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雍正帝王是以金头下葬 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在1980年时位于河北易县
【千问解读】
在1980年时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陵寝清泰陵的琉璃影壁上发现了一个旧有的盗洞,因此人员认为清泰陵很可能早就被盗,于是上报国家文物局,请求对清泰陵进行抢救式发掘,鉴于出现了旧有的盗洞,因此国家文物局就批准了对清泰陵进行抢救式发掘。
1980年4月8日正是开始发掘清泰陵,由于民间一直流传着雍正死于非命,是被的孙女刺杀而亡,死后还被吕四娘割走了脑袋,因此雍正的儿子继位后为了给父亲留下全尸,给其打造了一颗金头下葬。
所以在当时国家决定发掘清泰陵,让这些关于雍正的民间传闻喧嚣尘上,很多新闻媒体也都云集到了清泰陵外面等着抢拍第一手资料。
可在4月8日动工之后,考古人员才发现这个盗洞只有两米多深,这说明了曾经有盗墓贼打过请泰陵的主意,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成功,所以清泰陵地宫并未被打开,清泰陵也还是完好无损。
因此当时参与考古的人员都在商议是否继续对清泰陵进行发掘,因为在建国初期国家曾经主动发掘了皇帝的明定陵,结果由于考古技术不成熟,导致了明定陵被发掘之后很多名贵文物出土就风化而“见光死”了,所以国家在吸取了明定陵的教训之后,就定下了以后不再主动发掘古墓,只对已被盗挖的古墓进行抢救式发掘。
也正是因为这条规定让参与发掘考古清泰陵的考古人员犹豫是否对继续对清泰陵进行发掘。
但是还没等大家商议出结果呢,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登了一条消息:雍正皇帝的清泰陵正在清理发掘之中,已证实清泰陵没有被盗,现在正在继续破土动工,关于雍正皇帝金头之谜也即将解开。
这条消息随即被当时国内著名夏鼐先生所得知,夏鼐先生深知以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如果真的挖开清泰陵,仍然保存不好其中文物,甚至都会重蹈明定陵的考古悲剧,于是夏鼐先生连夜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叫停对清泰陵的发掘。
最后在夏鼐先生的努力下国家叫停发掘清泰陵,而清泰陵的盗洞也被重新填好,因此长眠地下二百多年的雍正侥幸躲过了成为出土文物,至今为止雍正及其皇后乌拉那拉氏和敦肃皇贵妃年妃依旧还完好地长眠于请泰陵地宫之中。
清泰陵被叫停发掘,但是雍正是否被吕四娘刺杀,是否为金头下葬之谜还没有解开,也因此民间对于雍正死于刺杀的传闻被传得很广,以至于后来影视剧拍摄影视作品都采用了雍正死于刺杀的结局。
那实际上雍正到底有没有金头下葬,死于刺杀呢? 吕留良是雍正朝最大的案受害者,吕留良案还要起因于雍正时期的陕甘总督身上。
这位岳钟琪是抗金英雄嫡系后裔,他是岳飞的第三子岳霖的第二十世孙,岳钟琪在晚年曾参与平定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叛乱,雍正初期又与雍正朝名将一起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在年羹尧居功自傲被雍正赐死之后,岳钟琪接替了年羹尧陕甘总督的位置,当时岳钟琪手握川陕甘三省军政大权。
吕留良是浙江崇德人,他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是一代大儒,他比较有气节,始终坚持以遗民身份自居,在康熙时期多次拒绝朝廷征召,留下了很多具有反清思想的著述书籍。
本是湖南的一名落魄,作为文人满腹牢骚,经常感叹时局不好,社会不公,他偶然阅读了吕留良留下的著述,在思想上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于是曾静成了吕留良的信徒,但此时吕留良早已去世,因此曾静就向吕留良的弟子和儿子求来了不少吕留良的著述,所以曾静早就具有了反清思想。
雍正是通过康熙晚年诸子夺位而当上皇帝,他继位之后对曾经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开展了残酷报复,他的政敌弟弟老八、老九、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都受到了雍正残酷的打击和迫害,尤其是胤禩和胤禟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并囚禁折磨致死。
胤禩待人温和平易近人,非常善于拉拢人心,不光在朝廷上下深得人心,更深得士人之心,因此胤禩在临死前他的党羽在士人中散布了雍正为了皇位虐杀弟弟的传言。
曾静正是听了这些不利于雍正的传言之后,才觉得正好雍正乃当世暴君,反清复明在此一举,于是曾静给岳钟琪写了一封信,劝岳钟琪以祖先岳飞为榜样,举川陕甘三省兵马推翻满清恢复汉人江山。
曾静将这封信派弟子张熙送给了岳钟琪。
岳钟琪虽然是岳飞后人,也深得岳飞的祖训,但是岳钟琪精忠报国报的是大清国,他忠君也忠的是大清皇帝,因此他根本不会起兵推翻清代,而且他也没那个机会和号召力,所以岳钟琪假意同意,并让张熙将曾静诱骗到岳钟琪府上,最终岳钟琪将曾静和张熙师徒二人全部拿下押送京城交由雍正处理。
由于当时雍正已经深陷于虐杀弟弟胤禩和胤禟等不利舆论,于是雍正为了向世人展现自己的胸怀,证明自己并不是暴君,他赦免了曾静和张熙死罪,并亲自撰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一驳斥这些不利于自己的舆论,并让曾静和张熙去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宣传自己的仁慈和宽大胸怀。
不过雍正只宽恕了曾静和张熙,他把根源全都归结于吕留良身上,他认为正是吕留良写了这些反清复明思想著述,才迷惑了曾静这样穷酸秀才,对社会不满的人想造反,于是雍正借此大掀文字狱案。
已经去世几十年的吕留良惨遭开棺戮尸,吕留良的儿子全部斩杀,子孙后代发配永远不得入关和不能参加,吕留良的嫡系弟子也大多被诛杀,家人受到牵连发配到宁古塔,吕留良一案牵扯了千余人,在当时民间引起了很大的恐慌,民间百姓也越发害怕清代的文字狱。
也因此民间十分可怜吕留良家族及其子孙后人,而当时老百姓也都仇视雍正大搞文字狱案,所以吕四娘就应老百姓的需求横空出世。
民间传闻吕留良家族有,那就是他的孙女吕四娘,这位娇滴滴的大小姐忍辱负重,远涉江湖,拜民间武林高手为师学得了一身高超武功,于是就打算入宫刺杀雍正为爷爷和家族报仇。
后来吕四娘化妆成宫女潜入皇宫大内,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吕四娘行刺雍正成功,并将他的脑袋割了下来带去祭奠爷爷吕留良和族人。
最后雍正发现被人杀害,乾隆为了让父亲雍正留下全尸,于是为父亲雍正铸造了金头保留全尸下葬。
但是站在历史角度来说这个民间传闻根本就不可能成立,因为当时奉雍正命令主办缉拿吕留良家族的官员正是雍正的心腹浙江总督,历史上的李卫最擅长的本事就是缉捕盗贼,当初李卫以浙江总督身份接替两江总督范时绎掌管两江三省,就因范时绎缉捕江南地区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不利,被雍正撤了职,而李卫接掌两江三省之后很快就肃清了盘踞江南的天地会组织,所以像李卫这种专门善于围剿反清复明组织的官员,怎么可能会让吕四娘漏网。
而且皇宫怎么轻易就能被化妆后混进去,那把清代的宫廷警卫想的也太差了。
因此吕四娘化身武林高手入宫刺杀雍正完全是民间出于对雍正文字狱的恐慌和对吕留良家族的同情而臆想出来的传言而已。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吕留良家族的后人被发配宁古塔后一直都受到清代的严格监管,一直到时期清代灭亡,吕氏家族的后人才摆脱了为奴为婢的命运。
民国时期的思想家章太炎曾经去过黑龙江齐齐哈尔寻访过吕留良的后人,据章太炎记载吕留良的后人一直都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在清代时期一直都受到清代的严格监管,在现今齐齐哈尔人中就有不少是吕留良的后代。
因此吕四娘根本就是民间所臆想虚构的人物,也因此就推翻了雍正被刺杀割头的说法。
那么既然雍正不是被吕四娘刺杀,那为何历史上关于雍正之死记载却含糊不清呢? 根据《实录》记载,雍正属于暴病而亡,他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身体出现抱恙,但病的并不重,还能正常处理工作,可是到了二十三日子时却突然去世了,雍正去世后,乾隆对宫廷服务人员下达了封口令,禁止宫内讨论先皇驾崩之事,这就更让人怀疑雍正的死因了。
用现代观点来看,雍正的死因有两种说法比较靠谱,一种说法是用现代医学解释,雍正很可能是死于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其实这个也比较有依据,毕竟雍正的就是死于中暑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按照现代医学解释,心脑血管疾病有很明显的家族遗传性,通过嘉庆来反推雍正,也说明了雍正很可能就有这方面疾病。
雍正是清代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在位13年批阅奏折批字就达1000多万字,累计书写500多万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高强度的工作,外加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必定使得雍正身心俱疲,过度劳累也很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要了解雍正在临死前一天还在带病工作,劳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雍正暴毙也很合理。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雍正死于丹药中毒,雍正是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信奉的皇帝,他其实是一位兼信佛道的皇帝,雍正即信奉藏传,也信奉道教。
雍正也是清代历史上唯一痴迷于道教丹药的皇帝,他在继位后曾经大肆弘扬道教,宠信道士炼制丹药,还经常和当时一些著名的道士贾士芳、张太虚、王定乾等人探讨炼制丹药和长生不老之说。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最为喜爱和信任的十三弟因操劳过度去世,这让雍正十分悲伤,他既悲伤弟弟之死,也对死亡更加恐惧,他担心自己也和胤祥一样会操劳过度而死,因此在胤祥去世后一个多月,雍正在悲伤和忧惧的精神状态下外加劳累使得他得了一场大病,这场病几乎差点让雍正去世,当时雍正已经开始向重臣张廷玉等人面谕遗诏了。
而挽救了雍正的正是龙虎山正一道的道士娄近垣,虽然此前道士贾士芳给雍整念咒按摩治病,但没有效果,还经常在雍正面前大谈鬼神之论,这让雍正十分气恼,于是雍正一怒之下斩了贾士芳,但雍正并没有对道士失去信心,因此娄近垣为雍正调制符水还有张太虚和王定乾为雍正炼制丹药,使得雍正病情逐渐好转,所以雍正更加迷信道教。
雍正其实是寄希望于道教的丹药、符水之中,希望这些能让他精力旺盛,焕发精神,长生不老。
可是我们现代人都了解古代道教的丹药大多是重金属炼制而成,长期服用会对人体产生大量毒素,因此雍正如果痴迷道教丹药,很可能就是于丹药中毒。
而乾隆继位后一面下令驱逐雍正宠信的道士娄近垣、张太虚、王定乾等人,一面命令宫中禁止议论雍正之死,这其实也是在为老爹雍正遮羞,毕竟痴迷于丹药和长生术的皇帝对名声不好,因此乾隆对宫廷服务人员下封口令就是为了保全雍正的名声。
其实雍正也很可能是综合了这两种死因,在雍正同母弟胤禵七世孙、清史学家金恒源先生所编著的《说雍正》一书中就提到过此观点。
金恒源先生认为雍正常年勤政劳累,使得他身体透支很大,导致他的身体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再加之雍正信奉佛道,深信轮回之说,他继位后大肆打击迫害参与争位的兄弟们,这使得他心神长期惶恐不安,担心轮回报应,再加上他晚年过度痴迷于道教丹药,因此常年亚健康的身体状态,再加上体内丹药毒素的积累,所以最终诱发了心脑血管疾病,让他暴毙在了中。
不过这些还都只是推断,除非能打开雍正的地宫,对他的遗骸进行检测,但是现在国家对古墓文物保护力度非常大,未来也几乎不会再打开雍正地宫了,想要通过雍正的尸骨揭开他的死因之谜,在未来恐怕很难成真,清代最为勤政的皇帝雍正死因之谜还将会继续成为历史一大疑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侯景叛乱,帝王竟预言只有百日天子
史书上也记载了很多他们曾经预算过的事情。
算命先生相士一类的人大多都是江湖术士。
但在众多的中也有一位非常有这方面的才能,这个人就是的开国皇帝。
高洋会算命,是个相当有神奇色彩的人,这一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了。
高洋的父亲叫,刚开始穷小子一个,后来娶了白富美,情况有所改善。
但高欢是那种有大志向的人,很快白富美嫁给他时送给他的那点家资就被用光了,家里陷入了贫困。
526年娄昭君生高洋的时候,高欢在外面干事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
高洋刚出生没两三个月,娄昭君一度认为这个孩子恐怕是养不活了。
没想到高洋这个时候蹦出一句:得活。
这一说可吓坏了娄昭君。
同时娄昭君觉得既然才两三个月的高洋就能说能活的话,无论如何也要养活他。
时来运转,老爸高欢的事业越做越好。
到了高洋七八岁的时候,533年高欢打败了当时掌握北魏朝廷大权的尔朱家族,成为了北魏的权臣了。
老爸虽然做了权臣,但是高洋并不是老爸权力的继承人。
因为他只是高家的老二,上面还有大哥。
后来成和,高家牢固的掌握着东魏的权力。
高欢英雄一世,最后于547年去世,权力传承给了大儿子高澄。
高澄是个野心大的人,做了两年的准备后就要篡位登基了。
结果在篡位的前夕被厨子干掉了。
高洋把握住机会顺利的接掌了高家的权力,掌握了东魏的大权。
此时是549年9月,高洋接掌大权后,于550年5月登基称帝,建国号“齐”。
由此高洋成了北齐的开国皇帝。
高欢在世的时候,手下有一员猛将叫。
这个侯景是历史上有名的反骨崽,跟的性情差不多。
到哪家就反哪家,收留他的人都倒霉。
从北魏末年的大动乱投靠尔朱家族,最后尔朱家族被高欢灭了后又逃靠到高欢那里。
高欢看得出侯景的为人,但是他知道侯景的能力,于是留着用他。
侯景虽然是个反骨崽,但是也很服从高欢。
高欢一死,高澄继位,侯景立刻发动叛乱,结果却是战败。
战败后的侯景逃到了当时南方的梁国。
侯景逃到了梁国,梁国皇帝萧衍收留了他,给他地盘管理。
但是反骨崽就是个反骨崽,547年侯景投降南梁,安分了一年时间于548年八月份他又反叛南梁了。
侯景的反叛开始很顺利,很快就攻破了当时南梁的都城。
侯景一开始并没有篡位,而是立了梁国的宗室。
从548年11月到551年11月,三年时间换了三个梁国的宗室做皇帝。
换到第三个的时候,干脆自己当皇帝了,取国号“汉”。
梁国陷入动乱,高洋时刻关注着这场动乱,趁机占领了梁国很多的地盘。
此时,梁国的大将王僧辩和不断的反击着侯景,侯景在他们的打击中节节败退。
在之前的叛乱中,侯景得到了。
但是侯景有的手下觉得侯景最后会失败,辗转把传国玉玺送到了高洋手中。
高洋非常高兴,问起大臣们说:为什么侯景得到了传国玉玺却保不住天子的位置呢? 大臣们回答不出。
这个时候高洋解释道: 我曾经跟部下说过,从侯景的名字中的“侯”字的人字旁来看是不能作人看,而是作人主看。
但是如果名字连起来的话是“小人百日天子”,侯景只能做100天皇帝。
他在551年11月19日篡位,到了552年3月19日兵败,总共是120日。
而他离开宫殿是在3月初一,在宫殿住满打满算的日子刚好100天。
所以他只能做100天皇帝。
结果一切如高洋所言,都验证正确。
不知道“侯景”二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但听到此话后大臣们都佩服他的神机妙算。
侯景之乱后南北朝的版图变化 高洋的神奇预知能力不仅仅表现在预测“百日天子”。
还有很多其他地方也有体现,比如预算自己寿命和儿子的未来,结果都是非常准确。
随机文章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苏拉简介惊人的史前文明的骗局,50亿年的火花塞是为了利益而造假令人感到恐怖的鸟笼效应,心里被物品所控制的人类欲望揭秘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发明火药却落后西方(没科学支持)北极为什么这么冷,太阳光被冰雪反射/冬季没有太阳(原因详解)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李渊是帝王为什么阻止不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最重要的真相是什么
因为这场政变,他被迫下台,当了太上皇。
但是,不得不说,李渊又对这场政变负有极大的责任。
正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这一场惨剧的发生。
那么,李渊有那些没做好的地方呢? 一、没有巩固东宫太子的地位。
东宫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未来。
太子稳定,则朝廷稳定。
太子不确定,则朝中大臣必然为了将来自身的利益,在的诸皇子中选择依附,从而造成朝廷的动荡不安。
李渊其实已经确定了太子人选,就是。
但是,虽然确定了太子人选,却并没有巩固太子的地位。
从史料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至少三次对李世民说,想要传位给他。
因为这些史料都是经过后来李世民篡改的,所以我们并不确定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有多大。
不过,无风不起浪,肯定李渊表达过对李建成的不满,表达过想把皇位传位李世民的意思。
否则的话,李建成也不会那样着急上火,一定要把李世民搞掉。
李渊如果不喜欢李建成,想改立李世民为太子,那就应该趁早决定。
绝对不能一边选定李建成为太子,一边对李世民说,想把太子之位传给他。
这样做,不是人为地制造儿子们的矛盾吗? 二、没有限制秦王李世民的权力。
如果李渊想清楚了,太子之位就由李建成来担当,不替换成别人。
那么,他就必须赶紧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皇权社会,是一个皇帝权力独大的社会。
凡是皇帝权力独大的,凡是皇帝实行独裁统治的,社会反而显得很安定。
若是权力分散了,必然引起动荡不安。
所以,一般皇帝在选定东宫太子后,都会限制其他皇子的权力,让其他皇子无论如何要效忠太子。
但是,李渊在确定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却并没有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李世民的权力无比大。
一方面,他手握兵权。
军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由他掌控调度。
另一方面,他手握人权。
天下的有能力的人才,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
连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发现了这一点,无论如何,要把等文官以及等武官从李世民身边调开,李渊竟然没有发现这一点。
如果李渊觉得李世民的权力无法撼动,那么他就应该尽快换太子,把太子之位让李世民来当。
否则的话,越往后拖,危险越大。
三、没有处理临场事变的能力。
以上说的,是“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的一些预防事情。
当李世民准备制造事变,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的妃子们有荒唐事情的时候。
李渊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李世民设的一个局,目的是要引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杀掉他们。
这是他不敏感的表现。
当然了,不敏感不能完全怪罪李渊。
但是李渊对李世民告状的处理,就显得很不成熟,很荒唐。
他当时是准备在第二天,把一帮老臣叫到身边,同时把他的三个儿子也叫到身边,让他们当面对质。
李建成兄弟和李渊妃子有不正当事情,怎么能在老臣面前对质呢?这不是显得很可笑吗?也许,李渊本来的意思不是对质,而是想调解三个儿子的关系。
但是,明知道三个儿子已经势若水火,还怎么调解呢? 李渊完全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过来,还是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来处理家庭琐事,不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角色来处理国家大事。
这样做,怎么会不出问题呢? 总之,李渊因为政治水平低,事前没预案,事后没应对措施,最终“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他完全失控,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节奏中,造成了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悲剧。
随机文章第7节 乱世奸雄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简介秦始皇的陵墓里有活人埋在里面陪葬吗?女孩学心理学的坏处,学心理学的女孩不好找男朋友/智商太高揭秘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纳粹余孽欲求基地/外星人的采矿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