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道光帝王死前为什么留下四道令人费解的遗嘱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9 点击数:
简介: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 一、他死后不配天。

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 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

但可以升祔奉先殿

【千问解读】

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 一、他死后不配天。

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 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

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 三、他死后,不要在他陵寝的五孔桥南为他建圣德神功碑;但要把“大清某某”文字镌刻在明楼碑上,陵寝名称刻在明楼碑的背面。

碑文不可以有“以圣神功德”字样称呼,如果新皇帝要写歌颂我生平的碑文,则可以把碑文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四、在他死后,只将他生前穿用过的几件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以示节俭和留念。

自鸣钟殿内一些不常用的砚墨,也没有必要长期保留收藏。

这四道遗谕看似简单,但在事实上,却给刚继位的只有20岁的帝出了不小的难题。

后来,咸丰帝经过仔细思考,且在诸王大臣的参议下,最终将道光帝的遗谕作了如下的三个决定: 一、道光帝神牌仍配天、升祔太庙。

只是从咸丰帝开始,帝王不再配天坛。

皇帝死后配天,升祔太庙都是大清国历代奉行不替的祖制家法,是神圣不能改变的。

也是中国历朝历代都照办不误的成宪,是天经地义的。

在民间,老人去世了,还要立牌位供奉起来,按时按节上香行礼,接受后代人的香火。

作为大清皇帝,一代人王地主,岂能死后不升祔太庙?后两条比较好办,咸丰帝都照办了,唯独这前两条,使咸丰帝左右为难。

特别是道光帝在遗谕中十分坚决地说:“若继体之君、顾命之臣不遵朕谕,任意强行,则是甘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是“诬朕以不德不孝。

”是照办还是不照办? 在道光帝死后的第三天,咸丰帝下令朝臣们,就这件事进行了一次大讨论。

参加这次大讨论的,上至亲王,下至六部九卿、翰詹科道。

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言,讨论得十分热烈,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经过20多天的讨论,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仍遵照以往成宪办理。

也就是仍配天、仍升祔太庙,不按道光帝的遗嘱办。

这一意见由礼亲王全龄将上奏给皇帝。

咸丰帝看了众臣的意见后,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采纳群臣的意见,配天祔庙。

同时决定从自己开始,以后各帝不再配天。

他降旨将道光帝的第一条朱谕和自己的这道谕旨抄录一份,悬挂在天坛的斋宫内,永世法守。

二、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不再建圣德神功碑楼,将圣德神功碑文按照道光帝的意思,刻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为道光帝补建陵寝方城明楼。

道光帝的第三道遗谕,可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问题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清楚圣德神功碑及其陵寝功能,也许才能正确理解道光帝的真正用意。

古制,陵寝的功德碑均由后人树立。

是记录死者一生功德事迹的石碑,为了有保护该石碑和装饰陵寝作用而建造的建筑,则称为功德碑楼。

因此,圣德神功碑楼,也称圣德神功碑亭(现在也可以简称大碑楼)。

外形是神道碑亭的缩小版本,里面竖有两通高近7米的石碑,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文。

圣德神功碑楼的附属建筑是海墁四角各树一根洁白晶莹的盘龙石柱,正式名称叫华表,也有称擎天柱的。

在清代陵寝建筑中,只有帝及其以前的皇帝陵的功德碑亭才能称之为神功圣德碑亭,从帝的景陵开始,一律改称为圣德神功碑亭。

知道了圣德神功碑的作用和功能之后,就不难理解道光帝为什么不让他的儿子给他建造圣德神碑了,因为据说有一个规定,皇帝在位,凡丢失国之寸土者,皆不准树立圣德神碑。

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致使大清帝国丧权辱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但赔偿英国2100万两银子,还割让了香港,不仅没有了天朝大国的尊严,还致使国家领土不完整。

于是,道光帝深感自己没有功德予后世子孙,更无脸面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他才决定自己子孙不要给自己建造圣德神碑。

而道光朝之后的各朝更是割地赔款,丢失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国土,所以从道光朝开始,其他皇陵陵寝也就不再建造圣德神碑。

虽然能理解道光帝的心情,但道光帝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却给人造成了难以完成他遗谕的尴尬境地。

圣德神碑不让建造,却还有让写圣德神碑碑文的意思,并交代把碑文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后面。

按照道光帝的意思,他的神道碑亭又赋予了兼有圣德神功的功能。

因为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而神道碑亭是内竖镶刻帝后谥号石碑的方亭。

虽然这样做有些不伦不类,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是道光帝特意交代的,于是,咸丰帝亲自写了一篇有839个汉字的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也算是对道光帝遗谕内容的一个部分交代。

如果从节俭和见缝插针的角度说,神道碑亭的石碑后面刻写功德碑文还算能将就过得去,因为毕竟有一个空白的石碑可以写字。

那么接下来这个有字却无处下笔的难题,则不可避免的摆在了道光帝儿子面前,因为道光帝临死时告诉他的儿子:“我死后,在明楼的石碑正面刻写‘大清某某皇帝’,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在这石碑的背面,则可以刻写我陵寝的名称。

” 清代陵寝里,哪座建筑物叫做明楼呢?原来,在清代皇陵陵寝后院的石五供北面,有一整座陵寝中地势最高的建筑物,它常常被称为方城明楼。

其实,这组建筑物是应该分为两部分称呼才较为准确,下面南墙正中有洞口的方形建筑物,应该称为方城,而建在方城之上的为九脊重檐歇山顶的、四面各有一个券洞的方形碑亭建筑物,则应该称为明楼。

明楼正南向的券洞上、两檐之间处,悬挂着一写有“×陵”字样的汉字匾额。

明楼内正中立有一统石碑,因为碑身被朱砂涂面,所以此石碑被称为“朱砂碑”,碑顶雕有蟠龙,碑的须弥座上涂抹着的矿物色。

碑身正面朝南,上面写有“大清某某皇帝”满蒙汉三种文字。

明楼地面以特制方形“金砖”墁地,天花板上则绘有“三皇治世”的金莲水草图案。

明楼四周有通道与方城上的宝城连接,宝城建有垛口,明楼正北面,则是宝顶,宝顶下面就是埋葬有帝后的地宫。

人们很清楚的记得,在营建龙泉峪陵寝时,道光帝曾先后两次谕承修大臣撤去方城、明楼。

他又多次亲临龙泉峪阅视陵寝,并在建成后还亲自参加了两位皇后的安葬仪式。

既然慕陵未建明楼,楼内的朱砂碑也就不会存在。

那么,既然没有石碑,怎么能镌刻某皇帝清汉之名?又怎么能在碑阴镌刻陵名?道光帝的陵寝没有方城明楼这件事情,他应该是最清楚的,可他为啥还留下如此令人迷惑不解的谕旨呢? 如果不是,失去理智的话,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即对于慕陵没有方城、明楼这两座建筑物这件事情来说,道光帝后悔了,但又明说,只得采取这种暗示的方法,由嗣皇帝在他死后为他补建方城、明楼。

是不是道光帝在临死的时候,头脑真的发昏,记不清楚自己陵寝有还是没有明楼这件事情了。

据分析,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道光帝在临终前留下的这四道谕旨,不但文字多达千言,并且个个还说得条理清楚,头头是道。

这表明,他当时的头脑是清醒的,神志是正常的。

因此说,这道遗谕的用意就是暗示嗣皇帝为他的陵寝补建方城明楼,而且他的儿子也是这么认为的。

咸丰帝即位以后,对其皇父的这道遗谕开始也是迷惑不解,后来终于悟到了道光帝的用心。

于是,他派大臣到东陵、西陵调查各陵规制,结合慕陵的具体情况,拟定了改建宝城,添建方城、明楼的方案。

准备据这些大臣们拟定的方案,为道光帝陵寝单独修建方城、明楼,以备将道光帝临死时候留下的心愿圆满答复了结。

现在,国家图书馆里还珍藏着这些大臣们拟定的《现拟慕陵宝城一座等略节》规制,和以及由样式雷的后人绘制的龙泉峪陵寝的方城明楼规制图纸:方城一座,见方四丈八尺,城身高一丈四尺四寸五分。

月台面宽五丈二尺,进深五尺、明高五尺。

隧道口长八丈一尺七寸五分,面宽一丈八尺。

马尾礓面宽四丈八尺,进深一丈四尺。

……重檐明楼面宽一丈九尺七寸,周围廊深五尺,下檐柱高一丈四尺二寸;台明高九寸,台明至(方城)垛口五尺一寸。

宝城进深十三丈八尺,面宽十一丈六尺,城身高一丈一尺四寸五分。

就目前看到的被拟定的龙泉峪陵寝方城明楼尺寸来说,与其他陵寝的方城、明楼相比较,规模体制明显收小。

即使是这样,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的添建方城明楼的方案也并未付诸实施,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两点: 第一点,鸦片战争后,清室内忧外患,财用匮乏,又值昌西陵鸠工,帑金甚重,道光帝奉安典礼亦需糜费百万银两,再耗用巨资改建龙泉峪陵寝,自然财力很紧张,属于经济困难。

第二点,龙泉峪陵寝地宫内已经葬有道光帝的、及咸丰帝生母灵柩,且奉安时间很长,一旦兴工,必至惊动地下久睡的亡灵,属于大不敬大不孝,实为不宜。

此外,龙泉峪陵寝规制已然属于特殊案例,现在即使改建,也难同清代其他各帝陵规制,反以其方城、明楼规制远逊先前诸帝后陵的方城、明楼而有失帝王的尊严,于是干脆不补建方城明楼,反而会比补建更有尊严,效果也会更好。

所以,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最终也没有方城明楼这组建筑,咸丰帝只是最后把龙泉峪陵寝的正式名称刻在了陵寝内石牌坊上,并且还将道光帝的一首诗,刻在了石牌坊的北面,以示该陵寝名称的来历。

三、咸丰帝对道光帝的第四道遗谕,处理起来还是很容易的,按照道光帝的意思,找了几套穿过的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里面,并且自鸣钟殿里面也不在收藏历代的砚墨。

纵观咸丰帝对道光四个遗谕的处理情况,第一道谕旨虽然这次没有得到落实,但在咸丰朝则开始得到了彻底执行;第二道谕旨没有落实;第三道谕旨得到了部分落实,另外的那部分则以变通、打折扣的形式,也被执行了;第四道谕旨得到了彻底执行。

这种被执行的结果,目前来看,还算是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道光帝交代的任务,想来道光帝在,也应该比较满意了,要知道,这也花费了咸丰帝和大臣们很多的脑力劳动的。

随机文章皇帝在国外宣布退位、国内政客那着权力博弈⋯百年前的德国,从混乱中长出了什么?刘备临终前暗示赵云!赵云没听明白诸葛亮却吓得冷汗直流路飞的第十个伙伴是谁,海侠甚平成为草帽海贼团的舵手(严防海底)地震和台风哪个厉害,地震难预测破坏更强/1201年地震伤亡110万人地球的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最外层温度达数千度/距地面1000公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曾国藩动过当帝王的念头吗?为什么这么说呢

湘军攻下南京,当时及以后,有那么几年的时间,就有一些秘密的传言,到逝世后,传言越演越烈,到了清末乃至民初,传言甚嚣尘上。

什么传言呢,就是说曾国藩曾经有过做的念头。

曾国藩这个人到底想不想做皇帝?严格地讲,任何一个人,他想不想做什么事情,这是很难证明的。

但这个传言传得很厉害,所以我们找出一些跟这个话题有关系的事件,稍作分析,看曾国藩称帝的传言是如何演变的。

据说曾经写了一个纸条给曾国藩,他们是在长江的船中见面,曾国藩接过纸条一看,上面写了这么几个字,“江南半壁江山,老师其有意乎”。

那时还没有打败,湘军正在进攻太平天国,势头比较好,所以彭玉麟问曾国藩,将来打下南京之后,打败太平天国之后,东南无主,那您以及湘军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地方拿下,控制起来,自己做江南的主人。

曾国藩看了这纸条,,赶紧碾磨碾磨就吞下肚子里,说雪琴,我们这么熟了,你还拿这个事来试我,太不应该了,太不应该了! 这个故事听上去有点像小说。

但其实,要说它的来源,还挺写实。

这个故事,据说是彭玉麟的亲兵某人,在船上听到二人的对话,之后将对话告诉了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再告诉一个叫作梁溪坐观老人的。

然后梁溪坐观老人将它写入一个笔记,叫《野记》。

里面的很多故事都注明了消息出处,是听谁谁谁告诉我的。

彭玉麟递纸条的故事,他就说来源是彭玉麟的亲兵。

当然说明了来源,不表示真的来源就是这样,这个大家要明白。

还有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曾国藩的家中。

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曾纪芬,在回忆录中就写,湘乡老家建宅院的时候,木匠为了讨好曾家,在念诵上梁文的时候,就说“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南京做皇帝”。

当时曾国藩就是两江总督,打下南京之后,家里修房子,工人就嫌两江总督细哩(太小了),到南京做总督太委屈了,要直接做皇帝。

曾纪芬那会正在湘乡老家,那这种话应该是她亲耳听到的。

湘乡的这些工人为她家做事情的时候,恭维他们家,但是工人这么说,也不能代表曾国藩自己就想做皇帝。

因此黄濬对此有一个评语,他说这是湘乡土人鄙俚之词,并不是兄弟的意思。

就是下层的农民觉得曾国藩功绩这么大,只做一个总督,官太小了,但是总督之上还有什么更高级的职务呢,他们又不清楚,他们只会说皇帝,做皇帝好。

而且民间觉得做皇帝也不是一个多么离经叛道的事情,,,这些皇帝都是白手起家的,曾大人为什么不能白手起家,也做一做皇帝呢?只是不管如何解释如何想,这也不能体现或者不能说就是曾家的意思。

同样又有一条消息,也是来自于曾家,这是来自于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

她说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这应该是李秀成被捕后,跟曾国藩有过一些交流,他劝曾国藩做皇帝。

李秀成到底有没有这样说呢,一般猜测,这也是有可能的。

在交谈的时候,李秀成出于自保,或者出于献计献策能免于一死的心理,也可能说出这些话。

但是不管怎么样,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证据。

所以曾广珊说她爷爷不敢。

这个“不敢”,就勾起后代史学家的一些评论。

曾广珊的这句话先是告诉了她的女儿俞大缜,俞大缜又告诉了近代的著名史学家罗尔纲,然后罗尔纲先生分析了这个“不敢”。

他说可见曾国藩确有要当皇帝的野心,他是不敢,而不是不干。

这个分析,初听好像语音分析,不敢、不干,也能听得过去。

但是按逻辑分析,就发现讲不通。

李秀成劝曾国藩做皇帝,曾国藩不敢,这个不敢就是不敢做,或者就是不同意。

但是罗尔纲说是不敢,不是不干,思想上是没有做皇帝的想法,但行动上却有体现,那就是干了。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说明了曾国藩没有野心,他不愿意做皇帝,不敢也是不愿意。

还有一个传说,说王闿运劝曾国藩做皇帝,流传最广。

王闿运去拜会曾国藩,两人坐着聊天,王闿运胡说了一通,曾国藩应该自立做皇帝这么一些话。

曾国藩就手沾着茶水,在那茶几上写满了字,王闿运近前一看,原来全部写的是“荒唐”两个字。

就是曾国藩拒绝了王闿运这些不切实际的建议。

这也是小说家言,不可信。

但是这个故事倒也不是空穴来风,王闿运自己讲,有一回他跟曾国藩两个人对着坐,曾国藩当时还要处理公务,所以一边听他讲,一边处理公务。

王闿运就在这边滔滔不绝,讲什么王闿运没有透露,后来曾国藩因为有事要离开一下,出了门,王闿运偷偷看了一下他在写什么,就发现曾国藩没有认真批改公文,而是在那纸上写了很多“谬”字。

也就是说,曾国藩认为王闿运跟他的讲话很荒谬。

王闿运把这事告诉了杨钧,就是杨度的弟弟,也是湖南很出名的一个学者、书法家。

王闿运跟曾国藩之间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

十一年(1861),咸丰逝世,在热河,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与、恭王联手的一群人展开政治斗争,处于胶着状态。

慈禧这边,就主张两宫皇垂帘听政,肃顺就不支持,说应该遵照咸丰帝的遗命,由顾命大臣辅佐皇帝到十八岁,再交还政权。

在这个关键时刻,那时湘军正在进攻安庆,曾国藩在安徽督战,王闿运就写了一封信给曾国藩,说在这个时候有比打安庆更重要的事情,你应该率兵北上,申明女人不可干政的祖制,然后联合恭王、肃顺去打倒慈禧,这叫亲贤并用。

亲就是恭王,恭王是咸丰皇帝的兄弟,贤就是肃顺。

你现在掌握着重要的军权,你要把这两个人拉拢到一块,用军权来支持他们,他们可以辅佐皇帝继续统治下去,垂帘听政的情况就不会出现。

但是,这封信曾国藩没有回复,后来肃顺等人竞争失败,被砍了头,王闿运就“太息痛恨于其言之不用”,痛恨曾国藩没有按他的意思去做。

这个事情要是真做了,当然没有曾国藩自己做皇帝那么轰动,但是那绝对也是一件历史上少见的,特别是近代史上绝对大的事情,那整个近代史绝对会有一些改观。

当然曾国藩没有做,也没有回信,也可能这种事情慢慢地传,传成了王闿运要劝曾国藩做皇帝。

曾国藩做皇帝的一些传言,稍微靠谱一点的,就是以上列举的证据。

但是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发现都不足以支持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曾国藩想做皇帝。

其实曾国藩不想做皇帝,主要是后人,特别是喜欢读历史的人,或者是喜欢一些传统政治,比较欣赏里面那种阴谋论的人,去意淫他,认为他会做皇帝,其实还不如说是他们自己对皇帝有一些比较独特的梦想。

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帝王统治的思想深入民心,所以有很多人这么想一想,但是自己能力地位跟皇帝位差得远,那么他就借着像曾国藩这样的一些人,有地位有权力又有才能的人,想一想这些人会不会像自己一样也有做皇帝的念头,慢慢地想多了,也就干脆地认为曾国藩他是这种人。

既然有能力做,那么你应该想做,因为我也想做,我没有曾国藩那么有本事我还想做皇帝呢,何况曾国藩。

于是这么不是很有格调的一些揣测,就让这种传言越传越远,越传越广。

随机文章法国圣女百年不腐尸身,126年宛如活人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什么是fab法则介绍法,属性作用和益处缺一不可(占比因人而异)揭秘龙转世为人的相貌特点,长相俊美喜爱沾花惹草(极易变渣男)揭秘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发明火药却落后西方(没科学支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元朝时期高丽一直想联姻是怎么回事?等公主嫁出去之后帝王哭了

在历史上我们国家的国力一直属于世界顶级的水平,所以在我们周围的国家,也是希望能够得到我们的照顾。

而在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很多都是分裂于中国,毕竟按照人文环境来看的话,他们基本上都和我们属于同宗同源的。

即使是倒上面有一些土著,但实际上的统治者还是基本上和我们中国有关系,甚至有很多就是中国人。

作为一个和我们离得非常近的邻国,而我们又是他的,没有被我们一起给同化和统一,这说明他们的国家主人是非常懂得的取舍的。

历史上的朝鲜半岛有好几次都向中国进行了挑衅,但是最后还是被中国给治得服服帖帖的,而且太多认错的态度极为的诚恳,所以我们国家为了保持一向很大度的原则就并没有对他们做什么。

在汉朝时期,曾一直想用武力的手段来收取整个朝鲜半岛归纳成自己的国土,但是到了隋末唐初的时候,因为中原里有着很大的内乱,所以就没有精力来顾及这边地盘。

这样又使得高丽那片地区又独立了起来,并且还时不时地叫嚣一下。

但唐朝一发威,高丽就不敢在说话,唐朝也没有好意思随便的就灭了他们。

之后高丽就作为附属国,和汉人一起共同生活到了。

元朝的蒙古人可不是和善的主,最不怕的就是直接跟他来硬的,而且他们也有非常强的占有欲,经常会想多占些土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鲜就改变了自己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用了类似怀柔的政策,他们将自己的国土分出一部分给元朝,并且向蒙古人提议和亲。

减少元朝对自己的想法。

当时的高丽也由于国内忧患导致当时的王室非常的衰弱,为了找一个比较厉害的靠山,能够让王室更加的强大,所以就求元朝和亲。

当时的高丽求了元朝好久,但是也没有得来消息,但是等到了公主15岁。

元世祖就答应了当时的高丽忠烈王,时候高丽还是非常的高兴的。

不过等公主娶到国内的时候,却发现是娶了一个祖宗回来,实在是成为高丽皇帝这辈子最大的噩梦。

对这位嫁过来的公主,高丽举国上下都是非常的好。

但女子毕竟不比中原女子要守礼一些,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孩子,气质一点都不输于普通男子。

皇帝就经常会受公主的鞭子,连皇上要宠幸其他女子的时候也要受鞭子,甚至厉害的时候还会让皇帝。

这位公主的地位可谓非常的高,但就因为是这样子,高丽在五代和亲的过程中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血脉,而且并没有被元朝所吞并。

后来元朝灭亡,高丽也跟着灭亡了。

但因为李成桂投奔了,所以后来的朝鲜也是一直和大明和平相处。

随机文章唐朝最传奇皇帝非武则天竟是被太监当傀儡推上皇位的傻子土耳其现木乃伊引争议,到底是猫还是史前神秘生物二战德军战斗机大全,ME109击落敌机数量全球最多嫦娥拍到美国登月舱遗址,网传美国登月骗局谣言被打脸(键盘大神失败)鲨鱼为什么怕海豚,鲨鱼为什么不吃海豚(海豚完胜鲨鱼/屌炸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盘点:道光帝王死前为什么留下四道令人费解的遗嘱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