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及赏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及赏析1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朝代:宋代  作者:刘克庄  原文: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但写法脱俗。

它既洋溢着个人情谊,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王实之、郑伯昌,和作者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这时郑伯昌被征召做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送行时和王实之韵所作的词。

  词的开端气魄宏大,好像用一架广镜头的照相机,摄下了在江边知音话别的特定场面。

纵然江水横阔,风狂雨骤,却还是留不住行人。

“怪雨盲风”四字,起句突兀,雄浑悲壮。

作者与郑伯昌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已鲜明的烘托出来了。

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已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郑伯昌一向刚直不阿,此行当然不是追名逐利,结交显宦俗吏,因此托他带口讯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

作者以高飞的鸿雁来形容才士的高绝尘俗,十分贴切生动。

“钓鳌词客”用《列子·汤问》典,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作者与郑伯昌、王实之等人,当然都属于这样的高士豪客了。

借这样的典故,作者及其友人的高远的行止,就含蓄道出了,这样避免了浅露。

他们的放言高论,虽然不合于世,甚至抵触忌讳,但他们深信可以流传千载而不朽。

词中用孔子困于匡时说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的话,有力地印证上述看法。

接着,作者笔锋宕开,又回到了江边送别的特定场景:“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极写王实之吹起玉箫乐声激越。

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诗所谓的“苦调凄金石”。

离别毕竟是痛苦的。

箫声送客,意气慷慨,迥然不同于“儿女沾巾”的俗套,写来别具一格,正与作者博大的胸襟相激荡。

  下片峰回路转,在读者面前再现出一幅高人逸士的逍遥图。

洗净头发,于家乡的青山之阳,垂钓于白茫茫的海边。

在作者笔下,这一切似乎将人的心灵都给淘净了。

几句描写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更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晞发,语出屈原《九歌·少司命》:“日希女发合阳之阿。

”唐朝宋之问《酬李丹徒见赠之作》有“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这句,宋之问惭为“拙宦”,是自谦,而且看重功名;刘克庄将“惭”改为“笑”,一个“笑”字,仕途功名,灰飞烟灭。

词人兀傲清高,对青史留名有着十足的信心,因而也就不屑于一时的升迁得失了。

一个“笑”字,真是画龙点睛的妙笔!  然而郑伯昌现在又要出山起用了,临别珍重赠言,心情的矛盾和起伏达到了高潮。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两句情恳意切,笔调凝重,读来令人感动。

“狂谈欲吐”句,表达了彼此“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

但是,这只能被人视作惊世怪谈,动辄得咎。

还是不再谈论吧!英雄好汉,竟然只能如此欲言还罢,作者的'郁勃心情,对黑暗政治的批判,都喷薄而出。

词章中现实与理想尖锐冲突的结尾与顶着怪雨盲风出发的开头,前后照映,正是“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一曲激昂慷慨的壮歌,奔腾激涌,至此戛然而止,神韵悠悠,让人回味不尽。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及赏析2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古诗简介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是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词作,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既写实景,亦含隐射;既怨自然界风雨无常,亦恨政坛上风云多变。

下片承“凄金石”之悲凉意绪,转写分别后作者自己的打算,并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

该词既洋溢着个人情谊,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翻译/译文  变幻莫测无常雨,南北东西不定风。

风风雨雨留不住,江畔行客色匆匆。

劳烦你捎个口信,捎给那鸿雁般高翔的志士;劳烦你转达问候,问候那海滨钓鳌的诗翁。

千百年后,人们会传诵我辈今朝的话语;诸君数人,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

听见王郎这一曲动人的箫声,连无情的金石也凄然变容。

  在我披散头发,沐浴阳光之处,秀丽的怡山耸着几道青峰,在我垂下钓丝,享受宁静之时,无边的沧海白雾蒙蒙。

别笑话我今日仕途坎坷,也许后世能洞察我抗直的初衷。

但愿诸君常相见,但愿诸君人长久。

轻易屈服不应当,平生紧要是操守。

胸中愤懑起狂涛,一吐为快雷霆吼。

隔墙有耳且莫谈,为求免祸休开口。

  注释  ①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系唐教坊曲。

双调九十三字,仄韵。

一般多用入声韵,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南宋后始有平韵体。

  ②冥鸿:高飞的鸿雁,形容才士高绝尘俗。

  ③钓鳌(áo)词客:化用《列子·汤问》典故,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④晞(xī)发:洗净晒干头发。

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晞女发兮阳之阿”,形容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

  ⑤沧溟:大海。

  ⑥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左传》昭公十四年: “仲尼日:叔向,古之遗直也。

”注: “言叔向之直,有古人遗风。

”  创作背景  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

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

  赏析/鉴赏  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怪雨盲风”,不仅是对送别场面的具体描写,也是影射当时动荡、晦暗的政治环境。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

友人与词人志存高远、不肯趋炎附势,自然广为结交高洁之士,所要拜访问讯的也是那些不为世俗所容的奇才高士。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作者化用孔子困于匡时“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之语,进一步赞颂友人的高才雄略,并指明其任重而道远的济世使命。

  上片末两句重述离别的现实场景。

词人极言王实之所奏的箫声荡气回肠,与首句风雨之声相呼应,营建起肃杀中见意气飞扬的沉雄壮阔之境。

惜别情感,无须泪水点染、反以凄动金石的箫声烘托,词人与友人的报国之心已然跃然纸上。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词人回忆与友人贬谪赋闲期间醉心山水、睥睨天下的逍遥乐事。

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对把持朝政的拙官愚吏不过是置之一哂而已。

引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日希女发合阳之阿,更显词人与友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刚正不阿。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上承词人回忆、下启劝勉之辞。

词人在此着一“笑”字,颇有睥睨天下、超然物外之意。

功名只如粪土,何妨化外逍遥,词人坚信那些庸庸碌碌的“拙宦”必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被遗忘,而像自己和友人这样忠心为国、德才兼备的贤良终将名垂青史。

  临行在即,词人终于道出心中的期许与担忧,全词也由此步入高潮。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词人一方面期望友人保持气节,不轻易摧眉折腰、一味迎合世俗趣味;另一方面又担心友人的豪言壮语招致小人忌恨惹来杀身之祸。

如此矛盾的心情,正是词人对险恶世道的绝望、南宋江山的精忠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三重情感的交织,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一群有才情、有抱负的文人壮志难酬、满腹辛酸的曲折心事。

  全词内容饱满,不仅有对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有对往事的追忆,更有对友人的临行赠言。

词中成功地塑造了词人与两位友人的鲜明形象,传达出南宋豪放派文人的一腔忧愤。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顾易生《古诗分类鉴赏系列3友谊篇:海内存知己》:这是一首送别词,可是在刘克庄笔下却一扫“榜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以诉说离情别绪擅场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人有亡斧者》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作品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作品注释  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掉,丢失。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谷:山谷,地窑。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复:再,又。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俄:一会儿,不久。

  视:看。

  皆:都。

  行动:走路的姿势。

  颜色:表情。

  作品译文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课后练习  1、“意其邻人之子”后省略了补语,应为:意其邻人之子(窃)  2、成语填空:  1、优柔寡断  2、无动于衷  3、潜移默化  4、好高骛远  启发与借鉴  1、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2、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3、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4、毫无事实根据的怀疑,只会伤害别人。

  (所有条例仅供参考。

)  文言知识  颜色。

现代汉语中“颜色”指色彩,而文言中的“颜色”是指“脸上的神色”。

上文“视其颜色,窃斧也”,意为看他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头的人。

若说“颜色不移”,意为脸上的神色不改;“颜色无主”,意为脸上的神色变化无定,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

  作品意义  《说符》宣扬了先秦道家“理无常是,事无常非",以“道”修身等思想观点。

《人有亡铁者》这则寓言,作者批判了那种根据主观臆测去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在此同时,论述归结到“心术”、“立道”的命题上去,符合了《说符》全篇的宗旨。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凭“想当然”作出判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赏析:  《人有亡斧者》讲述的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子姓,名目夷,字子鱼。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虽寥寥数语,但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作品原文  子鱼论战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téng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

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7,又以告8。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9,宋师败绩10。

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13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6。

寡人虽亡国之余17,不鼓不成列18。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9,隘而不列20,天赞我也21。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教战24,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6。

三军以利用也27,金鼓以声气也28。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29。

”  字词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告:报告。

  9、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败绩:大败。

  11、股:大腿。

  12、门官:国君的.卫士。

  13、咎:怪罪,归罪,指责。

  14、重(chóng从)再次。

  15、禽:通“擒”,俘虏。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

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17、寡人:国君自称。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勍(qíng)敌:强敌,劲敌。

勍:强而有力。

  20、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1、赞:助。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

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

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  文章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

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是不可赦免的罪啊[2] 。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

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

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

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

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

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

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

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

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

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

皆以战争实务为重。

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文章简析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

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

实在是前后矛盾。

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

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文集简介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