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惧内的帝王除了唐高宗还有谁?

【千问解读】
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军王贲的死因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王贲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史料上没有多少记载,史料上对王贲的生卒没有记载,而同年代的的死还是有些交代的,王贲年纪轻轻的的就和父亲王翦为统一六国立下,却早早在史料中消失,史料虽然没有对王贲的死作出记载,但是人们对王贲的死做出了很多分析,下面就来分析一下王贲怎么死的。
王贲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功臣,可以说是秦国的开国功臣,出战期间战功显赫,公元前226年,王贲率领秦军进攻楚国,打败了楚军,为秦国夺去了楚国十多座城池。
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水淹大梁,为秦国消灭魏国。
公元前222年又助秦国攻下燕国,并且消灭了赵国残军。
公元前221年,在秦国灭齐国之后,秦国正式统一六国,王贲也因显赫战功被封为通武侯。
这么有名的大将之后的事迹史料却没有记载,王贲的死也不从而知,从此也已分析出王贲的死最大的可能是正常死亡或者病死,从王贲的战绩可以看出他几乎踏遍了六国,终年领军作战,身体可能会在奔波时患病,这是可能性最大的。
另外的可能是王贲在秦统一六国之后隐居,人们失去了王贲的行踪,这种可能性也不小,如果是这样王贲很有可能是正常死亡的,也算是善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的王贲,他不仅是出色将领,更是出身将军世家,其父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名将王翦。
他在公元前226年率领秦军大败楚军,夺得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大败魏国,魏国也因此灭亡;公元前222年到221年,他又相继攻下赵国和齐国,自此秦国得以一统六国,王贲也因在此期间功勋卓著而被封为通武侯,这之后王贲并没有激流勇进,反而选择荣归故里不再参与朝政。
虽然他在这之后的行踪不为人所知,但其墓冢现在主要作为陕西省的文物保护单位而被人所熟知。
王贲墓现在的位置在陕西省渭南市,主要占地面积为0.75亩,其封土堆南北长约29.5米,东西长约17米,高6米,形状为马鞍形,在封土堆正南方向竖有一通文物保护碑,在2003年被陕西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6年树立起省保护标志碑。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5年6月,恳亲团一行抵达西安,并受到了陕西当地王氏宗亲的热情接待,而后几天恳亲团在东会长的陪同下到达王贲故里与其嫡系后裔亲切会见并虔诚祭拜了王贲墓和王翦墓。
他们首先对位于秦川中心地带的王翦陵墓进行了祭拜,而后拜谒了位于千王村西北面的王贲墓,王贲墓坐北朝南,主要墓冢位于秦始皇赏赐的“美田千顷”中心地带,祭拜仪式结束后,恳亲团还就保护王翦父子陵墓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世界最恐怖的湖泊,动物碰水死亡,瞬间变成一具石雕
「石化湖」水温高达摄氏60度,且因溶入附近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的火山灰,水里全是一种名为「泡碱」(natron)的天然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由碳酸钠和微量小苏打组成,使水的酸碱值落在pH9至pH10.5之间,逼近强碱标准。
即使在极端严苛环境中仍能生存的碱性罗非鱼(Alcolapia alcalica),也很难在「石化湖」里存活。
对于其他动物来说更为致命,它们一旦浸泡到水里,没过多久便会死亡,并且钙化成一具具栩栩如生的石雕。
摄影师勃兰特(Nick Brandt)沿着东非拍摄时,发现湖面上这些保存完好的动物标本,他说「没有人知道这些鸟类、蝙蝠如何死亡,或许湖水澄净得像一面镜子,它们以为那是另一个世界,一头坠入后就再也飞不出来了。
」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非洲坦桑尼亚的纳特龙湖(Lake Natron),请不要在里面沐浴或游泳,否则你会像图中的动物那样,变成「永恒的雕像」。
这都是拜湖水中浓重的碱度所致。
位于东非大裂谷东部、毗邻肯亚边境的纳特龙湖是一座咸水湖,水深少于10公尺,湖水来自埃瓦索恩吉罗河和含丰富矿物质的温泉,水温可高达摄氏50度,湖水蒸发让湖泊有高浓度的矿物质。
湖长56公里,宽24公里,但湖泊宽度会随水位改变,随着不同的降水量,纳特龙湖的pH值可高达9至10.5,碱度与氨相若(海水的pH值在 7至9之间)。
由于湖面宁静,动物往往会被湖面的反射所迷惑,以为湖面是「窗外的蓝天」 于是一头冲下来。
久了,它们的身体变得钙化,僈慢变成「雕像」。
这里也是火鹤的大本营。
湖水里有盐、苏打、菱镁矿等矿藏。
湖水温暖,成为大裂谷理想的火鹤繁殖场。
纳特龙湖及周边水域,共生活着400万只火鹤。
有时候,在湖水比较干竭时,湖中会形成一些小盐礁。
火鹤会趁机会在盐礁上 筑巢,但这是有风险的,一些火鹤最后不可避免的死在湖里。
然后,它们的身体变得钙化,像极了动物雕像,也像极了恐怖片中的画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