。

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

一架:荼藦枝细长而攀缘,立架以扶,故称一架。

  龙孙:竹笋的别名。

紫苔苍壁:长满青紫色苔藓的土阶。

  乳燕引雏:母燕引着雏燕试飞。

  流莺唤友:黄莺呼叫伴侣。

  肠千结:以千结形容愁肠难解。

  蝴蝶梦: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人造以蝴蝶称梦。

子规:亦名杜鹃。

  赏析:  这首词的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这首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他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全词的中心是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

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

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他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在他的笔下,暮春的景致是何等地使人眼花瞭乱!“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

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

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

读者切莫责怪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怎么会沾染上小儿女的伤春感怀,辛弃疾这里别有满腹心事。

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春归岂不是象征着希望破灭!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他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这三句与作者的名篇《祝英台近·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义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

作者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你自个儿走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

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

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

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

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者!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

《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

后来文人就将做梦称为“蝴蝶梦”。

千里梦,指自己的想家梦。

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

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

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更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

还须指出的是,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

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

“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

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家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

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

  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话,但考虑到自己处境险恶,不敢将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畅快淋漓地说出来,而是凭借花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忧愤。

本词就是属于后类。

满江红·点火樱桃原文翻译及赏析2

  满江红·点火樱桃

  宋代: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似火樱桃,如雪荼藦,映辉斗艳。

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

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饮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

乡梦恐怕难以传到千里之外了,唯闻子规啼三更月。

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注释  茶蘑:亦称酴醿,以色似酴醿酒而名。

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

一架:荼藦枝细长而攀缘,立架以扶,故称一架。

  龙孙:竹笋的别名。

紫苔苍壁:长满青紫色苔藓的土阶。

  乳燕引雏:母燕引着雏燕试飞。

  流莺唤友:黄莺呼叫伴侣。

  肠千结:以千结形容愁肠难解。

  蝴蝶梦: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人造以蝴蝶称梦。

子规:亦名杜鹃。

▲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xx-01 :第31页-第34页 .  2、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等 .《宋词鉴赏辞典》(下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xx年08月第1版 :第1300页-第1302页 .

  赏析

  《满江红·点火樱桃》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此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此词描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

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

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词人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在词人的笔下,暮春的景致使人眼花缭乱。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

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

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辛弃疾这里则是满腹心事。

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春归是象征着希望破灭。

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这三句与词人的名篇《祝英台近·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义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

词人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你自个儿走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

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

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

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

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

“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

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

《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

后来文人就将做梦称为“蝴蝶梦”。

千里梦,指自己的想家梦。

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

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

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更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

还须指出的是,从词人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

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

“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

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家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

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

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话,但考虑到自己处境险恶,不敢将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畅快淋漓地说出来,而是凭借花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忧愤。

此词就是属于后类。

▲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xx-01 :第31页-第34页 .  2、 王明辉 .辛弃疾词赏读 :线装书局 ,20xx-4 :第10页-第11页 .  3、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等 .《宋词鉴赏辞典》(下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xx年08月第1版 :第1300页-第1302页 .

  创作背景

  《满江红·点火樱桃》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此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等.《宋词鉴赏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xx年08月第1版:第1300页-第1302页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满江红·雨后荒园

满江红·雨后荒园_段克己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满江红·雨后荒园  金朝 段克己  遁庵主人植菊阶下,秋雨既盛,草莱芜没,殆不可见。

江空岁晚,霜余草腐,而吾菊始发数花,生意凄然,似诉余以不遇,感而赋之。

凶李生湛然归,寄菊轩弟。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

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译文  雨后的花园,花朵都掉完了。

疏散的篱下只有菊花还没有掉落,还是那么的鲜艳。

掇取一把菊花足够娱乐,谁还可以像屈原那样用菊花做晚餐呢。

到现在狼藉不堪鲜花掉落没有人去怜惜。

  堂上的客人都以及须发皆白。

都没有说话怀念着过去。

重阳佳节过去只剩下了恨,飒飒的凉风吹的你慌乱不堪,你应该很难生活了吧。

在风下多次闻吸花丛,放佛可以听到菊花在独自哭泣。

  注释  律:原为定音的仪器,后指古乐的十二调。

无射:亦作亡射,十二律中的阳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对应,秋九月律应无射。

  英英:鲜艳貌。

  盈(yíng)把:掇取一把。

  夕餐: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故云。

三闾(lǘ):指屈原。

他曾为三闾大夫。

  狼藉:亦为狼籍,乱散不堪状。

狼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使乱以灭迹。

  畴昔(chóu xī):往昔。

  飒飒(sà):风声。

  汝:你。

  三嗅:多次闻吸。

“三”言其多。

芳丛:花丛。

  创作背景  金朝灭亡之后,词人誓不投降元朝,坚守归隐之志,于是寄情于晚菊秋水,这首词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赏析  开头三句,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

“律残无射”,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

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像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

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

接下来,轻轻一转,“疏篱下”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

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

细细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

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

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婉生不逢时。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

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

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词人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

“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婉、怜花惜人的深情。

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

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

“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心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无法辨认,也无须辨认。

全词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满江红·仙姥来时

满江红·仙姥来时_姜夔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满江红·仙姥来时  宋代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

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

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译文  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

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

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

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

夜渐深,风停住了。

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

  这神姥的威力确实神奇,你看吧:她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还派出六丁神将,带着雷霆和闪电,扼守着东关。

却笑人世间那些所谓“英雄”,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本事的。

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瞒给吓走了。

他又哪里知道,这位厉害的对手,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呢!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

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仙姥:神仙妇女。

  依约:隐隐约约。

  轭: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型器具,一般木制。

  相从诸娣(dì):随从神姥的诸位仙姑。

此句下白石自注:“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

娣:古称同夫诸妾。

  佩环:指诸神身上的装饰品。

  奠(diàn):镇守。

  淮右: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

淮南西路称淮右,湖属淮右地区。

  阻:拱卫。

  六丁:传说中的天神。

韩愈诗:“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  别守:扼守。

  一篙:一竿。

篙,撑船的竿。

  曹瞒:曹操小字阿瞒。

  帘影间: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

  创作背景  绍熙二年(1191)正月底,词人泛舟巢湖,受祈祷湖神箫鼓启发,以平韵为《满江红》,作此祠神曲,以颂巢湖仙姥。

  赏析  《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以柳永格为准,但有融字的麻烦。

所以白石为求协律而改仄为平。

白石是南宋著名的大音乐家和大词人,妙解音律,对景填词,既能依旧调填词,又能自创新调,还能变旧调为新声。

此词即是一首变仄为平的变调。

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歌唱了。

  词中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巢湖仙姥形象。

她没有男性神仙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神定气闲的风范。

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成为词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也间接表达了词人对那些居高官,领厚禄而只知纸醉金迷,不管国忧民难的男人的讽刺和鞭挞。

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

如昆仑山的西王母、巫山的瑶姬、洛水的宓妃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

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

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

这是一层。

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

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

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

这些当然是出于词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

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

”此为第二层。

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

在《疏影》一词中,词人曾写王昭君云:“想佩环、月夜归来……”两处都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

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

善于跳离前境,翻出新境,富有曲折变化、摇曳多姿之美,是白石词的妙处。

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

此为第三层。

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

  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振起后片境界。

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指挥若定的神奇才能,她不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籖》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

”),去镇守濡须口及其附近的东关。

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

紧接着词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英雄人物中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手,结果却只能靠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实指历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本人。

词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移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如同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

”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他对现实的愤慨,因为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近三十年,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

这两句以古讽今,寄兴深微,而又浑融贴切,不露痕迹,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结句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英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

以仙姥的神功盖世而不居功自傲,反刺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无耻男人。

“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跟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以及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构成了截然不同境界。

然正因为一个“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却能指挥若定,驱走强敌,这就更显出她的神奇才能。

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

姜夔曾在《诗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

”此词结句,正是反终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个显例,因此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满江红·点火樱桃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