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普通话存在 帝王和大臣是如何交流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9 点击数:
简介:还不了解:古代交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没有普通话,和大臣交流说什么话,有一种话大家都在说? 古代没有推行普通话,朝臣都来自于

【千问解读】

还不了解:古代交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没有普通话,和大臣交流说什么话,有一种话大家都在说? 古代没有推行普通话,朝臣都来自于全国各地。

那么在朝堂之上,当皇帝和大臣们交流的时候,他们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呢?他们互相能听懂对方的话吗? 这个问题在古代,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因为和现代社会相比,一方面,咱们现代人有普通话。

当我们用方言交流,如果听不懂的时候,只要说普通话,哪怕你的普通话不标准,大家就都了解什么意思了。

乃至于在国际上也是一样的。

虽然各国人都说自己的语言,但是如果用国际通用的英语进行交流,互相之间也都是能够听懂了。

所以,现代人交流是比较容易的。

另一方面,现代人由于信息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所以流动得很频繁。

哪怕是一些方言,如果我们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各地的方言,我们大致也能够听懂。

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还能够说一些。

但是,古代的信息不畅通,交通不发达,平常大家交流的机会很少。

对各地的方言,很多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

再加上那时候又没有执行普通话,所以交流起来,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虽然古代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其实我们是不用担心的。

在朝堂之上,朝臣和皇帝之间,是完全有办法交流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说古代没有规定某一种话是普通话,但实际上,大家会把一种约定俗成的话作为“普通话”,大家都自觉地说这样的话。

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所在的眉山市,虽然只有两区四县,是一个比较小的地方。

但我们这里的方言,其实是非常多的,有成都话、洪雅话、眉山话、峨眉话、夹江话等等。

这些方言的反差,也是特别大的。

之所以特别大,是因为我们这里的方言分成两大系统:一是有入声字的系统,二是没有入声字的系统。

这两大类人说话,区别非常大,有时候互相都听不懂。

比如有入声字系统的人,听没有入声字系统的人说“四”和“十”,几乎都是一样的。

不过后来发现,其实很多领导在正式场合讲话的时候,不管这位领导来自于哪一个地方,不管他说的是什么样的方言,他们都会非常自觉地说两种话:一种话就是成都话,另一种就是说大领导说的方言。

成都话是没有入声字系统的方言。

有入声字系统的方言,尽管改为没有入声字系统的方言很难,但是讲话的时候,往往都会努力去靠。

为什么都说成都话呢?主要是成都是咱们这里的省会城市。

而且眉山还有一个人口大县仁寿,仁寿基本上说的都是成都话。

所以在正式场合,领导们在发言的时候,大都会说这样的话。

还有一种是说大领导说的方言。

大领导如果说成都话,其它领导们大都说的是成都话。

如果大领导说的是普通话,那么其他领导也跟着说普通话。

总之,都是要保持和大领导高度的一致性。

从这里,其实我们已经了解,古代的那些官员们说的,究竟是一种什么话了。

他们肯定只会说两种话:一种就是京城当地人说的话,比如京城在长安,就说长安话,经常在开封,就说开封话。

二是说皇帝说的那种话,如果皇帝是从东北来的,皇帝说东北话,大家也就跟着说东北话。

在一个朝代刚刚兴起的时候,也许皇帝说的话,和京城里老百姓说的话,是不一样的。

比如皇帝是从外地打进来的,他肯定带着浓浓的外地口音。

但是,在经过了一代、两代的发展,最多不超过三代,那时候皇帝说的话,就和京城当地流行的话一致了。

因为这些从皇宫里长大的皇子们,他们和当地的交流接触比较多,慢慢地他们也就习惯了京城的生活,学会了京城的话。

如此一来,京城的话,就成了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了。

包括咱们现在所实行的普通话,其实也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

而我们之所以以北京话为基础,也是因为北京是咱们国家的首都。

显然,古代的做法和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历史上郑国为什么成为春秋霸主的演兵场?

导读:郑国是周天子所封较晚的一个国家,直到时期才建国,这时候距离即所谓的东周已经很近了。

这个国家的最初几位国君比较有作为,春秋初期大国之间事情少,对他们来说天下相对还算稳定些,所以郑国的战事也不算多。

自郑庄公之后,诸公子争夺君位,郑国国势渐弱。

由于郑国处于中原腹地(今河南新郑一带),土地肥沃,自然成为他国艳羡的对象。

郑国无险可守,是所谓的,又处于周边的大国夹缝之中,所以这郑国就成了霸主之国的演兵场。

由于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是所谓的天下共主,一些霸主之国的国君还要顾及他国的干涉,所以这郑国虽被他国欺凌蹂躏,还能够有国。

也正因为如此,霸主们对郑国的用兵,更像是一种显示实力,因此才说这郑国是霸主之国的演兵场。

楚国自楚武王时期开始强大,到了楚文王时期用武力统一了长江流域,到了成王时期,楚国开始将目光瞄向北方,郑国自然就成了首选目标。

公元前659年,楚国进攻郑国,原因是郑国亲近齐国。

第三年秋天,在阳榖谋划伐楚,而这年冬天,楚国第二次出兵伐郑。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与夫人蔡姬乘船游玩。

蔡姬熟悉水性,摇晃船只颠簸桓公。

齐桓公让她停止,蔡姬不停。

下船之后,蔡姬被送回蔡国娘家,但没有断绝婚姻关系。

蔡侯十分生气,就把蔡姬另嫁。

齐桓公于是兴兵伐蔡,并转而伐楚。

蔡国是楚国的盟国,楚国不能不管,但又畏惧于齐国的势力。

齐国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打败楚国,再加上劳师袭远,于是两国在楚国答应向周王室进贡的条件下达成罢兵协议。

齐桓公伐楚是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表面看来,齐桓公是为了伐蔡而伐楚,如果进一步追根溯源,是由于楚国人伐郑,觊觎中原,这才引起了这场战争。

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也有过伐郑的举动。

公元前655年,诸侯在首止会盟,为的是安定成周。

郑文公不想参加,有大臣劝他,他不听。

第二年,诸侯就以这个理由讨伐郑国。

楚国出兵讨伐许国,诸侯移师救许,才解除了郑国之围。

此后两年(前653),齐桓公汇合鲁、宋等国又一次伐郑,郑文公只好和以齐国为首的诸侯签订了盟约。

不仅是雄霸一时的齐、楚两国拿着伐郑当事情,没有足够势力却想称霸的也要伐郑。

公元前638年三月,郑国国君到楚国去,这等于是承认楚国为霸主之国,宋襄公于是在夏季发兵讨伐郑国。

秋天,楚国为了解救郑国而出兵伐宋。

宋襄公要出战,大臣子鱼劝他不听,十一月,宋、楚两国在泓水相遇,历史上著名的发生了。

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楚国军队还没有完全渡河,公子目夷建议宋襄公,敌众我寡,可以趁他们渡河的时候攻打楚军,宋襄公没有听取目夷的意见。

当楚军渡河完毕但还没有列阵的时候,目夷又建议趁楚军立足未稳,攻打楚军。

宋襄公却说:“君子不能攻打未列好阵势的军队,结果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

这种战法,被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称之为蠢猪式的战法。

可以算得上是继齐桓公以后的中原霸主了吧,他在即位的第七年(前630)上和一道包围了郑国。

原因是当年晋文公在逃亡时路过郑国,郑文公对他很不礼貌。

事情要追溯到七年以前(前637),晋文公离开宋国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接待晋文公(当时还是流亡公子)。

郑文公的弟弟叔詹说:“是贤人,又和咱们同姓,穷困来到您这儿,你不能对他无礼。

”郑文公说:“诸侯中逃亡公子路过此处的多了,我能接待过来吗?”于是,晋文公要兴兵报复。

晋、秦两国兴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晋楚两国的时候,郑国是援助楚国的。

实际上,这个原因更关键。

春秋前半期,楚国时刻想着北上称霸,“问鼎中原”,而中原各国谁想要成为霸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这个国家能不能遏制楚国的这个势头。

晋文公也正是在城濮打败了楚国以后,再拿郑国开刀,进一步削弱楚国的力量。

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亡国在即,在答应了晋国讲和的条件之后,晋国仍然要见到郑文公,就是想羞辱他。

郑国人很担心,就派大臣烛之武私下里接触秦穆公,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但却是对秦国有害处。

您不如放过郑国,让郑国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后秦国使者来来往往,让郑国接待他们,供给食宿。

您想,这对于您有什么害处吗?”这就是“”一词的由来。

秦穆公于是撤兵,晋国人也同意了郑国讲和。

秦穆公是西戎的霸主,但是他时时刻刻都想入主中原称霸,因此,他也在打郑国的主意。

公元前627年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目的是偷袭郑国。

当初,晋、秦两国伐郑的时候,秦国被烛之武说服,首先和郑国结盟,并留下了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

有一个郑国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着郑国的城门,可以帮助秦国。

”秦穆公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把握,于是做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决定。

当军队开到晋国边城滑邑的时候,让一个叫做弦高的郑国商人遇见了,他正准备带着二十头牛到都城去出卖。

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者俘虏,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贵国要讨伐郑国,郑国已经做好了战守准备,还派我带了二十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

”秦国带兵将领见郑国已经有了准备,就攻下了晋国的边城滑邑。

秦国这次伐郑虽然不成,但秦穆公敢于跨越千里打郑国的主意,可见这个郑国既是一块肥肉,又实在是软弱可欺。

即位以后,开始不理政事,日夜寻欢作乐,还下令不许大臣们进谏。

在大臣们巧妙的劝说下,楚庄王开始一飞冲天。

他不但重拾祖上的称霸中原的旧业,在讨伐陆浑戎经过周都时还询问周鼎的重量,这就是“问鼎”一词的由来。

当然,楚庄王想问鼎中原,首选的演兵场自然就是郑国。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因为郑国和晋国结盟的缘故,第二年,楚庄王就发兵攻打郑国。

楚军包围郑国三个月,攻下了郑国国都。

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牵着羊迎接楚庄王进入郑国国都。

郑襄公卑颜屈膝,表示愿意臣服楚国,楚庄王同意了,为此让军队退后三十里,那意思是说郑国甘愿结盟,不是签订的。

楚国大臣们不理解,说:“我们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官兵们已经劳苦很久了,为什么打下的国家又放弃了呢?”楚庄王说:“我们之所以讨伐,是征服那些不驯服的国家,既然人家已经服服帖帖了,还有什么可要求的呢?”楚国于是撤军。

其实,楚国所以释放郑襄公,并不是郑襄公话说得多么可怜,而是因为晋国已经出兵救援。

早在战事初期,晋国就想出兵救郑,由于国内意见不统一,所以耽误了。

等到了黄河,楚军已经离开了。

晋国将帅有的想渡河追击,有的想班师回国,但还是渡过了黄河。

楚庄王听说后,翻转身攻击晋国军队,郑国军队也帮助楚国,晋军大败。

因为此役,也有人把楚庄王列入霸主行列。

晋国在晋文公以后,晋国有点儿作为或者是想称霸的君主都拿伐郑说事儿。

公元前588年,齐顷公想尊称晋景公称王,晋景公权衡利弊,没有接受。

就是在这一年,晋国开始设立六军。

第二年(前587),晋国讨伐郑国,攻下了汜这个地方。

晋景公死后,他的儿子寿曼成为国君,即晋厉公。

晋厉公想称霸,也在拿郑国当做演兵场。

公元前575年,因为郑国背叛了晋国与楚国结盟,晋厉公很生气。

大臣也说:“不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失去诸侯。

”于是,晋国出兵攻打郑国。

晋厉公亲自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听说楚国前来救援,晋国军队就与楚国交战。

两国军队在鄢陵相遇,晋国军队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军失败。

楚国大臣子反想整顿军队再与晋国交战,晋国军队非常担心。

楚共王召唤子反,子反因为醉酒不能前去拜见,楚共王很生气,责备子反,子反自杀。

楚共王失去了执政大臣,只好回国。

晋国也因此威震诸侯,想号令天下,取得霸权。

有一种版本说晋悼公也是春秋霸主,著名的祁奚荐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人身上。

他想重新恢复晋文公时代的霸业,继位的当年就出兵伐郑,而这个叫公子周的晋悼公即位时只有十四岁。

到了战国时期,郑国在韩国不断的侵伐下,终于在公元前375年被韩哀侯灭亡,其土地并入了韩国。

郑国为什么会成为霸主之国的演兵场?这当然有它的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自身不能自强自立的关系。

在建国初期,郑国在武公、庄公时期,也曾经强大过,那时候的郑国只有打别人的份儿,没有谁敢欺负郑国。

即便是在秦、晋联合伐郑的时候,由于有了一个有智慧的大臣烛之武,郑国得以保全。

秦国要偷袭郑国,因为一个商人弦高,郑国也免除了一场灾难。

还有就是在执政时期,郑国也曾经出现过一丝向好发展的曙光。

可惜,郑国这些“光亮”只不过是一个个独立的“点”,并没有结成串,更没有连成线,所以只能是成为他人的附庸,要么为人家驱使,要么被人家任意宰割。

郑国的事例也向人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自强,难自立。

随机文章谷歌是哪个国家的,美国巨头曾深陷好莱坞艳照门曝光中国异能人士公开,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异能人士(电人/万磁王)流星是在太阳系的吗,流星的来源不止太阳系/小行星也有可能人死后在棺材多久腐烂,一年时间里腐烂变大后分解(极度恶心)楼兰公主的诅咒是什么,古城变为荒芜死城/恐为古国消失真正原因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人如何防汛抗洪?是怎么回事?报告水警用独特"羊报"

每年的雨季,各地总有一些区域会受到强雨的袭击,造成洪水灾害。

其实,在人类生活的进程中,洪泛灾害从来就是人类最常面临的大自然之凶敌。

那么,我们的先人是如何防治洪水的呢? 古代也有水文站 据史料分析,我国古代从大禹时起就开始重视对水文状况的观测和分析。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代各朝更是注重在各河流要处建站监测水文。

有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的“白鹤梁”,就是我国古水文站的一处罕世遗迹。

白鹤梁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

由于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几乎常年没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故古人常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

从起,古人便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并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

白鹤粱石鱼题刻保存最好,价值也很高。

它记下了自公元764年后断续72个年份的枯水记录,共镌刻163则古代石刻题记。

白鹤梁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最早期的“水文站”,见证着我国古代水文治理的历史成就。

我国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珠江、松花江七大水系,历代都很重视防汛抗洪和汛情通报工作。

因为河流泛溢影响着水运、灌溉和生活用水,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虽然古今防汛抗洪,但是古代还是有值得赞赏的做法。

宜昌到重庆段就有枯水题刻群11处。

在,吴江(今江苏省苏州)上立有两座水则碑,建于1120年。

水则碑分为“左水则碑”和“右水则碑”,左水则碑记录历年最高水位,右水则碑则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

当时规定水位相当于一划,无论高田低田都不会受灾;超过两划,极低田地受灾;超过三划,低田受灾……超过七划,极高的田地也会受灾。

如果某年洪水位特别高,即于本则刻曰:某年水至此。

该水则上刻写的最早年(经换算)为1194年。

由此可知,水则碑不仅是观测水位所用的标尺,而且也是历年最高洪水位的原始记录。

从水则碑我们可知宋代为统计汛期农田被淹面积,已建立了水位观测制度,这也是我国观测水位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最早记载。

古代的防洪法规 我国古代各朝还制订过许多防洪法规,从制度上保障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中,金朝泰和二年(1202年),金章宗颁布实施的《泰和律令》中的《河防令》,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规。

《河防令》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明确划定了黄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将“六月初至八月终”定为“涨水月”,规定这期间沿河官员必须轮流“守涨”,不得有误。

第二,规定朝廷每年都要派出官员“兼行户、工部进”,在汛期到来之前沿河检查,督促沿河的州、府、县落实防汛规划措施,维修加固堤防。

第三,规定河防紧急时,沿河州府和都水监、都巡河官等应共同商定抢险事宜。

第四,奖功罚罪,沿河州、府、县官员防汛无论有功还是有罪,都要上报,由国家据情处理。

《河防令》的颁行,不但对当时金国占领下的黄河、海河等水系的防洪工作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河防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金以后各朝代的防洪法规,多由《河防令》引申而来。

古代的洪水预警机制 十六年至十六年间(1659~1677年),苏北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水灾严重。

平民出身的水利专家陈潢辅助河道总督靳辅治水,提出从上游根治黄河的主张,并发明了测定流速流量的“测水法”,对我国河道管理理论作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古代黄河仍常决口,淹没农田村庄。

为防洪,便产生了“水报”。

这是一种和“兵报”同样紧要的加急快报。

这种汛情传递其紧急程度往往比兵报更危急。

在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

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

这种水报属接力式,站站相传,沿河县份皆备良马,常备视力佳者登高观测,一俟水报马到,即通知马夫接应,逐县传到开封为止。

当时有的一昼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还要快。

当时朝廷还规定,传水报的马在危急时踩死人可以不用偿命。

对此,人们家喻户晓,一见背黄包、插红旗跨马疾驰者,大都会自觉避让。

古代,报告水警还有一种独特的“羊报”。

所谓“羊报”,就是报汛水卒。

据载,黄河上游甘肃皋兰县城西,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一根竖立中流的铁柱上根据历史上洪水水位情况刻有一道痕,如水位超刻痕一寸,预示下游某段水位起码水涨一丈。

当测得险情时,“羊报”便迅速带着干粮和“水签”(警汛),坐上羊舟用绳索把自己固定好,随流漂下,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

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缓流处接应,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

“羊舟”也很独特,它用大羊剖腹剜去内脏,晒干缝合,浸以青麻油,使之密不透水,充气后可浮水面不下沉,颇似皮筏。

“羊报”执行的是一种十分危险而重要的任务。

古代的“羊报”被抢救上岸后,有的因在河中扑腾多天,早已饿死、撞死或溺死,幸存者可谓。

时,朝廷还据自然条件,设有陆站、水站、轿站、步站等报警驿站。

东北地区由于路况差,故设有狗站。

原来,我国元代官方很重视发挥狗的作用,训练狗作为通信报警工具,用于报告水警的狗最多时达3000条。

当时,在辽东、黑龙江下游等地区就设立有15处狗站用于报告水警。

——以上文字据《自然之友》、《济南时报》等 美国抗洪靠保险 洪水是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美国国土面积的7%受到洪水威胁,1/6的城市处在百年一遇的洪泛平原内,2万个社区易受洪灾。

每年有960万个家庭和3900亿美元的财产受到洪水威胁。

美国总统每年宣布的灾区中,洪灾就约占2/3。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

早在196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并于次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

197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对《国家洪水保险法》进行修改,并把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

1979年起,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归属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统一管理。

为了便于洪水保险计划的实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

该保险图把行洪河道划分为行洪区和非行洪区,并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美国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全国性洪水保险体制。

这一由专职机构专项管理、私营保险公司参与、并具有强制性特点的制度,不仅提高了防洪减灾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巨大效益。

洪水预警是美国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

预测洪水并及时发出预警对于防洪减灾意义重大。

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一次洪水预报(可实时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

短期预报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向社会发布。

中长期预报一般不向社会发布,仅限于联邦政府内部公布。

在全美2万多个洪水多发区域中,3000个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预报范围内,1000个由当地的洪水预警系统预报,其余由县一级系统预报。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发布警示信息,并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系统。

随机文章汉武帝时期窦婴矫先帝遗诏被诛九族?墨西哥干尸博物馆,世界最小婴儿干尸(刚出生)美国NASA探测器升空寻找另一个地球,寻找外星人成为探测的重点盘点美国NASA近年重大发现,另一个地球/外星人/UFO粉墨登场长门为什么不复活弥彦,或因三角恋所致(长门恐喜欢弥彦女友小南)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古时候没有普通话存在 帝王和大臣是如何交流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