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集锦2篇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集锦2篇)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1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朝代:宋代  作者:赵鼎  原文: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赏析:  赵鼎这首《满江红》注明作于“丁未九月”。

丁未是建炎元年,上一年就是靖康元年,这一年里金兵攻占汴京。

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掳掠徽、钦二帝北去。

五月,赵构南京即皇帝位(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

这一年,即丁未年九月,金人南犯,宋政权退驻淮甸,并下诏修缮建康城池,准备南渡。

  此次赵鼎渡江至建康,就是为赵构下一步定都江南作准备的。

因此他泊舟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写的这首词,也可说是此后南宋爱国词的先声。

建炎元年十一月,赵构至扬州。

建炎三年二月,赵构渡江至临安、建康,都是赵鼎此词以后发生的事。

仪真长江北岸,宋时为真州,是江淮南下至建康与两渐的军事要冲与转运中心。

泊舟仪真正是赵鼎渡江的前夕。

赵鼎还写了一部三卷《建炎笔录》,记录赵构渡江后建立宋朝的经过,起自建炎三年正月,可惜“丁未九月南渡”这一段没有写入。

  这首词所写是宋室南渡前夕的形势和宋皇室的心情。

词以“惨”字发调,暗示着作者风雨渡江中对时局前途的忧虑。

开头三句,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

“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

“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

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

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此词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头白?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

“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

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

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

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平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论宋南渡后的词时,首先举到赵鼎这首《满江红》,认为“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2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翻译   空阴沉愁云盘结多悲惨,西风凄凉吹送满天细雨湿江舟。

抬眼望风雨凄迷归雁结成人字队,暮色里振翅兼程投宿沙漠和荒丘。

铁蹄下请问我家乡在何处,江上云水相连浩浩荡荡不辨南北迷双眸。

我只见一抹寒冷的青色时隐现,想必是江对岸遥远的山峦峰头。

  国家破我南渡天涯飘泊江上成难客,时危艰我寸肠欲断满头白发生忧愁。

空悲叹我心烦意乱搔首踟蹰郁苦恨,谁料到晚年竞与家人分散避寇仇。

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却无奈饮酒有尽情不休。

便只有引取江水入酒杯,以浇我胸中块垒万古愁。

  注释   结:凝聚。

  霏霏:形容雨细密。

  征鸿:飞,仨的鸿雁。

  几字:指雁飞结成人字形或一字行。

  沙碛:沙石浅滩。

  山色:山的景色。

  离拆:分散开。

此指离开中原故土。

  挽取:牵引。

取为语助词。

  尊疉: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

  胸臆:胸襟和气度。

  赏析  上片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

“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

“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

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

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就白了头发。

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

“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

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

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

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平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全文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创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九、十月间,赵鼎渡江至建康,为赵构下一步定都江南作准备的。

因此他泊舟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写的这首词。

满江红·雨后荒园

满江红·雨后荒园_段克己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满江红·雨后荒园  金朝 段克己  遁庵主人植菊阶下,秋雨既盛,草莱芜没,殆不可见。

江空岁晚,霜余草腐,而吾菊始发数花,生意凄然,似诉余以不遇,感而赋之。

凶李生湛然归,寄菊轩弟。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

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译文  雨后的花园,花朵都掉完了。

疏散的篱下只有菊花还没有掉落,还是那么的鲜艳。

掇取一把菊花足够娱乐,谁还可以像屈原那样用菊花做晚餐呢。

到现在狼藉不堪鲜花掉落没有人去怜惜。

  堂上的客人都以及须发皆白。

都没有说话怀念着过去。

重阳佳节过去只剩下了恨,飒飒的凉风吹的你慌乱不堪,你应该很难生活了吧。

在风下多次闻吸花丛,放佛可以听到菊花在独自哭泣。

  注释  律:原为定音的仪器,后指古乐的十二调。

无射:亦作亡射,十二律中的阳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对应,秋九月律应无射。

  英英:鲜艳貌。

  盈(yíng)把:掇取一把。

  夕餐: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故云。

三闾(lǘ):指屈原。

他曾为三闾大夫。

  狼藉:亦为狼籍,乱散不堪状。

狼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使乱以灭迹。

  畴昔(chóu xī):往昔。

  飒飒(sà):风声。

  汝:你。

  三嗅:多次闻吸。

“三”言其多。

芳丛:花丛。

  创作背景  金朝灭亡之后,词人誓不投降元朝,坚守归隐之志,于是寄情于晚菊秋水,这首词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赏析  开头三句,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

“律残无射”,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

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像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

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

接下来,轻轻一转,“疏篱下”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

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

细细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

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

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婉生不逢时。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

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

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词人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

“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婉、怜花惜人的深情。

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

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

“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心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无法辨认,也无须辨认。

全词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满江红·仙姥来时

满江红·仙姥来时_姜夔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满江红·仙姥来时  宋代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

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

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译文  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

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

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

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

夜渐深,风停住了。

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

  这神姥的威力确实神奇,你看吧:她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还派出六丁神将,带着雷霆和闪电,扼守着东关。

却笑人世间那些所谓“英雄”,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本事的。

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瞒给吓走了。

他又哪里知道,这位厉害的对手,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呢!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

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仙姥:神仙妇女。

  依约:隐隐约约。

  轭: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型器具,一般木制。

  相从诸娣(dì):随从神姥的诸位仙姑。

此句下白石自注:“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

娣:古称同夫诸妾。

  佩环:指诸神身上的装饰品。

  奠(diàn):镇守。

  淮右: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

淮南西路称淮右,湖属淮右地区。

  阻:拱卫。

  六丁:传说中的天神。

韩愈诗:“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  别守:扼守。

  一篙:一竿。

篙,撑船的竿。

  曹瞒:曹操小字阿瞒。

  帘影间: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

  创作背景  绍熙二年(1191)正月底,词人泛舟巢湖,受祈祷湖神箫鼓启发,以平韵为《满江红》,作此祠神曲,以颂巢湖仙姥。

  赏析  《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以柳永格为准,但有融字的麻烦。

所以白石为求协律而改仄为平。

白石是南宋著名的大音乐家和大词人,妙解音律,对景填词,既能依旧调填词,又能自创新调,还能变旧调为新声。

此词即是一首变仄为平的变调。

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歌唱了。

  词中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巢湖仙姥形象。

她没有男性神仙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神定气闲的风范。

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成为词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也间接表达了词人对那些居高官,领厚禄而只知纸醉金迷,不管国忧民难的男人的讽刺和鞭挞。

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

如昆仑山的西王母、巫山的瑶姬、洛水的宓妃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

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

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

这是一层。

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

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

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

这些当然是出于词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

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

”此为第二层。

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

在《疏影》一词中,词人曾写王昭君云:“想佩环、月夜归来……”两处都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

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

善于跳离前境,翻出新境,富有曲折变化、摇曳多姿之美,是白石词的妙处。

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

此为第三层。

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

  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振起后片境界。

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指挥若定的神奇才能,她不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籖》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

”),去镇守濡须口及其附近的东关。

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

紧接着词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英雄人物中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手,结果却只能靠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实指历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本人。

词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移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如同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

”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他对现实的愤慨,因为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近三十年,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

这两句以古讽今,寄兴深微,而又浑融贴切,不露痕迹,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结句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英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

以仙姥的神功盖世而不居功自傲,反刺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无耻男人。

“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跟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以及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构成了截然不同境界。

然正因为一个“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却能指挥若定,驱走强敌,这就更显出她的神奇才能。

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

姜夔曾在《诗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

”此词结句,正是反终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个显例,因此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原文及赏析集锦2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