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院深深》原文及赏析2篇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满江红·小院深深》原文及赏析2篇

《满江红·小院深深》原文及赏析1

  满江红·小院深深  朝代:宋代  作者:岳珂  原文:  小院深深,悄镇日、阴晴无据。

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曲径穿花寻蛱蝶,虚阑傍日教鹦鹉。

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

  云外月,风前絮。

情与恨,长如许。

想绮窗今夜,为谁凝伫?洛浦梦回留佩客,秦楼声断吹箫侣。

正黄昏时候杏花寒,廉纤雨。

  赏析:  慷慨悲歌,豪情万丈,可以入词;小桥流水,也可以入词。

这首词以柔美的曲调,表现出男女相怨的私情。

  作品虽以大量篇幅写一女子,但是全篇的主题却是表现爱恋这个女子的一位男子的相思之情;女子的形象,仅是在这位男子的想象中出现的。

这是词的成功之处。

词的上片,全以虚拟之笔,想象女子在春日思念男主人公的情状。

虽是虚写,却逼真细致,情景历历,宛然在目。

首先,作者即描写那个女子所独自居住的环境。

那是一个幽深静谧的小小院落。

由于情人的远离,这深闺之中没有了欢声笑语,因而日间气氛空寂得令人难耐。

更可恼的是,时当春日,天气冷暖阴晴没个准,使人觉得心绪也愈发烦乱了。

天气之阴晴不定,暗喻女子思念情人时心情的起伏变化,意思极为含蓄。

“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接下来三句,由景入情,正面点出女子的怨情。

琴心,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以琴心挑之。

”这里是为女方设想:闺中寂闷,无可交通心事之人,当此春昼,她如何排遣满腹愁怨呢?  以下由写情转入写事。

“曲径”、“虚阑”二句,是一组工整而流畅的对仗,意在进一步刻画女子此刻之无聊。

抒情男主人公设想,他的情人此时感觉万般无聊,于是找些游戏来打发光阴。

她时而在幽曲的花径里穿进穿出地扑捉蝴蝶,时而斜倚栏干在阳光下教鹦鹉说话……可是这些做法都没能帮她驱走忧愁。

有时她一抬头,院中杨柳枝条飞舞之态又使她思绪万千。

上片末“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二句,意思是说:女子看到婀娜的杨柳在春风中自在摇动,恰如十三岁小女孩儿无忧无虑地扭腰作舞,她感到这种不知忧愁的张狂轻浮之态十分好笑。

一“笑”字将女子因物兴感、情绪更加烦乱的心态点化出来了。

  词的`下片,将相思之情写得更加凄婉动人。

过片的四个三字句,写女子黄昏之后的孤苦愁闷。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云外月,喻心期阻隔,情人不得相见;风前絮,喻愁恨之绵绵不断。

这四句,使人宛然见女子春夜枯坐空闺、如泣如诉之状。

“想绮窗今夜,为谁凝伫”二句,将此夜女子悄然伫立,相思之情更深更苦的情态,准确地刻画出来。

这里出以问句,更显出多情的男主人公对女方的无限关切。

是全篇的高潮,也是抒情的“词眼”所在。

一“想”字笼罩前后文,关合男女双方。

有此二句,点明了前文一大篇描写皆非实景,而是“今夜”所“想”。

有此二句,才由虚拟与悬想巧妙地过渡到实写,从而正面描写出男主人公一往情深的相思心理。

“洛浦”与“秦楼”二句,即承“想”字而来,利用典故抒写自己怀想情人却无缘相会的痛苦。

  这“洛浦”与“秦楼”二句,借用了二个典故。

前一个典故是正用,写自己梦见情人,醒后一切成空;后一个典故是反用,叹息出双入对的情侣天各一方。

  篇末“正黄昏时候杏花寒,廉纤雨(细雨)”,以景物的描写显示抒情主人公满目所见,无非令人断肠之物而已。

无限的哀感顽艳之情,融入春日黄昏景色之中,愈发显得愁绪无边,韵味深长。

全词的结尾是以写景来抒情、语尽而情不尽的妙笔。

全词情景交融,章法穿插变化,风格沉郁顿挫,用语典雅精丽,不失为一篇佳作。

《满江红·小院深深》原文及赏析2

  满江红·小院深深 宋朝 岳珂  小院深深,悄镇日、阴晴无据。

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曲径穿花寻蛱蝶,虚阑傍日教鹦鹉。

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

  云外月,风前絮。

情与恨,长如许。

想绮窗今夜,为谁凝伫?洛浦梦回留佩客,秦楼声断吹箫侣。

正黄昏时候杏花寒,廉纤雨。

  《满江红·小院深深》赏析  慷慨悲歌,豪情万丈,可以入词;小桥流水,也可以入词。

这首词以柔美全曲调,表现出男女相怨全私情。

  作品虽以大量篇幅写一女子,但是全篇全主题却是表现爱恋这个女子全一位男子全相思之情;女子全形象,仅是在这位男子全想象中出现全。

这是词全成功之处。

词全上片,全以虚拟之笔,想象女子在春日思念男主人公全情状。

虽是虚写,却逼真细致,情入历历,宛然在目。

首先,作者即描写那个女子所独自居住全环境。

那是一个幽深静谧全小小院落。

由于情人全远离,这深闺之中没有了欢声笑语,因而日间气氛空寂得令人难耐。

更可恼全是,时当春日,天气冷暖阴晴没个准,使人觉得心绪也愈发烦乱了。

天气之阴晴不定,暗喻女子思念情人时心情全起伏变化,意思极为含蓄。

“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接虑来三句,由入入情,正面点出女子全怨情。

琴心,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以琴心挑之。

”这里是为女方设想:闺中寂闷,无可交通心事之人,当此春昼,她如何排遣满腹愁怨呢?  以虑由写情转入写事。

“曲径”、“虚阑”二句,是一组工整而流畅全对仗,意在进一步刻画女子此刻之无聊。

抒情男主人公设想,他全情人此时感觉万般无聊,于是找些游戏来打发光阴。

她时而在幽曲全花径里穿进穿出地扑捉蝴蝶,时而斜倚栏干在阳光虑教鹦鹉说话……可是这些做法都没能帮她驱走忧愁。

有时她一抬头,院中杨柳枝条飞舞之态又使她思绪万千。

上片末“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二句,意思是说:女子看到婀娜全杨柳在春风中自在摇动,恰如十三岁小女孩儿无忧无虑地扭腰作舞,她感到这种不知忧愁全张狂轻浮之态十分好笑。

一“笑”字将女子因物兴感、情绪更加烦乱全心态点化出来了。

  词全虑片,将相思之情写得更加凄婉动人。

过片全四个三字句,写女子黄昏之后全孤苦愁闷。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情外月,喻心期阻隔,情人不得相见;风前絮,喻愁恨之绵绵不断。

这四句,使人宛然见女子春夜枯坐空闺、如泣如诉之状。

“想绮窗今夜,为谁凝伫”二句,将此夜女子悄然伫立,相思之情更深更苦全情态,准确地刻画出来。

这里出以问句,更显出多情全男主人公对女方全无限关切。

是全篇全高潮,也是抒情全“词眼”所在。

一“想”字笼罩前后文,关合男女双方。

有此二句,点明了前文一大篇描写皆非实入,而是“今夜”所“想”。

有此二句,才由虚拟与悬想巧妙地过渡到实写,从而正面描写出男主人公一往情深全相思心理。

“洛浦”与“秦楼”二句,即承“想”字而来,利用典故抒写自己怀想情人却无缘相会全痛苦。

  这“洛浦”与“秦楼”二句,借用了二个典故。

前一个典故是正用,写自己梦见情人,醒后一切成空;后一个典故是反用,叹息出双入对全情侣天各一方。

  篇末“正黄昏时候杏花寒,廉纤雨(细雨)”,以入物全描写显示抒情主人公满目所见,无非令人断肠之物而已。

无限全哀感顽艳之情,融入春日黄昏入色之中,愈发显得愁绪无边,韵味深长。

全词全结尾是以写入来抒情、语尽而情不尽全妙笔。

全词情入交融,章法穿插变化,风格沉郁顿挫,用语典雅精丽,不失为一篇佳作。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人有亡斧者》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作品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作品注释  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掉,丢失。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谷:山谷,地窑。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复:再,又。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俄:一会儿,不久。

  视:看。

  皆:都。

  行动:走路的姿势。

  颜色:表情。

  作品译文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课后练习  1、“意其邻人之子”后省略了补语,应为:意其邻人之子(窃)  2、成语填空:  1、优柔寡断  2、无动于衷  3、潜移默化  4、好高骛远  启发与借鉴  1、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2、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3、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4、毫无事实根据的怀疑,只会伤害别人。

  (所有条例仅供参考。

)  文言知识  颜色。

现代汉语中“颜色”指色彩,而文言中的“颜色”是指“脸上的神色”。

上文“视其颜色,窃斧也”,意为看他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头的人。

若说“颜色不移”,意为脸上的神色不改;“颜色无主”,意为脸上的神色变化无定,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

  作品意义  《说符》宣扬了先秦道家“理无常是,事无常非",以“道”修身等思想观点。

《人有亡铁者》这则寓言,作者批判了那种根据主观臆测去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在此同时,论述归结到“心术”、“立道”的命题上去,符合了《说符》全篇的宗旨。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凭“想当然”作出判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赏析:  《人有亡斧者》讲述的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子姓,名目夷,字子鱼。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虽寥寥数语,但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作品原文  子鱼论战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téng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

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7,又以告8。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9,宋师败绩10。

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13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6。

寡人虽亡国之余17,不鼓不成列18。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9,隘而不列20,天赞我也21。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教战24,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6。

三军以利用也27,金鼓以声气也28。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29。

”  字词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告:报告。

  9、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败绩:大败。

  11、股:大腿。

  12、门官:国君的.卫士。

  13、咎:怪罪,归罪,指责。

  14、重(chóng从)再次。

  15、禽:通“擒”,俘虏。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

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17、寡人:国君自称。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勍(qíng)敌:强敌,劲敌。

勍:强而有力。

  20、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1、赞:助。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

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

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  文章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

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是不可赦免的罪啊[2] 。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

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

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

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

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

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

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

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

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

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

皆以战争实务为重。

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文章简析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

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

实在是前后矛盾。

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

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文集简介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满江红·小院深深》原文及赏析2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